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大迦叶尊者与妙贤阿罗汉尼的故事(大迦叶尊者与妙贤阿罗汉尼的故事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4-1299

妙贤比丘尼怎么死的?

由于迦叶尊者的出家,迦叶尊者的夫人妙贤女士也出家了;由于妙贤女士成了比丘尼,并且证得了阿罗汉果,释迦世尊便向弟子们说了好多有关妙贤比丘尼在往昔生中的本生事□。现今取其要者,选译如下:

一、在过去,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田里为她正在耕作的丈夫送饭,经过一片树林,发现林间树下,有一位独觉圣者静静地坐著,相貌端正,威容庄严,所以生了恭敬心,上前顶礼,瞻仰不舍。这时,农夫见他妻子迟迟不送饭去,便想回家查看,但他经过林间,发现他的妻子正在一个出家人的面前时,便恼怒地说道:

「你这贱人,原来你在这里跟他搞鬼做不要脸的事啊!」

他的妻子正想申辩,那位独觉圣者却已为了不使农夫再犯更大的恶业,而腾空飞了上去,并现出种种神通变化。农夫见了,不但惭愧自己的肉眼不识圣者,并也恭敬虔诚的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哀求忏悔,致敬发愿,愿将妻子为他所送的饮食,恭敬供养独觉圣者,并说:「我刚才所出的恶言,均由贪欲之心的占有而起,故愿我们两人,以后的生生世世,常能灭除欲染情爱的贪著。」

二、在过去九十一劫时,那是毗婆尸如来住世的时代。毗婆尸离开王宫,出家成佛之后,佛的妹妹便劝佛的父王,以南瞻部洲最好的金子,比照佛的形像与身量,塑了一尊佛像,供在佛陀过去所坐的座位上。那是一尊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佛像;但当佛陀回到王宫之时,佛陀的相好光明,却使金像变得□然失色了。佛妹见了,便生希有之想,引发清净信愿,跪在佛前,合掌祈愿道:「如同世尊的威光神德,辉映之下,使得金像失色。从今以后,愿我生生世世,所受身相光明,皆与佛陀相似。」

三、过去,在一座叫做婆罗尼斯的城中,有一名妓女,有一天收下了五百金钱,答允与五百个男子在一所大花园里共乐终宵。但当她在赴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王子,被王子截留了下来,她既不通知那五百男子,也不退还他们的金钱。那五百个男子等了她一夜,也没有见到她的倩影光临。天亮之后,正好有一位独觉圣者,乞食经过那里,他们从独觉圣者的威仪中,就可知道这不是一个凡夫,所以大家拿了最好的饮食供养奉施。他们供养圣者以后,想到那个失信的妓女,便气忿地咒愿道:「愿以这一修供养的福力,使那取钱而又背信的妓女,来世得大苦恼,无论她是在家出家,我们也要达成与她行淫的目的。」

四、过去,有一长者娶一妻子,久久不能生育,长者便娶第二个妻子。自此,第一妻子即持净戒,长者很喜欢,第二个妻子生了嫉妒心,故意使长者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到第一妻子的房里,破了她的净戒,使她懊恼非常。此后,第一妻子供养了独觉圣者,并且发愿道:「我今以此福田所种福业,使我来世,纵然此一小婢证了圣果,也要强逼污她净行。」

五、过去,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人随佛出家,他的剃度师是迦叶佛时利智第一的大阿罗汉,所以他也发愿到释迦世尊的时代,随佛出家,蒙佛授记,利智第一。

十六尊者的故事 | 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尊者

尊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

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

佛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

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

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

摩诃迦叶译为“大饮光”。迦叶是姓,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曾向菩提树神求子,因此取名“毕钵罗”。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迦叶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佛陀声闻弟子中,头陀行第一。

“饮光”的由来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是因为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上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可以为佛像装金的高明的冶金师。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一起合作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夫妇,一起修行。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离欲的夫妻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若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终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

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志同道合,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

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张床。于是两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于是迦叶出家访师,但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

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他在王舍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历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头陀第一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他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专修苦行的意思。头陀苦行,有十二种:

(1)著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

(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

(3)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讨饭吃;

(4)次第乞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

(5)日中一食: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再吃了;

(6)节制量:食量要节制,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

(7)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

(8)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

(9)树下坐:不住房子,只是坐到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

(10)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嚝野露地上;

(11)冢间坐:常常到坟墓旁边面对白骨、尸体静坐修行;

(12)但坐不卧: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著。

舍利弗、目犍连曾劝大迦叶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后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

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游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她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

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花散在迦叶的身上。

迦叶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

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应,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他想: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

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报告。

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当地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

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负担,遭到信徒的反对外,在佛教内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拈花微笑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著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在拘尸那涅槃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锋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

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著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他怀著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三藏圣典结集

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案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

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阿育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

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鸡足山上候弥勒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

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迦叶尊者与忏比丘尼是恋人吗?

如经中记载,有一位婆罗门妇敬信婆罗门,欲供养婆罗门。大迦叶在佛陀的提点下,显婆罗门身而方便度化这位婆罗门妇。大迦叶为她说种种法后,婆罗门妇即得法眼净,无有狐疑,自皈三宝,受持五戒。她的婆罗门丈夫回家后,竟也受她感化,一同皈依佛陀,得法眼净,受持五戒。[16]

而印顺法师却说大迦叶“是一位女性的绝对厌恶者”。[17]但就是在大迦叶的指引下,他原来的妻子妙贤由外道而皈信佛陀,依大世主(即大爱道)出家受具。因为妙贤“姿态绝伦”、“仪貌端正”、“人间希有”,外出乞食时很受男人的瞩目与骚扰。因为惭耻心,妙贤比丘尼就不再入城乞食。大迦叶经过佛陀的许可,从此就将自己乞食所得分一半给妙贤比丘尼。也正是在大迦叶的关怀与指导下,妙贤比丘尼“发大勇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18]经中也记载大迦叶为诸比丘尼说法。而另外有些常为小恶、戒行不清净的六群比丘、比丘尼,如偷罗难陀,自己不如法修持,却极度辱骂、讥毁行持严谨的大迦叶,佛陀因他们制定了很多的戒律。现在印顺法师却拿极个别不良份子的恶意毁谤来代表当时的比丘尼众,甚至搬出大迦叶出家之前与妙贤同修梵行、责女人污佛足作证据,断定大迦叶“与尼众的关系,十分不良好”,[19]这也未免夸大其词了。

大迦叶作为四果圣者,堪为世间福田。在大迦叶的随缘教化中,时时不忘利益广大众生,常常哀愍、拔济贫穷孤陋者,令他们共沾法益。他甚至有一次为了成就一个女乞丐布施,竟向她乞讨洗米水;为了成就她的欢喜心,竟一日一夜不再另外乞食。正是因为大迦叶的慈悲摄受,这个女乞丐以布施功德,命终后转生天上睹史多天(又称兜率天)。后来帝释天在佛陀那里证实了这件事,为了能供养大迦叶培养福报,天帝释竟化作一个“丑陋”的、“头发蓬乱”的、“手皴脚劈”的、“着粗麻衣”的女织师,以便供养大迦叶。[20]可见,说大迦叶绝对厌恶女性确实是诬谤。

从《阿含经》中我们又看到,大迦叶也常现神通度化有情。如《杂阿含经》卷44第1196经中,大迦叶继佛以神通折伏梵天。如《增一阿含经·声闻品》第1经中,大迦叶与阿那律、目连一起度化跋提长者。又如《分别功德论》卷1中所说,天帝释福尽快命终时,唯有大迦叶能以灭尽定力济天帝命。

另一方面,大迦叶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头陀行,也为人宣说头陀行法。如经中说:

(世尊告曰)今迦叶比丘亦复快哉!所以然者?迦叶比丘己身(习)是阿练若行,复能叹说闲居之行;身能乞食,复能叹誉乞食之德;身着补纳衣,复能叹说补纳衣之德;己身知足,复能叹说知足之德;己身处岩穴,复叹说岩穴之德;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复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身能教化,复能教人使行其法。[21]

因为大迦叶慈心教化,他的身边也有很多常随众,从他修学头陀行。如经中说:

(佛)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头陀行法之人也。”[22]

(佛言)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23]

大迦叶不仅自己成就,也教人成就。佛陀又在经中称赞唯大迦叶能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为人说法。如经中说:

(佛言)而诸众生沉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唯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为人说。[24]

大迦叶也曾为利益众生而经管五大精舍,其中有著名的耆阇崛山精舍和竹林精舍。[25]当时的精舍,作为僧众修学与常住的场所,就是现在寺院的前身,大的精舍也能住几百人。大迦叶为利益众生,经管五大精舍,照顾这么多人的修学及衣食住行,也是要耗费很大心力的。

由以上可见,大迦叶随众乞食随缘教化,广利有情不舍乞丐女,为度妙贤分与半食,自行头陀亦教人行,自己成就亦教人成就,为法久住而以清净心说法,为利僧团经管精舍。大迦叶如此的利他广行,怎么可以说他是隐遁的、独善的,而贬斥为“小乘”呢?这将是怎样的诬谤!

佛教四大爱情故事解读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有甜蜜、有苦涩,世人常为爱所困,苦苦追寻,又决然放手,如果说凡夫俗子还不能参透爱情的真谛,那在佛教思想中,得道高僧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会是一帆风顺,夺目绚丽;还是朴实无华,平淡柔情。佛教四大高僧,所经历的爱情皆是刻骨铭心,并用事实结果,告诉了世人爱情真实的模样。

一、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在日本留学之后,弘一法师与诚子相恋,结为夫妇,可当弘一法师毅然决然的走上出家之路时,世间再无多情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诚子最终的诀别只停留在一句“叔同,什么是爱情。”和“请叫我弘一,爱,就是慈悲。”此后的弘一法师就断然离别了诚子,没有才子的佳人只得是望着弘一法师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就像张爱玲评价到的是:“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原来在弘一法师的爱里,爱情只是一场慈悲的大爱。

二、宗萨仁波切:尽管投入爱河吧!

宗萨仁波切,一个风趣幽默的灵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令他倍感温柔的爱情,在伦敦求学时,那个性格自由奔放的荷兰女孩,以她迷人的外表给宗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管去投入爱河吧,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宗萨仁波切视她为上师之一的爱情来的激烈又热切,这个如阳光一般的女孩用她的方式,让宗萨仁波切体会到了那苦涩爱情的滋味。“这个女孩是无时无刻不欢喜快活着的,她给予我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这是宗萨最真切的表达,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浪漫。

三、大迦叶尊者:我若寻到心之归所,必来接你!

大迦叶尊者在遭到家人的逼婚后,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妙贤结婚,可婚后两人都一心向佛修道,便并未发生夫妻之实,只是存有夫妻之名。大迦叶尊者欲离家修行,便许诺妙贤:“我若寻到,必来接你。”在大迦叶遇到佛陀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将妙贤接来了身边,并如约照顾妙贤的生活。原来一心修道也能修成正果,原来爱情的承诺也能有始有终。

四、一行禅师:深爱而又不困于情!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四岁,我们在彻悟寺院里,我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她是漂亮的比丘尼,但只是当她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她,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清风拂过面颊的感觉。一行禅师的爱情始于一段妙不可言的一见钟情,作为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学者,一行禅师的爱情坚定,又精美到没有一丝破坏,即使深爱,也能不扰心、不困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要彼此安好。原来一见钟情也可以这样坚定,沉稳到逐渐成熟。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晶莹剔透,而太过痴迷的爱情又是痛苦的,是执着与痴迷的痛苦,过痛的爱情就没有原本美好的模样,四位高僧的爱情无不告诉世人,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罗汉的大迦叶尊者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尊者于释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为佛弟子,精进修行很快即证入阿罗汉境地。

迦叶尊者,人格清高,常行头陀严谨修行。故称「头陀第一」。深受释尊敬重信赖,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礼遇。于释尊涅盘后,他领导着佛教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圣弟子),由阿难尊者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对佛教贡献极大。

相传迦叶尊者传法阿难尊者,后来隐身入定于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降世时,将转交释尊衣钵给弥勒佛,并协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盘。迦叶尊者为禅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传诵不绝。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常安奉在释尊像的身旁,成为「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迦叶尊者形象大多为年长的比丘形象,呈现出历尽沧桑、严谨坚毅的求道风骨注: 注:头陀,意指修治身心,舍弃对食、衣、住等贪欲。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指不过食,及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7)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8)但三衣外,无多余之衣。(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坐不卧,即常坐。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

拈华微笑:指释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典故。相传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释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罗花向大众示意,在场众弟子俱不知释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际,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于是释尊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样迦叶尊者就成了与释尊心心相印的传法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3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