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稻盛和夫活法...(稻盛和夫关于感恩)

三读《活法》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南无南无,谢谢!
我是宁波百事达工具/格雷公司/ 宁波盛和塾 诚敬组,格雷读书会同心队何绍成, 这是我每天至少一篇文字的第580篇文字(2021/5/25)
三读《活法》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摘要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贫乏,精神空虚。
进入物质富裕的时代,“知足心”“感谢心”尤其重要。
我年轻时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
不马虎,不偷懒天,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
对经历过贫苦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稀奇。这是融入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
不久 经济起飞,社会变得富足,安定,京瓷的经营也上了轨道,规模扩大。这时“感谢”在我心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大。
诚实的努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回顾自己,这“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根基。
这与我在幼年时的“隐蔽念佛”体验密切相关。
那僧人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菩萨表示感谢。
活着的每一天,只要这么做就行了。
这孩子以后不用来了。
这是我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我当时学到了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塑造了我心灵的原型,一直到现在,只要有什么事,“南无,南无,谢谢!”就会脱口而出
活法-稻盛和夫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单纯的原则原理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
人生的真理在勤奋工作中领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 热情 x 能力
* 能力: 才能、智商、健康、运动神经等。0-100 分
* 热情: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的程度。0-100 分
* 思维方式:心态,对于人生的态度,哲学、理念和思想等。最重要的因素,决定人生的结果。-100 - + 100 分。 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等。
“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树立作为人应有的正确的人生观,尽力贯彻到底,才是人生的王道。
第一章 实现理想
*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 一条人生法则:心不想,事不成。持续强烈的愿望最重要。
* 要将实现的状态以“彩色”在头脑中呈现:反复推敲实现愿望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模拟演练,看清事情完成后的状态。
* 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如果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成功率就极高。
* 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 生病领悟真理:病是心的投影。
* 心态决定命运:命运可以随着心态的改变而改变。
* 锲而不舍干到底,结果只能是成功。
* 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
* 将平凡变为非凡:持续的力量:不厌其烦,默默专注于一件事。动脑筋改进,而不是漫不经心。
* 工作现场有神灵:执着的信念和敏锐的观察。
* 有意注意。
* 描绘梦想使人生飞跃:把梦想实现时的情景,到达梦想的过程,反复模拟演练,具体化,形象化,已至能“看见”实现的过程和情景。
第二章 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 原则原理:把“作为人,何谓正确?” 做为抉择和行动的判断基准。
* 绝不随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则。
* 知易行难:要时刻保持一颗反省之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省自勉。
一些重要原则原理:
*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方向:
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
* 体验重于知识。
* 拼搏在当下这一刻:抓紧每一个今天,“极度”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 喜欢燃起热情:成就事业需要“自燃型”。成为“自燃型”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 战胜自我向前进,人生大变样: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会产生快乐和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就会产生好的结果。良性循环,会不知不觉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摆脱私心利己心的束缚,走出利害和执着的圈子,从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发,依据原理原则作出决断。
* 国际问题也不妨单纯化。
* “作为人,这样做对不对?” 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性。
第三章 磨练灵魂、提升心志
* 谦虚的本质: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
* 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 时时反省,不忘磨砺人格: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谦虚之心,反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练的慈悲之心。
*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 谦虚戒骄
3. 天天反省
4. 活着就要感谢
5. 积善行,思利他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让感恩成为渗入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口头禅。
* 随时准备说谢谢: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只要具备感谢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
* 喜悦要直率表露: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率直之心是进步之母。
* 贪欲之念最难对付。
* 切断蛊惑人心的“三毒”:
1. 贪:欲望
2. 瞋:恼怒
3. 痴:忌妒、憎恨、发泄不满
* 拔“正剑”成功,拔“邪剑”灭亡
* 劳动的喜悦是人世最大的喜悦:认真投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与坐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开悟:磨练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 六波罗蜜:开悟的方法
1. 布施: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
2. 持戒: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
3. 精进: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4. 忍辱:不甘于苦难,忍得住痛楚。
5. 禅定:至少每天一次,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静心养性
6. 智慧:实行上述无限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达到开悟的境界。
* 每天的劳动磨砺心志
*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第四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
天堂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
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利己和利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求利有道,散财有道。
以德立国。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职业教育而不是学历教育。
以“知足”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哲学。
第五章 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
主宰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1. 命运
2. 因果报应法则:超越命运的力量。可以扭转与生俱来的命运。
宇宙本身具备让万物向善的意志。
人的心灵的多重结构:由外到内:
1.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2. 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3. 本能:维持物质需要的欲望的。
4. 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实的经验与业障。
5. 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磨炼心志:首先磨去最外层的知性到达感性,感性-本能- 直到最后真我完全展露- 得到佛的智慧。
人生的意义:“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思维方式,“知足”的生存方式。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不懈磨练心志、提升人格。
同心同德精进幸福成长
将感谢刻于童心
# 学习笔记
《活法》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我的学习笔记】
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好事坏事交替发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只要我们还活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不管是好运降临,还是遇到困难,把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我们都需要去感谢。感谢来自于满足,不满足不会产生感谢之心。
这个社会就像一张大网,只要你是人,就必须有社交,就一定会有各种得失,我们不能把自己脱离于这个社会之上,而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应得这些的。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所得,珍惜拥有的一切,才不会忽视别人,并愿意努力的去付出。感恩让我心怀慈悲心。
感恩祖国的庇护,让我们国泰民安,大人可以正常上班,小孩正常上学;感觉身边的朋友,陪伴着我支持着我一起成长;感恩父母亲朋友好友,爱的滋养,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感恩客户朋友,你们的支持信任让我得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感恩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让我看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愿意努力求知,改变自己;感恩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仅仅活着就应该感恩一切。
【我的行动计划】
心怀感恩的对待身边的人、事、物,因为有你们,成就了现在的我。问题不是问题,你怎么看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心怀感恩的看待一切,才能品味满足的感觉,开启幸运的第一步。
《活法》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百日成长计划77/100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0.11.26
书名:活法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贪乏,精神空虚。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前文“六项精进”中的“感谢”之心也日益淡薄。我认为进入物质充裕的时代,对“知足心”,“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
我年轻时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的工作,认真的生活。我认为这对经历过贫苦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稀奇,这是融入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
不久经济起飞,社会变得富足,安定,京瓷的经营也上了轨道,规模扩大。这时“感谢”在我心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大。诚实的努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此时,“感谢”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种体验反复多次以后,“感谢之心”,在我身上成形,成为我生活中始终贯彻的道德准则之一。
回顾自己,这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根基。而这与我幼年时的体验密切相关。
我的老家在鹿儿岛,4,5岁时父亲带我去参与过“隐蔽念佛”。所谓“隐蔽念佛”,是在德川时期“一向宗”受到萨摩潘的打压,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把宗教仪式偷偷保存下来,直到我年幼时还保留着这种信仰方式。
我们和几对父子一起在日落后,暗黑的山道上借着灯笼的亮光,一步一步攀登。大家默默无语,在恐怖和神秘气氛的笼罩下,幼小的我,也拼命的紧紧跟在父亲后面。
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一看,佛龛里摆放着气派的佛坛。身穿袈裟的僧人在前面诵经,屋内零星点着几支小蜡烛,十分暗淡,我们各自坐下,融入那昏暗之中。
孩子们端坐在僧人后面,静听那低沉的诵经声,诵经结束,孩子们按,只是一个接一个向佛坛献香敬拜,我也照着做了一遍。
这时候僧人会对孩子简单的说几句话,有的孩子被要求再来,而我听到的却是:“你已经行了(可以不用再来了),今天拜过就好了。”
接着那僧人又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活着的期间只要这么做就可以了。”然后他转向我父亲说:“这孩子以后不用再带来了。”这好像给我的人生下了个保证。
记得当时幼小的我,好像通过了什么考试,又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又自豪又高兴。
这是我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我想,当时我学到了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塑造了我心灵的原型。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只要有什么事“,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在无意识中就会脱口而出,在我耳边回荡。
我拜访欧洲的教堂,为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动,这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的送这句话。这句“祈祷”的话语,已经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液,已经成为渗入我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口头禅”。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笃行99)
来自笃行书籍《活法》
在这一篇中,稻盛和夫讲到他幼年时期与父亲一起参加过“隐蔽念佛”,是一种宗教的仪式。
我无宗教信仰,所以不太能感同身受,但我对这篇中的另一段文字非常认同。
稻盛先生说,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但人心贫乏。这个时候,对“知足心”和“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这是一种美德。
《活法》稻盛和夫
第三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日本人为什么丢失了“美好的心灵” 谦虚是日本人失却的美德之一。颔首低头以示恭敬,功劳让与别人,得意时不忘形,互相礼让,秉持一颗审慎谦卑之心。
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就是说自己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我认为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因为他们把才能据为己有。他们认为才能纯属私有,而非从上天借来之物,不必用之于公,心安理得地把才能用于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
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思维方式是指人生态度,就是哲学、思想、伦理观等,也可以说是包括上述各项在内的“人格”。而谦虚这项品德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他所著《呻吟语》一书中明确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时时反省,不忘磨砺人格
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这同中国古典中所说的要脱离“伪”、“私”、“纵”、“奢”这四种烦恼是一个意思。不可虚伪,不可自私,不可放纵,不可奢侈。
正确的为人之道绝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它就是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的、理所当然的道德心——不可说谎,要为人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重新思考这类单纯的规范中包含的意义,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过程。 那么,所谓提升心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不难,这并不是指要达到参悟的境界。我想,带着比呱呱落地时稍稍美好的心灵告别人世,这就够了。 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诚然,相对于浩瀚宇宙的历史长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闪而过。但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的灵魂在终结时的价值必须高于降生时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这是我的人生观。进一步说,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的高贵,就揭示了人生的本质。
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的“六项精进”,作为磨炼心志的指针,我认为十分重要,并向周围的人介绍。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③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④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⑤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我经常将这“六项精进”挂在嘴上,提醒自己实行。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贫乏、精神空虚。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前文“六项精进”中的“感谢”之心也日益淡薄。我认为,进入物质充裕的时代,对“知足心”、“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
南无南无谢谢
。“好事!那是我该得的,理所当然。”——人往往这样想。“这点好处怎么够!”——还一心想得寸进尺。人一起贪念就把感谢丢在脑后,也从此远离了幸运。
喜悦要直率表露 如果说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那么率直之心可以说是进步之母。让自己心里不舒畅的逆耳之言,照样认真倾听。如果自己有错,那么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立即纠正。这样一颗率直之心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心志。
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
他这一席话犹如一盆冷水,让我从头到脚感觉一阵冰凉。 我稍稍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这样反驳他: “你的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我认为,研究出了成果,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也应该把自己喜悦的心情直率地表达出来。即使看起来有一点轻浮,但是,把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直率地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持续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的工作。”
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疏忽、失误,每当意识到这一类过错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认真反省的机会,重念严格自律的紧箍咒。只有坚持天天反省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志。
托尔斯泰的感叹 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它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切断蛊惑人心的“三毒” 上述故事中的“蜂蜜”是指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各样的快感和享乐。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龙”,是人们心造之物,它如实影射人们丑陋的思想和欲望。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瞋”;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蓝龙比喻忌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痴”。佛教称这“贪、瞋、痴”为“三毒”。三条恶龙就隐喻这三毒。按释迦的说法,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特别是其中的“贪、瞋、痴”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是死死缠住人心、不肯须臾脱离的“毒素”,人们即使想摆脱它们却总是摆脱不了。 人这种动物,每天每日都要受这“三毒”的影响乃至控制。想比别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头地。这一类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当这种“欲望”无法实现时,就转为“恼怒”: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
以偿?同时又反过来“妒忌”那些有钱有名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受上述情绪的支配和摆布。
因此,重要的是尽可能“摆脱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们、控制它们。在具体做法上没有捷径,但只要将诚实、感谢、反省这一类“简单易行的修炼”持续实践就行。另外,平时养成用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也很重要。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呈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首先要舍弃私心,用清澈的心灵思考问题,依据这种思考拔出“正剑”,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会幸福美满。
劳动的喜悦是人世最大的喜悦
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克服艰辛后,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
认真工作带来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它还起到修行的作用,磨炼人格,奠定我们做人的基石。
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进入开悟的境界。 所谓开悟,就是提升心性。磨炼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开悟。而开悟的方法,就是释迦所开示的“六波罗蜜”。
念,人就能提升自己的心性。 ②持戒 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前文提到,人抱有种种烦恼,很难摆脱“贪、瞋、痴”这三毒的纠缠。正因为如此,必须着力抑制这类烦恼,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不要贪心,不要猜忌,不要嫉妒,不要憎
恨……抑制上述欲望和烦恼,就是持戒。 ③精进 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做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在序言里,我介绍了二宫尊德的事例,像他那样拼命精进,才能提升心性,磨砺人格。古今东西所有伟人概莫能外。 ④忍辱 不屈服于苦难,忍得住痛楚。人生本来就是波澜万丈,我们活在这世上,会遭遇各种艰难困苦,但是决不能被它们击垮,决不能逃避,硬着头皮顶住,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这就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格。 ⑤禅定 浮躁的社会,紧张的工作,快速的节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无暇深入思考问题。但正因为这样,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不必打坐,也不必冥想,在忙碌之中,腾出片刻工夫,静心养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⑥智慧 实行上述布施、持戒、
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接近释迦所说的智慧。
每天的劳动磨砺心志 六波罗蜜中的六项修炼,是踏入悟境之道。其中“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也是提升心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换种说法,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人格,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艰难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对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公务、家务、学习——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这一章开头谈到谦虚这种美德,现在是论述勤奋的美德。我认为,勤奋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召回的精神品格。
较之玩乐,劳动更能让人快乐——这种精神的感受;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种工作的技巧;不是被迫的、被动的工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劳动的智慧;我们日本人确确实实曾经拥有过。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0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