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与慧意思(方便和智慧是指的什么意思)

古人为什么用惠不用慧?
惠和慧两个字同音,字形也很相近,因此经常会给拿来作比较,不仅现代人取名选字喜欢再三对比,古人在选字入名的时候也会斟酌再三,在古代,据了解用惠不用慧,按理说这两个字读音一样,字形相近,含义也有相似的地方,用来取名应该都是不错的字选,可是古人为什么用惠不用慧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古人为什么用惠不用慧?
1、古人之所以用惠不用慧,是因为“惠”和“慧”这两个字是通用字,惠的含义比慧更广,惠包含慧,惠字有聪慧的意思,于是在用慧,表达聪慧的意思的时候,就用惠字代替了。
2、慧字在古代一般多用作姓氏和出家禅师的法号,如慧远、慧光、大慧禅师、慧光大师等,在古代,一般人帝王将相、名人、圣人或者像佛教尝试的发号用字,普通人是不用来取名,怕人压不住字,会对取名者自身有折损。
3、慧字的引申字义佛教语指了悟、破惑证真,一般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慧字寓意十分的吉利,在古代民间如果八字命理气运不强,取的名字寓意过于吉利,则表示这个人压不住该字,可能会致使自身折损,这也是古人用惠不会慧的原因。惠字没有慧字含义那么盛大,它表示仁爱,虽然有聪慧的意思,但引申为柔和、温顺。而仁爱体现在行动上是给人以财物或好处,故引申指施舍。又指恩惠、好处,符合普通人的身份,而慧字一般用在拥有大智慧的人身上。
4、慧字本义为聪明、智慧,而聪明过了头就是狡黠,而狡黠有狡猾、狡诈的意思,贬义用在人名中不好,惠字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它就单纯的指聪明,一个人有智慧,这也是古人用惠不用慧字的原因。接下来为大家带你惠和慧的字义解析,结合字义解析,家长们可以自行判断一下。
惠字字义解析
惠字读音为“huì”,音调为第四声,读音稳重大气,部首为“心”,上下结构,笔画数为12,字形简单,用于人名,书写方便,本义指仁爱,一说指聪慧,引申为柔和、温顺。仁爱体现在行动上是给人以财物或好处,故引申指施舍。又指恩惠、好处,用作名词。又由恩惠引申表示施事者的行动对自己是一种恩惠,放在动词前面,虚化为副词。
慧字字义解析
慧字读音为“huì”,音调为第四声,读音大气好听,部首为“心”,上中下结构,笔画数为15,用于人名书写方便,本义为聪明、智慧;由聪明又可引申为狡黠;中医指精神清爽、眼睛清明,佛教语指了悟、破惑证真,均为聪明义的引申;而以“惠”为“慧”,属于通假用法。
惠和慧放在现代,用来取名,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因为从现代姓名学来说,名字只要满足好听,好记,易于书写,寓意美好就可以,而惠和慧字的寓意都是美好的,因此用在名字中也是合适的。尽管慧字有狡黠的含义,但用在人名中取其聪慧、聪明的意思。慧字用于人名,寓意是机智聪敏、巧心慧思、温柔贤惠、知书达理、机灵懂事、秀外慧中之义。
而惠字用于人名,寓意是柔和温顺、蕙质兰心、善良宽容、可爱乖巧、聪慧温柔、善解人意。名字印象是宽容、谦虚、信仰、激情、忠诚、正直、爱、善良、勇敢、诚实、爱学习、情商高。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含惠和慧的名字,带字义解析,家长们如果想用这两个字其中一个取名,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带惠和慧字的名字推荐
惠珍(女孩)
珍,五行属火,本义是指珠玉之类的宝物;引申之则有宝贵之义;引申之又有重视、珍重之义。用于人名,意指珍贵、珍爱、冰清玉洁之义,与“惠”字搭配作为女孩名字,名字印象是爱学习、勇敢、毅力、爱、善良、忠诚、正直、宽容、自律、感恩、乐观。
歆惠(女孩)
歆,五行属金,本义是祭祀时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气。还有羡慕、贪图、喜悦等义。用于人名,意指喜悦、掌上明珠、爱慕之义,与“惠”字搭配作为女孩名字,名字印象是勇敢、好奇心、洞察力、善良、忠诚、宽容、自律、幽默、信仰、激情。
惠林(男孩)
林,五行属木,本义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林业;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用于人名,寓指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之义。与“惠”字搭配作为男孩名字,寓意男孩聪慧过人,生命力顽强。
惠彬(男孩)
彬,五行属木,本义是指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多用作“彬彬”,也指丰盛的样子。用于人名,意指才高八斗、品质、修养之义,与“惠”字搭配作为男孩名字,名字印象是诚实、善良、情商高、正直、宽容、谦虚、谨慎、自律、乐观、幽默。
慧雯(女孩)
雯,五行属水,本义带花纹的云彩。用于人名,意指美丽又有文采之义。与“慧”字搭配,寓意女孩不仅美丽有文采,还聪明伶俐。
崇慧(女孩)
崇,五行属土,本义是指山高,引申泛指高大;又引申指提倡、尊敬、重视。用于人名,意指高贵、备受推崇,与“慧”字搭配作为女孩名字,名字印象是洞察力、勇敢、毅力、情商高、忠诚、正直、领导力、宽容、感恩、信仰。
慧超(男孩)
超,五行属金,本义是跃上,由跃上义引申为跳过义,由跳过引申为超出、胜过义,由超过引申出超凡、超胜义,进一步引申为超远义,字亦作“迢”。用于人名,意指卓尔不凡,出类拔萃,品学兼优之意。与“慧”字搭配作为男孩名字, 寓意才华超众、超群越辈、惊才风逸。
斌慧(男孩)
斌,五行属水,本义文武兼备。用于人名,意指好学、勤奋、才华横溢,与“慧”字搭配作为男孩名字,名字印象是爱学习、好奇心、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勇敢、情商高、忠诚、正直、领导力、激情、宽容、乐观。
注:以上名字仅供参考,是否适合自家宝宝,需结合宝宝的生辰八字、性别、姓氏以及个人喜好等方面综合考量,这样取出来的名字才适合宝宝。
佛教的方便是什么意思
所谓“方便”,是指善巧、权宜,是一种能够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是一种能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智慧。方便”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之相对应,方便的原则也是僧人(居士或教众)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原则。佛教用语“方便”的原意应是指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觉悟佛法真义,。所谓法门,是指如来所说之法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所以称为法门。方便法门就是指随机度人的一种方法,是能够使人便利﹑得益的途径。众生的根器不同,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以及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才是方便法门。
慧 是什么意思
1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
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
2
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3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4
在中国,‘禅宗’是特别侧重修定学派之一,它可能并非直接由印度传承而来,但它在修定可能间接受到印度传统的影响。中国流行的禅宗被认为是以坐禅为主的宗派,但是佛教本身却从不以坐禅为修行的目的,坐禅的根本目的在证得般若慧。在中国非常流行所谓的‘开悟’、‘开法眼’等术语,这才是禅定的根本旨趣。总之佛法所说的定,绝不是与外道者同其意义,而是证得般若慧的方便。
关于三学之末的慧学,在十七阶段修行法里有∶宿住随念智、天眼智与漏尽智。在八正道则有正见与正思。行者如能奉行八正道不渝而证得阿罗汉果,即可得‘十无学法’。十无学法就是在八正道之外另加‘正智’与‘正解脱’二项,而此二者亦是属于慧学。
谁知道“方便”这个词的意思
1.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唐 姚合 《秋夜寄默然上人》诗:“赖师方便语,渐得识真如。”《五灯会元·章敬晖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
2.随机乘便。《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 ]所为酷虐。军中有勇干策略与己侔者,辄方便害之,前后所杀甚众。”《北史·魏东阳王丕传》:“若有奸邪方便谗毁者,即加斩戮。”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中宗 尝游 兴庆池 ,侍宴者……方便以求官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莺莺 ]九曲柔肠,似万口尖刀搅。那 红娘 方便地劝道:‘远道的消息,姐姐休荣怀抱。’”
3.指便宜行事。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综 形貌举止甚似 昏主 ,其母告之,令自方便。 综 遂……始为 寳卷 追服三年丧。”
4.便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团扇郎》:“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明 刘兑 《娇红记》:“感承你美意儿把尊堂相劝!那的是知心腹,与人、与人方便。”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草站搬到合作社,办事防空都方便。”
5.给予便利或帮助。 宋 王明清 《春娘传》:“若得姐姐为我方便,得脱此一门路,也是一段阴德事。”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解子哥,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争奈急难之中,只得求妈妈方便,容学生暂息半宵。”
6.机会;时机。《北史·循吏传·孟业》:“ 业 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 唐 李德裕 《请密诏塞上事宜状》:“望密诏 刘沔 与忠顺守志,每有使去,即令将密意,看方便,说谕公主知。”《前汉书平话》卷上:“ 吕后 送 高皇 回来,常思斩 韩信 之计,中无方便。”《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明霞 来报道:‘姐姐可要寄书与 周姐夫 么?’ 娇鸾 道:‘那得有这方便?’”《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二人辞了 宋公 ,觑个方便,缒城而出。”
7.合适;适宜。 元 乔吉 《小桃红·僧房以太湖石支足》曲:“海棠花影月明,约那人相见,掩雨遮云忒方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有了这个聚餐会,比在同业公会里交换意见方便些。”
8.容易。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九城八条大街,可有哪儿能像这里挣钱这么方便?” 巴金 《关于<长生塔>》:“那个时候去 日本 非常方便,不用办护照,买船票很容易,随时可以买。”
9.灵便;舒适。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老阿爹耳朵不大方便,听不出你的话。”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八:“她说这两天有点伤风,嗓子不方便。”
10.指钱财宽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现在你手下方便,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的好么?”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说个准数,别含糊着。亲是亲,财是财!’‘老师,我们要是说了,父亲遇上一时不方便呢’几个大学生说。”
11.计谋;算计。《百喻经·牧羊人喻》:“[牧羊人]乃有(羊)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便大与羊,及诸财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将军败,有机变,不合追赶;赶上落便宜,输他方便。”
12.方法;诀窍。《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新鬼》:“有新死鬼,形疲瘦顿。忽见生时友人死及二十年,肥健,相问讯曰:‘卿那尔?’曰:‘吾饥饿殆不自任,卿知诸方便,故当以见教。’”《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小儿]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
13.解手,排泄大、小便。《西游记》第五三回:“他两个腹中绞痛……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 峻青 《海啸》第四章:“我不爱上厕所,我要到外面方便去。”
◎ 方便 fāngbiàn
[go to the lavatory] 婉辞。大小便
◎ 方便 fāngbiàn
(1) [convenient]∶便利的
商店设立在对群众方便的地点
(2) [fit]∶适宜的
这儿说话不方便
(3) [have money to spare or lend]∶有富余的钱
这几天手头不方便
(4) [help]∶帮忙,照顾
望周全方便
佛学:
【方便】
(梵upa^ya,巴upa^ya,藏thabs)
旧译善权,又译权巧施设。音译有‘沤波耶’等语。为佛教思想体系或实践上之重要术语。有多种意义,分释如次∶
(一)相对于‘真实法’的方便∶系指为诱引众生入真实法而权设的法门。称权假方便、善巧方便。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施与化益者即是。如吉藏《法华经义疏》卷三云(大正34·482c)∶‘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亦云(大正34·695b)∶‘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
(二)相对于‘般若实智’的方便∶乃照现于平等实智之上的差别权智。如昙鸾《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42c)∶‘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
(三)指为证见真理而修的加行。
‘方便’因有上述多种意义,故其类别有许多种。
(1)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五及《无量寿经义疏》所列的四种方便,即进趣方便、权巧方便、施造方便、集成方便。
(2)吉藏《胜鬘宝窟》卷上所列的五种方便,即进趣方便、善巧方便、善权方便、施造方便、集成方便。
(3)窥基《法华玄赞》卷三所列的三种方便,即进趣方便、施为方便、集成方便。后又从施为方便中开出权巧方便,而成为四种方便。
其中‘进趣方便’指见道前七方便;‘权巧方便’、‘善权方便’指实无其事,应物权现;如实无三乘,权巧而说三;‘善巧方便’、‘施为方便’及慧远的‘施造方便’同指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而吉藏的‘施造方便’则指《地持经》所说的十二巧方便;‘集成方便’指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如真如中具恒沙佛法,又如诸法有六相等。
此外,《净名经疏》卷三说有自行、化他、自他三方便。‘自行方便’指佛及四十一位所证的不思议二谛之理。‘化他方便’指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的诸菩萨不断烦恼,平等照了界内、界外的种种法门。‘自他方便’指前二种方便之相对合论。又,《地持经》说有十二巧方便,《摩诃止观》说有二十五方便。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依无住涅槃说明
大乘菩萨所证得是无住涅槃,不同于声闻乘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既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远离空有两边。
二,依经典说明
大乘菩萨要为圆满福智两种资粮而精进,不得偏失。对于菩萨来说,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解脱,没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系缚。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解脱,没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系缚。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三,破斥两种错误观点
1,破斥通达空性就无须修方便
2,破斥不分别即具足六度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师父在前面的章节里开示,我们要想成佛首先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正确,并且手段完整。对于我来说我学佛的目标是不明确的,甚至我学佛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摆脱系缚,所谓的摆脱系缚不同于菩萨的解脱。那时我急于摆脱所处的困境与危局,我想能不能用佛法智慧把纷繁芜杂的事情处理好,把人际关系搞好,把我的心情收拾好。通过佛法的熏习使我的人格得以完善,这就是我热衷于人生佛教的初衷。当然了成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有人说有梦就有希望,对于我来说梦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随着上士道修学的深入,反观我的心行,我越来越羞愧,我觉得作为一名佛子,我根本不够格。更何况这三年我始终以大乘人自居,对小乘和外道根本不屑一顾,事实上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乘人。我觉得说我是小乘人也有抬高自己之嫌。就我的所作所为来说,还不如外道做的好。
儒家对仁的诠释比较好,仁就是两个人的意思,所以想到自己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你爱自己吗?就从爱别人开始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者得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同时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扪心自问,我内心很难容得下别人,不知是高傲还是量器狭小,虽然很多时候也表现得对他人很关心貌似也很热心,可就是不走心。我好羡慕班级或书院的那些师兄,能把师兄们,周围的人甚至一切众生放在心里,而这种用心并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爱无比地诚挚与纯粹。反观我自己,做义工要么为了职责,要么为了秀存在感,就像修学中学三五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也不是因为生命之必须,更不是为了众生。就像之前做定课时每次发愿为了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我深深体会到小和尚念经的那种有口无心。
除了目标不明确之外,我觉得我偏重一条腿走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刚接触佛法时就发过四弘誓愿,也愿意成为大乘佛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我时而偏有,时而偏空,偏有时觉得汉地禅宗和净土大兴,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净土一句佛号,往生极乐。那些高文典册不读也罢。反而觉得不如放生,供僧,拜忏做义工来的实在。偏空时又一门心思用在修学上,导师去年七月份的开示中说修学是根本,我觉得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要把事情做漂亮还需要智慧,而所谓的开智慧,需要闻思经典获得,所以对于服务大众模式几乎没有侧重,或者我压根就觉得不重要。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修学上,等我证得空性,智慧有所成就,这些所谓的方便还不是信手拈来,没成想八地菩萨还要修方便,更何况我这个籍籍无名的小辈呢。言尽于此,不自省时我还觉得自我感觉良好,每每严格审查时错漏百出,当然了有错不可怕,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罪过了,修学不正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吗?同时我很庆幸能在书院修学,这样就会避免一条腿走路的尴尬,两套模式也让我走的每一步都很安全。接下来我要真诚认真老实地落实两套模式,修学义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