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息灭一切烦恼(佛说解脱)

解脱的意思是???
解脱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梵文: मोक्ष ,mokṣa, 或 मुक्ति,mukti),意即“解放”,来自同一语根 muc 意即“解开”、“放开”),就是生命体能脱离在世间之中的生死轮回及其伴随而来的各种苦。解脱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持诵陀罗尼、念诵佛号、修禅定、做瑜伽,依各教派传承而定。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与哲学概念,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则有不同见解。
印度宗教中,各派别对“解脱”的概念未必完全相同:有认为是“与梵合一”、有认为是“与神(自在者)合一”。
佛教认为解脱就是透过佛法的修行,从较粗的烦恼--五下分结(疑结、边见结、戒禁取见结、欲贪结、嗔恚结)开始断,终至断除最粗的烦恼--五上分结(掉举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慢结、无明结),达到涅槃的境界、解脱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之苦。
永远断除一切粗细的烦恼。
《瑜伽师地论》卷89:“云何解脱。谓起毕竟断对治故。一切烦恼品类粗重永息灭故。证得转依令诸烦恼决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脱。”
解脱道,佛教术语,有着三种不同意义的用法:
在北传部派佛教理论中,解脱道承加行道、无间道,启胜进道,如世亲《俱舍论》定义:“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
在南传部派佛教《解脱道论》中定义为:“此解脱道为得解脱,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谓解脱道。”
在大乘佛教理论中,指佛法修行两个主要的法道之一,即二乘解脱道(另一则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内容涵盖了解脱道的所有内容)。解脱道的内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缘觉道以及声闻道的修行,灭除众生所有能障碍生死的烦恼(即烦恼障),而得解脱的智慧,能证涅槃果,不受后有。
涅槃成佛啥意思
说明:涅槃。原是梵语。华语有二译。
一、「圆寂」。圆者,圆满一切智德;寂者,寂灭一切惑业。
二、「灭度」。灭者,息灭一切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烦恼惑;度者,解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苦。
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即能息灭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生死苦,即名为「涅槃」。
涅槃是佛所证得,解脱一切烦恼苦、生死苦,超越一切时空的不生不灭境界。是芸芸众生最应该尽其一生之全力所追求的目标。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怎样让自己的烦恼烟消云散?
烦恼相对快乐
人在世界上烦恼的事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由于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道,首先就要学习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嗔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讲求如何把贪嗔痴这三毒去掉。
王阳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里的土匪海盗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嗔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在佛经里有两句话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别人,因此,可见戒就可以对治贪病。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这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嗔痴等无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态棚栩如生。一只猴子掩着眼睛,一只猴子撩着耳朵,一只猴子捣着嘴;我忽然领悟到这三只猴子,象征着某些道理,什么道理?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地向外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札勿动。”就可以驱除我们内心被贪嗔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如此一来,行为就不至于出差错,烦恼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十七岁起就持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她的影响。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在我的记忆中大约都是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难过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就是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孩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就与一般人士不同,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解脱烦恼的秘诀是什么?
阿木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
阿木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阿木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
阿木来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阿木走上前去鞠了一个躬:“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办法吗?”
老翁看了阿木一眼,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阿木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洞内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
阿木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阿木说:“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
阿木顿时恍然大悟。
怎样可以解脱烦恼?
人生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我们应该学会忘怀。拿得起,放得下,多想些开心的事,把不愉快的事放在一边,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每天快乐多一点。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用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大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试一试这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6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