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06心得分享(百法明门论心得2)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成观法师撰注(6)
一、释论题、论主
沙门释成观撰注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译
「大乘」—表示非小乘,因为小乘只有七十五法。
「百法」:包含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种,共有一百种。这一百法为天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中,撷取出来而成。因为天亲菩萨见论中六百六十法,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受持的,因此从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中,撷取足以提纲挈领的一百法,以便一般人受持,令知万法之大要。
「明」:为菩萨无漏之智慧,以此智能破无明合,故为智明,相对于凡夫的有漏慧,不能破烦恼,故不得心明,或明了一切法。
「门」—出入之方便也—亦开通无滞之义也。意谓这百法乃是凡圣共由之门,也是众生入大乘、及通达一切法之门。
「论」:梵文阿昆达摩,义为无比法;又抉择之义,谓抉择性相,教诫后学,决断疑惑,称之为论。以对于论文中所论列之「百法」中,一切法界有情皆执有我,故招分段及变易二种生死。若能分明了悟此百法中,悉皆无「我」可得,则能超越此二种生死,凡圣情尽,即此便是入大乘之门;此则本论之目的。
「天亲菩萨造」:佛灭度后,慈氏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盛,难入正法,于是从兜率天下,现身于中印度阿输陀国,为无着菩萨说瑜伽师地论,统收万法,概括成为六百六十法,摄一切名理殆尽。此论文共有五分: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为唯识学,除解深密经外,最重要的圣典。后天亲菩萨因为见瑜伽论文繁,乃于此论之「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使万法宗要归于指掌之中,方便后学。
天亲菩萨,为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为丈夫国)人。「天亲」,梵文婆薮盘豆,意为「天亲」,即天之所亲;或云「世亲」,世人之所亲也。天亲之兄无着菩萨(梵云:阿僧伽),以解大乘空义,广造诸论,发挥大乘。天亲菩萨开始时为学小乘教,后由其兄无着之教,归于大乘,广造诸论,赞扬大乘,以补前咎。
「造」,即造论。谓此百法虽是从瑜伽论中录出,但论文是天亲菩萨依本论之义所写,故为此「百法明门论」造论之论主。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此为译主之名。三藏法师,凡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师皆得称为三藏法师。 「法师」,以佛法自修教他之比丘僧。 「玄奘」,602-664,留学印度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二三二五卷。为佛教之重要译经师
未完待续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二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5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