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出楔的词条

《水浒传》第一回开头注释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标帜是什么意思
标帜的意思是记号、标志。
出处:
1、诸畜产及噬犬,有抵蹹啮人,而标帜羁绊不如法,若狂犬不杀者,笞四十。
2、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个标帜,候今冬农隙之时,兴工板筑。
3、板门店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帜。
4、彼谓轲之死不得其传者,真大谬也。此言出,宋人直以濂、洛、关、闽接孟氏之传,谓为知言云,好自尊大标帜,而不知其诟诬,亦太甚矣。
5、不过因导节制,以楔出楔,多方以误之,分途以迷之,使天下少作它恶焉斯已。自技艺之专家,以至道德之标帜,皆误人、迷人之方也。
标字造句
1、桥梁每一个桥墩的两侧上面都雕有皇冠和袋鼠、绵羊、帆船、鲸鱼等图形,成为了王子桥建筑独特的标志。
2、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明媚娇艳,也没有夏日的茂密浓郁,更没有冬日的银装素裹,但它却是成熟的标志。
3、钟楼和鼓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朝,两座楼都靠仰着辉煌的历史背景,背负着很多版本的美好传说。
4、磨菇岩是梵净山的标志,它是从地心里生长出来的坚磐的精灵,屹立于梵净山的巅峰,在悬崖边上向天宇宣誓着自已的坚定。
5、当你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离开母体,一个生命降落人间,这就标志着又给人世间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满组词,淌组词,帜组词,恁组词
满组词有:充满、满意、满座、满怀、满分、饱满、丰满、爆满等。淌组词有:淌下、滚淌、淌牌、溜淌、淌湘、淌入、淌口水等。帜组词有:旗帜、易帜、标帜、徽帜、树帜、赤帜、幡帜、麾帜、白帜等。恁组词有:恁地、恁么、恁们、恁时、恁般、恁厮、恁人、恁凭、恁样、自恁等。
一、溜淌 [ liū tǎng ]
犹飘荡。
碧野《水电城风貌》:“采砂船的水底电缆冲断了,采砂船溜淌了!”
二、易帜 [ yì zhì ]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三、标帜 [ biāo zhì ]
1、记号,标志。
巴金《坚强战士》:“板门店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帜。”
2、独树旗帜。
明·李贽《德业儒臣前论》:“彼谓轲之死不得其传者,真大谬也。惟此言出,而后宋人直以濂、洛、关、闽接孟氏之传,谓为知言云……好自尊大标帜,而不知其诟诬,亦太甚矣。”
3、榜样。
清·方以智《东西均·名教》:“不过因导节制,以楔出楔,多方以误之,分途以迷之,使天下少作它恶焉斯已。自技艺之专家,以至道德之标帜,皆误人、迷人之方也。”
以楔出楔即不问,睹面相呈时如何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许多概念都是这样的楔子。“我”的概念是前楔,“无我”的概念是后楔;“生死”的概念是前楔,“涅槃”的概念是后楔;“众生”的概念是前楔,“佛”的概念是后楔;“有”的概念是前楔,“空”的概念是后楔;“生”的概念是前楔,“无生”的概念是后楔;“阿赖耶识”的概念是前楔,“如来藏”的概念是后楔……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