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唯识的区别(旧唯物与新唯物的区别)

唯心和唯识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1、关系:
唯心和唯识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佛教概念。
2、区别: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生存于迷界(三界),皆是一心所变现,若谓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所致,故言︰‘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六十《华严经》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外,如‘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心造诸如来’等语,皆为佛典中常用来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语。
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无,非有非无,名曰中道。外实为增益执,内无为损减执,双遣二执故,方是唯识中道之义。
识有本识和转识,本识即阿赖耶,为众生生命的本体,前后相续不断,能持诸种子,变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转识即前七识,依止本识而起现行,又由现行熏成种子,藏于本识。
唯识学虽讲识体,但不同于宗教中的上帝、外道的神我,也不同於哲学中的物本体、心本体。以识的变化,系因缘生法故,前后相续不断故。
识为能变,境为所变,境识不离,内外浑融。所不离能,故曰唯识。
二、能变之体为识
能变分三:1.因能变、果能变;2.因缘变、分别变;3.共变、不共变。
因能变即种子能变,分名言种、异熟种、四大种。所变根身器界为其所缘。果能变即以现行识体为能变,见分相分为所变。在因果能变中,有因缘变、分别变的差别:三类境中的性境,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属因缘变。独影境与带质境,但随能缘识之分别力而变,属分别变。
三、熏习
前七现行识为能熏,第八赖耶为所熏,受熏时成习气,即从熏习中留下的气分,潜伏于本识中有产生诸法的功能,曰种子。
熏习有三:1.名言熏习:即因名言相而熏习,能诠释义理,分别境相,产生差别法相之因。2.我见熏习:执著于我、我所的观点而熏习,区别自、他、人、我、我相、法相的原因。3.有支熏习,指善恶诸业的熏习,为死后招感不同果报的原因。
四、唯识学的目的
唯识学的目的在超情离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1.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以行为饶益众生、成就众生)。
2.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去除无明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说法利生)。
3.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破除自他人我妄执、视众生平等,兴无缘慈、同体悲)。
4.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为无垢识,如大圆镜,圆照诸法,而无分别。即法身、真如、菩提、涅槃境界)。
转染成净:(1)断人我执,舍烦恼障,成涅槃。(2)断法我执,舍所知障,成菩提。
五、唯识、般若二宗的空义
唯识宗着重于心的分析,三论宗着重于境的分析。唯识认为一切现象(众生似我、似法之现象),都是迷情之徧计执,此我法是绝对的无,空此徧计所执,才能显出依他起(因缘生法)的妙有、圆成实的胜义有。
三论宗则认为:缘起诸法之现象,不能说没有,此有为假有。即在假有上建立性空,不能把缘起法空掉才叫空。故《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三性三无性是唯识指明诸法万有的实相
1.三自性:依他起性、徧计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有为之法,从自种子,增上势力,待因及缘而生。
徧计执:非有计有,执我执法,由诸分别,缘名及相,执我而起。
圆成实:我法二空所显真如,圆满、成就、真实。
2.三无性:
相无自性:众生所执我法二相空故。
生无自性:因缘生法非自然生故。
胜义无自性:胜义即空,空为第一胜义故。
七、唯识各派对第八赖耶认识的差别
1.地论学派视赖耶为净识与如来藏同。
2.摄论学派视赖耶为妄识,是一切烦恼之本。
3.法相宗则认为是真妄和合之识,染净两种境界均发源于赖耶(含藏染净种子故)是生命的主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
八、新旧唯识师的不同论点
在印度弘扬唯识学的无著、世亲二论师以后,有十大论师出,对发扬唯识教义各有论点,分出新旧两派。
旧唯识学有护月、安慧、难陀。新唯识学有陈那、护法。
1.识体变现时:安慧主张一分(只有识的见分,一般认为,安慧的一分是指识的自证分),难陀主张二分(即能缘见分、所缘相分),陈那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主张四分(即于三分外加证自证分)。
2.种子本有和新熏方面,护月主张本有,难陀主张新熏。陈那、护法则主张有本有种,又有新熏种。
3.旧唯识师主张无相唯识,即唯心无境。
新唯识师主张有相唯识,即境不离识。唯识者,唯遮境离心实有,识表内心非无,非有非无,即中道义。
九、以心灵净化庄严国土
经云:「心净故国土净、心染故国土染。」云何心净?谓外不染六尘,内不执人我,不著常著断,慈悲和谐,故名净土。
故此心清净,便是庄严国土。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表面之装饰,此唯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利生之万行,乃菩萨之庄严。学佛者能识此旨,才能做到悲智兼运,福慧双修,圆证菩提。
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区别
唯识古学:“皆是识性,皆是虚妄分别。”一切以识为性,一切现象归根到底在性上都属于识。属于如来心真常系。亲胜、火辩论师属于这一系。
唯识今学:“以不离之义说唯识。”万法皆不离识,是识的转变,因而都依存于识,不能脱离识而独立存在,即“境不离识”。护法、玄奘属于这一派。
我也是同济的,不过上的专业课是佛学和道家哲学,相信这些可以应付考试了。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中观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唯识是一个梵语,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2、特点不同: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
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想学修中观,可以从《中论》、《入中论》和《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入手。
2、学修中观要经历四步境界: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空性抉择为双运,之后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抉择为等性。
3、修行中观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窍诀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讲的那样。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观察,抉择出万法皆空的正见,然后安住于此见解。
4、确立对于胜义谛的终极看法(空性见),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惟贤法师答:唯识宗和其他宗派的区别是什么
惟贤法师答:佛教大乘有两个宗派,一个是般若空宗,另一个是唯识法相宗。般若空宗就是扫荡私心杂念、扫荡我执,得到智慧。唯识法相就是指破除我执以后,还要建立因果道理、一切唯心的道理,从心上来改,使我们由普通的凡夫心转成圣人心。这就有立,有破有立。这是两者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3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