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念恩生敬心得分享(道次第十三课念恩生敬)

《菩提道次第略伦》第十五课
【依止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一、 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2.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3.不违背菩萨行。
4.常具正念。
5.功德资粮渐增长。
6.成就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7.重罪轻报,身心少感不安或梦中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
8.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总结:佛法一切善行成就,都离不开如法依止善知识。
二·不依止的过患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2.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4.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不然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5,未生的功德不生,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总结:在修学过程中,我应该断除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三.总明其义:
(1)依止法是成就究竟利乐的根本,因而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3)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4)选定了具德、引导不错的善知识,要长期依止,不离左右。
凡夫心是以利益驱使的,所以我们的道次第和导师也总是以凡夫的心性来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择善知识,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好处呢?不依止有哪些坏处呢?对比后该如何依止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我们导师所教我们的八步骤的第五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的过程,为什么用不起来,就是我们对其利弊没有清楚的认识,当有清楚地认识就可以牢牢的刻在我们心里的观念一样用起来。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依止有那么多的过患,那一定要好好的依止。这就是得出的结论。进书院一年多了我有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我想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止,没有升起净信、没有念恩生敬,以至于在行为上没有很好依止,反映在修学上就是没有落实认真真诚老实的修学态度,修学不精进就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而就像我这样态度不怎么好的弟子,也依然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进入三级修学,我的生命状态将是一团乱麻,不会如此风轻云淡的看淡生活中的种种。我想这就是现世的利益吧。而究竟利益我不清楚未来际是怎样,但我知道这一世我遇到了善知识,并且如法依止,以后的累生累世善知识都会伴我左右,即使这一生我不能因此而得解脱,也能让我不堕恶趣,保有瑕满人身,在接下来的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是相续的。有了如法依止的良好开端,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我很庆幸,在三级修学遇到了具德善知识,这是这一世的缘起。我想也许真的,我们与师父是累世久别后的重逢,我们则是在菩提道上同愿同行的师兄们,也感谢三级修学,让我们重聚!在求得佛果的路上更进一步了。
那在依止期间也就是进入三级修学期间其实也有很多不如意,我起初还会想我都是佛弟子了,有三宝加持了,但怎么还会这么不如意。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晓得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啊,第一将修学归为自求人天福报去了,另外,真的好好依止聚德的善知识了么?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起就改变了,因为我不安住在善所缘上,就会安住在不善的所缘上;就会与不善知识和恶友为侣; 那我的烦恼恶业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会增加;没有正念,心念的一起一动都会如实的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我的整个生命体就会和轮回、恶趣等相应;解脱就会离我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不惊而战栗。我不想要这样低级和痛苦的生命体,我想要光明的纯净的生命体,那路只有一条——走向觉醒,入道第一步、根本就是依止善知识。
是不是如法依止一下下善知识就好了呢?肯定不是的,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这又和我们八步骤中的第六步很像,要不断重复强化,我们和善知识的相应是需要长时间的,如果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那就会造成信号比较弱,慢慢连接不上了。
是不是只能依止一位善知识呢?其实也不是,但要在我们把基础阶段,一定只是依止一位聚德的善知识,否则心力就会不足,而且我们也不具备像善财童子一样的慧根,如果我们依止很多位善知识,那就会造成无次第、无信心,像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扔,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妄费了光阴、蹉跎了岁月,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瑕满人生。
所以,我要如实的老老实实依止师父、珍惜瑕满人生、努力精进修学、随缘了旧业、保持正念、莫要造新秧。
感恩三宝、导师、师兄们!
愿师兄们此时如意、此刻吉祥!
破斥二种妄见
佛法修学的重点是止观,《道次第》中也指出观察修和安住修(既止观禅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在修行实践中,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头脑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止,那些不爱动脑筋、不爱思维教理,修苦行的人修止就可以不需要修观。另一种观点认为闻思阶段要思维,进入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了。宗大师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持此类观点的人要么偏执一端落入玄谈,要么不明教理盲修瞎练。止和观的功用不同,两类人都应该修止观。如理作意的正向思维是必要的修行过程,要和非理作意的错误分别进行区分。
在佛法修学的路上,我也时而偏止,时而偏观。对于止观实践的运用很不到位,比如同喜班的课程我们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随缘还是进取等。或许刚进入书院,对师父信愿具足,师父开示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三宝弟子并不消极,出家乃大丈夫事,是最积极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我对此类观点用地藏经的话说就是闻即信受。心虽安住于此,但没做必要的观察修,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只是浅浅的信,是没有根基的。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影响。
修依止法,我也是观察修大于安住修,或者说安住修少之又少,更多时间用于观察了。宗大师在法义中说的很明白,比如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念恩生敬和净信为本,因为凡夫都有寻过之心,假如做不到视师如佛,就会寻上师或导师的过失。比如导师有时候会念错别字。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对导师就没有感觉了。对佛法也没有信心了。念恩生敬就是要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长养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强化我们的依止之心。明白了道理之后,把心安住在导师的功德上就好了,不断熟悉安住这是正确的安住修。因为没有机缘面见师父,所以很多时候心还是容易落在思维推理上。
学法义看视频或定课时,昏沉的时候少亢奋的时候多。本来脑筋不够灵活还容易胡思乱想,念头飞起时很难安住,我觉得我最大的弊端就是忆念他人对我的不公平。之前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为什么我这么善良的人命途多舛坎坷波折,为什么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八面威风,想来想去就会恨,恨那些曾经欺负我伤害过我的人,学佛多年后才明白,这么做只能强化自己的嗔恨心,这种念头容易招感相应的对镜,这是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曼德拉当选总统后宴请曾经折磨他的狱卒并站起来举了三个躬,他的助理不解,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牢房迈向通往自由大门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的经历留在身后的话,那么虽然我人出去了,但是我的心仍然在监狱之中。所以该放下的还需要及时放下。
师父开示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乃至睡觉时保持良好的觉知,学会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念头。把心安住于正知正念。
念恩生敬
佛法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上师给我们的恩情,对于我生命改善的作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不断忆念的过程中,对于善知识升起感恩心,对于法升起稀有难得之心。
修行,就是一种正确习惯的养成。修行难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太多不正确的习惯(思维、观念),贪嗔痴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学佛就是调整不良习惯,建立规范、健康的生活。大菩萨的境界也是由凡夫修起来的,正确的用心方法去修行,定可一生成办。
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牢狱,你执着什么,什么就是牢狱。
牢狱是由烦恼和业力编制而成。而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
我是不是在“牢狱”之中?
我自己的“执着、设定”,让我这几天在工作中、义工行中,生活中寸步难行,困难重重。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我一遍遍寻求对方的肯定,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我把对方也拉进我的牢笼中,一起在贪嗔痴中轮回。这一切的习惯,运用自如,工作中开始出现低级错误,与他人沟通中开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看不到希望的种子。睡梦中,也无法安稳……
所幸,感觉自己走投无路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开始做定课、自修,不管能否安住,我知道自己早上、此刻,必须这么做,提醒自己”视师如佛“。渐渐地,听师父的话,仿佛就是看到了自己的现状,心才慢慢安定下来,自修结束以后,休息了一会儿,心理感觉很踏实。
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6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