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就依止法而言信的对象是什么(依止法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11126

依止,佛教中依止什么意思

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依止是佛说的 就是众生学习佛法可以依止佛说原文为标准 或善知识 、明师学习,依止就是依靠。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为八无上之一。

依止分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的教示是佛陀重要的法身慧命之一。

自依止是完全依赖自己靠自己充份消化、拣择听闻法义及实践法义,不倚赖别人告诉你应该或必须怎么做;法依止是依宇宙普遍的真理,如无常、苦、无我等,来当作闻思修的素材。  

自依止旨在杜绝盲目依靠天神、祖师、权威、传统、习俗,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法依止则避免掉入依人、依不明确的语言、依成见、依世俗知见,让自己智慧清明,免除无葫的错误及静议。  

扩展资料:

禅宗有句话:“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文义浅白,人人能懂,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学佛者,所做所为却不是这样,总是希望别人吃饭自己饱!这事听来虽然滑稽离奇,但只要睁开眼睛看看四周所谓的学佛人,就会明白这是佛教界不容否认的怪现状。

要能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对法须有正确的知见和纯净的信心,正闻熏习和如理思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能自依止而后有幸得明眼善知识同行的人,对善知识就会异常恭敬,因为知道善知识能提携你,但觉悟的力量还是在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依止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是什么意思?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意思为:自依止,法依止的教示是佛陀重要的法身慧命之一。「自依止」是完全依赖自己靠自己充份消化、拣择听闻法义及实践法义,不倚赖别人告诉你「应该」或「必须」怎么做;「法依止」是依宇宙普遍的真理,如无常、苦、无我等,来当作闻思修的素材。

自依止旨在杜绝盲目依靠天神、祖师、权威、传统、习俗,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法依止则避免掉入依人、依不明确的语言、依成见、依世俗知见,让自己智慧清明,免除无葫的错误及静议。

有时我们似乎已懂得自依止、法依止的道理,但表现出来却有意无意地塑造个人崇拜,而美其名曰:「方便」;说似是而非的话,曰:「禅机」;依过去的成见,曰:「依缘起」。在修道路上有种种迷思、陷阱,得靠自己精勤的破除那些虚伪、习焉不察、摇摆不定或正在形成的障碍。

靠自己觅道,虽然辛苦,但也没有如想象中的困难,随境界转,成为深刻的、原创的、自主的心思,其成果有若甘客之甜美,能滋润慧命,值得修道者尝试。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摘自:《大智度论》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依止者,依靠、安止也),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不追求和迷信自身以外的任何人,不追求和听信正法以外的任何说法,是为不余依止。按:此处讲的是依靠、安止于,非推崇自负自大。若是没有佛陀,阿难等诸弟子亦不能得度。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皆源于自心,人们唯有依靠自心的智慧,依靠正知正见,自性自度,才能够获得解脱。

参考资料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关于信佛的问题:

因为一些年轻人明白了佛教是智慧的信仰,而非迷信,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很多知识方面很广博,科学越普遍,越能屏弃迷信的宗教,而选择正信的信仰。因为佛教所讲的都是真理。再一方面,佛教讲究缘,缘到自然也就信佛学佛了。

并非女性比男性多,也并非男性比女性多,这是善根的问题。你看在百度弘扬佛法的就男性居多了。呵呵。

阿弥陀佛!

生活与信仰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欢迎认识正信的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