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学佛百科2023-04-06113

人性善恶,一念之间!

佛说:“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人性,好与不好,其实都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

人心,有时确实经不起试探,网路上经常有关于如何试探人心的段子。最多都是拿钱来试探,其实这个不是太客观。

比如你找你的朋友借钱,如果你借1000,他身上只有500,他没有借你1000,只借给你500,但是这是他的全部。另外你找个朋友借钱,他有10万,借给你1000。在你心里却认为借你1000的朋友好,其实你是不知道,借你500的朋友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在你借钱的时候,你要认真的思索这个问题,有时谁也都可能有急的时候,所以不要拿借钱去试探人心,这样会很伤人。你在判断好坏的时候,也在乎你的一时想法。

人性,更不用说,是做人的基本特性,你可以善良,也可以奸诈。但是还是需要个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要拿你的恶去骗世人的善。

有这样一个猎户,一次上山打猎,打到很晚,也没有任何收获,就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听见有狼嚎声,猎户顺着这个声音找了过去,发现浪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并且喘着气。

猎户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狼带回家好好照料,带回家后,其妻子非常气愤,觉得为什么要带个狼回来,和猎户吵了一架。可是猎户还是坚持自己意见,决定把狼养好。

在这期间,家里的狗不时的警告狼,让狼收敛点,因为他在忠诚的保护猎户的家。

过了一段时间,狼痊愈了,然后就离开了这个家,也就在此时,猎户的妻子因为娘家有事,需要回家一趟,走的时候没有带年幼的儿子,猎户正好也出门一会,结果等猎户回到家中。

看见儿子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狗也睡在旁边,满身是血,猎户气愤的拿起棍棒就是打狗,狗逃跑,猎户追赶,等到了后面的小屋后,发现狼也躺在哪里,浑身是血。

猎户这才明白,原来儿子是狼给咬死的,狗为了保护主人,和狼进行搏斗,结果也伤到了自己。

这个故事读起来,总是有那么一丝悲凉。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特别是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

如果把狗和狼比喻成朋友,我想我们会选择狗这个朋友,不会选择狼这个朋友。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交的朋友都和狼差不多。

狗比较忠诚,我想不要多说,他们只是偶尔会狂吠几声,当他的要求没有达到的时候,但是还是会翻脸。这样的朋友生活中居多,只要不是太触犯底线的事情,基本都会相安无事。

狼却不一样,始终改变不了兽性,你不管怎么对待它,它总会暴露兽性,反咬你,让你很受伤。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像狼一样的朋友。你对他全身心投入,你有一颗善心,最后却被背后插一刀。可以一起分享利益,但是比较自私,如果有一点利益受到侵占,就会兽性大发。

所以找朋友千万避开狼性朋友,可以结交狗性朋友,最好是交具有基本人性的朋友!

我们的人性,在这个时候,非常的脆弱,你的自私贪婪会占据你的思想,你的丑陋的一面就会浮现在世人面前。你会失去人性,所以你会被世人唾骂!

保持人性的善,其实只是基本的要求,你只要心中有善,只要能够多替别人想想,只要有大爱,你还是可以战胜你的恶。

人性在处朋友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如果是故事中的猎户,我们会不会也去救狼,当然救狼有失偏颇,但是还是善心大发。我们会不会不问清楚就去责罚狗,这个也是值得深思的。

猎户在整个故事中始终有着善的一面,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救狼,打狗,最后被狼害得儿子没有,狗也被冤打,都是自己的思想在发生变化,还是没有细心的去冷静思考。

如果我们遇到事情都可以冷静的考虑,不莽撞的做出确定,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不会伤害无辜。

我们还是要保持善心,做善事,让自己的人性发出光芒,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

人性本善,我们还是要向善!这样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性朋友!

一念之善,可挽救别人,救赎自己,一念之善是灵魂的花朵,是纯洁生命里高贵灵魂!

一念之恶,即便一时得逞,却永入苦海,一念之恶,心灯瞬间隐灭,是生命中的恶之花,也是丑恶的灵魂!

心存善念,摒弃恶念!做一个一心向善的人!

认知善恶,在一念之间

王阳明制定这份乡约的目的是让当地人通过修身心存善念,用善念待人处事,最后成为善良之民,可谓苦口婆心。在《南赣乡约》中有这么一句话:「认知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

这句话不难理解,他说的是人由善变恶或由恶变善,都只在一念之间,让当地人铭记在心,不要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为什么王阳明如此重视一个人的「念」呢?从现代刑法理论来看,只有念头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是不能判定一个人有罪的,即使某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下次见到,我非宰了他不可」,也不会有多少人当真。

可王阳明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善恶的念头,就有可能知行合一,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一旦察觉到有人动了歪念就得及时制止,而有了善念就多肯定,让善与恶在意念里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如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坚持的那样: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段话比较好理解,他把善恶之念和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一念发动就是行。如果一个人心存不善之念,就必须彻底根除,否则有朝一日变成恶人,正所谓一念成魔。在教导南赣当地人心存善念时,王阳明没有站在官方的立场强制人们如何行善,而是以讲道理的商量口吻和通俗易懂地打比方,让人们了解心存善念多么重要。

对于那些犯过错,敢于承认错误且变成善良之人,自然鼓励父老乡亲们多多接纳这样的人,让他们发现改恶从善得到肯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同时也让那些还未从善,却有改过之心的人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

他们一旦有了这种念头,父老乡亲们就善于引导,而不是计较先前的恩怨让他们放弃善的念头,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把对方推向了恶人的一边,危害甚大。

王阳明是反对这种做法的,按照他知行合一的观点,当一个人有了善念时,即使只有一点点也可以加以引导变成一个善良之人;而看到对方有一点恶念却认为不碍事,就有可能在外界的推动之下(比如同乡人不接纳等),都有变成恶人的可能,可见人之善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

当年刘备立遗诏时,曾说到小善小恶的相互转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它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只是一件极小的坏事就去做,也不要因为要做的是一件善小的事情就不屑于去做。一旦让这两种善恶态度任意发展,最后一定走向了大恶的一面,到时想挽救为时已晚,一定要在它的萌芽状态加以引导。

在这份《南赣乡约》里,王阳明不再追究以前的作恶之人,只要有一点点善念的人都加以接纳,让这些人回归到善良的人群中去,祛除内心的恶念,就变成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善良之人。《荀子·劝学》中有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由此可知,当一个人有了善恶之念时,不能任其发展,而是适当地引导向好的一面发展,也要注意给他创造必要的好环境。毕竟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不多,尤其那些犯过错的人心理更加敏感,需要身边人更多的肯定。稍微处理不当,就因一念之差变成恶人,这也是王阳明一直强调的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的善与恶,其实就在一念之间,你们要谨慎思考我说的话,不要忽视。

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3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