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浄土宗(净土和密宗有什么不一样)

学佛百科2023-04-1194

大乘佛教净宗介绍,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 宗教文化 了解了解大乘佛教净宗吧!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着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着,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简介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唐朝中期之前,学习佛教的多是社会上流人士,而昙鸾、道绰和善导开创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净土宗却呈现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生命力,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

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摘自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净土宗的戒律观

净土宗的戒律观

慧净上人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

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是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观,我分五点说明。

第一,持戒不依戒。

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与修行,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宗派之分,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以戒为本。佛教到了中国分为八宗,但八宗也都必须要受戒守戒。

八大宗派之中除了净土宗,其他宗派都是圣道门,属于自力难行道,不是他力易行道。我们是净土门,属于他力易行道,所以我们是持戒不依戒。

圣道门之各宗各派,都要受戒、持戒,而且要持戒清净,之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是圣道门的过程,戒又是圣道门的基本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没有戒,谈不上定跟慧。修圣道门是靠自力,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三学成就而了脱生死,成就佛果;但持戒清净很困难,无戒则无定慧,无定慧则不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样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终极目的。

但是,即使持戒清净也还不是解脱,因为那只是基本而已。戒是防非止恶,防止三业之中的身业与口业,而意业要靠定,成佛更要靠定与慧。

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也是要受戒守戒,但即使持戒清净,也不靠戒的功德,不依靠戒到极乐世界,完全都依靠弥陀救度,依靠弥陀名号。所以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对戒律,是持戒但不依靠戒。

第二点,持戒之精神。

即使受了戒──不管比丘戒、比丘尼戒也好,沙弥戒、沙弥尼戒也好,我们能做得到吗?做到又能做到几分呢?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老实讲,如果能够不犯根本大戒,可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事实说来,即使受了戒,我们也有意无意的在犯其他的戒,乃至根本大戒。

戒,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随着当时时节因缘,也就是当时的人事境物而制订种种的戒律,现在时空遥隔这么久、这么远了,虽然很多戒条未必适合现代与适合当地,但基本上大部份还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可是其实我们也做不到。

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做了一个戒律观,很简单但也很扼要,就是「粗持重戒,老实念佛」。这个就是净土宗不论出家在家所应该遵守的。

可是我们还是有意、无意的会去犯,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定出来,一方面我们又做不到,所以就是 持「戒之精神」。

也就是说,持守「戒」的精神,戒的目的要我们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要我们恒常观心,防非止恶;要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我们就掌握这个精神,体会这个精神。

既然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那不管戒律有规范到的条文也好,没有规范到的也好,凡是恶的,凡是非的,凡是在此时、此地、此人,现在的时间、时段,现在的空间、环境,现在的人事,不应该做的,即使戒律上没有规定,我们也不可以去做。这个就是把握着戒的精神,持守着戒的精神。

不然戒条里面很多已是不合现在的时空,我们要怎么去遵守?这是第二个,持「戒之精神」。

第三点,戒如照妖镜。

我们面对戒条,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犯,可是我们有心去持守,但无力持守,所以戒条无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凡夫的本性、本来人。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说我们都有佛性,可是「垢障覆深,无由显照」。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两段话,可以说是惊天动地,惊心触目!

有佛性,可是被贪瞋痴深重的覆盖着,无法显现,那注定永远地没办法成佛;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那肯定永远都在六道里面。六道得生人天是很稀少的,往往都是在三恶道,那岂不是更让我们仰天伏地,嚎啕大哭,甚至无声无泪,无法形容地伤恸至极!所以看到这两段法语真的是惊天动地,触目惊心。

那善导大师所讲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以戒律来检讨我们的身心,就知道善导大师所说的没有错。

戒,我们持不清净,即使持清净了也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戒是世间法,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更做不到,所以注定我们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有受过戒,了解戒的条文,才晓得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那这样怎么办呢?有这样的深信,这样的罪恶观,就能够很容易的体会弥陀的悲心救度而全身心通身靠倒弥陀的救度,成为机法二种深信的念佛人。所以说戒就好像照妖镜。

第四点,往生(念佛)胜持戒。

若念佛往生,在家胜出家;不念佛往生,出家输在家。意即: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则在家人胜过出家人;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出家人持戒清净,乃至高僧大德,都不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能够成佛。

持戒的目的就是为了奠立基础,进一步修定发慧,目的就是为了脱生死,但却由于不能持戒清净,而不能了脱生死,还有下辈子,还有轮回,这样危险就很大,往往堕落三恶道,所谓「从天生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几人」,往往不是钉床火柱就是牛胎马腹。

所以,虽然出家可贵,受戒、持戒更可贵,但对我们来讲有最高无上可贵的,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切愿往生弥陀净土」,这是最高无上的可贵。

《观经》说:「若念佛者,即是芬陀利花。」佛陀以芬陀利花赞叹念佛的人,不以芬陀利花赞叹受戒、守戒的人。

《大经》也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念佛能具无上功德,但持戒不能。

第五点,贤能非戒腊

净土宗的教团是依贤能为主,「贤」就是品格、品性,修为、修行,「能」就是能力,思惟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办事的能力。我们是依贤、依能,即所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依戒腊。

也就是说,净土宗是讲平等的,所谓「五乘齐入」,不分是比丘、比丘尼,沙弥、弥陀尼,也不分在哪里出家,只要进到我们这个道场,每个人都是常住众,彼此平等平等。所以,不分男众女众,不分出家长出家短,受戒长受戒短,是受什么戒,都不分这一些,只要是贤能,就能普受敬重,就能获得重用,职位就排在前面,我们就是这个观念与作法。

受戒之后才晓得,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即使持戒也持不清净,就像道绰大师所讲的:「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道绰大师所处的是隋唐佛教黄金时代,持得者都已经很少了,何况是末法时代呢?末法时代无论出家、在家,「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所以对我们出了家受了戒的人,更应该要有惭愧心、谦卑心。这样的话,就回归到我们的宗风──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受戒之后更要尽量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同时让美归功、分怨共过,所以对于宗风所讲的「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让美归功,分怨共过」,希望大家能够彻底的学习,尽量的做到。

受戒回来了,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贤劣,都是人天师范──但实在是很惭愧,一点都称不上,但至少要像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安守自己的本位本分,而在思惟上要得体,要守大体有分寸;在言语上也要得体,也要守大体有分寸;在举止上也一样。思惟见解、为人处事都要守大体,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起情绪。如果能够平静、理性,就能够生长智慧,就能够晓得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今晚就谈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大乘佛教显宗,密宗,净宗是什么意思

1、显宗的意思:是佛教的宗派之一,亦可以教称为显教,其中字义微有差别,于今日则即一词。根据情况,有时候显宗可包括小乘,有时则不包括。

2、密宗的意思: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

3、净宗(又叫净土宗)的意思:是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

扩展资料:

1、显宗的修持方式,一般都以诵念经文、礼拜忏悔,及持念佛菩萨的名号或真言为主;而密宗的修持方法,主要是以身之行为─以双手交结印契、语之行为─以口持念陀罗尼、意之行为─以意念思维观想佛菩萨之形象为主。

诸佛菩萨的内证功德秘密,以身体的部分来说,表现于外在者,即是手印;在语言的部分来说,发乎于外在者,就是陀罗尼;在意念的部分来说,表现于外在者,就是其清净庄严之报身相好。

佛菩萨生生世世在意念上发起宏大的誓愿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这些在意念思维中所发起的愿力,若通过精进修持,永不言退的话,因缘成熟,果报显现发乎于外在者,就是佛菩萨的“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报身上的庄严形态”。

2、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

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宗

佛教净土宗始祖是谁始祖慧远大师的故事

中国的宗教是兼容并蓄的,佛教和道教在民间的信仰是非常广泛的,佛家让心灵宁静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实相,这才是最重要的。佛教就分为八大宗,你知道净土宗的始祖是谁吗?本期佛教文化为你解析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是历史上极有影响的高僧,也是道安法师的得意弟子。慧远大师(334—416)俗性贾,雁门楼烦人(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自小聪明好学,在儿童时出类拔萃,为舅父所喜,十三岁就带他到洛阳等地游学,广泛地接触名儒,虚心就教,从此学识更其大进。他年未二十,已成为青年学子,博通六经,更喜庄老学说,风度翩翩,性格开朗,谦逊礼让,为学子们推重敬慕。

二十一岁那年,道安法师正在太行恒山弘扬佛法,声名大振,慧远出于好奇,于是偕同母弟慧持前往恒山投师。慧远聆听道安大师说法,越听越有所悟,感动地自语道:“这真是我的好老师啊,他给我的教益太多了!”又流连忘返地听了多日,后来听到讲《般若经》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他激动地叹道:“儒道九流之学,若与佛学相比,一浅一深,它启迪人智,开人迷蒙简直不能比拟了!”当即说服胞弟慧持,放弃仕途之想,决心出家,同拜道安大师为师。

从此兄弟二人,换了一个模样,身着缁服,削发受戒。道安师是倡导农禅并重的,力主僧人要自食其力,慧远兄弟亦赤足种田,烈日下不畏辛苦。他们边耕边学,一年以后脱去了读书人的习气。尤其慧远,常读佛经至深夜,但囊空如洗,比丘昙翼常给予灯烛之助;他的弟弟慧持屡陪他夜读,冬寒并给茶水取暖。

这一切使道安法师看在眼里,心中无限喜悦。道安曾不止一次在大众面前赞叹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也就是说:“我能收到这样的好弟子,心中满足了。将来佛法流布中国,看来要靠慧远了!”

年二十四岁慧远就开始说法讲经,起初听者不多;由于他讲得通俗生动,能旁征博引,不久听者日众,几乎讲堂里坐满了四众。凡人们不能理解的,他就引庄老学说作为补充解释,务使听者明白为止。

前秦建元九年,道安大师率弟子们作南下之游。不巧秦将苻丕,出兵襄阳,将道安师执意挽留,不能脱离。道安师忙吩咐慧远,速带众弟子远走高飞,慧远不忍离师,在师父严厉敦促下,只得带同学数十人,含泪别去。

他们先到荆州,略住数日,又往罗浮山进发,途中遇见庐山,峰峦俊逸,足以息心,于是就在庐山龙泉寺安顿下来。时刺史桓伊早慕慧远之名,乃集资在东山另建东林寺,殿宇宽宏,另建房舍无数。慧远赞道:“这里依山傍水,背负香炉之峰,耳闻瀑布之声,夜听松涛细语,日间白云满室,再有鱼馨钟鼓配合,实人间之好去处也!”于是在东林寺选西方三圣像,凿池种莲,并集贤德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后人亦称为白莲教),昼夜念佛,专志极东净土。

从引,莲风大扇,一千六百年来,使净土宗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慧远成为净土宗的初祖。为使广大信众更好的崇信佛法,慧远大师还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其时佛教初传江东,经籍尚少,慧远挑选了十多名弟子,分赴北方广求佛经。凡一年余,共得梵汉文本无数。慧远乃与宾国新来的西域沙门,合作译出《阿毗达心》、《三法度论》等经论。慧远于梵僧处喜闻鸠摩罗什法师已到长安,他早慕罗什盛名,立即修书派人送去通好。罗什闻慧远之名,亦欣然回书表示仰慕,并赠新译龙树大师所着《大智度论》等。

公元392年,慧远感觉法道还有缺憾,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其弟子法领、法净远赴西域(古印度)求法取经,2人历时14年,途经多国,终于到达古印度,求回梵本佛经200余卷。其中100余卷放在了当时的长安,由天竺禅师鸠摩罗什翻译。另外100余部则带回了东林寺,由来到庐山东林寺的印度和尚驮跋陀罗翻译成经文,包括着名经典如《十诵律》、《修行方便禅经》等,慧远为此作序介绍。此举比唐僧取经起码要早200多年。秦主姚兴钦仰慧远德名,也致书表示敬意,并赠龟兹国之金锈佛像。

弥陀净土之信仰日后能够得以广泛地流行,净土一教得以日益兴盛,实出于慧远大师之功。大师一生志心弘教,德感朝野,晋安帝义熙年间,帝室下诏赐号“庐山尊者”“鸿胪大师”及“白莲社主”。

嗣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追谥号为“辩觉大师”,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谥“正觉大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谥“圆悟大师”,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谥“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慧远大师园寂于东林寺,享年八十三岁。浔阳太守阮侃及弟子将其安葬于庐山西岭,门下名士谢灵运为撰碑文,歌颂大师的德行及其光辉一生。

佛教八大宗派之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习,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很多人不太看得起净土宗,但我不以其然,我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

佛教本无门派分别,但在度众生中,因众生根器不同,产生了教法的不同。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别。我们常知道的佛教法门派别有: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三教本源,同归一处。因教法不同,随立三门。

禅宗和净土中有何不同?禅宗度的是天上飞的,净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所谓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众生,他们悟性较高,不着于有,不执于相,一点即通,立处空中。本性飞翔类,自由洒脱,不拘层次道路。因人指引,立时入道,迅速成佛。净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众生。地上走的众生需要有道路,没有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家。他们不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可以直接直走直线,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

他们必须有条路,有条确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假如你不给他们路,甚至不教给他们走,他们都无法回家。他们必须持着“有”回家,不能顿入“空”到家。他们必须以有为修,不能直入空中。他们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进、禅定等台阶,他们不能直接飞过去。在去佛的道路上,他们是行走类的动物,不是飞翔类的动物。这是净土宗和禅宗所接人的不同。

三宗教人,都向心归。禅为去相,去相到心;净土去污,去污见心;密护心法,护而见心。三教别法,同说一心。三教如同三条河流,虽发源地不同,但入海时仅有一个入海口,这个“口”就是相和离相。要想成佛,必离相,必不能着。

着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没进入大海啊。所以不管哪门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终必须来到相和离相之教上,否则,无道可教,无佛可成。见相离相,是佛;见相不离,是着。无论哪门之修,最后,请从相上离去,请从相上见佛。但记住,没相佛不显,没佛相何在?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