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真正的修行人不怕死(修行的人不怕鬼吗)

学佛百科2023-03-1083

学佛真的能静心,不怕死么?

据佛经描述是可以的,因为释迦牟尼出家就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他得道以后讲的《楞严经》里有一段: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议曰:由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恐当机难悟,故推原迷倒之由,以示迷悟同源唯心之旨,以破颠倒之妄心、妄见也!意恐转计一切诸法及此身心既唯心所现,然则何以迷之耶?故推迷妄之由以发之!

原夫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本无身心、世界之相也!但由真净界中一念妄动而成不觉之无明,以此无明盖覆真心,遂将灵明廓彻之真空变为顽然无知之虚空,故云:晦昧为空。依此顽空,无明凝结,变成四大之幻色,故云:结暗为色。真心既迷,即转本有之智光变为妄见,以此妄见对彼幻色,相待既久,即抟取四大之少分,妄见和合而为五蕴之身心,故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执此妄身,遂失本有之真性,但认聚缘内摇昏扰扰相以为自己之心性,是所谓性心失真也!既一迷广大之真心,而据蕞尔幻妄之身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矣!曾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耳!譬如弃大海而认一沤,此已迷矣!且以一沤目为全潮,又更迷也!是故汝等为迷中倍人,此正颠倒之状,如我垂手无异,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耳!

既然你找《心经》了,我就介绍你一本很好的翻译,即明代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光看看心经是不能的解脱的,要做到真修实炼,下面是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你看看便知道答案了: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不怕死的人怎样对待死亡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做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的自杀行动。 “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结果。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死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这是一般人的死法。 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恶行善,诵经念咒,消掉业障,临终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积德,修习禅定胜观,死时入定坐化,化骨出现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习梦瑜伽,死亡中阴瑜伽等,将死亡和证道相结合,生前死后,出现异乎寻常的各种奇异征兆,以示成就。 这只是粗略的分类,细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类。总的来说,修行人死亡没有痛苦和恐惧的感受和表现,可以得到善终善逝。而且,苦乐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就可以减轻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这是佛教对死的理解 而我呢从小就很害怕死 总是因为这件事哭 爸爸妈妈每次都给买吃的哄我 现在大了 脑子里的事多了 也不就再怎么想了 晚上睡觉之前有时候还会想一想 一想起来我就哭 不过慢慢的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人早晚都是要死的 只不过在于一个先后 只能面对现实了 尽量让自己不去想这些鬼事

和尚不怕死吗

阿弥陀佛!这个看什么样的和尚了。若是真正看破了生死的大和尚,自然就不会怕死了,因为他知道,生死如幻,本无生死,更不会畏惧生死。若是看不破生死,那与凡夫一样,还是会对生死有畏惧心的!但是,是真正发心出家修行的僧人,即便还没有看破生死,也不会同于凡夫一样,纠结于生死。而且,他们未来,必定也能够看破生死!

修行人是怎么面对死亡这件事情的呢?

佛经上说,生命无常,生命在呼吸之间。所以修行人是随时实地准备面对死亡的。特别是净土宗的修行人,整天都以念佛为主要修行法门,念佛,就是求临终时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准备往生的。

对修行人而言,死亡等于是再换一个皮囊,因此真正修行人对死亡是没有恐惧的。不过,在临终之前,修行人都会尽量多积德行善,尽量多诵经念佛,因为精进修行就能往生极乐国土,即使不能往生净土,精进修行至少也能投生善道。

真正学佛人,对死亡没有恐惧,为什么

真正学佛人,了知诸法空相,知此身为假,因此,此身无非是四大组合,有生必有死,生是四大组合,死是四大分散,并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而且,众生本具佛性,佛性并不会随肉体而消失,佛性不生不灭,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即使不知空性,但有极乐世界可往生,只要平时念念书不离佛号,自然临终往生净土,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大圆满前行轮回过患苦死修行人怎样面对?

许多人一提到“痛苦”,唯恐避之不及,却不知它也有功德的一面:痛苦能挫败你的优越感,打消你的傲气十足;能让你对其他受苦众生心生悲悯;能让你慢慢看清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故痛苦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看你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

大乘佛教中,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痛苦转为道用。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后来那么高的成就——由于他们强夺了他的一切财产,他为了报复才去学诛法,回来杀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业之后,他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后悔,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为了忏悔,他经历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的证悟,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把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巴尔扎克也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问: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慈诚罗珠堪布答:死亡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沉重的话题。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死亡,但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死亡。大家都对死亡很恐慌害怕,因为不了解死亡。不知道死了以后我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又是什么状况。了解之后可以排除对死亡的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有些人对死亡非常恐惧,但是什么都不做。大家对死亡很迷茫,唯一就是到宗教中去了解,除了佛法以外,其他对死亡的解读是很难的。

对死亡有正确的了解之后,再去考虑如何面对。对死亡过度恐慌,是一种极端。如果能较好地掌握方法,死亡也不是极端。另外一种极端,就是把死亡不当一回事,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不怕死亡。其实这是一个很虚妄的情绪,真正面对的时候,没有不怕的。如果说不怕死亡,因为他骨子里认为死亡离自己还有距离,所以感觉不到恐惧。如果要面对,就感觉得到恐惧。就像小孩不懂火,去接触,这是因为不了解。有些人说不害怕死亡,是因为他不懂死亡。生死是佛法的人生观中的一部分,对死亡的正确解读唯一在佛学中能找到。

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既然生命都不存在,没有什么好害怕,反正没有人感受痛苦,活着的时候想干嘛干嘛。另外一种就是太消极了,因为自己的身体是最珍贵的,但是说没有就没有了,一个好好的人瞬间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从此以后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很恐慌。学佛人要走中道,既不要对死亡太恐慌也不要无所谓。比如这一生得点小病或两三天吃不到饭,很多人都有所谓,那么对生死这么大的事怎么能无所谓呢?

过去的修行人,上等的非常喜欢死亡。道歌中说:死亡非死亡,瑜伽者成小佛。对修行人来说,死亡不修普通人那么恐慌。经历一次死亡后,瑜伽者的修行不一定成佛但是境界一定会提高。中等的修行人不害怕死亡,不拒绝。因为他心中有数,有一定把握,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下等的修行人对死亡没有后悔,无论修行有多少进步或成果,但是已经尽力了,一生也没有造很多的恶业,所以不会后悔。学佛人对死亡不能恐慌害怕。这个不恐慌是一个理性的不害怕,不是根本不知道,感觉不到害怕。屠宰场的动物马上要被杀了还不知道,还在互相打斗,这是一种愚蠢。

面对死亡,全世界最好的书籍是《西藏度亡经》,但是需要灌顶。对死亡的定义,简单地讲,是周期性的一个生命的现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佛教讲死了以后还要投胎,生了以后还要死,所以死亡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我们的生命永远都不会结束的。成佛以后还是有生命的,只要能修行,我们的生命会越来越好的。堕地狱也有生命,去哪里都有生命,我们的生命不会结束。死亡、投胎,都是生命的一种现象而已。

生命的周期有三种:第一种,当我们还不是众生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个体,宇宙大爆炸瞬间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生命,这个阶段是光明,如来藏,佛性。在这个当中,出现生命的能力是存在的,但还不是身体的形状,然后逐渐成熟,生命诞生。第一个瞬间,从如来藏光明中出现,还只是一个生命而已,然后快速成长,我们对生命产生执著,立即形成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就是最低的意识。立即产生执著,形成第七识末那识。有了执著就形成生命的个体,有眼耳鼻舌身,比较粗大的感知也诞生了,形成人的身体还有精神,诞生成长的过程都是这样。最后消失毁灭的过程也是这样的,这是死。

从刚刚诞生生命,到成佛,就是回到最原始的状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个才是真正的自然。山河大地都是有因有缘的,不是真正的自然,禅宗的明心见性才是自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中等的周期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从死亡,然后中阴身,投生,生活,最后又回到死亡,根本没有结束什么东西,立即下一个周期就要开始了。还有最短的周期,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完成。睡眠比较好的人,睡着之后进入深度睡眠,没有做梦,失去了所有的知觉。我们的生命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感知不存在了,没有思维,这个中间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其实这个也是死亡,可是我们不叫死亡,叫睡着。其实这三种周期是一样的道理。是生命的现象不是本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现象发生变化。

死亡的定义是什么?西方的死亡学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绝大多数说的死亡就是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停止,没有脉搏、瞳孔放大等等,但是这些都有了,过十几二十小时,有的人又活过来了。所以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人进入昏迷的状态,这个时候人没有痛苦。就像我们深度睡眠时,除了会梦的修法的修行人,发生了什么根本不知道。比如得了非常痛苦的病,死了以后,所有的痛苦立刻都停止了。人还没有死,人的意识是逐渐停止的。首先是感官,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这是要死的时候发生的。熟悉的人在身边,却看不清;在耳边很大声地说话,但是好像是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或者只听见声音,却听不懂意思,这是眼耳鼻舌身开始停止。死亡是意识短暂停止工作。意识有比较代表性的八十个念头,属于贪嗔痴的念头一步一步地停止。一个有训练的人就会感知到,每个不同的停止,整个过程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得过灌顶就可以学习掌握得很清楚。这个时候人是昏迷了,所以佛教讲至少三天以内不能火葬。(藏传佛教的传统,如果人死了立刻火化,是有杀生的罪过。——上师在本次开示后的答疑中提及)第二个阶段就进入中阴身,人从昏迷中醒来,看得见自己的尸体,亲戚朋友,也有神通,知道人家心里在想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中阴身一般最多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就投生了。我们最怕的不是死亡,死亡没什么可怕的,再痛苦再痛苦,反正有痛苦的时候都是活着的,死亡的时候所有痛苦都结束了。最可怕的是投生,投生到什么地方这才可怕。如果堕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办?

密法的气脉明点用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把所有的杂念断掉,我们深度睡眠的时候也停止了,死亡的时候杂念也停止了,修禅定也达到这样的状态。这个离证悟非常近,再迈一步就达到证悟。死亡的时候,这些所有的东西就停止了,所有染心停止了,只有净心。但是没有修行的人根本不知道,就像深度睡眠一样。死亡的时候也是这样。修行人对整个过程清清楚楚,中间如来藏显现,立即就证悟了。我们却什么都没有感觉。

人死了根本就不是一个结束。比如深度睡眠也没有知觉,但是过了几个小时又开始做梦,然后醒来又开始生活。人死了也是这样,又开始中阴身,再去投胎,这跟我们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生活,是一样的。投生要跟随自己的业力,这时候真的很可怕,所以现在要积累资粮,要修行。

死亡没有什么恐惧的,但是也不是不需要做准备。

修密宗生起次第的三个(禅定)阶段:首先修空性,进入法界。第二个禅定,是在空性当中修慈悲心。第三个禅定,真正地观想佛菩萨(平时五加行的金刚萨埵没有这个步骤)。(生起次第)比如先观想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咒(舍字),然后这个种子咒又变成法器,法器发光,最后变成观世音菩萨,观想完了,观世音菩萨又融入我们自性当中,最后消失。这个针对着生命的过程。第一个修空性,因为人死了之后第一个就进入无念的状态,为了直接清净这个状态,就修空性。然后要面对中阴身,就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心。之后要投生,比如人的身体是逐渐形成,观想观世音菩萨的身体,人怀胎十月后出生,与此相对应。就像写错了东西,用橡皮擦掉,我们这样观想就是橡皮擦掉。最后观世音菩萨消失,就是为了清净人死了以后的毁灭(状态)。密法就是针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所以修起来快。接受灌顶并修完五加行,然后可以听这些修法,可以进一步了解死亡以后会发生什么。

正确地了解并面对死亡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