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金刚经最后一品(金刚经一品就是一卷吗)

学佛百科2023-04-1084

南怀瑾大德金刚经说什么: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金刚经》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下面是其中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的解说,希望你能喜欢。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后一品标题「应化非真」。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晓得,大家闭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里的思想,所想的东西,或一作事,开口一讲出来,就变成两回事了。譬如上街想买只手表,如果人家问你要什么手表?自己连画出来都不对,与你心里所想的完全两样。因此我们晓得,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你思想很美丽,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你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结果自己越看越不对。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对!

其次,思想笔杆与说话速度不配合,思想来得快,尤其是聪明的人,思想来的更快,一秒钟同时好几件事情已经了解了,叫我们写出来的话,一秒钟思想写出来,起码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后都搞乱了。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那么不开口怎么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这一笑比说话好得多了,你看,两个朋友要说笑话,要耻笑另外一个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说话快得多啦,对不对?尤其年轻人眉目传情,当著父母面前,两个人眼睛动都不动。只要对看一眼,他俩个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所以佛说,一生说法,没有说一个字;换句话说,佛辛辛苦苦投生到这个世界来,为世人说法,来应化教化这个世界,谱到狮弦声断续,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里唱歌,宣传了四十九年,为谁辛苦唱荒村?流传了两千多年,只看到处处的冷庙孤僧,一个庙子一个庵,凄凄凉凉的香火,木鱼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个两个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为谁辛苦唱荒村。虽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声一哭!

内圣外王菩提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他说假使世界上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宇宙那么多的宝物布施,这个人当然功劳大,福德大。金刚经的文字是古朴,而不讲细致的。不论文章也好,一幅画也好,其他艺术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像那个殷商的古董,一块泥巴,但是你摆在那里越看越有趣,因为它是一块很古朴的东西。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随你去想吧!现在的东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讨厌了,再没得可看了。也等于我们现在穿衣服,为了表示曲线,肉也露出来,腰也露出来,看惯了以后,将来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说将来要剥皮才行,剥完了皮以后,又没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盖起来。佛经的文学是朴实宽松而不是精细的型态。有时它文字上没有作转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实「若」字就是转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学佛的懒人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现在我们在座的人研究金刚经又讲金刚经,那福气不是好得很吗?那当然好啊!坐在那里万事都不做,冷气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顿,这两个钟头蛮舒服的嘛!这就是有福气了。什么是福?平安就是福,吕纯阳有一首诗描写福气: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一日清闲自在仙」,一个人有人间的清闲,就是神仙的境界,这一天当中不生病也没有痛苦,「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宝休寻道」,是指心田,心里清净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寻个什么。「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无心就是禅嘛!何必再问禅呢!所以啊,我们晓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千万不要认为要给人家讲经念经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诉你: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离经的四句偈

怎么样叫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槃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说它是真的吗?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中对须菩提有三处不同称法,「善现须菩提」「慧命须菩提」及「长老须菩提」。读书要留意,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这时,长老须菩提及出家的男女两众,在家的男女两众,共称四众弟子,及一切世间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这个方法,金刚般若波罗密去修行。本经圆满。我们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颂

衡阳归雁一声声圣域贤关几度更

蓑笠横挑烟雨散苍茫云水漫闲行

「衡阳归雁一声声」,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来,到衡阳为止。就是说明人要找回自己生命的本来,所谓找回自己的明心见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圣域贤关几度更」,圣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没有什么,我要过去,你就过来;你要过去,我就过来;圣人、凡夫、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佛说了金刚经,许多人真悟到了这个道,反而出家了,偷懒去了。「蓑笠横挑烟雨散」,真悟道了,解脱了,把头剃光,穿个和尚衣服,穿个蓑笠戴个斗篷。横挑,拿个扁担挑个行李,横起来走,那个表示解脱了,无天无地,世界都可以横行。蓑笠横挑烟雨散,雨过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么样?做个小乘人吗?「苍茫云水漫闲行」,再来到这个世界,菩萨再来,再来又怎么样?游戏人间,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谓解脱,一切皆是游戏,成了佛来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游戏了一场,游戏了四十多年,两眼一闭说再见,所作已办,他也走了。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是如此,这是全部金刚经,这一个课程今天就是圆满的结束了。

金刚经中“应化非真”怎么理解呢?

结合前后吧---

金刚经___第32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读】经了法已了,心病佛医自圆明,明是心自有,佛无外增明。明心本无病,因是幻化生。佛除幻没治心,去障复明是自我自参自悟自觉了法因,是佛心印自心。焚身碎骨难报释迦万一恩。大慈大悲救明命,众生要知佛的心。以心印心传千古,苦口婆心救世人。既然得遇真佛法,就应求理悟真宗。正信直行诚佛义,佛指真空妙有透玲珑,观经持心知佛心。及早回头登觉路,千古实践证实《金刚》佛旨证金身,诸佛菩萨此经出,佛无诳言妄语传后人。前无古后无今,得遇佛旨有德人。真君子问自心,何真何假何最真?人云已云误码率自心,为何有自然天地万物人?为人一世不知至极真宗理,遗恨千古悔自心。《金刚》佛旨了明命,生死来由明在心。佛法千古传至今,真诚了义谢佛恩,定慧圆明今人展望未来人。

这是金刚经最后的一品.

《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怎么理解?

为人演说金刚经而能得前面说的大福报,是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条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说的‘受持’。换句话说,假如没有确实受持而演说金刚经,所得的福德仍然有限。为什么有限?因为自己还有四相,还有我执,跟金刚经的福德不相类,经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个心量是虚空法界,所以有那么大的福。我们没做到,心量很小,纵然我们讲金刚经,或者一部大藏经倒过来讲,福报还是有限。因此‘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非常重要。也是全经经义精华的总结,意思很深很广。

《金刚经》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这是金刚经的最后一句,世尊讲的太了不起了。彻底的看破身心不实在,彻底放下,就是这一句,就是关键。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尊、释迦牟尼佛,恐怕我们一直死执这个身心,叫我们彻底的看破,这一句就是叫你彻底看破,把生到死收摄在这一念。记住!一切有为的生灭法,跟做梦一样,我们人生、宇宙,统统在做梦,梦幻、水泡,水中泡,砰!没了,砰!没有,表示生命的脆弱。影像不实在,梦是不实在,泡,很脆弱,影像是不实在。如露亦如电,就像早上的朝露,太阳一出来,朝露就消失了,表示生死无常,刹那消失。“电”就是闪电。像闪电,没了!生命就是这样,这么短暂。意思就是:你要珍惜人身啊!要好好的修行,在这么短暂的生命里面,这么快速的无常里面,你总要找到清净自性,要不然,就要彻底的赶快念佛。何以故?一切有为的生灭法,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实在;就像露、朝露,太阳一照就没有了;就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短暂,如此的无常,赶快修行啊!应作如是观,内心要有心理准备。

【一切有为法者。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馨香臭秽。有无虚实。深浅高低。皆是妄心起灭。】因为那个都是相,所有的相都是陷阱。记住!见所有的相,统统放下,见所有的相,都知道那是陷阱,不要落入进去,不要掉进相的陷阱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掉进去,不要落入观念,不要在相上建立观念,拼死命的执著,没有这种东西。【有为之法也。】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者。一切有为之法。即是世间万事。皆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

【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灭也。影者。如身之影无所捉撮也。】“撮”就是取。我们身体,光线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捉不到,那不是实在的。灯光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抓那个影子,怎么抓得到呢?人生、宇宙就是心性的影现,没有实在的东西,赶快看开、放下。

【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闪电,【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刹那的闪电,生命是这样脆弱的。所以用这个臭秽的色身,无常的色身,想要追求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罣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9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