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的原文(读佛说净业障经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如下。
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将衣钵收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起腿来安详的静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这时,长老须菩提见到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安详平等的心态,便有所悟。
为了使在座的大众也能共沾法益,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恭敬地向佛问道:“世间希有的世尊啊!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像佛一样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仔细聆听,我为你们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都非常乐意听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不同生命形态的众生,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类、无色类;有想类、无想类、非有想非无想类的众生等,我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并不执著有一个众生为我所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度化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再者,须菩提!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这种心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须菩提!比方说,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够不起妄念,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了。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如来的真实法身,等同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的,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见如来不生不灭的法身。”
佛告须菩提:“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虚妄之相。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才能见到如来的清净法身。”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须又问道:“世尊!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佛告须菩提:“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末法最后五百年,若还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就应当知道这些人,不仅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其实他们是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下的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妙理,乃至一念之间就能生起清净信心的人。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善根众生,得到的福德正如十方虚空一样无量无边。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所以福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空相,则同样地也会落入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在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得,不能与空理相契合,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就应弃舟登岸,不可背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空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
般若的实相,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不可执著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切贤圣,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只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啊!世尊!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不过随顺世俗才说七宝布施的福德多。”
佛告须菩提:“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这部经,即使仅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了。
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此经出生的。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是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因为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哪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了,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心中还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了。”
“须菩提!你认为阿罗汉会不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心念呢?”
“不会的,世尊!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世尊!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的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了。
世尊!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又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赞叹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念,妄想不生,所以世尊才说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世尊!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妙法可得。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接着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了法相,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的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佛说:“是的,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执著种种的色相,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世尊!为什么呢?佛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佛又接着问道:“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的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条恒河,恒河尚且多的无法计算,何况是这些恒河里的沙数呢?”
佛说:“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积满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仅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就胜过那个七宝布施的福德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在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其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
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那么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佛及圣贤弟子所在之处,三宝具足。”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道:“世尊!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呢?”佛告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并没有真实的体性,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聚则成,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有人信受奉持此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远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了。”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体悟了经中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顶礼赞叹,并请示佛说道:“实在希有啊!世尊!您所说的这样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生出了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世尊!所谓实相者,即是空一切相,所以如来说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还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才算是第一希有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能离开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是非常希有难得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个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呢?为什么呢?须菩提!像我过去被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的时侯,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
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内心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嗔恨心。须菩提!又回想起过去,我在五百世中修行忍辱波罗蜜,内心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嗔恨心。
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安住真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不应该执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并非真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并没有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是如所证而说的、决没有欺诳的话。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处在黑暗中,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执著一切法而行布施,就像一个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彻见万事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通过受持读诵这部经典而成就如来之果,那么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此人即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了。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晨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夜晚又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就难以计量了。
但是,如果有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的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要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自己明了本性,更能令他人见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心以及发最上乘心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并且广为他人说,如来会完全知道这些人,并亲眼见到这些人,都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
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慧,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
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经的大乘无相无住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也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如同佛的舍利塔,一切众生都应该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供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其次,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现在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本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体说出,也许有人听了,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不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受持它所得的果报也就很不可思议了。”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独独应安住那颗菩提心?为什么要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
”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了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我了解佛所讲的意义,佛在燃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而并没有得到什么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不等佛说完,即刻说道:“世尊!您说过,这高大的报身,毕竟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他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动念说:‘我当庄严佛土,’那就不能称为菩萨了。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去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须菩提!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过这些沙的比喻吗?”“是的,如来说过。”
“须菩提!比如一条恒河中的所有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这么多的佛世界,算不算多呢?”“很多的,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在这么多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如来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如来说这些心统统是妄想执著的幻影,不过假名为心而已。为什么?
须菩提!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是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统统是不可得的。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认为,这个人以此因缘,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很多的,世尊!这个人以此因缘,得福很多。”
正因为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圆满的报身相上见到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应该从报身相上去见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也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相,是为了度化十地菩萨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也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一切言说都是为了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去除众生的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这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而已。”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若从真如本性上来说,所谓的‘非众生、非不众生’,统统当体皆空,只不过是假名众生而已。”须菩提于是向佛赞叹说:“世尊!您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啊!”
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都无所得,这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觉性绝对平等,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而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的假名罢了。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集起来,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也是当体即空的假相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立即回答:“世尊!如我解悟佛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这时候世尊以偈说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继续说道:“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你决不可以这样认为。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是说诸法断灭。’你千万不可生起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用充满恒河沙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得的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有人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就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了。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
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
一合离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了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有真实永恒的体性,佛就不会说它多了。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微尘众,也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永恒的世界,也只是一个假名。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世尊!这个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此四见的执著了。”
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也只是缘起的幻相,不过是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佛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佛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有没有金刚经???要原文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
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
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
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
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
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
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
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
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
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
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
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
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
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
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
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
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第十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
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
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
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
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
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
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
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
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
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
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
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
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
密。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
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
,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
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
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
,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
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
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
尊,我今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
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
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
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昔为歌利王,
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
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
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
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
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
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
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
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
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
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
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
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
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
见,寿者见,即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
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
复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
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
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
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
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
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
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
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
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
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
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
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
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
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
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
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
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
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
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
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
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
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
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在心不
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
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
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
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
具足色身。」「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
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
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
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
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
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
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
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
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
,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
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
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
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
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
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
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
是微尘众实有者,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
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
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
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
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
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所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金刚经》原文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的全文及译文
《金刚经》全文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
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译文如下: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般若:梵语,华语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简称智慧体、慧命、慧根、慧光。妙智慧有天赋的良知良能,觉悟能通无量虚空,彻观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实相,即实相般若。《金刚经》、《心经》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觉海流出来的水,汇集成知识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经和其他的群书。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之母。《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心能观。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正语”,以无漏的智慧收摄你的口业。恶口一般不会犯,两舌就不一定了。高兴的你说他好,不高兴的或伤害你的就说他不好;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没意义的散心杂话,一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这叫绮语。还有虚妄不实的言语都不要说,当善护口言。
扩展资料
金刚经的思想重心
1、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2、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3、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波罗蜜:华语到彼岸。当今社会,业海茫茫,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声名货利,醉生梦死。智者仁人,觉醒南柯,顿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爱牵缠,不甘心灵根觉性流浪飘泊沉泥河,寻求上路,得遇明师,晓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红尘非故乡,登上大觉路,复我真天良。忆原古,想炎黄,尧舜之风,中华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长。天无绝人路,生从何来死何去?
参考资料:金刚经-百度百科
金刚经原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 ;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98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