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除疲厌(疲厌是什么意思)

工作带来的疲倦感如何缓解?
一份工作重复超过半年,大家就会产生严重的疲惫感。而连续超过一年之后,很多人对这个工作就开始麻木了,真的是一天都不想忍受。
但是,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赚钱。我们之所以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这一份收入是维持生活的重要来源。所以,尽管不喜欢自己的状态,但是没几个人会任性去辞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努力让自己忽略这种工作带来的疲惫感。
至于缓解的方法,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周末出去放松一下
生活需要调剂,每个周末的双休日就是让你放松的,不要总窝在家里睡懒觉,多出去走动走动。在周边的城镇之类游玩一下,感受一下田园风光,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你的精神立刻会焕然一新。现在很多人周末会来一个短途旅行,体会一下在路上的惬意,让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2、工作不要过于拼命
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而你的健康是有限的。拼命工作也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升职加薪,但是这都是用你的健康换来的。所以,好好工作就可以了,该完成的工作认真完成。但是,不要拼命工作,特别不要用你的健康做赌注,你赌不起的,赌输了可能这辈子就完了。网络上那么多猝死的新闻,还不够让人惊醒吗?
3、给自己找个休闲娱乐
有人会在下班之后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小酌一杯,有人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舞蹈、乐器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不错的休闲项目,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得到放松。尤其是和朋友们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这真的是一项特别好的放松,你可以尽情吐槽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工作,把所有的压力都通过这种方式抒发出来。这样一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放松了很多,人最怕的就是什么事情都一直放在心里憋着,憋的时间长了都是毛病,发泄出来之后就什么病都没有了,该干什么接着干什么。
长时间的工作会让人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现代职场的压力特别大,大家每天的工作都很累。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下没有人不会感到疲惫,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消除这种疲惫感。让自己放松心态,培养一些爱好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闻法时如何断除贪嗔痴和世间八法?
闻法之时,要断除贪嗔痴和世间八法需要断除器之三过、六种垢染和五种不取,要做到依止四想、具足六度。
器之三过;耳不属(专注)如覆器过,意不持如漏器过,杂烦恼如毒器过。
六种垢染:傲慢、无有正信、于正法不希求、心外散、心内收(过紧)和疲厌。
五种不取: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会义而取、错上下而取和颠倒而取。
依止四想:于自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王想、于法作妙药想和于闻法作治病想。
具足六度;敷设法座,铺陈垫褥,献曼陀罗及鲜花等,即是布施;随于何处善行洒扫等事,于自威仪制止不敬等,即是持戒;乃至微小生命亦不损恼,能忍一切艰苦寒热,即是安忍;于上师正法断邪见已,生真实信心,愉悦谛听,即是精进;心不散他处而谛听上师教授,即是静虑;为断疑惑等,请问而断一切增益,即是般若。
那些佛教的大师可信么
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教给我们弟子的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魔强法弱」,魔多佛少,现在这个时候!《楞严经》里面讲,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能辨别?所以必须要记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不管什么人讲的,他对也好、不对也好,我们不理会,对自己就没有损害。法是什么?经典,经典要以《大藏经》为标准。这个经典《大藏经》有没有?《大藏经》里头没有,这个经靠不住,我们不要相信它,连注解都是如此。
第二,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义」是佛讲的意思,你要明了,佛讲的话没有关系。「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就是现在称之为经典,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而已,用符号来代表,把这个语言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要依义,语没有关系,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无所谓,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这是重要的一个标准。
第三,那就更重要,这四句一句比一句要紧,「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样的话才叫了义?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真正超越轮回,永断生死,成佛作祖,这个法子、这个开示就叫了义。佛所讲的一切大乘经都是以这个为目标。理没错,我们自己程度够不够?了义的经很多,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下,哪一个了义经能符合我这个了义的根性?他的经是了义,我这个根不了义,这没有用处,学他那个法门,不能了生死,也不能出三界,这对我来讲就不了义。所以在末法时期,一切经里面,真正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净土三经。除这个三经之外,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那么简单,普通人决定做不到。除非你是天才,你是上上根,你是再来人,那没有话说,那个可以成就。中下根性人没有法子了生死,唯有念佛带业往生。所以这个经典是究竟了义、圆满的了义。为什么称它做究竟圆满?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上上根人,他们也学这个法门。下下根人,恶道众生,无恶不造的,临终遇善知识,至心忏悔,十念也能往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这个法门叫究竟了义,叫圆满了义。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我们要学了义经,不学不了义经。我们这一生得人身,寿命不长!不要看到几十年的光阴,一百年的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想想儿时的时候,就像在昨天的事情一样,你看多快!纵然再活上百年,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我们的寿命太短,光阴太宝贵,浪费在不了义经典上,那太可惜了。所以要把时间、精神集中,专修专弘,专弘就是专修,专修就是专弘,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这就对了。所以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最后,当然就更重要,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为什么?凡夫感情很重,往往被感情拉跑了,明明晓得这个地方是不了义的,可是你几个好朋友,他们相信,今天这个来劝你,明天那个来拉你,为了人情面子不好意思不去,那就坏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就是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的,依理智才能够超越!所以我们要以理性做主宰,不可以感情用事,那你就对了,你的路子就走正确了。这是佛涅盘之前交代我们后人四句话,叫「四依法」。这四句开示,我们真的明白了,我们确实遵守了,那就无异在佛的身旁,跟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边就没有两样!可见得释迦牟尼佛设想很周到,对於千万年后世的学生所遭遇的种种环境他都了解,他都教给我们很好的方法、很好的原则,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障碍我们的道行,我们都能够成就。这是很高的原则,一定要把握到,然后看许许多多枝枝节节问题,自然就明了。
选择一位合格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师徒之间一般要相互观察数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师徒关系,这是比较理智和慎重的传统态度。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盲目和随便,许多人都是随便见到一个法师就依止,而不考虑对方是否具足善知识的资格。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我们要想获得解脱,就要学习无颠倒无错谬的正法,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有没有传承,有没有修证,似乎谁都可以解经说法,谁都可以成为善知识,其实宣扬的大都是一些个人观点,散布的大多是一些邪说谬论,把佛法弄得非常混乱。因此,对于真正想求解脱的人来说必须要慎重选择上师,要学会睁开慧眼辨别真伪,学会如何寻找和依止真正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这是我们步入解脱道之前必备的基础。
在修学佛法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有三种上师:小乘的授戒上师;大乘共同道的上师;金刚乘的灌顶上师。三种上师的德相要求各自不同。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大乘共同道的上师,具开示全圆道次第的能力。帕绷喀大师说,正如选择向导时应当找一位熟知全程的人,而不是仅仅知道一段路程者,我们要想通往解脱和取得佛位,也应当找一位能全程引导自己的上师。如果上师没有系统掌握显密教法,不能为我们引导全圆道,弟子纵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进,一辈子也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单一的法,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拥有了具足良缘的人身,也不能获得太大的利益。
大乘共同道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德相呢?《经庄严论》中说:“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这是大乘道上师应具备的十种德相。
一、持戒严谨
二、禅定坚固
三、智慧具足
四、德才优胜
五、广学多闻
六、通达真实
七、精勤不倦
八、善于说法
九、悲悯为体
十、断除厌疲
作为一名合格的弟子,需要具备什么要素呢?l、天资聪慧;2、没有偏见;3、追求进步。这三点是最基本的条件,上师也喜欢教导这样的弟子。大家可以掐指算一算:“聪慧?上师讲的我都能理解接受;有没有偏见呢?我对所有上师、教法都一视同仁,不搞小团体,不拉帮结伙、互相排挤;是否追求上进呢?上师每次开示我都能风雨无阻地前来听受,传的每个法我都以极大的热枕去修持,严格按照上师的教导修心,努力断恶行善,好,这一点也算合格。”这三点都满足了,就是一名合格的弟子。
前面讲了作为大乘道上师应具备的十种德相。但在这末法时代,全部德相都具足的上师是非常难得的。宗喀巴大师说:“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就是要能以戒定慧三学调伏内心,能慈悲教导弟子。这是作为上师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要具备这几种德相,我们依止后才能获得法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2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