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人的边界讨论佛法(超出人的范畴是啥意思)

最近看到很多人争论佛法,有所感,有兴趣佛友可以一起讨论
我倒是很同意你的说法,现在学佛者,包括我自己看到别人和自己,对同一部佛经有不同看法时,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与人争论,这都不是真正理解佛法,我现在已经忏悔这样的想法!
当然对于实在错误的见解而又使人误入歧途的,我们就必须纠正!
我们的感知、感悟、理解、识别等等,都是在不开悟的状态下进行的,当然有限又不正确。
在这样的状态下理解佛教法自然会产生错误。
只有不断的更正自己,努力的研习佛教各种经典,才能拨开云雾。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宗派的佛法,我们都应该仔细审查、分辨、融合这才是理解实践佛教法的最终体现。
现代人要怎么理解佛法
分享到:由于受着观念的偏见及人本身具备的知识及智慧不足,难免对一些学问会产生不中肯的看法,或者会因自己喜好盲目抬高一种学问,或者会因尔云亦云对某种学问怀着贬视的心态,这些都是不正的态度,有碍于对真理的探索。但人对于知识的认同,本身都是怀着不同心态的,或者是因社会之需要,或者是因为名利的需要,或者是因为从众心理,但是,真正能从真理角度而排除一切功利需要,能心平气和来做学问的人是非常少的。因此,人带着不平的心态,带着成见,对一种学问的评价都会多少有偏差的。 佛法也是如此,人心的不同,需要的不同,以及世俗的观念都会影响着对佛法的理解。举个例子,现代人对老实忠厚人是怀有很深的成见的,我们去分析这种心理,就不难理解,人是否是怀着公正心来看天下的。其实,人要有公正心是非常难的,这包括学佛法的人,他们也不一定是有公正心。但是佛法所要做的就是这件事,让人的心平和,去掉人的有色眼镜,以平常心对待世界,如此人才会有公正,如此才能客观如实看待世界,能如实看待世界的就是智慧,在佛法中称为如实智。平常人很难做到如实智,因为人心被各种欲望及各种学问偏见所染着,以有色眼看世界,这样就难以“如实”了。 因此,是否如实对学佛非常重要,不但做人要做老实人,不能妄语,一切唯真理是依,排斥个人贪嗔痴慢等干挠因素。比如,我们常说唯正确见知是依,但碰到具体情况就做不到,这说明这种依止仅停留在口头上,行动做不到,碰到什么利益,或者因为惧怕,说了违心话,做了违心事,这只能说是对真理的正信不够,人还是依止于欲心上,而不是真理上。 佛法既是门容易学的法,也是种难学的法。说它容易,就是平常管住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不要妄动,不要妄自生非,这样就已经是很好的实际行为了。但是说它很难学,就是因为人最不容易管住自己的心了,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要心动,违心的、有害的则要畏惧。因此佛陀说了非常多的法,就是要人如何来管住自己心的。如金刚经中就以“云何降伏其心”作为开篇之中心问题,以此引出佛法般若智慧来。 比如说,人总是对财物、金钱、色相贪求入痴,所以佛法说“无常”的道理来解脱人对物痴迷的心理。世界都在无常变化着,没有永住不变的事物,今日富贵,明日则可能败落,美丽的容貌也只不过昙花一现,所有的一切都如空幻一般不可能始终拥有。这些都是对普通人的说法,目的就是要让人管住自己心,不要向外贪求。但“无常”仅是对普通人说法,佛法中另有“常乐无净”之意,其说法无非是让人认识世界的本相,也即是佛法说的真如实相,这是佛法更进一步对有深根人说法。能了解世界的实相人还会贪著于微末幻象,这是不可能的事,就象掌握清泉源泉的人,是再也不会贪著下游微末之水了。 但是佛法的道理要深说下去却又很深,就象要对一从来没有到达过异外世界人说那里世界,或者对一生来就是盲者的人说无颜六色世界那样困难。人以为自己有眼耳鼻舌就很了不起了,可是大千世界之变化是超出人所想象的,要说这样的道理,佛陀是怀着对人无比怜愍的心态,他会在心底说:“可怜的人,按我说的法去做,快快睁开你们心灵的眼睛,开启你们无比的智慧,来到想去彼岸,这样你们就可以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看世界了。” 佛陀法太深了,难以让人完全了解。所以人只有相信佛法,最终是一定会到达彼岸的。但是佛陀法虽然深得让人无法完全了解,但人们在行持佛法时是会一步一步证实佛陀说的,无有差错,这就使人由初信到渐信,由渐信到深信,一步步信由不固实到信念初住而不退,最后精进努力,最终证实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这就是所谓慧眼一纤无尘,智觉圆满,如此观世界则没有一法非如掌内观棋的。 因此,信佛是一步步来的,初信世间善法,如儒家说的,讲孝悌、忠信,积累福德。这样道德增进,会使慧心增长,进一步则能深体更深道理。如中国的一些文人诗人等,他们有儒家较好的基础,为人品德也为君子之列,因此他们对于佛法则能一触即通,继而能深信不疑,就象瓜长到一定程度,对增长的营养特别喜乐一般。但是有许多本身善缘不具足,或者信受了偏激观念,他们认为佛法的世间善法太粗浅了,不愿学,但对于高深的佛理理解不了,就轻率认为是圆滑之说,这样就对佛法无缘认识。他们把佛法当作一种知识,或者说一种辩论之法,以自己想象的,当作一般普通的知识来学习,并不是把佛法当作一可以依恃的方法来实践,一定要非把佛理辨个清晰明了才能认同,看不懂的就以世俗心妄加评议,如此偏见而失去与佛法之缘,这是很可惜的。 佛法中有空理,但这是很难讲的理,此理只对有慧心人说,否则普通人则易理解偏失而反而有害。因此佛法学习是有进阶的,初信人说无常、苦,因懂得苦谛的人才有脱离之心,否则把贪婪爱欲当作乐趣的,这样就无有解脱心,也难以学得好佛法。稍有善根的,则说因缘之法,了解因果。懂因果就有慧心,能照顾好自己心念,知道心念的缘起及将来的果报,如此能在念起之前即能止恶。对于善根深的人才说空性及般若智慧,以除深层障碍。因此,佛法对各种人相对应法会有不同。 佛法中也有利钝普收的法门,如念佛法门。但念佛法门并不是说不需要佛理的,如广钦法师说:“如果情执未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这说明佛法方法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要“降伏其心”。有些老实念佛人,虽然佛理并不很懂,但知道能一心念佛,把自己的心管好了,这就是说在事实上已经做到了,学佛理无非也就是为了管好自心。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学佛理,学佛理能帮助达到一心念佛,更容易增长慧心,使用功效果成倍增长。 有人说,佛陀既然这样有智慧,为什么佛陀没有科学那样理论。其实,早有人向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世界有边无边,有常无常的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当作无记不予以回答。因为什么,这是佛陀的大慈悲,佛陀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而是这样的问题人是很难在一生中解决的。如此人如果化一辈子时间还不能了解这类问题,而对于生老病死等烦恼则没有解决,这不就浪费了人的一生。因此,佛陀理论没有在这方面引导发展,而把方向引向解决自身的病痛脱离上。世间的应该理解这是佛陀的一片苦心,佛法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拯救人出离苦海的,而不是在苦海中大加研究幻象。 现时代科学的昌明本来是种好现象,但是由于人盲目自信,而把科学放在高于一切之上的神圣地位,这就失去了平等心。人们对科学不能放在正确位置,以科学来审视一切,甚至用科学来审判一切,其实这都是很可悲的。科学本身存在着太多的问题,科学的发现也仅是沧海一栗,本来是探索世界的方法,但确被人们用来审判其它学问的依据,这是不是很可悲啊。人类有许多搞不清的,以自己的思维来判断就没有人能搞清,或者轻易下结论,说不依靠科学就无法认识,这只能是人类作茧自缚的结论。大千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一切智人就是依靠灵敏的心性觉人所不能觉,彻人所不能彻,如佛陀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导师,以无比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向人类揭示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佛法的理论,不但为现代科学革命性的进步所慢慢接受,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了对佛经的研究,这不能不说佛法是深值得人类去探索。 因此,对佛法抱以偏见的人,应该说是因循守旧的。一些人因守着传统的科学而认为真理,却不知道现代科学的进步已经在传统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这无疑又将对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现代科学对时空观念研究,以及能量子的提出等,这些都是对传统物质及时空不变定理的突破。而这一切科学现象都在佛经中已经有非常好的解释,只要人们能理解佛法,一切都会有圆满答案。虽然佛法可以解释世界,但佛法并不提倡去研究理论现象,因这些不是学佛人主要该做的事。人的一生苦短,学佛法也有主次轻重,循序而进,先脱烦恼,次了生死,再学万般法门,习一切智,普度众生,最后成为佛陀。这不是一生的事业,如释迦也是经百劫精进而成正果的,因此学佛是非常长久的事业,是逐渐引导人向着善,向着光明的路子。
如何一位不信不明而有意向的人讨论佛法?
确实是这样,这种不懂的人有的时候都不只是冒犯了,有时候就是瞎说。其实他的智慧根本不能理解佛法,这种人如果随口谤法对他自己是很不好的。
有的人其他方面都是好人,但是在这些方面造了很大的口过的话,结果会下地狱。因为这些佛菩萨的慈悲很大,能量很大,诽谤他们的话,虽然菩萨没有嗔恨心,但是诽谤他们的自己的这个所感的反击之力也特别大,所以会堕地狱,他家里人都会不好。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宁愿就不说,说了就麻烦。
一般来说先求同存异,谈双方能够接受的观点,比如说慈善或者传统文化的道德,这种一般来说是他们能接受的这个佛法里的点。因为他不接受的是鬼神、菩萨,这种他没办法接受。那么你就谈一些道德、孝道、慈善、发善心等等这些能够接受的部分先谈,不要上来就争论这些有的没的,不仅争论不出什么结果,还会造下口业。
佛法无边,谁能进来讲讲佛法?
佛法无边,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佛法,又何来边界.
佛祖在菩提树下独自参悟的时候,又依寻了什么样佛法?
我们翻开佛经,颂念真言,这些只是形式上的佛法,是一种用以表述,传达给世人的手法,如果囫囵地把这些文字记载,口述传达理解成佛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佛法,是需要自我修悟而得的,本着佛经里记载的一些东西,我们从而寻找到了修悟的方向,至于悟到的什么,那才是真正的佛法,你领悟到的和我领悟到可能相同,可能不同,但是终于还是到了同一个结果,这一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佛法.不需要太过玄妙的禅语,佛祖捻花示于众人,惟珈叶破颜微笑,佛祖示花何意?珈叶笑之又是何意?珈叶所想未必与佛祖相同,珈叶必然有所疑问,捻花可以是任何的意思,佛祖却一语不发,那么答案必然可以是任何的答案.于是捻花之意也就浮现了:可以有无数的方法,来参悟佛法,正如捻花一般有着无数的意思,而这无数种意思概括起来又变成了这样一个答案.正式表明了万法归宗的思想.
禅宗,正是起源于这个故事.
大概听懂了吧.
原创文章,转贴请著名作者:不动明王
佛法无边是说佛无所不能吗
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法雨无边,不润无根之木。佛法无边,佛门广大,是对一切有缘人而言。佛教认为因果规律是铁律,不管凡圣,皆要遵守。佛是人天导师,明白世间的一切道理,可以渡一切人,没有边界,佛给说明开示的就是佛法。但是佛并不能作别人的主,去控制别人,讲究各人因果各人担,不管善恶,自作自受。这与所谓有些宗教的万能论是有区别的。
佛法虽无边,也要看世人(这里我们只针对人道来讲了)是否愿意去修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5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