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生命如河流)

我也想出红尘,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滚滚红尘》:这些个千生万生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获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我爱惜低调,因此爱三毛在生命灿烂时匆匆淡出,留给世人一部最后的作品——《滚滚红尘》。自此以后,生活写无可写,生命了无可了,以丝袜吊亡,死的方式如她人般绮丽,鬼魅。这种举动自不免让我想起片中章能才送予沈韶华一支玻璃丝袜,围着五彩花绸带流苏披肩,唱着“这美丽的香格里拉,我深深的爱上了她”,轻轻拥抱齐齐迈着醉生梦死的舞步,朝朝暮暮,楼台之上。 如果这部作品仅仅是影射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情感的轇轕,那么我们只要将林青霞,秦汉诸人的演绎当作部琼瑶片去看便可。然而最终此片荣膺金马8项大奖,证明评委大众认为它至少不是虚妄空洞的。一男一女的恋情不够,因而还需女主角的好朋友月凤的鼎力参与,让我们看到女子和女子间的婉婉柔情。可仅凭三人行又是不够的,所以还有痴情专一对韶华的余老板,有让月凤甘愿头猛栽进“危险”而不悔的男友小勇,有风情万种的容生嫂嫂,有楼下的贫贱夫妻,还有“戏中戏”里的玉兰和春望。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的个人,在历史风声水起的车轮下被碾压,被狂扫,被烙成一条扭曲又漫长的车辙。 三毛笔下68场剧幕,大致可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开场为1943年2月11日,那是太平洋战争的前期,而上海正在日武力统治下。沈韶华在那年注定认识章能才,一个作家和一个“汉奸”发生了感情。短暂的交往在狭小的房间内显得更为局促,战局的紊乱又使得男人竟不能对女人给予承诺。虽然他们也曾欢天喜地,也曾举案齐眉,究竟不能久长。当中华民国的国旗在空中迎风招展时,是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章能才因着身份特殊被迫藏身小镇,韶华坚定地携带皮箱衣物前来投奔,却见此男身边有了另一个她。韶华的爱情如她写上生辰八字的信札,注定随一把火燃烧殆尽,空留余灰。深爱的人如此不可靠,心爱的女友亦死于乱世集会。雨,倾天而降,不可置信的在韶华白色衬衣上添上虹影。——血雨——纷纷扰扰降临在这滚滚红尘。 1949年,解放军渡江,被时局战乱吓破胆的人们抢上开离大陆的轮船。韶华又偏遇能才,电影里林青霞在秦汉无声的口形中读出三个字,“我爱你”。只为这一句,断肠亦无悔。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爱她,她便愿意抛弃全世界,只为得你好。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当仁不让吧。然而韶华手里只有一张票,要么给能才让他独走江湖,要么她和余老板共赴天涯。韶华给了他,能才在人潮如海拥挤中被推入船舱,顶棚关上的刹那,就是关上了生死离别的大门。三毛在剧作中有这样的字句,“他们不是达官贵人,他们只是意识到,在过去的生涯中,背负着党派的烙印,而又不明白中共接掌政权之后,自己命运如何的一批又一批,被时代追赶的普通人。”一别40年,能才再次回到祖国大陆,公安干警告诉他韶华已去世,留下一本名叫《白玉兰》的小说,能才接受馈赠,读毕,欲哭无泪。小说中写,“生下娃娃的那一夜,月亮白白的,照着孩子,好像月娘娘送来的凤凰一样,就叫她月凤好了。” 韶华已逝,流年残损,他们那代的故事已经完结,惟一庆幸的是思想永存,她用一种另类文字的方式将时光永远定格了。 李敖说过一个故事,宋朝著名算命师邵尧夫到京城,很多人来找他问个人祸福当如何,其中只有个年轻人询问他国家的命运。他觉得此人不与常人同,便让其第二天单独洽谈。隔日,邵尧夫给了年轻人一本书,着他去看便能领悟。年轻人至家中打开来看,是《五代史·晋书》中的末段,亡国。所以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洪流中不足道焉。只有生在平安岁月里,才能安享太平。如不然,小人物或离奇或悲惨的境遇是我们都无从想象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种种词句尽在眼前翻转。 影片最后同剧本还是不同的,据严浩导演说,为了它许多影界人写过检查。于是乎,我想照三毛原来的意思确实是行不通的了。看到能才踽踽独行于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像极宝玉结局,“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时,旁白响起,“我以为韶华会老,会死,可是没想到,她会死在另一个动乱的时代。她把生命换给我,而在最伤心的时候,她只有自己。也许,惟一的安慰,就是整个民族,陪她一起受难。”电影里没有说动乱时代究竟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那不用说。可我还是那么的喜欢三毛本来的想头,字幕出现,“剧中留在中国大陆的余老板,谷音,老谷,小妻子,王司机,小建,小建妻子,谷音小孩……一个——一个——死在不同的动荡和命运中。 沈韶华——死于‘文化大革命’。 当时中国人口——四亿五千万。 目前中国人口——超过十一亿。 剧终” 《滚滚红尘》上映于1990年,1991年1月4日清晨三毛去世,又是一个16年的等待,中国人口于今——超过十三亿。她的剧目合起来像一首词,虽可在苏轼词中拼凑到原句,但悲惋绝决仍不失三毛本色。“楼高日尽/望断天涯路/来时陌上初熏/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推枕惘然不见/分携如昨到处萍漂泊/浩然相对今夕何年/谁道人生无再少/依旧梦魂中/但有旧欢新怨/人生底事往来如梭/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禅心已失人间爱/又何曾梦觉/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我们怎能轻易看出来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世景荒芜,人情薄凉,只道是张爱玲最后亦只能恹恹的对胡兰成说,我自将萎谢了。 我自将萎谢了,于事无补,于情无益。这出恼人的戏,血雨腥风落入苍茫大地,我心潮澎湃,更心痛神驰,终于明白某天他留有密实而细致的课件结束,括号附注一行小字:“这些个千生万生,都只在滚滚红尘。”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三毛原著《滚滚红尘》评论:
脱神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脱神”什么意思 脱神,诊法术语。即失神,是生命垂危的表现。因精气消亡,神识便失去了存。 “脱神”用客家话讲出代表普通话里“晕”的意思,还有冷汗直冒的意思。
问题二:客家话中的“脱神”是什么意思 晕倒,不醒人事的意思。
翻译成普通话可以说成是“丢了魂”,但是比“丢魂”要严重。
一般形容人听到不能接受的事情后晕倒过去或者高强度的体力透支而晕倒。
问题三:“脱神”这个词是啥意思呢? 编辑本段医学 脱神,诊法术语。即失神,是生命垂危的表现。因精气消亡,神识便失去了存。 编辑本段客家话原义 “脱神”用客家话讲出代表普通话里“晕”的意思,还有冷汗直冒的意思。 引申义 就是很无语的意思,在梅州五华常用。 例句 比如对一个人讲话很无语,就可以说“真呢系脱神!”
问题四:求解释"神脱"一词,不知道什么是神脱,求解释 脱者,脱如无气,状如土木偶人。此种人目中神气时有时无,为五脏精气已竭。
问题五:安神固脱是什么意思 安神 中医学用以治疗神志不安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惊狂等病证。固脱的字面意思可以翻译成固定住要脱落的 *** ,其实就是指治疗痣疮。
问题六:加持诸神仙解脱表文是什么意思啊 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
宗喀巴大师造
能海上师译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安住於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无比教主薄伽梵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著师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意至圣龙树师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抉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坏灭必死应思维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引起後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意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众生父母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心趣倒境动摇能作止且於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胜於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後密部心要二次第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珈四次不动摇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问题七:《山海经》中提到的“衍文”和“脱文”指的是什么意思?求大神帮助 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多出来的字或词,批注者(程颐朱熹等人)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校勘学术语。所谓“衍文”,即抄写、刊刻古书误增的文字。例如《周礼・秋官・掌客》:“车皆陈。”郑玄注:“皆陈于门内者,于公门内之陈也。言车者,衍字耳。”又如《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 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有时因两字形似而衍。如《汉书・窦田灌韩传》:“窦婴、田`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史记》正作“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名显”。“各”字是因与“名”字相似而衍; 有时因涉及上下文造成衍文,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考《太平御览・兵部四十五》引这段文字作“听舆人之谋称舍于墓。”没有“曰”字,从而勘定原文“曰”字是涉下文“称”字而衍; 有时传写人误把前人在古书上旁记的字当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记・刺客列传》:“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王氏以为,句中“众”本为“终”的借字,后人在“众”旁记了个“终”字,抄书人误把“终”字一并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
问题八: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是什么意思? 西游过程才是经
研究《西游记》,先要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西游之旅的意义。如果西游之旅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西游记》只是一部志怪小说,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部戏谑小说。如果能够发现唐僧西游的真正意义,那要恭喜你读《西游记》找到了门路,继续读下去,你会有别有洞天、拨云见日的感慨,对于那些怪诞的情节,你也能一通百通,找到背后的答案。读罢掩卷,你一定会赞叹:《西游记》真是古今奇书!
西游的目的,书里写的是为取真经。但是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成立。真经,是依照修行就能够成佛的经。但是唐僧取的三藏经,不仅经过一次落水的意外事故而残破,已经不是完整的经;而且佛祖也讲明三藏经的用途:“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藏经的作用是为了劝人向善,弥补儒家教育的不足,让活人解脱苦恼,让死人超升。这里并没有提到最高的觉悟:成佛。可见唐僧所取的经,并不是最高深、玄妙的真经。再说取经的目的。依照取经的发起人唐王的要求,是要“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取经的初衷,也无关成佛。对于取经的意义,唐僧曾有这么一段感慨:……三藏与一行人到了河边,勒马观看,真个那路口上有人行走。三藏问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哪里去?”陈老道:“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漂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取经的实际执行者唐僧也并不认为取经有实际意义。
唐僧和悟空都通过取经之旅最终成佛,沙僧也成了金身罗汉,这就说明取经师徒取到了真经,功德圆满。但是这部真经绝不是唐僧在西天取到的三藏经,理由很充足。除去上面所述外,还有一点:唐僧师徒根本就没有去看三藏经。因为唐僧刚把经卷送回长安,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西天,唐王只得另寻高僧讲经。那么《西游记》最大的悬疑就出现了:西天取经,既然取的不是真经,为什么不讲讲唐僧取真经的过程?他们怎样取到了真经呢?他们什么时候取到的真经?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思路。《西游记》其实有两部经:一部是为唐王取的三藏经,这是书中明讲的。但是三藏经不是真经。一部是唐僧师徒为自己取的经,是真经。唐僧师徒因此而成就梦想。这部经是暗写的,要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和研究。作者又借唐僧之口,否定了唐僧师徒为唐王取经的意义,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明写的那个取经故事主线。我们再往下推理:作者是希望我们发现暗写的那部经,那部经才是作者真正要讲的经。
这是一部什么经呢?我们先要明白“经”的含义是什么。“经”同“径”,顾名思义,就是路途、门径、方法,就是通向佛土的修行方式。
在《西游记》里,这部经是什么经?就是修“行”;“行”是什么“行”?就是师徒通往西天的旅程。换言之:西天取经之旅就是真经。
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和自己作战的旅途,是和自己的自大、贪念、嗔怒、情欲......
问题九:凡脱以后神意交流的地方:“莫名之地”到底是哪里 1.凡蜕修士所落根果,就落在莫名之地内。
2.诸位九州凡蜕真人神意交汇之时,神意也是落于莫名之地中,而神意是可以不受时间流逝速度所限或是改变时间流逝速度,无论过去多久,回来也只是一瞬。
3.九州众真飞升离开时,张衍在破开壳关进入虚空源海一瞬,感应到了莫名之地与莫名之物。
在此大胆猜测,莫名之地不同于各个三维宇宙界面,而是四维或者更高维的高维时空!
请问如果想出家为僧的话,都需要办什么手续?
很好奇 想知道您为何想要出家呢?父母\亲属同意吗?若是他们知道你出家了,他们会如何呢?
若是为了逃避现实,劝您三思而行;若真的是想要普渡众生,祝您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境由心生"你听过吧 其实不一定要出家的 给你看个文章吧: 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他却过得不快乐.天使问:”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然后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他容貌,使他失去财产与妻子.一个月后天使回到诗人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半个月后天使看到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那文章全文在:;ID=1625page=1
祝您健康 平安 愿福永随
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要有正见。
慎重!
手续是次要。
出家岂是容易事。
必得发向道救生之真心乃可。此前又必得发真正出离心,深信业果,珍惜暇满之身,深知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远离贪爱,并非把出家当作避难所。如此,出家殊胜无比。
否则,种地狱因而已。慎之慎之。
不必说八万六千烦恼,只淫欲能戒否?倘若不能,下地狱速矣。
总之,出家是胜事,但一定量力而行,切勿自作罪过。珍重珍重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
‘在家’之对称。指辞别家庭眷属、弃舍世务而专心修行佛法。又称出尘。《显扬圣教论》卷三云(大正31·494c)∶‘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出家的行为自古即行于印度,吠陀时代已有舍世舍家而求解脱之人。之后,婆罗门教徒等亦承受其风,多入山林闲寂处专心修道。在佛教而言,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始,乃至尔后之教团乃以出家人为核心。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说,谓出家有十八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口,(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摘录)
(一)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苟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属非常之难事。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还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盘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Maha^tan!ha^san%khaya-sutta〉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专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属,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色,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专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袭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属感念人生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志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苟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则,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今吾人虽无暇一一记述之,若略举先例,则如赖吒和罗(Rat!t!hapa^la)诚为其中之一人也。按赖吒和罗者,生于俱虑国,为良家之单传子。自受佛陀教诲,即痛念人生,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涕泣劝阻,亦弗听顺,遂至绝粒,下伍乞丐,期修正道。似此态度之坚决,即以全世界畀之,亦莫之能夺也。此项事迹,具载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赖吒和罗经〉(《中部》第二十八经〈Rat!t!hapa^la sutta〉)与《长老歌》(《Theraga^tha》,776 ~805)等,尤其《长老歌》且叙及其出家后之抒怀,益使人肃然正襟。迨佛教诗人马鸣出,撰《赖吒和罗歌》,相传谓多有因诵此歌而出家者,信非妄语。综之,佛教教团,真正理想的出家,实以如斯动机与决心为原则,即佛陀自身,亦系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故以如斯出家,推挚真正之出家也。
兹宜注意者,佛弟子中,由于个人之特殊经验,痛感人生,因而出家者,固属不少。但为佛教之仪表者,则谓由于个人之经验,毋宁以为由于人生全体之无常、苦、空、非我而出家,乃为真正。如佛陀及前述之赖吒和罗,与长者子耶舍,其个人均无别项罪恶,亦未受特殊之悲惨,然亦有此伟大之发心是也。尤其为无常与业相结之观念,更属最大之动机,与佛陀以至众弟子,皆多因此而出家,盖如前述。吾人之生命,常望其持续发展于无穷,然事实则与此相反,固属人事之常,苟加深念,洵为最大悲痛者矣。矧欲世界所最重之财力、权力、名誉、恩爱等,胥不能为谁何,此所以不能不离舍之,而别谋拯救之道,凡此在赖吒和罗之述怀中,言之綦详。综之,斯即前篇末所述,适应于窥见人生全体价值判断之出家,乃得谓为出家之哲学的根据是也。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自实际言,现今亦如此。凡为佛弟子,未必均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尤其当佛陀僧伽势力强盛之时,依附之人既多,故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者,亦殊不少。盖有以出家为佛弟子,虽无特定职业,然当勿虞衣食,而以此为乐事者。亦有以国事多艰,盗贼凭陵,债务相逼,心生恐怖,乃至为谋衣食之安全而出家者。甚或有外道欲盗佛法而出家者,是故虽为佛弟子,不必咸属热心行道。其中固多有不可信赖之徒,亦奚足异。故佛陀分出家之种类为四∶第一为道行殊胜者。第二为能说道义,而不必能行者。第三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为道行之玷者。夫此非专以佛弟子为标准之分类,而得应用于一般之沙门团,固不待论,惟佛弟子亦当包括于其中。即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至于第四种,则为玷辱教团,不足与伍者也。
然则佛陀何以不完全排斥此类不纯之动机者欤?按佛陀为绝世大教主,自信于出家后,能使彼辈变为纯正之动机也!盖如佛弟子中,其初由此道,后卓然成为罗汉者,亦不乏人。试观《长老歌》与《长老尼歌》之所言,其事甚着。即佛陀不别四姓,不分男女,均认为道器。由其出发点言,虽以纯粹之动机为贵,然其不纯正者,亦姑许之,并指导一切,俾至于真道,所谓具有教诫示道之妙术是也。佛陀之所以成为三界导师,固即以此,然自僧伽言,其由于不纯之动机,归依佛陀,是为违反佛陀,污蔑僧伽,乃所最忌者,当不待言。故自上引之《赖吒和罗经》,以至《沙鸡帝三族子经》等之说法,皆不外为记录佛陀之劝诫,排斥不纯动机,而使之转变于真正之动机也。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一;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三、三十四;《五分律》卷二十九;《大比丘尼三千威仪》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翻译名义集》卷四;《支那佛教史迹》卷四;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现在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 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 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 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 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 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资格由省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 ,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 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 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 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 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 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 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 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 单。对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 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 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 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 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 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 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 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 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毕竟学佛事大。
一、怎样出家:
1、要求年满十八岁,父母同意,信仰真诚,相貌端正。
2、出家地点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庙也行。
3、到寺庙找丈方或当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师父咨询。
二、中国佛学院招生条件:
1、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经历。
2、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3、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4、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中国佛学院招生简章
一、招生条件: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二、招考办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三、招生名额: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额四十名左右。
四、考试与录取: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生活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六、培养目标: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造诣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七、毕业去向: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国佛学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 邮编:100052
遣除违缘祈祷文
建议参考《菩提道次第》的加持总颂:
宗喀巴大师造,能海上师译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无比教主薄伽梵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著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意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抉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坏灭必死应思维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意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众生父母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心趣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珈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蒙语仁钦什么意思
仁钦曲扎是功德之基具恩主地位的意思。
介绍如下: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侥幸一次得此有暇身,当知最极难得具大义,
遍诸昼夜相续恒无间,生起取坚实心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速疾坏灭之故当念死,
死后如影于形紧相随,黑白善恶业果恒随逐。
于此获定解已罪过聚,纵极细微亦当作断除,
尽力成办一切善资粮,常不放逸谨慎求加持。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惟有发心若不学三戒,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共道净治转成法器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有缘士夫最上之津梁,速疾顺易趣入求加持。
彼时成就二种悉地本,谓护清净律仪三昧耶,
获得不假造作决定解,纵舍生命守护求加持。
复次续部心要二次第,诸般扼要如实通达已,
勤行四座瑜伽不散乱,如正士语修习求加持。
开示如是妙道善知识,如理修习诸友坚固住,
内外一切中断障碍聚,悉皆速疾消灭求加持。
一切生中不离清净师,恒常受用正法大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速获金刚持位求加持。
◆求助◆ 我-释能胜,想到长沙开福寺出家!真心向佛!
做人是学佛的基础。
而百善孝为先。无论如何,对父母都应当尊重吧?
在沙上是建不起摩天大楼的,沙是煮不成饭的。
很好奇 想知道您为何想要出家呢?父母\亲属同意吗?若是他们知道你出家了,他们会如何呢?
若是为了逃避现实,劝您三思而行;若真的是想要普渡众生,祝您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境由心生"你听过吧 其实不一定要出家的 给你看个文章吧: 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他却过得不快乐.天使问:”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然后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他容貌,使他失去财产与妻子.一个月后天使回到诗人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半个月后天使看到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那文章全文在:;ID=1625page=1
祝您健康 平安 愿福永随
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是为了担当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他们快乐,这是目的。不是为了自享清福。
要有正见。
慎重!
手续是次要。
出家岂是容易事。
必得发向道救生之真心乃可。此前又必得发真正出离心,深信业果,珍惜暇满之身,深知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远离贪爱,并非把出家当作避难所。如此,出家殊胜无比。
否则,种地狱因而已。慎之慎之。
不必说八万六千烦恼,只淫欲能戒否?倘若不能,下地狱速矣。
总之,出家是胜事,但一定量力而行,切勿自作罪过。珍重珍重 。
又
现在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 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 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 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 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 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资格由省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 ,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 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 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 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 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 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 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 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 单。对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 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 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 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 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 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 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 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 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毕竟学佛事大。
一、怎样出家:
1、要求年满十八岁,父母同意,信仰真诚,相貌端正。
2、出家地点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庙也行。
3、到寺庙找丈方或当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师父咨询。
二、中国佛学院招生条件:
1、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经历。
2、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3、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4、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中国佛学院招生简章
一、招生条件: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二、招考办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后,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三、招生名额: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额四十名左右。
四、考试与录取: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生活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六、培养目标: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造诣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七、毕业去向: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荐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国佛学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 邮编:100052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是为了担当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他们快乐,这是目的。不是为了自享清福。
出家
‘在家’之对称。指辞别家庭眷属、弃舍世务而专心修行佛法。又称出尘。《显扬圣教论》卷三云(大正31·494c)∶‘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出家的行为自古即行于印度,吠陀时代已有舍世舍家而求解脱之人。之后,婆罗门教徒等亦承受其风,多入山林闲寂处专心修道。在佛教而言,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始,乃至尔后之教团乃以出家人为核心。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说,谓出家有十八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口,(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6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