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尊者的妻子证得果位(迦叶尊者是怎样修行的)

佛教修行证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小乘佛教的四个果位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须陀洹
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应伴随证得基本的天眼通与天耳通。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
斯陀含果
斯陀含果:佛教术语,译为一来,即是说,即使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再来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特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北传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於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阿那含
梵语anāgāmin。 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阿罗汉
梵语意译,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叫“罗汉”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著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什么是 证得果位?怎样才能证明证得了果位??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盘: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是体验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盘。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了一切足以导致投生四恶道的贪瞋痴,而且永远地根除了其它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瞋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瞋根心。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烦恼敌。阿罗汉道心是令人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与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其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是出世间道之果。
-----------------------------------------------------------------
须陀洹道是邪见、疑、戒禁取见、嫉、悭这五种结最终灭尽的原因;斯陀含道是粗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灭尽的原因;细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被阿那含道灭尽;阿罗汉道则是导致我慢、有欲与无明三结永远灭尽的原因。
--------------------------------------------------------------------
问78:修行者必须断哪些烦恼才能证初果?证入初果时需要老师印证或是能够自知?
答78:根据某些经的说法,修行者必须断身见、疑及相信仪式能净化心的戒禁取见。根据另一些经的说法,他必须断五种烦恼,即刚说过的三种及嫉和悭。如果他精通经教,他就可能知道自己是须陀洹。但是如果他并不精通的话,他就未必会知道,例如佛陀的亲戚大名居士(Mahanama)就不知道自己断除了些什么烦恼。
问128: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答128: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不是还活着,没有涅盘吗? 为什么这世上会有他的舍利子? 难道是他过去身的舍利?
。。。。舍利?佛?说句难听话,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神佛。信仰的人多了,崇拜的人多了。一传十十传百,所谓的佛生前那些事迹便会如同神话一般。简单的说,所谓的神佛,只是你我一般的凡人,芸芸众生皆是平等,只是因为无知的人盲目信从才会有了神。舍利这东西。。。。不就是人死后的骨头呗。你把你自己杀了。然后等你尸体腐烂的只剩白骨了。别人拿着你的骨头照样可以说“哇!快看快看,我拿到传说中的佛舍利了”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十八罗汉都有哪些故事 每个人是不是都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什么?有知道的吗?
有个叫十八罗汉的电视剧,可以看看,里面讲十八罗汉的故事。
百度百科就有些关于十八罗汉的故事,如下:
坐鹿罗汉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 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 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 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 随他出家做和尚。
欢喜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
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托塔罗汉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七层宝塔、佛法通灵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 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 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静坐罗汉
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进彼极乐 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 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过江罗汉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 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骑象罗汉
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笑狮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为梵语Vajraputra 的音译。 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 ?”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
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兰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探手罗汉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灵通、自得其乐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 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沉思罗汉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 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 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
挖耳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闲逸自得、怡神通窍 横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 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 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 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布袋罗汉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
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相传他在中国显灵。 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 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芭蕉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悠闲隐逸、傲视太虚 仙风道骨、超脱凡尘
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 他出家後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长眉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微,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 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 “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 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罗汉果。
看门罗汉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 禅杖在握、勇炽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 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 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降龙罗汉
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以上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 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 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 在《济公外传》中,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几百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在中国佛教领域,最高佛道的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座下处十八罗汉。而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弥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另一说法是第十八位罗汉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 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
大伽叶得佛陀的器重,他到底什么来历?后证到什么果位?
大迦叶,又称摩诃迦叶,是佛陀的胁侍,它是真实人物,本是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婆罗门种姓子弟,随佛陀出家修行,人称"头陀第一",是苦修的典范,相传是佛陀的继承人,禅宗制认为西天二十八祖的初祖,但是迦叶引领的时代是座部佛教的时代,那时的佛陀只有一位,释尊,所以他只证得阿罗汉果,是当时最高果位,随着佛教发展为大乘天下,迦叶地位就变的没那么高了.
证得罗汉果位之后可以违所欲为?
济公的故事的确很神奇。在下却不认为真有此事,也许有此人但非故事中所说的如此神奇。这也许是过度神格化的人物。
还有耶舍尊者并没有犯此戒。因为耶舍尊者是佛灭后100年才有正式的纪录。佛陀时代犯此戒的第一人是须提那比丘,而须提那比丘对佛陀以及诸比丘发心忏悔,而佛陀从那时开始制定戒律。四波罗夷-- 若有比丘,具足了比丘的学处及生活规则1,没有放弃学处2,没有表明自己意志怯弱3,而从事不净行4,即使对象是动物,也犯驱摈5,不共住6。
制定因缘。佛在毗舍离时,须提那比丘回家乡乞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如果他没有留下后代,将来财产会被国王没收。须提那便和以前的妻子行不净行。
注释:
1.bhikkhUnaM sikkhAsAjIvasamApanno(sikkhA-sAjIva-samApanno):接受了比丘的学处和生活规定。
〈语词解释〉24页(《Vinaya PiTakam》第三册,24页的语词解释部分,以下简称「〈语词解释〉○○页」):「学处即三学中的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这里的学处特指增上戒学」。同上,24页:「生活规定是世尊制定的学处,学习此者,即是接受了生活规定」。
巴利三藏中,与增上律学有关的律藏,除了二二七条比丘戒外,更有犍度部的种种生活规定,这里所指的学处、生活规定,应不出律藏的范围。
另外,比丘身份的完成,除了要由大众表决三次、十位具十年戒腊的有德比丘在场作证外,还必须是本人自愿(Mv.1, 29; Vin I, p55)。愿意加入僧团的人,必须至僧团礼拜众比丘,请求剃度出家,三次表决通过后,进行承认(upasampAdeti)的仪式,在仪式中并告诉受戒者出家的生活规定(Mv. 1, 30; Vin I, 58)。
2.sikkham apaccakkhAya:不放弃(比丘的)生活规定。
3.dubbalyam anAvikatvA:没有表明(自己的意志)薄弱。如果比丘不愿意过出家生活时,只要他明确地向一个人说:「我舍佛」或「我舍法」、「我舍戒」,就算已经还俗,放弃比丘身分(详见〈语词解释〉24~28页)。
4.methunaM dhammam paTiseveyya:从事交媾行为。methunaM意为「性交」「交媾」。
5.pArAjika:驱摈。《五分律》《僧只律》《四分律》《十诵律》都译为「波罗夷」,《根有律》译为「波罗市迦」。
pArAjika可能由para-√aj或para-√ji而来;√aj有「驱摈」、「赶出」的意思,√ji有「打败」、「征服」的意思,所以pArAjika可以译为「驱摈」或「他胜」(《巴英辞典》454页;《佛典混合梵语辞典》342页)。笔者选用「驱摈」一词,有两点原因:
(1)由《经分别》的体例来看,除了最后的众学戒外,其它的僧残、舍忏、忏悔、悔过等(以上四个语词皆作者新译,详细请参照僧残一‧注释2、舍忏一‧注释4、忏悔一‧注释2、悔过一‧注释3、众学一‧注释3),都是以处理方式命名,「驱摈」一词符合这个原则。
(2)〈语词解释〉28页:「所谓pArAjika,如同人断了头,虽然有身体还是会死」,同上47页:「所谓pArAjika,如同树上掉来的枯叶不能再绿」,同样地,比丘犯了这一重罪后,会遭到「驱摈」,并且取消比丘资格。
6.asaMvAso(a-saM-vAso):不共住。〈语词解释〉28页「共住」意为:「一起羯磨,一起诵戒,遵守相同的规定」。
7.passAvamagga:汉译「小便道」。passAva意为「小便」。
8.paNDaka:汉译「黄门」,指没有生殖器官的男性。
9.khittacitta:khitta意思是「乱、搅动」,khittacitta表示情绪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
10.以下各戒,第一个犯的人皆不犯,故在表中不重复列出。
没有任何记载说明须提那比丘是阿罗汉。佛陀斥责须提那比丘没有遵守清静的行为而因此制定了戒律。也没有任何经典以及律藏有记载须提那比丘当时是证什么果位以及什么果报。得阿罗汉果者更应该遵守清静的行为,而不是为所欲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5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