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玄奘认为众生平等(玄奘说法)

学佛百科2023-04-0985

唐僧生平履历和人生信条?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

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人生信条:弘扬佛法。

扩展资料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虽然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心怀善良的人。

唐僧取的经宣扬“众生平等”要求人们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该忍耐的忍耐,该顺从的顺从!

总的来说是应该尽量忍耐、尽量顺从。原因在于,大多数上层建筑(不管其中的个别人多么想鱼肉百姓),从系统上来说还是为了大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去考虑问题的。如果凡事抱着反抗的态度使得社会陷入于无政府状态,那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但物极必反,有些朝代最终压迫民众到达了极点也是需要一个最终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的。这种质变就往往以革命等形式开始,以更替朝代为终结。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仅从社会意义上去考虑就能发现,不是凡事都消灭欲望都顺从就对的,当然也不是凡事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都不顺从就对。所以,我们说:该忍耐的忍耐,该顺从的顺从!

但,难点在于,什么事情是该忍耐的,什么事情是该顺从的?可以说,普通的老百姓很难分辨清楚。但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是如何运作的,那也就不存在社会等级和这个金字塔构造了,大家真是达到了一视同仁、人人绝对平等。但,这可能吗?就像佛教一直以度所有人为己任,但这也是良好的愿望。要知道全天下的人都被度了,那就不存在好人与坏人的区分了。也就没有善与恶的分别了。“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只因为了这个世界有了千奇百怪,有了善恶之分、有了美丑之别,这个世界才是大千世界、才多彩分成、才绚烂多姿。我们应该拥抱这样的美好世界,毕竟世界因为这样才让我们生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体会到了各种人生百态。如果我们站的角度再高一点,我们应该称呼自己就是上帝就是佛组。当我们欣喜世界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个“天下大同”从而号召人们都简单地放弃一切欲望、作到绝对的顺从。但,我们怎么能明辨什么事情需要顺从什么事情需要变革呢。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不偏听、要兼听,不盲目跟随、要明白事理,不简单迎合、要努力刨析社会问题和人类问题。同时,任何时候都不局限于阶段性的成果,勇于自我反省自我不断更新知识,永远对自己的观点保留一份怀疑,不刚愎自用,不作自己不明辨真相的事情。这样会大大减少社会因盲目动荡给国家人民带来灾难的可能性。说到这里我建议看看《货币战争》和《人体使用手册》这两本书,其中都有关于追究事物本质实例。

我很同意博逊的回答中所说的,确确实实“无限的服从忍耐,没有欲望,是对人类的历史车轮的倒退。”但,盲目的更替、革新也是对社会发展毁坏。

总之,我们应该明辨事理,尽量做到柔顺地对待真理,对待欲望和顺从得问题,做到该忍耐的忍耐,该顺从的顺从!

玄奘认为众生有几种层次的差异

玄奘法师师承之瑜伽行唯识学派,创立法相宗。

主要理论包括:三自性说、唯识无境、五种性说、五位百法、因明学说、五重观法等。

其中,“五种性”(或作五种姓、五姓)将一切有情概分为五类特质。

种性:指无始无明以来,一切有情被薰习而具有五种不同的根器,由阿赖耶识中本有菩提种子的差别而决定。

五种性,包括:菩萨种性、缘觉种性、声闻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其中,前三者可决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罗汉果等。

不定种性(亦称三乘不定性):即具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之种子,可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成佛,以其性向不定,故称不定种性。

无种性(亦称无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虽无三乘之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种子。

唯心是无常,佛性常故;“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华严八十,卷十九),而有差别万相。

以究竟义而言,“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华严六十,卷十)。

因此,若取法华经中“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即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义),则五种性的分类,乃为勉励一切有情转入大乘修行方便法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8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