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第八附属医院)

佛教里的“八福田指的是什么”
《梵网经》卷下举出八福田之说,文云︰‘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又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关于八福田的解说,颇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说是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种,义寂、太贤、胜庄等所说同此。智周《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谓佛法僧三宝、父母、师僧、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等八种
是不是生病的僧人,都是不修行的僧人
问:请问师父,为什么出家僧人多有生病的?是不是生病的僧人,都是不修行的僧人?
答:岂有是理哉!出家僧人,所用之身体亦是四大所合成者也。岂能无病?佛世之时,尚多比丘生病。岂佛世时生病之僧,都不修行哉?又释迦牟尼佛亦示现生病,岂佛亦不修行哉?如此之说,直成魔说。
实则,生病乃入道之良药也。正如蕅益大师于《十不求行》中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大师之言,此诚然真实之语。近见一些无知居士,见某某僧人身体好,即谓彼为有修之僧。见某某僧身体不好,即谓彼为无修行之僧。此诚是痴人魔话。彼不知末法之时,多有病僧为圣贤所化。彼等圣贤化为病人,为欲众生种福田也。凡供给照顾此等病僧者,皆获福无量也!诚如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言:“唐智晖,住重云,创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后,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朝洛阳智晖法师,住持京兆重云寺。创建了一个道场号“温室院”,供给十方僧侣洗浴,布施用水及医药。有一个比丘患了白癞症,众人都厌恶他,不敢接近。智晖法师却不嫌弃,照常帮他洗擦身体。过一会儿,突然有奇异的光明和香味从这麻疯比丘身上出现,晖法师正感到奇怪惊讶,这位比丘就消失不见了。
赞道:“佛曾说:我灭度后,诸比丘要好好供养病人,因为病人中有很多是圣贤示现。今重云智晖禅师遇见这位比丘的情形,和唐朝悟达国师,遇见迦诺迦尊者的因缘正相似。古往今来,类似这种情形很多,姑且列出一二则,来劝告那些嫌弃病人的修行者。”
又纵然非圣贤所化之凡夫僧生病,学佛之四众亦当供养。当知佛于《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言:“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祖师注疏中谓:“文言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者。佛是应敬之极。病是应悲之至。敬悲虽殊,田义还同。故无异也。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者。崇敬义后,救悲心初故。田虽有八,看病为上。”
是故一切人,凡见病僧,皆当供养医药并照顾之。当知此等供养,乃是八福田中,第一福田。供病僧之功德,与供佛之功德无二也!切不可心生痴念,谓彼乃一无修行之僧。如此之邪念,必招恶报!切当戒之!
懂佛学的人进
《梵网经菩萨戒本》: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疾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养令差。而菩萨以恶心嗔恨。不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者,犯轻垢罪。”
上面是佛亲口所说的话:“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供养病人(带去水果,给予安慰,帮忙伺候、被差遣)是“种福田”,而且是八种福田中的第一福田。如果面对病人,在心里面生起了不好的想法:害怕给自己带来晦气。是造作了恶业。也是犯戒!
你可以把前面那段佛经抄录下来拿给老人看,如果不识字,可以为她解释。问问她要不要遵行佛的说法?
这种心理,是因为相信了外道的邪说:看病人带来晦气。根本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反过来,要怜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利益。再者,如果老人修念佛法门,问问她:如果有居士往生,愿不愿意去助念?将来老人往生了,想不想别人为她助念?如果同意,去死人的地方难道不比去病人的地方更加晦气吗?
作为学佛人有了这种行为与想法,应当忏悔并改正,以免造成恶业。
作为家人,应当以上述说法说服老人。说服不了,也应当自己去看病人。即便违背老人意愿,也不是不孝,而是大孝:为老人减轻了罪业。另外,说服不了,起码也说过了:让老人听到了正法,也是给老人做了“法供养”。对一家人都有好处。
如今末法时期,佛教世俗化很严重。很多人名为“学佛”,却是念念不忘自己,念念与贪嗔痴相应。难有利益众生的慈悲心。
南无阿弥陀佛
请问:佛教讲的世间十大福田是什么?
只有八大福田之说
八大福田
佛、圣人、僧三种为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等四种为恩田;救济病人为病田,又称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称为‘田’。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亦犹农人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
(一)佛田,佛,梵语buddha。音译佛陀,意译为觉。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能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称佛田。
(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等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称圣人田。
(三)僧田,僧,梵语samgha。音译僧伽,意译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尚,敬顺无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梵upadhya ),即教授师。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和尚田。
(五)阿阇梨田,阿阇梨,梵语acarya。意译为正行、轨范师。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若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称阿阇梨田。
(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父田。
(七)母田,谓母始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愍念劬劳,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母田。
(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予汤药,则能获福,故称病田。
《梵网经》卷下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又:
《菩萨戒本疏》卷五所举八种福田略有区别:
(一)旷路义井,于旷远道路,穿凿义井,以济往来渴乏之人,是为福田。
(二)建造桥梁,用济往来之人,以免病涉之苦,是为福田。
(三)平治险隘,以免往来颠坠之患,是为福田。
(四)孝养父母,顺适亲意,以报劬劳之恩,是为福田。
(五)恭敬三宝,是为福田。
(六)给事病人,谓病患之人,众苦集身,实可悲悯。当给施汤药及所须之物,使其四大调和,身得安乐,是为福田。
(七)救济贫穷,谓贫穷之人,所须缺乏,饥馁逼切,无所哀告,当起慈悯之心,随其所需,皆周给之,是为福田。
(八)设无遮会,无遮,即周遍之义。谓修设普度大会,使一切沉魂滞魄,悉仗三宝慈力,皆得脱离苦趣,而获超升善道,是为福田。
佛陀探病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为卧病太久,不能清扫房间,所以他住的房间非常污秽。当他最初有病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探病照应,但久而久之,就没有人肯发心前来慰问。
佛陀知道以后,有一天到病比丘的房间探问:「你生病了,有人来招呼你吗?」
「佛陀!当初有很多人来看我,后来病久了,就没有人来探望。 」
「你的病,现在怎么样了?」佛陀问。
「佛陀!老病不易好了。 」比丘流着泪说。
佛陀听后,亲手抚著比丘的身躯,忽然间,比丘的病立即痊愈了,真是不可思议的佛力!
「佛陀!感谢您!我的病好了,被人遗弃的我,佛陀为什么对我这样的慈悲?」比丘问。
「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你帮助过我,我也应该帮助你。」佛陀说话时,金容散发出慈悲的光芒。
「佛陀!我没有帮过您的忙。」
「你曾经帮助过我,你没有证果,不知道往昔因中的事。」
「请佛陀慈悲开示。」
「往昔有一位恶王,为了搜集财宝,不择手段。那时国王的部下有一名叫伍百的将军,他很慈悲,当时有一个僧侣触犯了国王, 有一位叫伍百将军的不惜身命保奏,那僧侣才幸免灾殃。当时的伍百是你,僧侣是我。」佛陀说著前世的因缘。
「哦!原来是这样。」细耳倾听的比丘非常欢喜,大慈悲的佛陀解除他的寂莫和重病,使他重获人情的温暖,康健的快乐。
佛陀说:「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可见佛陀很重视看病。看病不只为求福,也是修行,所以佛弟子应当发心做众生的良医和护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6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