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看透了人性佛法(看透了人性佛法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4-0798

佛家如何看人性的本质?

佛家看人性的本质就是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是暂时被贪瞋痴所蒙住吧了,贪瞋痴一去,就是佛了。 要去贪瞋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即是戒,守五戒或慈济的十戒,包括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 这是佛教根本五戒,所有佛教徒都要守的,而慈济人有另外五戒 6. 不食烟,不吸毒 7. 不 8. 孝顺父母 9. 遵守交通规则 10. 不参与政治活动 这是所有慈济人都要守的十戒。 众善奉行即是定,修习禅定而达到行住坐卧皆有定力,能够一心不乱及心宽念纯的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上求佛法要有定力,下化众生也要有定力,上求佛法是研读经典,下化众生是行出经典,通达佛理,包括缘起法,三十七道品,大小乘佛理,通达佛理就要行经,行经就是下化众生。 就像我翻译巴利文经典到汉文,真是少点定力也会打盖睡。慈济人去救灾,少点定力都不能救人。 定能发慧,有慧就能自净其意,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为众生,念念利益众生,与佛心相应就是佛。 去除贪瞋痴,具足戒定慧,就是佛性显现,就成佛了。 佛家看人性的本质非善非恶,而是佛性,人人都能觉悟,都能成佛。而现在未成佛的,称为菩萨

人性的本质?人性没有本质......万事万物,乃至世间的实相,其本质都是「缘起」........ 人有各色各样的种子藏在第八识...... 有佛性也有愚昧的性质....有善也有恶....... 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外界因缘的习染...使人基本偏向恶劣的..... 然而..这也不是人性的本质 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因此,一切都是没有其实在的本质,所谓的「本质」就是缘起、无自性、因缘而生灭......

参考: .myblog.yahoo/woodreus18 ←MY BLOG

睇面相,有句话就是相由心修,一个人的慈祥与凶恶,从面相可以看到,你试看下佛,菩萨的面相,有一些老和尚,出家人的面相都会不

人性没有绝对的本质

作善者

不是来自人性吗 ? 作恶者

不是来自人性吗 ? 贪得无厌者

不是来自人性吗 ? 无欲无求者

不是来自人性吗 ? 我们常对「人性」有负面评价

是因为我们常「刻意地」将「罪恶」放大

将「美善」缩细

这是我们不自觉的本能反应

来自我们的深层意识

原意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

将人性看得丑陋一点

我们对外界自然有更高的防御能力

一个人作了很多善事

但只要错一次

总会受人咒骂

声名尽灭

一个人错了一次

得要做很多善事补偿

才会渐渐得到世人接受

要人对自己建立信心

不是一朝一夕

但只要行差一步

可能万刧不复

佛法里什么是人性!

你起的名字是矛盾的!就注定你在大多时候都在矛盾中痛苦挣扎!

你先把佛法抛开,深入了解什么是人性!只有真正明白了人性的本质,才有可能了解佛法中对于人性描述的详细认知!

能做人,是想来的、盼来的!去做鬼或者当畜生也是想出来的!人性就是一个“情”字!

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本该有的人的“情”已经越来越远,和“鬼”和“地狱”越来越近,迷失了本该有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不能先知先觉,很容易随波逐流!(错误的认知)

我的意思是希望你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天真的自己、简单的自己、善良的自己,然后再去理解佛法中的深意就不会很困难了!你不能做到就永远进不了门! 毕竟海水不可斗量!

阿弥陀佛

请问佛教怎样解释人性

中国佛教对人性的善恶规定,与中土佛性论相联,又与中土传统的人性论相联,中国佛教对人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的看法,与中土人性论对人性善恶的理解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土佛性论就是从佛教的视角谈人性,是中土人性论的宗教形态。由于受中土人性论的影响,所以中土佛性论对人性善恶的看法几乎无多大分别。从道生说法,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到荆溪湛然的“无情有性”,及禅门张扬众生平等、生佛无别,皆以“心性本净”、“人性本善”为前提来认识人性。

从佛教的思想渊源来看,中国佛教心性本净、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承继了大乘佛教的有关人性善恶的总体思路。《大乘义章》将善恶分为三大类。(注:《大乘义章》是这样划分的: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

中土佛教天台宗所讲的“性恶”,指的是人性(佛性)除具备善的因素外,还包含恶的性质,善和恶是佛性(心性)统一体的二面。作为一种宗教,佛教谈善论恶,并不完全指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它还具有抽象本体论的色彩。 受天台善恶观的影响,延寿还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善恶的辩证关系,认为“善者是恶人之师,恶者是善人之资”,鼓励更多的人们在修行中坚持“贪欲即道”、“即世间求解脱”的信念,也劝导作恶者放下屠刀,舍恶行善,同归圣道。

人性本恶本善在佛教怎么看(注意是人性不是佛性)?

从佛教而言,人性不存在本善和本恶这样的说法。

佛教中提到人本具如来藏之功德法,这种功德法可以说是“善”,但是属于远离二元对立之大无为法之善。与儒家所说的人性本善和本恶属于二元对立里面的说法完全不同。

另外,您提到的畜生属于愚痴性,不是指本性, 而是指造了愚痴之业后所感异熟果之状态。如嗜睡属于与愚痴相应的一种状态,也是愚痴的一种业,喜欢嗜睡之人死后容易变成猪、螺蛳、蚌壳一类的愚痴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愚痴性。

佛学角度如何诠释人性的另一面

人性共同点是有众多物质和精神因素组成,随因缘不断无常变化。

能够看透人性究竟真相的就被佛教定义为圣人;因为看不透而对人性真相有错误认识的众生就是凡夫。(也就是说佛教区别凡圣是根据是否得到了看透人生真相的智慧)

究竟的圣人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没有贪嗔痴(这些统称为烦恼就是心理缺陷)。也可以说是彻底消除了能造成痛苦的心理缺陷的人就是佛教最高的圣人被称作佛,辟支佛,阿罗汉。

小果位的圣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凡夫都有贪嗔痴烦恼。人由烦恼驱使能行善,作恶和既非善也非恶的中性。您说的“人性的另一面”我想主要是指人类作恶。

人类的行为有贪嗔痴烦恼的驱使下与道德观念,法律,人群的习俗等限制因素斗争下,若是烦恼强就会作不同程度的恶,烦恼弱就能遏制恶行,甚至行善。比如因为不明白因果报应(是愚痴)而喜欢财色名食睡地位名誉(这种喜欢是贪)贪心不能满足或者受阻就会生嗔。假如烦恼严重到道德观念,法律,人群的习俗等限制因素不能抵抗时就会作恶。

烦恼是众生长久养成的不良心理习惯,所以又被称为习气。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修炼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若真能正确理解佛法就会发现,佛教的修炼并不很神秘,实际上就是培养良好心理习惯和观察研究人生真相的过程。

(您的问题看似简单,解释起来要全面考虑,所以多说了。)

觉悟天道,看透人性,启动财富密码

一、觉悟天道,看透人性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设计了一个诉讼案件,把剧中的几个人打回了原形。

刘冰等三位股东怕担责任,怕自己受到损失,一起选择了退股。

最先发现丁元英要攻击乐圣公司的人是叶小明,他认为打个电话不一定照办的事,那就是有根本出冲突的大事,两辆车都开回去是不是为了返回的时候拉人?如果是为了拉人,那什么样的事需要增加人手呢?只有一件事,就是在音响展期间音响销售一空,人手忙不过来。大幅降价?对,是降价。冯世杰在叶小明的提示下,也隐约了解了丁月英的意图。他们对此的反应是恐惧、焦虑、抱怨,此时丁元英在他们眼里已不再是隐世高人,而是一个故弄玄虚,忘恩负义,不知天高地厚的普通人。

林宇峰是什么人物,那可是大风大浪里趟出来的,人家既敢捅这马蜂窝,那肯定就得有几分把握。这对音响界的老大于格律诗公司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于他们个人而言,则是倾家荡产。接下来,叶小明他们三人要做的是劝阻,求和,退股,然后走人,庆幸,懊悔。

但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萧亚文则是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行为。她认为丁元英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场诉讼,既然遇见了又不去规避,那只有一种解释,这场诉讼绝不是偶然的被动的,是设计和预期的,是计划的一部分。既然是计划的一部分,丁总一定是想通过这场诉讼达到什么目的。接下来,萧亚文要做的是充分搜集证据,积极应诉,入股格律诗,准备与乐圣公司的合作事宜,然后一飞冲天。

叶、冯、刘三人接近丁元英的目的,是希望丁元英这位高人给他们指条财路,而且最好是开门见山,一夜暴富的那种。我们看天道目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打破认知局限,让丁元英为自己所用。

二、明心见性悟天道

五台山论道是《天道》全剧最高深莫测的一段,参透一二便可受益终生。

丁元英在计划把乐圣音响拉下马前,为求心安和韩楚风一起去五台山拜访大师。大师深居简出,不轻易会客,丁元英将5万元现金装进档案袋里,递给一个小僧让其通报,过了一小会儿,小僧原封拿回袋子说道,师傅回话非也。于是,丁元英又往袋子里塞了5万元现金,一共是10万元现金递给小僧,让其再次通报,这次小僧又原封拿回袋子说道,师傅回话非也非也。丁元英和韩楚风一起敲门,这个钱不仅是敲门砖,而且还是试金石。大师两句非也足以证明大师是真大师试金石试过,剩下的就靠诚心了。

丁月英这次递给小僧一首词,这首词直指心性定要叨扰,大师理不理就看缘了。

大师问: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悠悠古刹千年中,都是痴人说梦”。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丁元英绝非等闲之辈,诗里行间行间虽深藏禅意,但是满纸的嗔怒之心,却绝非佛学的本质。

丁元英:大师拷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济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经呢?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醒,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像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既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所以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俗世要的是导人向善,哪怕是虚情假意也好,而丁元英是超脱于这种表象的伪善、随心所欲,执着于慈悲,本身就是执着,随心自性才是禅意。

大师对丁元英的评价非常到位: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

智玄大师已然明了,丁元英的用心与事情的结局。原著中是这样记录的,智玄大师提笔改了丁元英的词: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这首词算是给了丁元英一个心安。于是丁元英放手施为开始了天道一般的扶贫计划。

丁元英为什么能策划这么一个完美的局?因为他了解社会规律、文化属性,其实就是道,天道即自然,身在红尘,非福报所至,莫逆天强求,否则易自种恶因。

三、顺天道启财富密码

许多人看五台山论道这段内容,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但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

用白话文解读一下五台山论道,有不同理解的朋友,欢迎大家讨论。

大师说:敢问二位施主是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丁元英回答道:要达到寂空圆满只能悟而不能靠修,修为成佛是有目的的求,悟在明心见性在于觉悟,修行是通过行为来遏制本性,悟道是随本性做事,学悟的人律由心生,行善都在自然而然之中。修行的人通过规矩来遏制,妄念求善果,于是求善道的人有信仰却无实际的证量,停留在盲目的因果中,停留在于虚假的念想中。

大师问:如此随因缘生灭。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回答:佛是一种觉悟,或者说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而不是某个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但不能说有自己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的认知就是佛。人的本性可好可坏,但佛性却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融之态。

当你发现它后,它会影响你的行为,进而表现出来。如果被现实的欲望所阻碍,那么这种通向觉悟的智慧也就被蒙蔽了,但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没发现,也就是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话,那也就谈不上悟与不悟,修与不修。道之为道。而只有知道了何为欲望,并放下了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达到了涅磐之境;看透世间七情六欲的智者,只能算是佛教中的人像之佛,达到一种自恰即止的状态,这还算不上无量圆满,因为如果佛有量的话,就不能称为无量佛了。佛法无量,讲的是对求真的探索,永无止境。你说我有欲望,我所欲者并不是世人所执着的七情六欲,你说我没有欲望,我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求着真理。

佛教的境界若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其实是一种脱离人本世界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秉持客观,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从浅义处说,佛法是导人向善的教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此基于人本社会的善恶是非等的智慧及文化。而从众生处说,则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制胜方法,虽然可能本意是好的,但好像也无法体现佛的慈悲为怀。

  而丁拜会大师,坐而论道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讨这个心安。无论你现在是底层的小人物、社会企业家,还是创业者,洞悉此道会助你打破思维的束缚,提升认知,洞悉财富密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4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