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包含万有的简单介绍

佛家所说的“虚空”具体指的是什么?
虚空并不是指的宇宙。
佛经里曾经说过虚空的特点。
一,虚空中不存在任何物质。
二,无始无终,不存在时间。
三,虚空无限,而宇宙有限。
显然宇宙不符合对虚空的描述。
虚空指的是宇宙之外的地方。
事实上无尽的虚空中包含着无数个宇宙。
宇宙有生死,宇宙有生灭。
宇宙的寿命约为1075200亿年。
合计共八万大劫。一大劫的时间约为13.44亿年,不过这个数字仅供参考,可能存在误差。
我们的宇宙并不是第一次诞生演化,而是无穷无尽不停地生死轮回。如同众生一样。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六道轮回体系。
宇宙诞生于奇点,最开始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膨胀。经过137亿年,膨胀速度仍然是光速的三倍。
目前我们的宇宙尚且处于发育期,甚至连婴儿都算不上。期间有无数的世界在不停地生成。
暗物质与暗能量作用于宇宙的膨胀。到了极限的一天,会达到膨胀的极限,转而开始收缩,然后最终回到奇点。周而复始。
用佛陀的话来说,就是法尔如是四个字。
至于小世界如何形成,恒星行星诞生于气体云的坍缩。太阳死后无非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几种结果。
如果变成黑洞,开始吞吃一切物质,包括光也无法逃离。最终吞吃的太多,一直到把自己撑死,直到发生类星体大爆炸,把过去吞吃的物质又释放了出来,黑洞卒。
然后新的恒星,行星再次形成。如此小世界也周而复始。
如同地藏经里说的,众生生在不同的小世界,此方坏灭,迁到他方,他方坏灭,此方复成,众生又还复而来。
不听流转,不停轮回,苦不堪言。
哪怕是无色界天的最高天,可以有八万大劫的生命,真正的与天地同寿。终究也要随着宇宙的覆灭,重新回到奇点经历生死的劫难。
只有佛是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彻底了脱了生死轮回的。
所以上帝玉皇大帝神马的那些天道,就别相提并论了。
如果觉得这个答案不错,请采纳。我叫宋晓光,这都是我自己学佛,悟出来的。
恐怕全中国,也没有跟我一样相同的答案。
点读坛经: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六祖坛经 般若品》中有这样一段: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第一句是六祖告诫修行人不要执于虚空。记得以前我在微博曾随兴写道:“执迷不悟,执则迷,迷则不悟。起于执,终于不悟。执有二端:俗世人,执于万相,迷于万相;出家人,执于虚空,迷于虚空。子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故唯有守中持正,破执解迷才可大彻大悟。”即使是修行,也要有度,不能走极端。
“无记空”,就是如土木金石般对善、不善不做评判的虚妄空;堕入“无记空”,你就由“生活(living)”的状态变成了“存在(being)”的状态,从有灵性的有情物变成了无情物,所谓“修行的精进”何从谈起?
随后,六祖揭示了“虚空”的真义: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虽然是空无,实际上包含万有,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真空状态。具体来说,“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这段颇有诗意的排比句非常美妙,从宏观到微观、由天地到人法例举了宇宙人间的一切事物。
我们形象地看,大到宇宙太空,小到我们的身体,其实都是虚空的。宇宙太空无边无垠,大部分的空间是虚空的,只有若干个星球分散其中;地球再大,也只是宇宙太空的一个原子构成。微观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大气层系统,绝大多数也是空的状态。推至人事,我们人体系统,绝大部分是空通的,骨骼血肉和五脏器官散布其中。我们的人际关系,再怎么亲密,彼此之间也是有距离的,并非完全透明而没有隔阂的。所以,宇宙天地以及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中包含万物的构成。
《道德经》第11章云:“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因为车轮的虚空,才具备车轮的功用;正因为房子内部是空的,才有空间可以住人。所以,“无之以为用”,正是事物虚空的特性,成就了事物的功效。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就是告诫我们要从宇宙天地之道中获得人生启示:觉悟的人生,应是“无中须有,有中要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状态。
“无中须有”,一穷二白的流浪汉也并非一无所有,他有属于他的快乐和幸福。此句砥砺我们:不管现实多么惨白,也不能万念俱灰,也要有憧憬和追求,“自由在高处,梦想在远方”。
“有中要无”,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和资源,也要认识到这些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转瞬即逝。你不要执著于这些身外之物,你也不要妄想去控制它们。能看空附随于你的诸多物质与外缘,你才能免于颠倒梦想和恐怖,才能真正豁达解脱、得到心安与幸福。
“有亦可,无亦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持有这样的人生观,你才能达到了“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状态,你才能不卑不亢、宠辱不惊。
云门大师说:“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天道、地道、乃至于人道,其本质无二。我们要在日常的仰观俯察中去明了天地自然之道,然后参透自己的人生。
心识虚空
观虚空即知万法之真相。虚空生万有,虚空本不动。万有无自性,皆是空性。当知虚空无真实,空有皆是幻,如同梦中境。虚空所现即心识,空灵才是本体。
何谓虚空?不动不摇,不拒不留,不随不着,寂然朗照,空明离戏,而又生生不息!虚空不是空,虚空何曾空过?观虚空即知心识之真相。
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即是用,识变即是幻。知一切唯心,唯识。即是无人,无我,无分别。执一为己,生死轮回之根本。我即是幻!无我,即转识归心!无,即是不执着。虚空万象,浑然一体。
虚空在何处?当下包容万物,如如不动的即是。众生本在虚空自性中,从未离开。为何不能入?因妄执分别。若不妄执分别,当下即心!当下即虚空自性!
虚空包容万物,虚空出生万物。虚空无拣择,虚空无排斥,虚空无挽留,虚空无执着,虚空如如不动就在那里!只是妄心浮动,攀缘逐境。一念回转,虚空就在那里!缘起性空,直返心源。
其中奥妙,能进入,心领神会,不言而喻!不能进入,去证入!大脑思维终是不明白!
……
我说的虚空,始终不是众生理解的虚空。众生理解的虚空,是空间的空,是物质幻相分割的空,是有大小远近的空。我理解的虚空,是空性的空,是空灵的空,是超越一切分别对待的空。
虚空可包容万物,何能包容虚空?
答案是万物。这里的虚空,所指的即是本质的,客观的规律,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说虚空包容万物。但是,客观规律必须依附在事物之中,要通过事物表现出来,所以说能包容虚空的是万物。正所谓虚空包万物,万物容虚空。
为何不是?既然是客观规律,则万事万物皆于此,不可能有时候并不是这样。
以虚包容虚是不对的,虚必须被实所包,矛盾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单方面存在,一方消失,则事物不复存在。 我当然不能说何物为实,何物为虚,因为事物皆由虚实构成,缺一不可,虚实必须相依相存,所以才说虚容实,实容虚。
正如你上面所说,这里的水非“水”,滴水和上之所以这样回答,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在佛家言语中,习惯以水滴来代表微小的事物,佛家认识到了极大与极小的统一,虚空为极大,则佛家以极小作为回答;其二,滴水和尚法号为滴水,他认识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故自己也是虚实所成,既然虚空能容己,则己也能容虚空,所以他才以自己作为答案。 综上,这里的滴水就是指代万物,而非仅仅只是滴水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