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一世知衣服,二世知居室李渔(一世两世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1188

清朝戏剧家李渔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为何如今被看作时尚博主?

李渔出身商人家庭,家里有钱,所以上得起学,看得起书

十来年下来,儒家经典一顿狂背猛学,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一拍桌子表示:不学了!枯燥乏味的书本,似乎支撑不起他高尚的灵与肉体。从此,这位聪明绝顶、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开启了他别样的精彩人生。当然,不学归不学,李渔的脑子不是白给的。吃的是故纸堆,吐出的却是绝妙文字。

李渔真正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了白话小说、戏曲剧本和艺术理论的创作上

白话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戏剧《奈何天》《比目鱼》《美人香》等等,只要他的书籍一上市,总是能够卖到断货,人人都是很欣赏的。然而这些作品也给他带来了“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等光芒万丈的称号。

之后在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他的盗版书籍。然而盗版在当时已成风气,又没有法律保护。无奈之下,李渔干脆自己成立了芥子书铺,自写自印自卖,没想到从此大发横财,知识产权转化成巨大的财富。

李渔不仅喜欢写作,还喜欢拍戏

在他年少时就得到了乔、王两个爱姬。从此以后,他亲自指导,把两个没人培养成了技艺超群的花旦。后来成立戏剧班,他带领戏班四处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当然,搞艺术的,难免都带点不好的绯闻。不过李渔不搞潜规则,因为乔王二姬,本身就是他的小妾。

愚卜食盘文言文

1. 《公输盘》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老师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却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却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糠糟却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洞庭湖,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糠糟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多次挡住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守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吧。我不去攻打宋国了。”

2. 《公输盘》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老师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却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却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糠糟却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洞庭湖,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糠糟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多次挡住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守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吧。我不去攻打宋国了。”

3. “愚人食盐”文言文

一。解释字词

1.至于他家,解释“至”:( 到 )

2.主人与食,解释“食”:( 食物,名词 )

3.更为益盐,解释“益”:( 更加 ,增加 )

4.缘有盐故,解释“故”:( 原因 )

5.便空食盐,解释“食”:( 吃,动词 )

6.廪食以数百人,解释“食”:( 通“饲”,喂养 )

二。回答问题

“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不懂得掌握好度,认为盐多多益善。 )

4. 谁能给我翻译《萝卜》

萝卜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之以醋及他物,用之抄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这是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一段

翻译:

生萝卜切丝可以作为小菜,与醋或者其他东西一起吃,用来下粥最适宜不过。但是就是讨厌吃好以后会打嗝,一打嗝就有股难闻的气味。我曾经因百为别人这样打嗝闻到臭味而受罪,所以知道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打嗝别人也会讨厌。所以想杜绝了再也不吃它。但是这东西呢和葱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生的时候臭,熟了就不臭了;就好像刚遇上好像是小人,(相处久了)才最终知道是君子。虽然有小的过错,也应该宽恕它,仍然吃度它。而不会再也不吃。

5.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6.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

愚人食盐 [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反为其患。[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

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

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7. 食喻 文言文翻译

1、译文:

当朝的工部尚书的刘麟,告老还家。(当地)有位直指使者,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刘麟说:“这个人是我的学生,应该开导他,让他明白事理。”

等到有一天直指使前来拜访,刘麟招待他,说:“老夫本想设宴款待,又怕误你公事,就只备了一顿便饭。不过老伴出门去了,无人下厨烧饭,家常饭,吃得下么?”因为是师命,直指使不敢推辞。

从早等到过午,饭也没端出来,直指使饿得实在难忍。等到饭菜端出,只有一盆糙米饭和一盆豆腐而已。他们各吃了3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

过了一会美食佳肴,摆满一桌,放在(直指使)面前,但因为刚才吃饱了,无法下筷。刘麟执意要他吃,直指使回答说:“我确实已经吃得过饱了,再也不能吃了。”刘麟微笑着说:“看来,饮食本无精粗之分,饿时饭菜容易吃,饱时饭菜难吃,只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导致这样罢了。”

直指使懂得刘麟说的道理,从此,他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他的部下了。

二、原文: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sì)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使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zhāo)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扩展资料:

一、主人公介绍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平反三百九十余人。

正德初,出为绍兴知府。因刘瑾衔其不谒谢,罢为民。瑾诛,起补西安,寻迁云南按察使。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

于嘉靖四年(1525)三月二十一日致仕后起改大理寺卿,擢工部尚书。因上节财十四事,中贵大恨。由于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亦在停中,中官吴勋以为言,遂令刘麟致仕。

居郊外南垣,赋诗自娱。晚好楼居,而贫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徵明绘其图。嘉靖四十年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少保,谥清惠。有《刘清惠集》。

二、启示

1、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

2、从未吃苦的青年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环境里锻炼,是有利于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的。

李渔是如何看待穿衣打扮的?带你了解古人的穿衣打扮

俗话讲“人靠衣裳马靠鞍”,虽然这句俗语点出了衣着对于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但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的禁锢,怎么穿衣,如何搭衣,这些生活成名的服装搭配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和观点,知道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个集剧作、戏曲、小说、美学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他就是大文豪李渔。在那个禁锢人性的封建 社会 ,李渔提出了令当时人振聋发聩的穿衣理念,那就是直面人的形体,容貌和仪态之美。那么李渔对人们的穿着打扮到底有哪些独特观点呢?他又为什么对风靡一时的“水田衣”不屑一顾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华服装的现代价值呢?

在1672年,康熙年间,一群女人来到了客栈,她们要向一位姓乔的女住客学习穿着打扮,我们暂且称这位女住客叫小乔。这群女人她们都是一个大户的侍女,当时的地点是在楚地。按说楚地历来不缺审美,她们为什么要赶到客栈向一位外地的女人学习穿着打扮呢?这里头可能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这家的主人,他们看见自己的侍女们平日里的穿着不太得体,所以就像现在送员工出去培训一样,让他们学习一下回来以后接人待物,好表现得更有素质,这样的话脸面上有光。第二个原因可能性更大,是这家的女主人想要通过这些侍女来学习把这个知识带回去自己用,那她为什么不亲自到现场来学习呢?因为小乔是一个戏班子的成员,她作为贵妇人向戏班子的成员学习穿着打扮,这传出去恐怕会被人笑话。

小乔到底给他们讲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三个女子一台戏,一群女子在一起,小乔又是戏剧名角,所以现场的气氛是非常热烈,叽叽喳喳,搞了好半天。这个时候小乔就把话题引向了正题,她先讲了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首饰插得太多了,我们古代女子对这个首饰非常地重视,比如说宋朝,皇后头上的非常隆重,但是也显得非常繁复,里边关于有多少条龙多少只凤,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大户人家的女子虽然不能戴凤冠,但是这个首饰的强调,也是显而易见。第二就是当时也流行减肥,因为古语中说“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可见这种风气一直到明末清初还延续着。于是小乔就给了两个建议,第一就是把首饰的数量减少下来,其实她这个观点和我们今天很多审美观点是一致的,首饰多了以后眼花缭乱,反而不美。第二大家减肥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够减得太猛了。

小乔讲了这些以后又讲了如何穿着打扮。小乔第一件事做的是让大家排成一排,然后拿出一件衣服,让每一个人都试穿一次。她的这个办法其实在我们现代的形象设计或者辅导当中也与很多老师使用,只是现在很多老师用的是一块色彩测试布,看看哪一种颜色会把脸色衬托得更好看一下。试穿的结果就是有那么几位穿上这件衣服以后显得特别地漂亮,而一定也有那么几位穿上这件衣服显得非常难看,大部分人就显得比较平常。为什么会这样呢?小乔说了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有跟它相适应的色彩,脸色白的人什么色都可以,脸色黑的人尽量选黑色。

讲到这里的时候气氛就更加高涨了,接下来小乔又做了一件事。她从箱子里头拿出来粗麻布的以及细丝绸的两套衣服,让这些侍女们轮番地试穿。穿下来以后发现有的人她穿这个细丝绸的好看,穿这个粗麻布的也好看,但是有的人穿细丝绸的不好看而穿粗麻布的好看。这个又是为什么呢?小乔给了大家解释,就是这个皮肤细腻的人穿精细的面料以及粗糙的面料都可以,但是如果皮肤比较粗糙,那就是最好穿粗糙的面料,如果你穿上细腻的面料,会把你的皮肤显得更加粗糙。那么就有人问了,像我们大户人家衣服都是丝绸的,平常人家的一幅往往是棉麻布的,这怎么选择?小乔说了丝绸也好,棉麻布也好,都有精粗之分。

古人在挑选自己的服饰时,非常喜欢穿着质地上等的面料,配搭种类繁多的配饰,然而小乔的一番话彻底的颠覆了这个观点,她强调服饰的质地应该与肌肤的品质相适应,不能盲目,否则适得其反。这种观点即便放到今天也非常地适用,无独有偶,与小乔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大文人李渔不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起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还系统地加以总结。那么小乔与李渔的观点为什么如此地相似?明清时期大文人李渔的着装理念究竟有着怎样的前卫 时尚 ?

小乔好厉害,像这些服装搭配的知识,我们现代人都未必了解,她处在康熙年间,怎么会懂那么多呢?她的后盾是谁呢?那就是她的老公,就是大文人李渔。李渔是江苏如皋人,生于药商之家,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称为是“神童”了,但是很不顺的是每一次参加科举都会赶上大事,第一次赶上大事没有考好,第二次赶上大事都没有参加成科举,这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所以他就放弃了科举。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决定去杭州卖赋糊口,也就是从事商业写作。李渔的书畅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的书一出版,几天之内,千里之外就可以读到他的文字,可见传播速度之快。

其实李渔被后人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他的这一本理论著作叫《闲情偶寄》,他凭借这一本著作就被后人称为中国戏剧理论的始祖,尽管他的前边还有关汉卿,汤显祖等戏剧大师,但是研究戏剧理论在中国他是头一份。在这本书中他讨论了很多跟服装有关的问题,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古代关于服装理论的资料,李渔在他这本书里头都讲了哪些观点呢?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两个。

其中第一个观点,他提出来叫“ 衣以章身 ”。什么叫“ 衣以章身 ”呢?就是我们穿衣服是为了把我们自己的修养,素质表现出来,但是又的人却被衣服“ 穿 ”了。穿的非常华丽的衣服,结果到外面走了一圈,大伙儿都记住他的衣服,而没有记住他的脸是什么样子。所以李渔说了:

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白,说这个“ 章 ”是什么意思?就是表达,而不是用这个图案用颜色把自己搞的特别地耀眼,炫目,而这个“ 身 ”也不是我们简单的这个身体的“ 身 ”,其中含有着智慧,愚蠢,贤明,不肖等等精神层面的这些素质。这个仿佛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富润屋,德润身,那个“ 身 ”,可见李渔他的观念是什么呢?人穿衣服素质最重要,如果素质不够,你穿上再大的名牌也白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接下来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群女人在亭子里头避雨,避雨的人有穷的,有富的,有美的,也有丑的。这个时候就走过来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身上穿的非常地朴素,但是走到亭子边上发现亭子里头已经挤满了人,里头已经没有地方了。这个时候她没有往里挤,而是站在了亭子边上,雨水打在身上,她也不急不躁,听之任之,也没有怨言。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其他的女人就散去了,可是刚走几步,雨又重新下了起来,这些人又往回涌回来。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平民女子已经在亭子中间了,那她要不要给那些富人家的女子让地方呢?她没有这样做,她同时帮助其他人整理那些东西。李渔看见这件事觉得很欣赏这位平民女子,其实这位平民女子,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但是李渔认为这个人宁静,安详,不急不躁,没有谄媚谁,也不勉强谁,所以这个人的素质还是很高的。而相比之下那个亭子里头的其他的女人,表现出的那种怨天尤人,那种挤进挤出,李渔就认为这些当天出现都是为了衬托这位平民女子的美感。

李渔还提出了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 与貌相宜 ”。他是这样说的:

李渔的这几句话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是有鼓舞的,不论是百姓还是官员,不论是长得美还是不美,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千人千面。按照他这个理论,我们都能找到跟我们容貌相匹配的服装,把我们打扮的更漂亮一点。“ 衣以章身 ”,“ 与貌相宜 ”这两点相比较,“ 衣以章身 ”与孔子的“ 文质彬彬 ”有相通之处,所以它的独创性没有那么大,但是“ 与貌相宜 ”这种关注个体美,并且进入到可操作层面,这是李煜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为什么关于服装的这些理论会在明清之际出现?第一点,中国在李渔之前,中国的服装除了实用功能以外,受哲学,政治,宗教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对于个体的视觉之美一直处于隐讳状态,虽然也有屈原,也有魏晋,也有大唐这种美服觉醒,但是由于缺少理论支持,所以普遍是流于感性。因此从 历史 上看,我们是需要有这样的理论出现。第二,当时处于明清之际,明清之间,这两朝之间,他们对这个服装的审美的观念相去甚远,这个时候因此就会有人去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而李渔这个时候恰恰做了思考,所以他会把他的服装的看法写在自己的著作里头,所谓《闲情偶寄》,看得懂的人自然就会喜欢它。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美丽聪慧,心性高洁。作者曹雪芹让这位充满着高雅气质的女子出场时,身着明清时期一款颇为流行的服装“ 水田衣 ”,为的是凸显她高贵脱俗的心灵。不过这款在当时明清 社会 流行一时的水田衣却遭到了李渔的强烈排斥。那么对穿衣打扮颇有心得的李渔,为什么会讨厌这种服装呢?

一本书假如有争议,那么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们不知道李渔是不是也懂得从热议引发热销这个方法,但是总之他在书中抛出了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起到了这个效果。比如说李渔不喜欢红色,尤其是排斥那个大红色,他认为穿上红色都是叫“ 艳装村妇 ”,是无法打动风雅之士的。他还特别排斥一种当时非常流行的款式,叫做“水田衣”,就是用这个多种布片缝缀起来,看其阿里就像稻田的格子一样的服装。这个服装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明清的时候比较流行了。

那么这个“水田衣”到底都是什么人穿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在《红楼梦》一百零九回当中,有一位美女叫妙玉。妙玉跟林黛玉和薛宝钗一样,都属于金陵十二钗之一。妙玉这个人平常她的为人处世就非常有个性。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是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个人去寺庙里看她,她拿出来给这两位泡茶的水居然是五年以前在寺庙里头那个梅花上抖落下来的雪储藏在管子里头,在地下埋了五年时间,才拿出来启封泡茶的,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姐姐吗?所以这样的人物出场,作者给她安排了穿水田衣。

“水田衣”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重的含义。比如说第一是由做衣服的边角料重新缝缀而成的,因此它就有了节约的含义,而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这个“水田衣”,它从视觉上看很像稻田,因此就有了田园的风格,就贴近田园,远离尘嚣,而这个恰好是我们中国文人雅士以及隐士高人他们的追求。第三水田衣穿在了僧侣身上,就变成了“百衲衣”,所以它还有来自众生内心清净这样的意味。

那么对于妙玉这样一个性格独特,同时又是出家人来说,安排她穿水田衣出场,这个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就是这样一套服装,李渔老先生却非常排斥,他讲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说我们中国的服装从古至今都讲究这缝越少越好,最高的境界叫做天衣无缝。第二他说这个水田衣制作的时候要把整片的面料裁成一块一块的小格子,说这样制作的时候会吃掉很多面料,并且以你为这个缝缝太多,所以就很费工,因此他认为这些裁缝是想要多赚钱,这个巧立名目。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李渔老先生的这两点理由有点牵强,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衣服上的分缝多少,跟这个美感之间不是一个绝对的关系。比如说唐朝,唐朝的裙子往往也是有多个缝缝的,但是也不失美感。第二假如说消费能力足够的话,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多花一点钱,其实也不是什么大过错。那么为什么李渔会反对这样的款式?我想应该是他对视觉美的判断产生的想法。因为水田衣是把多块面料缝在一起,颜色混杂,所以穿着水田衣很容易把对方的视线吸引到衣服上,而忘记了脸的存在。

但是水田衣既然能够流行,难道就一点道理没有吗?对于水田衣的评价应该超越这种视觉之美。首先“水田衣”的审美不应该停留在个人的视觉上,而应该上升到意境的层面。假如说妙玉现在到了江南水乡,过田园生活,她内心简单而宁静,那么四周青山环抱,白云袅袅,一大片稻田,一个一个的方格子,有的格子里头已经插秧,有的格子还是净水一片倒映着蓝天。农夫,老牛,还有木犁零星地点缀在其中,这时候妙玉直起身来擦了擦汗,她身上的水田衣就与周围的稻田相映成趣。这个人仿佛是大地里长处的精灵一样,那么这种美感实际上是超越了个人的形象视觉美感。

其实一路走来,我们的传统服装的审美历来是多元的,跟自然和谐是美,跟 社会 和谐是美,跟内心和谐也是美,对这些美的理解是需要对 历史 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体会的。第二即使是从简答的视觉上来说,“水田衣”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虽然我们今穿着水田衣出入那个高档的写字间,这个看上去确实有点怪怪的,但是跟水田衣风格接近的大格子衣服今天同样有人穿。按照这设计原理来说,这个五官大方的人适合穿大花,大格子,打造型,而五官小巧的人更适合穿小花,小格子,小造型,所以这个五官大方的人穿大格子,甚至水田衣也未必就那么难看,所以“水田衣”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传统服饰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界中。人们关注传统服饰的热情日益高涨,如果在一定的场合中,穿着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不仅可以让自身气质与场景相得益彰,还会显示出个人优秀的文化品位。那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服装的现代价值呢?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与境相融,与心相应”这种穿衣理念呢?

传统服装其实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并不单单指汉服,它是指在这篇土地上温暖和美化过我们的各民族的服装。假如说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的话,我更愿意称它为“华服”,为什么呢?第一,我们华夏的这个“华”字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这样记载:

可见这个“华”字也可以作为服装美丽的代名词。第二,“华”在古语当中通“花”,我们传统服装其实就是一个大花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第三,华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民族的融合,我们的华服就变得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到今天留给我们的就是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可以说就是华服温暖和美化了我们这么多年。

今天当然和过去不同了,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穿着主要是现代服装,但是其实如果能够备一套华服,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安排,这个可能会使你在很多场合上显得更为得体。不同的文化就塑造以不同的心灵,与心相应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正确地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愿望。第二点就是要加强我们内心的修养,李渔曾经在《闲情偶寄》里头说过一个现象,叫做“ 沐猴而冠 ”。在汉语当中“文质彬彬”多是用来形容男人的,而这个“秀外慧中”多是用来形容女人的,这个里面的“文”和“质”,“外”和“中”都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再好的“外”和“文”,如果没有“质”和“中”支撑,也会坍塌。再好的“质”和“中”如果没有“外”和“文”来表达,也会打折。

服装不是一个单一的发源,因此一种解释不能作为结论,即使这样的话我们仍然相信会有人通过这篇文章对传统服装和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假如说我们能够引发关注,思考,学习,就够了。

文言文黄杨翻译

1. 黄杨 文言文翻译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2. 黄杨知命 文言文翻译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3. 文言文翻译

[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

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

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

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

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

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

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

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

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

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

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黄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

4. 英语翻译一篇“黄杨知命”的文言文翻译(至于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是天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C(减损、减少)

小题:C(①同“矣”,②已经,③④的“之”同为代词,代黄杨。)

小题:B(“茂叔”为周敦颐之字,“笠翁”为李渔之号)

小题:C(注意题干“最为”二字,从积 极的方面来把握文旨)?

译文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6. 丛兰文言文翻译

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里的“舁”错印成了“异”,舁是抬的意思)——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

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

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 *** ”(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7.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羹对饭全文翻译?

【原文】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玉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籍对药柜,耒耜对耰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知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待鸾舆。杰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士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注释】

羹:用肉、菜等芶芡煮成的浓汤。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三国˙魏˙曹植˙七步: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榆:植物名。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皮深褐色,剥脱如鳞状。叶为椭圆形或倒卵形,缘边有重锯齿。三﹑四月间开淡紫绿色花,果实扁圆,有膜质之翅。木材坚实,可供制作器具或建筑用。

裾:衣服的后襟。尔雅˙释器:衱谓之裾。郭璞˙注:衣后襟也。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宋˙文同˙晚至村家诗:旧裾飘风采桑去,白夹卷水秧稻归。

芍药:植物名。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二回三出复叶。初夏之间开花,形似牡丹,有红、白、紫等色。根可入药,有镇痛、通经等作用。古代人们离别时,常以芍药赠欲远行者,故亦称为可离、将离。又因地位仅次于号称花王的牡丹,故亦称为花相。亦称为木芍药、红药。

芙蕖:荷花的别名。

和靖:林逋,人名。(公元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人。性恬淡好古,擅长行书,好作诗,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梅妻鹤子。诗风淡远,多写隐居生活和淡泊心境,卒谥和靖先生。着有和靖诗集、西湖纪逸等。

孤山:见前和靖注释

渊明:陶潜=人名。(公元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符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耒耜:翻土所用的农具。耒为其柄,耜为其刃。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幼学琼林˙卷四˙制作类: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

耰锄:用来平整田土或击碎土块的农具。通櫌。淮南子˙泛论:后世为之耒耜耰鉏,斧柯而樵。宋˙陆游˙东村诗二首之一: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用土覆盖种子。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曾参:人名。(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颜回:人名。(公元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亦作颜子渊、颜渊。

蹇:体弱的坐骑。孟浩然骑蹇驴,踏雪寻梅。

玉兔:月亮。相传月中有兔,故以玉兔作为月亮的代称。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卜良听得头颠尾颠,恨不得金乌早坠,玉兔飞升。亦称为白兔。

罗浮对壶峤:初学记云,罗浮二山随风雨而合离,壸桥二山逐波涛而下山。

洛龟:相传夏禹治水,神龟从洛水出现,背上有九组不同点数组成的图画,禹因而排列其次第,乃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称为洛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

囊橐:盛物的袋子。大称囊,小称橐。或称有底面的叫囊,无底面的叫橐。诗经˙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毛享˙传:小曰橐,大曰囊。

苞苴:包裹。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骖:乘﹑驾。楚辞˙屈原˙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搏虎卞庄子: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欲刺虎。管竖子曰:[两虎食牛,牛死必争,争者大则伤,小者死,以伤者刺之,必毙。故有博双虎之名。

当熊:冯婕妤侍汉成帝观虎圈,有熊出,众惊走,冯独当之,帝深其勇。

冯婕妤:汉成帝宫中女官,贤才通辩,为帝所幸。后赵飞燕得宠,被谮,退侍太后于长信宫,作赋自伤,词极哀楚。或作班倢。

梁父吟:乐曲名:(1)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梁父为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吟乃言人死后葬此山,故为葬歌。(2) 相传为曾子所作的琴曲。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或作梁甫吟。

子虚赋:文章名。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赋。文中藉虚构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个人彼此问答,藉以讽刺帝王的骄奢。武帝读而善之,叹不同时。

【出处】

《笠翁对韵》  卷一  六鱼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创作的文集,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 [2]  。

《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声律启蒙的蒙学读物,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也从音律上教授了对一、二、三、五、七乃至十一字对的方法,声韵协调,可以让儿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

《笠翁对韵》是中国古代儿童学习创作诗歌的一本实用教材,被称为“吟诗作对三基”之一

【创作背景】

明朝在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彻底废除了诗赋,经义演变为八股文体,清朝科举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即以八股取士,因而在明清时期,八股文仍旧受到各读书人的重视,若想要入仕,必须学好八股文。蒙学的发展与选拔人才的制度密切相关,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在当时,便产生了以韵文和对偶见长,追求平仄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用来训练启蒙阶段儿童熟悉对仗、用典、组织词语的读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李渔曾去过杭州参加过明朝的两次乡试,虽都未能中举,但其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丰厚,成年后深谙音律,创作了《笠翁对韵》,该书因李渔号“笠翁”而得名   。

【作品鉴赏】

《笠翁对韵》将中华传统美德以韵语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对儿童进行各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5]  ;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伦理引导和价值培养三方面。

《笠翁对韵》的道德教化主要集中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修养内容。《笠翁对韵》中的一些哲理性对句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儒家道德教化意义。该书中伦理引导则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核心的伦理关系的引导,这是以儒家的人伦观指导蒙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该书通过典故的引用,对蒙童学会处理人伦关系具有指导作用。该书的价值培养则贯彻了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价值观,试图扩大蒙童的胸襟,培养致君尧舜、匡扶天下的远大理想。儒家的修学次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高理想与价值的体现便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通过建功立业、护国爱民、国扶天下的人物故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蒙童的价值观,使之具有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奠定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基础  。

【作者简介】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途,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又署李仙侣、李笠翁、笠道人、觉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他在明朝崇祯年间曾中过秀才,但未能考中举人,进入清朝以后无意仕进,以卖文为生。清顺治八年(1651年),李渔举家搬迁杭州,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甚密,期间创作大量戏曲小说。曾家设戏班,在大江南北演出,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这段时间也获取了丰厚的资产;刊行了大量戏曲小说及和杂著,代表作《芥子园画谱》。

治服文言文翻译李渔

1. 《论蔬食之美》李渔文言文翻译

李渔的《论蔬食之美》参考译文如下: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

《论蔬食之美》原文如下: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论蔬食之美》是李渔的《闲情偶寄》中的一篇。

2. 芭蕉李渔的文言文翻译

李渔的《芭蕉》,出自其名著《闲情偶寄 种植部》。

【原文】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合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乃竹上止可一书,不能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予有题蕉绝句云:“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此芭蕉实录也。

【译文】

房子周围只要有些空地,就应该种芭蕉。芭蕉能让人有情趣而且不落俗套,跟竹子的功效一样。王子猷偏爱竹子,未免漏掉了芭蕉。芭蕉比竹子更容易成活,成活率大约是竹子的十倍,一两个月就可以长出树荫。坐在笆蕉树下面的人,男女都可以画入图画,而且能使亭台楼阁,都染上绿色。“绿天”的称号,真不是随便叫的。竹子上可以刻诗,芭蕉叶上可以写字,都是文人随身的纸张。竹子上只可以刻一次字,不能削掉再刻,然而芭蕉叶上就可以随时写随时换,可以一天反复写几种题目。有时还不用自己去洗,老天会用雨来代劳,这叫做天授笺,不该只给怀素一个人用。我有一首关于芭蕉的绝句:“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这是芭蕉的真实写照。

3. 《兰》李渔文言文翻译

李渔《芙蕖》原文《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译文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 ①《芙蕖》,作者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著有《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性的书。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爱莲说》。

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作者简介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

4. 李渔《笠翁别集》文言文译文

【参考译文】إ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县人。其父名赤松,曾做过隋朝的河东县令,与唐高祖李渊是故交。卢赤松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高祖),拜官为行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有才能,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太宗贞观初年,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因为他辩才杰出,提升为考功员外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问起历朝的户籍情况,卢承庆完整叙述了从夏商到周隋间各个朝代这方面的增损情况,其中变化曲折,但他引经据典,所知甚详,太宗不由感叹且赞赏他。不久兼任了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卢承庆辞让说:“官员选拔是尚书的事情,如由我掌管,将超出我的职位权限。”太宗不允许他推辞,说:“朕(我)相信你,你有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升洪州长史。高宗要临驾汝汤泉,所以又拜卢承庆为汝州刺史。显庆(年号)第四年,为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又因不合规定而被罢免。不久被拜为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辞官归居。卢承庆临终前告诫儿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就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下葬时也不用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就行了。棺材就用木制的,坟墓高到可以辨认(即可),墓志上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不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卢承庆死后官加幽州都督,谥名为“定”。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校百官,有一名督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遭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嘉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إ

李渔说:“卢承庆之所以几次更改考评,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以效仿,考虑到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凡是那些因为受贿而改‘下级’为‘中级’、‘中级’为‘上级’的人都会说:‘我打算做卢承庆罢了。’这就是改公案为私利之门了,而私利正是循私舞弊的根结所在。不必说循私舞弊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为大众兴办有利的事业,也不能在规定的法制之外随便动手啊。”

5.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6. 玫瑰 李渔古文翻译

【原文】

花之有利于人,而无一不为我用者,芰荷是也;花之有利于人,而我无一不为所奉者,玫瑰是也。芰荷利人之说,见于本传。玫瑰之利,同于芰荷,而令人可亲可溺,不忍暂离,则又过之。群花止能娱目,此则口眼鼻舌以至肌体毛发,无一不在所奉之中。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是能忠臣其身,而又能媚子其术者也。花之能事,毕于此矣。

【译文】

花当中对人有益,而且它的益处都能被我使用的,是荷花;花当中对人有益,而且我离不开它所有侍奉的,是玫瑰。荷花对人有利,本书的前面已经说过。玫瑰的益处,同荷花一样,而让人觉得可亲可爱,不忍心同它有短暂的分离,这一点超过了荷花。群花只能愉悦人的眼睛,玫瑰则使人的口眼鼻舌,以至肌体毛发,全在它的侍奉范围内。可以熏香可以吃,可以闻可以看,可以插可以戴,既是一位忠臣,又能施展它媚人的妙术。花的本领,全集中在它身上了。

7. 李渔《水仙》 古文翻译

李渔曾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他说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了我这一季的命。而在这四命之中,数荷花第一。

所以他住杭州的时候常常要去西湖泛舟赏荷,后来到了南京买下芥子园之后,就叫人挖了一个小池,种了几株荷花,以解心头之慰。只是这个荷池常常漏水,李渔一年到头在外面奔波,一直都没时间找人去补补渗漏,荷池只能乞天施水,时满时浅,幸好荷花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美人,并没有一丝要怪罪李渔的意思,照样长得清雅丽姿,纯洁无瑕。

8. 文言文服字怎么翻译

1、服从、服侍。

(会意。甲骨文会意,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服从、服侍意,金文或讹案为舟,小篆从此。)

2、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敌已服矣。

——《吕氏春秋·论威》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授之政,西土服。

——《墨子·尚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汉· 贾谊《过秦论》3、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服人如何?——《论衡·问孔》5、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6、使用 [use]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荀子·大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7、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以德就利,以官服事。

——《墨子·尚贤》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肇牵车牛,运服贾。

——《书·酒诰》8、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9、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

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10、担任;承当 [serve as]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11、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12、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

——《三国志·方伎传》13、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14、穿着 [put on]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15、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

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16、佩带 [wear]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17、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18、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

——《中庸》19、又如:服膺(铭记在心)20、任用 [appoint]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21、实行;施行 [carry out]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战国策·燕策一》22、又如:服行(施行,实行)23、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24、得 [get]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

——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25、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九章·橘颂》26、又如:不服水土27、承受,忍受,遭受,接受[刑役] [serve]。

如: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后罚也。——《论衡.祸虚》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宋·苏轼《超然台记》28、遵从;遵守 [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29、通“负”( fù)。

负荷;驾驶 [drive]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

——《淮南子·人间》30、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31、通“覆”( fù)。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韩诗外传》32、通“备”(bèi),古代汉语“服”字,去声,读备(今简体字为备)。音近逼,即匐。

1949年以前,京剧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说:‘服马。’即古语遗义,此“服”意即“备”意——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名〉1、衣服,服装[clothes]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楚辞·屈原·涉江》2、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会仲孺有服。

(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3、事情 [thing]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记·学记》4、服丧 [mourning]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服阙,服全椒长。

——《后汉书·刘平传》5、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

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6、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

——《诗·郑风 》7、通“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