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流不合污什么意思的信息

同流合污的意思
同流合污的意思是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
读音:[tóng liú hé wū]。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近义:同恶相济、狼狈为奸、随俗浮沉、随波逐流、与世浮沉、朋比为奸、通同作恶、沆瀣一气、誓不两立。
反义:泾渭分明、洁身自好、明哲保身、洁身自爱、疾恶如仇、弃旧图新、守身如玉、出淤泥而不染、自命清高。
造句
1、我们千万别和坏人同流合污。
2、他因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被警察通缉在案。
3、他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教育,而且还继续与那伙坏人同流合污。
4、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与坏人同流合污。
5、很可惜,他最终还是和那伙坏人同流合污了。
同流合污什么意思
同流合污形容的是没有自己的立场,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1、读音:tóng liú hé wū。
2、释义:“同流合污”的原义是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3、出处:同流合污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非之无举也, 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4、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5、结构:联合式成语。
6、词性:含贬义。
7、近义词:与世浮沉、同恶相济、朋比为奸、随波逐流、狼狈为奸、随俗浮沉、沆瀣一气、物以类聚、和而不同、随波逐浪、一丘之貉。
8、反义词:束身自爱、泾渭分明、和而不同、择善而从、洁身自爱、束身自修、洁身自好、誓不两立、弃旧图新、涅而不缁、守身如玉、不染一尘、疾恶如仇、明哲保身、耻与为伍、涅而不淄、出世离群。
成语造句
1、我们千万别和坏人同流合污。
2、他因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被警察通缉在案。
3、他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教育,而且还继续与那伙坏人同流合污。
4、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与坏人同流合污。
5、很可惜,他最终还是和那伙坏人同流合污了。
6、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
7、他偷了别人的东西,我一定不能和他同流合污。
8、他因不愿同流合污,结果反遭诬陷。
同流不合污,随波不逐流什么意思
流:流俗。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同流合污》王建峰 绘制
【出 处随波逐流是指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皇帝的新衣》中所讲的,每个人都害怕说出真话而随波逐流。】 先秦·孔子《孟子·尽心下》:“同乎随波逐流是指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皇帝的新衣》中所讲的,每个人都害怕说出真话而随波逐流。流俗,合乎污世。”
道德经1.6一同流而不合污
6. 如何做到“同流而不合污”?
原文: (第四章·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冲:通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渊:深远。
宗:祖宗,祖先。
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个人理解: 道是非常渊博的,就像万事万物的开始,是万物的核心、本源。是强大的无形,但存在的东西。要先了解掌握普遍的道理,这样,如果遇到个别的事情,就知道如何做、如何解决了。
老子给出的解决方法:
1、挫其锐:越尖锐的东西,其实是越脆弱的,反而不如圆润粗壮些的好。人也一样,如果锐气太重,反而容易自伤。一个人如果太喜欢锋芒外露,咄咄逼人,就跟个带刺的仙人掌一样,那谁还敢靠近呢?若是被别人砍断“尖刺”后,岂不是更加难受。
2、解其纷:之所以会有就纠纷,是因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眼光、想法不一样,所以容易产生分歧。
解决纠纷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他共情。而我们考虑事情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而是站在对立面想一下。最好能够跳出这个圈,整体的看一下才是最完整的。
因为深陷其中的人,永远都很难看清事情的完整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
3、和其光,同其尘:就是同流而不合污。我们可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行事作风,但不能太标新立异,太显示个性。这样就是锐气太重的人,也容易自伤的人。真正的智者是既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保持自己的原则,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和平共处,这样的人是外援而内方的人,是真正的智者。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更是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通权达变”吧。
随时时间、经历的积累,我们身上的棱角都会被慢慢的打磨圆润平整,只有内心深处的原则、道德底线不变,我们的根也就没有变。而人外在为人处世的圆润,接受委屈的能力,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再有棱角的砂砾,也会因常年累月河水的冲刷中变的圆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6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