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颠倒是什么意思(梵文互译在线翻译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因为心中不受物欲牵挂妨碍,便不会有怖畏,可远离那些不安定、不真实的妄想,达到解脱。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
"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
"颠倒",不平顺,不安定。
"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
"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涅盘",涅盘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
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
扩展资料: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语..请教~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namaḥ--sarva--jñāya
皈依 - 一切- 所有智者
āryā--valokite--śvaro--bodhisattvo
圣 - 观 - 自在 - 菩萨
gaṁbhīrāyāṁ--prajñā--pāramitāyāṁ--caryāṁ--caramāṇo
行深 - 般若- 波罗蜜多- 修行- 正在进行
vya--valokayati--sma--pañca--skandhāḥ--tāṁśca--
行- 观照- 当时- 五- 蕴- 佊等-
svabhāva--śūnyān--paśyati--sma
自性- 皆空的- 见到- 当时
iha--śāriputra
於此- 舍利子
rūpaṁ--śūnyatā--śūnyataiva--rūpaṁ
色- 空性- 空性- 色
rūpān--na--pṛthak--śūnyatā
色- 不- 异- 空性-
śūnyatāyā--na--pṛthag--rūpaṁ
空性- 不- 异- 色-
yad--rūpaṁ--sā--śūnyatā yā -- śūnyatā--tad--rūpaṁ
凡- 色- 是即- 空性- 凡- 空性- 是- 色
evam--eva--vedanā--saṁjñā--saṁskāra--vijñānāni
如是- 乃至- 受- 想- 行- 识
iha--śāriputra--sarva--dharmāḥ--śūnyatā--lakṣaṇā
於此- 舍利子- 一切- 法- 空性- 相
anutpannā--aniruddhā--amalā--avimalā--nonā--na--paripūrṇāḥ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不减- 不- 增
tasmāc--chāriputra--śūnyatāyāṁ
因此- 舍利子- 在空性中-
na--rūpaṁ--na--vedanā -- na -- saṁjñā--na --saṁskārā--
无- 色- 无- 受- 无- 想- 无- 行-
na--ijñānānaṁ
无- 识
na--cakṣuḥ--śrotra--ghrāṇa--jihvā--kāya--manāṁsi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na -- rūpa--śabda--gandha--rasa--spraṣṭavya---dharmāḥ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na--cakṣur--dhātur--yāvan--na--mano--vijñāna--dhātuḥ
无- 眼- 界- 乃至- 无- 意- 识- 界
na--vidyā--nā-vidyā--kṣayo--yāvan--na--jarā-maraṇaṁ
无- 无明- 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 老- 死
na--jarā--maraṇa--kṣayo
无- 老- 死- 尽
na--duḥ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
无- 苦- 集- 灭- 道
na--jñānaṁ--na--prāptiḥ
无- 智- 无- 得
tasmād aprāptitvād
是故- 以无所得故
bodhisattvānāṁ--prajñā--pāramitām--āśritya--viharaty
依菩提萨埵之- 般若- 波罗蜜多- 依止- 而住
acittā--varaṇaḥ cittā--varaṇa--nāstitvād--atrasto
无心-罣碍 心- 罣碍- 无所有故- 无有恐怖
viparyāsā--atikrānto niṣṭha--nirvāṇaḥ
颠倒- 远离 究竟- 涅槃
tryadhva-vya-vasthitāḥ sarva-buddhāḥ prajñā-pāramitām
三世- 安住- 一切- 诸佛 般若-波罗蜜多故
āśrityā-nuttarāṁ- samyak-saṁbodhim-abhisaṁbuddhāḥ
得- 阿耨多罗- 三藐- 三菩提- 证得
tasmāj- jñātavyaṁ- prajñā-pāramitā mahā-mantro
是故- 应知- 般若- 波罗蜜多- 大- 咒
mahā-vidyā-mantro ' anuttara-mantro ' asama-sama-mantraḥ
大- 明- 咒, 无上- 咒, 无等- 等- 咒
sarva-duḥkha-praśamanaḥ
一切- 苦- 灭除
satyam-amithyatvāt
真实- 不虚妄故
prajñā-pāramitāyāṁ-ukto- mantraḥ
於般若- 波罗蜜多中- 说- 咒
tadyathā
即说咒曰
gate-gate-pāra-gate-pārasan-gate- bodhi - svāhā
去吧-去吧- 向彼岸-去吧 一起去彼岸-去吧- 觉悟吧- 祈愿成就
iti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ṁ- samāptam
以上-般若-波罗蜜多- 心- 经- 圆满完毕
佛教术语求教
jna 这个词根是“认识”,词性是中性的。而vijnana是我们通常翻译的“识”,也是“认识”,“了别”的意思,但是vi这个前缀是贬义的,因此这样的认识是含有贬义的意思。pra则是褒义的词缀,因此prajna就翻译成智慧(般若)。
Paramita 一般翻译为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
我们常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使得到达彼岸的意思。
心经里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舍利是人名,舍利子是“舍利的儿子”的意思。而舍利弗中的“弗”就是儿子的意思。翻译没错。只不过我们现在翻译的舍利子还有指高僧涅盘火化后遗留的骨骸的含义。
“空”在佛教里的含义一般是: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依赖条件而存在,因此都是虚幻的。这里的空是虚幻,不实在的意思,不是一无所有、虚空的意思。
“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质(一般表示有质碍的物质,但是佛经里有无表色,类属于法处所受色,即没有质碍的物质),如“色受想行识”中的色,还有“色、心、心所等”中的色,都是这个意思。表示物质的色在佛教里有四种,就是地水火风。狭义的色表示眼根所对的境,也就是视觉所看到的东西。如,色尘等。
“性”的含义比较复杂,梵文里,“性”跟“相”可以互训,如“遍计所执性”也可以翻译成“遍计所执相”。性有时候表示自性,体性。有时候表示法性。
“相”,前面说过了,跟性可以互训。另一方面,相也可以表示“相状”。(有一个例外,就是唯识学里提到的“行相”,行相在《成唯识论》中有三个含义,我不具体列举,可以自己去网上查)
“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表示一切事物。佛经里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规生物解”,就是可以保持自己的一定的特性,可以用来区别其他事物的东西。狭义的“法”表示意根所对的境界,如“法尘”。另外,法有时候可以指规律。有时候可以特指“佛法”。
Avidya,梵文“无明”的意思,指人不认识、不明了真理(真实),这里尤其含有“颠倒”的认识。“a”是否定前缀,vidya是明的意思。如佛教所说的“五明”都是vidya,加上否定前缀“a”就是“无明”。梵文也是拼音文字,属于印欧系统,很多地方跟英文很类似。一般“a”开头的字母,好多都有否定前缀的意思。
“四谛”是指苦、集、灭、道。苦是指人生一切皆苦,苦有三种,或者八种分类。集是根源的意思,就是苦形成原因。灭是灭除苦和烦恼之后的涅盘状态。道是达到涅盘的修行方法。
“无常”“无我”都是指一切事物是缘起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依赖条件而存在,而且都是时刻变化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自足自存的实体“我”(如梵我等)
“头陀”和“精进”可以自己到网上查,
“方便”是权益的意思。真实的实相真如涅盘等,言语很难表达清楚,因此需要一些善巧的方法作为权宜之计,帮助众生理解这种方法就叫“方便”。或者是佛教根据特定类型的众生所设立的特定的方法,叫方便,就好像医生对症下药一样。
Ksanti 翻译成中文就是“忍”,忍辱,梵语羼提,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一)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三)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Pranidhana 是梵文“愿”的意思。“愿”有志愿、欲愿、愿求等义,指得某物的欲求。此是由语根dha^(放置)加上接头语pra(进或前)及ni(近),再加上接尾语na 而成的,即将心放在目的物之前,所以译作‘愿’。
Bala的意思是“力”,意指力用、智力等。大多指佛、菩萨的能力、力用,或指众生求悟的能力,有时也指烦恼力、魔力等。有二力、三力、五力、六力、十力、十三力等相关用语。
佛经里许多词看不懂
就我个人的理解,大致说:
具足,充足地具有;
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方法;
金刚,坚固不破
无明,差不多就是不明了的意思
相,表现形式——如果学过量子力学,里面有个非常类似的概念“表象”
愿力,发出的誓言所具备的一种力量
空,这个解释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常人对空的见解一般都不正确,也不容易简单的说清楚。但蒋杨钦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中花一章的篇幅来阐述清楚了这个概念。
色,佛教里面的色有几种,有六尘(色、香、味、触、法)中的色,也有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色。六尘中的色,指眼睛所能见的一切;五蕴中的色,包含的范围更广,基本上四大所组成的一切,都在色的范围内。
性,这个概念比较难。性就是佛性,《六祖坛经》中说心为地,性为王。所以性是超越心,比心更根本的概念。
法,也有几种。一种是六尘中的法,一种是佛法一类的哲学理论。有时似乎泛称一切。
颠倒,就是把有当作没有、黑当作白之类的倒错
如来,就是佛
无常,不能恒久,不可靠,会有消灭的一天
无我,有两种。一种人无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我”,这个“我”是根本没有的,因此是“无我”;一种是法无我,大概是说一切概念所指,例如杯子、山河大地、愚痴、聪明、各种行为、各种感受、各种思维活动、轮回、涅磐,根本上是非实有的,因此称为法无我。
觉有情,觉、有情,觉悟而且有情。
推荐你索达吉堪布的《心经讲记》
手串断了,不知道这句梵文什么意思,顺序是什么,知道的同志回答下呀~
佛珠的梵文表达方式是:
(1)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2)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髪”。
(3)japa—mala,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髪”。
(4)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此中梵语mala是“髪”的意思。
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爱美,有用璎珞髪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佛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公元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所以当时佛珠的使用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
是观音心咒 叫六字真言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OM MAŅI PADME HUM)”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久远劫前,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来
关于手串断了的问题,民间一直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认为,如果长期佩戴的手串突然有一天断了,那么这就预示着接下来必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另一部分人恰好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佛珠断了,表示它已经替主人挡掉了一次劫难,主人已经安全了,同时也意味着这串佛珠自身已经永远失去了法力。
那么,佛珠手串断了到底“凶兆”还是替主人“挡灾”了呢?其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分别都有着众多的拥护者。但是传说终归是传说,厄运来临也好,挡灾消灾也罢,毕竟都只是一种迷信。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手串断了”这件事情呢?其实,用唯物主义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不过了,即:手串断了这件事是必然会发生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无外乎两种:
一个是绳子的质量原因。因为不管是什么材料的串绳,在长时间佩戴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老化。比如沾到水、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意外拉扯等等情况,可以说它会断裂是必然的事情;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绳子是被佛珠的孔道(佛珠孔道的边缘一般都很锋利)给磨断的,这种情况在佩戴木质手串时会经常出现。
因此,当我们的手串断了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厄运将至或躲过一劫。因为这就跟你用力掰一根筷子,它必然会折是一个道理。只是“佛珠”这个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物件,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所以当它散落一地时,人们才会有种种猜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8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