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精(交感精和元精)

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什么?
内三宝与外三宝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宝”指的是不能缺少的东西。在内丹家看来,人的精气神是最重要的,人是不能离开精气神的。《养真集》告诫说人的精气神三宝必须充盈:“人有三宝,为精、气、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精气神是炼丹的大药。《入药镜》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修炼内丹不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已,依靠精化气、气化神,神气相恋、神气合一而混化成丹。上阳子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中曾引用宋代理学大家陆九渊的话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人的全部身心就在于此。养生的人,首先要保精,精满气就壮,耐兆就充实,气壮、气充实了,人的神就旺盛,神旺那么身体就健康,很少生病。体内五脏有很好的充养,皮肤润泽,面色有光彩,耳聪目明,越老反而越健康、越壮实。”
与内三宝精气神相对应的是耳、目、口外三宝。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是说人体的精气神各开一窍,精的窍是耳,如果逐于声,那么精就随着听外界各种声音而消耗,耳不逐听,则精聚于内而不外放。气的窍是口,古语有“口开神气散”之说,人多言语,气就从说话中散失而不能固于内。神的窍是眼睛,人逐于色,看外界的东西,比如看书、看电视、逛街、观光等,神就散于外。这外三宝闭合起来,才能使精气神内聚而结丹。人依赖精气精神而发挥人的认知事物、反映事物的功能,认知得多、反映得多必然消耗这些基本物质,但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并有所作为,去做事是生命必需的活动,停止它是不可能的,一般陵穗的人关键是在消耗的时候要学会充实、积聚、保养精气神,让它们饱满旺盛,身体才能更好,智慧才更高,做事能力才更强,而炼丹者,要更上一层楼,炼到神气合一,超越生命的现有状态。
先天与后天
在确定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后,内丹家又把精气神分为先天精气神和后天精气神,指出只有先天精气神才可以炼丹,后天精气神是炼不成丹的。先天精气神称作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为生殖之精,或称交感之精,气指呼吸之气,神指识神,或称思虑神。在《道门语要》里黄元吉对此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人的生命来自先天虚无之中,从虚无一点元神堕入胞胎中,神生气、气生精,十月孕育而成四大一身。这个先天元神现在看来是父母的精卵所携带的人的整体信息及其气场。人要返还虚无,必须逆此过程而动,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合道。今天我们分析炼丹并不是返还生命之前的虚无,而是达到更高的虚无状态,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气合一归于虚无大道还是必须的。人一出生就有了呼吸之气,到青春期就有了生殖之精,出生之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由此而有了思虑之神,它们与元精元气元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元精、元气、元神是体,思虑神、交感精、呼吸气是用,人在未生时,只有元精元气元神,出生之后,元精元气元神处于潜藏状态,表现出来的是思虑神、交感精和呼吸之气,而后天表现出来的精气神是先天精气神与后天各种欲望尺亩卜结合而产生的。因为有后天的欲望而使精气神无法凝聚,后天精气神指向的目的是各种欲望,其特点是分散的和消耗性的,以此修炼,根本无法使神气相合而结丹。只有排除欲望的干扰,后天精气神才能还原为先天精气神之体而成先天大药。所以黄元吉说:“学者如果能够打破尘缘,看空孽网,不但把身外之物肴作不是我本来就有的,就是身内之身,也看作是不真实的幻化之躯,精神不放在身外、身内之物上,由此而炼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炼气必成元气,由此而炼神必成元神。以先天大药,成就先天大丹,真的是很简单的事啊!”
精气神的整体与转化
古内丹家认为人的精气神是一个整体,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这是内丹理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早在《淮南子》与《太平经》中就有相关论述。
《淮南子·原道训》说:形是生命的居所,气充斥生命体中,神为生命的控制者。三者应当各司其职.各当其位,一方面不好,则影响另外两个方面。《太平经》说:精气神是一个整体,来自于天地人之气。神源自天,精源自地,气来自中和。神与气结合在人体内运动,三者相辅相成。若想长寿,必须爱护、保养精气神。而清代丹书《抱混元仙术》讲得更为清楚:精气神,名称虽然是三个,实际是一个整体,一是混元的意思,三是分开来说。一是体,三是用。所以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它们之间,一个动则牵动另外两个.所渭“神一凝而气自壮,神一清而精自勇”、“神聚则气聚,气聚则精聚;神清则气清,气清则精清”。
传统内丹功法着眼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认为精可以化为气,气可以化为神,但是传统的精气神理论并没有把元神元气元精的关系讲得清晰明白,理沦上尚欠完善。以此指导炼功,必然影响功法的实施,使功法局限性大,又不好把握,不好认识。例如,古代功法大多炼自身精、气、神,少知修炼混元祖气;把周天功当作惟一有效的内丹功法;有的功法排斥意念作用;把人性与天性等同而不加区别,不知人性的特殊性;把性与命对立起来.以致在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上争论不休;否定禅宗明心见性的其实性,有效性等等。所以,传统内丹理论和功法必须变革,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提高.才能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掌握,为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气神的保养
在修炼精气神的时候,还要注意它们的保养,要爱惜自身的这些生命的基本元素和练功的大药,要使它们牢固、不散失。
牢固、保养精气神最关键的是人的意识,意念一动就会牵动精和气,在精气神的关系里,神意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它的作用最大,它统领着精气。所以,前面讲到的修养意识、涵养道德、净化心灵、锻炼意志、心念专一等是固精固气的最好方法。炼已纯净之时,就是内丹结就之日。
另外,在修炼的初期,有一个如何保精、化精的问题,它困惑了许多练功者。古代丹法多是修炼自身的精气神,所以,对于自身精气特别重视保养,不容泄漏。因为炼精化气是修炼的第一步,舍精无从炼起。所以特别要求要寡欲、节欲,认为色是刮骨刀,万恶色为首。吕祖有诗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问仗剑斩愚夫。虽云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更有全真独卧之决。所以保精之要在于戒色。丹法的优化在于广开气源,我们的丹法已经走出了传统丹法的封闭式修炼,变封闭为开放。不但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且,在一开始就修炼混元祖气,修炼宇宙自然之气,并且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炼己筑基。所以,对于保精的问题,我们不是禁绝,而是提倡节制,提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高寿一百零二岁的唐代丹家、药王孙思邈谈到房中补益的问题时说:“人年:二十,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年过六十,久而意中平平者,自可固闭也。”他并没有绝对禁止。中医又有“春一夏三秋二冬藏”之说,这是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化精也是一般人经常提到的问题。怎样把精化成气,让它不泄掉,除了以往讲过的以外,还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把意念放在混元窍的位置,引天地之气和自身之气入窍,两手还可以配合一定的动作,久之,自然精化为气。具体的用意和炼法.需要有老师的指导。
有欲念时如何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后怎么无欲望了呢~忽然发现房事不坚了
炼精化气,这是道家内炼的功夫术语,如果你选择了道家玄学的门径,就要顺应道法自然。基于每个人的自身宿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福德基础都不尽相同,所以,前进的效验会不尽相同,不必太过担心。只要把握住“真心清静道为宗”这个总纲,慢慢入门,协调好身体内外、家庭内外的和谐关系,忏悔业障,积累善德,自然会逐步调整到应有的效验上来。
所谓的炼精化气,方法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行为和表现吗?比如禁欲,不思淫各种欲望?求高人指点
是的,心里清静了,体内的阴阳二气自然合和,时间长了,就知道不一样了。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不为而成了。
九阴神功的炼精化气
练功时心一静,往往就杂念丛生,浮游乱想,心息不能相依。对此可以用观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为光。做法是一面守静聚性,一面观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后,初时如白云片片,由外飞来,继而似浪水波动,由外聚内。久则眼前虚白一片,不见波动,这时方知性不乱矣。光者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则聚,性定光则定,性满光则圆。所以,根据光之表现,即知性之聚散矣。观光之具体练法,初先 *** 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约二十厘米处),似照似定,若有若无,不久就有白云现于目前,以意照于白光中,从微白而至浩白,从光小而至光大,从波动而至光定,从不圆而至光圆。但光圆必须入大定后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子丑寅三个时辰(夜11点至早5点)练功,最易见光,因为此时是生阳之时。初学练功者,尤要重视这个时机。 采精者,是将所生之元精采而归炉(炉即指丹田气穴)。但采时须知其火候,方能炼精化气,否则采而复生,难免漏精之患。火候者,生精时谓之生精火候。当采精时,谓之采精之候,步步皆有火候。采精者,是采静而后生之元精也。元精内生,外物立举,这时要身心勿动,速凝神太虚,意纳雀森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时岁樱,速一吸气,下达会阴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数遍或十几遍,内精归炉,外物自然缩尽,此谓之采药归炉。若由浊源生精阳举时(白天有欲念者也谓之浊源),用采药归炉法,少时又生。凡采而不动者,洞亩即为浊源。即用吸、抵、撮、闭口诀,一吸由后三关直升干顶,一呼由干顶而降于丹田,如此数遍,再温养之,至外物缩尽为止。 接上述法轮自转后,真气已不行阳关,外物自不举也。此时身之宿疾,不治而愈,夏不畏热,冬不畏寒,神气充足,精神愉快,如如自悦,但还需要常乐我静,不使神气外驰,保持自然,这样使耳能返聪,目能返明,气足可以防病,身强自能延年。
怎样修炼道家 *** 法门
道教各派各个阶段的修炼法门都有不同。详细说的话,要学很长时间。介绍一个崂山匡道长的修炼法,个人觉得还是不错。
先天气功筑基要决----匡常修
[ 2006-6-29 13:24:00 | By: king195 ]
先天起功是道家性命双修之功法,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对于去病强身、延年益寿有很大贡献。此功法过去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即使有书,也都是含糊其词,深奥莫测,其理难明,真实用法更不落纸笔,所以后人用得很不广泛,只有少数得传者,藉以延年。吾今特结合自身体会,浅注详解,公诸于世,以为后学者修炼,供研究者参考。
一、先后三宝论
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皆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人的三宝若少一宝即死亡,人的三宝又分先天后天。先天三宝为元神、元气、元精。后天三宝为识神(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先天后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开的。后天思虑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觉也叫真觉)虽能分,但也有连带关系。先天之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识静到极处而发生的真一之精)和后天 *** 之精,也不易辩明。后天呼吸之气和先天真一之气易辩而难分清浊,但只要静心修炼和体察,也终能分明,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炼精化气
(一)静养化气
习静是先天气功的主要工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至神弛散,功无所行。要想达到习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要保持安静,在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养其浩然之气,这才能不滞其虚静之机。古人云L: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长存,脾气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温和,心无燥火,以此则方好行功也。
(二)聚性止念
练功时,心一静往往就杂念丛生,浮游乱想,心息不能相依。对此可以用观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为光。做法是一面守静聚性,一面观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后,初时是白云片片,由外飞来,继而似浪水波动,由外聚内,久则眼前虚白一片,不见波动,这时方知性不乱矣。光者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则聚,性定光则定,性满光则圆。所以,根据光之表现,即知性之聚散矣。观光之具体练法,初先 *** 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约二十厘米),似照似定,若有若无,不久就有白云现于目前,一走即收回,以意照于白光中,从微白而至浩白,从光小而至光大,从波动而至光定,从不圆而至光圆。但光圆必须入大定后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
子丑寅三个时辰(夜11点至早5点)练功,最易见光,因为此时是生阳之时。初学练功者,尤要重视这个时机。
(三)凝神气穴,心息相依
在聚性止念基础上,当眼前呈现一片浩白不动时,即将微意移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心守太虚,意照气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则寐寐惺惺,永无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独立,空空荡荡,但觉微息相随其间,吸气下不过气穴,呼气上不过心,绵绵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四)炼液化精
口内津是养生之宝,人能炼之去病延年。津是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补元精。《黄庭经》云:“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芝灾不生。”在行住坐卧之时,舌抵上腭,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满,气管正要喷出时,引颈而呑之,自然响声汩汩,直达丹田。少时,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处。但物极必反,静极生动,外阳举而元精生矣。
(五)生 *** 时
天地子时一......
内丹功的历史
内丹学认为:“天法象我,我法象天。”仙丹不必外求,人体是炉鼎,精、气是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而能使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不散结成圣丹,即内丹。道教把人的精、气、神视作生命的三种元素,称为“三宝”。三者合则生,离则死。内丹之旨,即是抱本归元,使三者永远凝 *** 一,长生不死。精,先天叫元精,至清至精。后天精是浊精,由欲念产生。“有动乎心,必摇其精”。上德无为入性功,入性功就是炼精,补亏损。先天元精,无欲念产生,无形无象。后天精是有欲念而生,男子十六岁有精,是有形有象。内丹功是在“虚之极,静之笃”之时所产生的元精来采药归炉而炼丹的。气,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气,不用肺呼吸。后天气,用肺呼吸。先天气,道教特用“炁”字表示,意为浑然一体。《悟真篇》“恍惚之中觅有象,杳冥之内寻真精,有无自此互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即喻先天精气始发境象。神,藏于心。神指性,指大脑的思维活动。后天神,是识神。神好清,先天元神喜宁静,两目是神的“窗户”,神全两眼有光,光射夺人。神在丹法中称“金鸟”。修炼至先天元神归于泥丸,就是《玉皇心印经》“一纪飞升”之意。在道教有人说指十二年。另沐浴指心神,换气稍停,其作用是暗合天机。、 内丹功的关键是在运转大小周天,即是将体内的精气按经络线路循环运转。内丹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称此法为周天功。大、小周天的分别因其功法、效果等的不同而定。小周天功在炼精化气的阶段中进行。它以上丹田为鼎,下丹田为炉。气动药生,神清精满,此时可用小周天火候,即意念引元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打通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然而再延任脉而下,经上、中、下三丹田,即脑部泥丸、胸部黄庭和腹部脐内。这样完成一个循环,即炼精化气一小周天。小周天功的特点是精气合炼,带药运转,丹家术语叫“转河车”。无药空运只是“通任督”、“转轱辘”,则不成大药,也不能起到搬精补脑的作用。大周天功的目的是要炼气化神,比小周天的境界更高一层。大周天把鼎从上丹田移至中丹田,也不再运气循环,只是将气守持在中、下二丹田之间,任其自然灵活,用绵密寂照之功,入定之力,进入到无为境界。即用神从有观有照到无视无觉,气也由微动到不动而至化尽,以助发元神的生长。
戒邪淫怎么那么难
没有功夫的时候,慎独。另外有时间多读经,把时间好好安排,闲暇空挡多念佛,要知道,现前这个大环境,稍不警觉一定被境界所转,没有智慧更难看清,所以自己明白后多用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了不要空过。祝愿您六时吉祥!
何为道家的精,气,神
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所以道家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炼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所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人以致寿,外以致理。”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担着维护生命的责任。崔希范在《入药镜》中说:“神也,气也,精也更为体者也。何而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隐碧唯故日:精者,人之命也。彼能无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尔。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矣,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
第一、精是生命的基础
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精液、血液、津液等。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生玄玄之际。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宝颜堂秘籍》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入药镜》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者,至真也,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乎恍惚焉。”以上所说,都把“精”看成是生命的基础,即生命的根本机能,似乎相当于内分泌或激素,而非医书所指的生理之精,既然精是生命的机能,它的衰败,或导致人的衰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那么保精、补精、固精,就必然是道家养生的第一要务。
所谓保精,即是防淫戒漏。《摄生三要》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奇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履渊。方为婴儿也,未知牡牝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大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忘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体已亏,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所以精为命宝,不可妄泄。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室无节。宋代陈楠在《翠虚篇》中说:“若欲延年救老残,断除淫欲行旁门,果将流慧禅年永住世,除非运火炼神丹。神丹之功三百日,七解七脱成大还。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内养真诠》亦说:“道之大敌,为一色字。色之害人,甚于虎狼。修仙家只要留得精住,便可长生。如有不节,则侵克年龄,蚕食精魄,真气去矣,即日夜打坐,有何益乎?语云:油尽灯灭,髓竭人亡,诚非虚语。”上述各论,实质上就是告诫人们重视保精。年轻力壮的在正值盈气盛时,要戒之在色,不可纵欲;中老年人,已经精亏肾虚了,要持之以节,不可一漏再漏,以致髓竭命绝。
所谓补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聚补,即聚精以补精;一类为采补,即采精以补精。聚精之法平实易行,可以自修自习。明代袁了凡说:“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今之谈养生者,多言采阴补阳,久成不泄,此为大谬。肾为精之腑。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必随之而流,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即能坚忍者,亦必有其精数点,随阳之萎而流出,此其验也。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反于薪者哉!是故聚精以寡欲为先。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灶培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轴耗。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精亦与日俱积矣。是故聚精之法,次贵节劳。夫主闭藏者,肾也;司疏火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散者用事,而闭藏者不得其职,虽不及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故当息怒。人身之血,各归其舍而常凝,酒能动血,人饮酒则面赤,手足俱红,是扰其血而奔驰之也。血气既衰之人,数月无房事,其精必厚,然使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是故聚精尚宜忌酒。《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清淡之味,乃能补精也。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袁氏的论述,简单明了地道出聚精的道理。
所谓固精,又称之为“不漏法”。道家认为,人过中年以后,身体已破,在行保精、补精之法的基础上,还应以不漏为继修功夫。不漏又分内外:交合之精不漏、呼吸元气不伤、思虑之神不用,叫作外不漏,亦叫固外药。先天之精不漏、先天元气不伤、先天元精不用叫作内不漏,又叫固内药。内外不漏名之日“不漏体”。炼此不漏体,充之实之,补之化之,使其返还先天“童真体”,名之为“无漏体”,又叫“全真体”。所谓全真体,即全精全气神。圆满完全,无亏无损之元真童体。此修炼阶段,道家称作“炼己筑基”。然后即可转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
第二、气是生命的动力
道家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抱朴子》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要气并以气为生。”因此,“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叶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道教养生学中关于气的概念与医家所论不同。医家所说的气有真气、谷气、宗气、卫气、营气、三焦之气、二脏之气。而道家所说之气,主要是指后天呼吸之气和先天元气。
所谓后天之气,即是通过呼吸作用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之气。人通过口鼻呼吸,吐纳故新,维系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上古的养生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徒们,一方面从人死则呼吸停止这一自然现象经验,另一方面又从龟蛇等长寿动物的吐纳动作受到启发,总结和创造了食气、炼气、闭气、呼气等行气功法,为中华民族的强身健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道枢·元气篇》说:“夫人禀天地元气而生者也,一呼一吸,内外之气应矣。气有六,日心、日肺、日肝、日脾、日肾、日三焦,为之主焉。能服是气,一年通矣,二年行牟,三年功成,其凝玄珠于丹田矣。……故气之化也,始为血,血为精,精为髓。一年其气易矣,二年其血易矣,三年其脉易矣,中年其肉易矣,五年其髓易矣,六年其筋易矣,七年其骨易矣,八年其发易矣,九年其形易矣,其神三万有六千,皆化而为仙矣。”《道枢》所阐述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要人们服气锻炼来促进气机交换和新陈代谢,使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能力得到改善和发展,获得长寿与健康,乃至达到道教宗教的最高境界——不死成仙。
所谓先天之气,又称元气。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禀天地自然的元气而生,即元气通过父母而传给后代,其物质凝结形式是元精(先天精),其气化及能量形式为元气(先天气)。这是生命的根本,唐代道士吴筠在《元气论》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按照道教和说法,元气藏之于肾,以丹田命门为本。元气源发于肾中之元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贮于脐下丹田中,平日靠后天精气滋养而转化为各种气机,并经三焦敷布全身,以实现人体生命系统的活动,同时在男女性活动中通过元精的传递,实现其生殖繁衍功能,产生新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命能量源的先天精气,会受到不断损耗,当其耗尽时,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实现长寿的目的,就要防止或减缓先天精气耗损,通过“炼精化气”等各种养生手段,使业已损耗的先天气得到补充和恢复,如能将先天精气恢复到青少年乃到孩童水平,那便是“返老还童”,修成真仙了。
第三、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产宰。道教认为,神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神散则生萎,神衰则生弱,神亡则生亡,所以养生至要在养神,由于“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则可养气,养气亦可养精,神凝气聚,气聚精生,故凡欲宝精养气,必须养神为先。《七部语要》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骛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道家认为,与精气一样,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神又称元神、元性、真神、真性等,是先天性思维物质本体和潜意识心理能量。后天神又称之为识神、欲神,即感知、思维、意识等,对于生命本身状态及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宋代道士张伯瑞在《青华秘文》一书中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他还说:神由心而生,心为神之君。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但却主宰着万物。“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而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及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这就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金丹之道须以无为元神为用。所以要以先天制后天,以元神引元气,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有“气性尽,而后本元始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从这一意义上讲,道家的炼神还虚,主要是除欲神,炼元神,使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真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说的实践基础是建立在精、气、神学说之上的,并因对这一学说和某些人要素的偏重而形成不同的养生方法体系。如偏重于“精”的房中术;偏重于“气”的行气术;偏重于“神”的修性、存思术,等等。而以精气神为修炼“药物”的内丹术,则是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级养生术。正如道教经典《性命圭旨》所指出的:“以外药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微微,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露。炼气者,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者,炼元神,坎离合体而复干元。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内外兼修,成仙必也。”
摘自《中华长寿大典》
生命的奥秘-元神与识神的探索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生命的奥秘-元神与识神的探索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元神来自无极界,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迅兆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生命什么是最重要的,主导人的生命又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在我们的显意识背后是否有一个真正主载命运的主人,从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有元神和识神之说。到底什么是元神和识神,这里借用"神"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
一、元神
元神的来源无极界,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
元神来自无极界。在无极界,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但是没有势能,所以没有运动,没有声、光、形、色等,寂静不动。无极界的这种特性,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
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元神的任何感觉,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可以在宇宙中运动,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
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况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
二、识绝昌野神
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包括肌肤并喊和神经)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风云、光影、阴晴、冷暖和声音,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离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动物有动物的识神,人类有人类的识神。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但是,识神无论怎么强,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
知识范围内。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人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大脑机能丧失,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元神只进入人体中。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从而控制身体行为。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是高能灵体,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但是,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发挥不了灵性作用。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封闭在身体内,不能直接接触事物,也不懂事物属性,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但是,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表现为行为幼稚,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表现为意识加强了,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
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识神会被玄晕,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丹道功夫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大阶段。炼精化气阶段细分亦有三小段:积精累气为初侯,关开窍展为中侯,筑基炼己为三侯。三段炼精化气功夫各具特点,修丹功者不可不明,若修行之初得法,则可登堂入室,日进千里。修行得法的前提,自然是理清法明,故对精化气中积精累气的理论作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精,是生命的基础,秉受于先天,与生俱来,为生命的起源。人体之精分为三部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构成人体之本质的部分,为先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饮食之精华与胸中宗气结合而来,周流一身,归于脏腑。脏腑神气充盈,则归藏于肾,肾中后天之精由肾间动气作用,化为先天元气,转而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冲动,有两种结果:其时若以丹道功夫加以风火调炼,则化为先天元气;若未加调炼,则转而为生殖之精,可繁衍后代。丹家谓之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此为炼精化气之理论。
《黄庭经》云:“积精累气以成真”。有两个方面意思:一个是积精,一个是累气。精足不断地化为气,气足不断地化为精,二者相互促进。《金仙证论》云:“仙道炼元精为丹”。又云:“夫精,为万物之美,即养身立命之至宝”。道出了元精的重要性。所以说在积精累气的过程中,积精才是基础,而累气则是结果。故修行之初,当以积精为关键。故《黄庭经》云:“保守尔精可长活。”
后天之精乃重浊之物,不是丹功中的药物,先天之精才是修行的基础。积精累气是积累先天元精。先天元精,无形无象,它的积累是以后天之精的积累为基
础的。修行者多喜回光返照,周身精气聚于丹田,一旦冲关而出,大损元气。故古人有言:白日补之,不觉其有余,一旦损之,便觉其不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保守已经获得的一份精气比通过修行获得十份精气而不知保守更有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保精呢,《养真集》云:“无欲静极,则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则元牝立矣,元牝立则真精固,真精固则永无走失之患。”可见,其诀无非是清静无为而己。其具体方法,需从饮食、睡眠、思维及行住坐卧各方面加以调节,而这种修炼外的调节,实际上是广义的修炼,涉及到了“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的范畴,即今人所言的气功生活化。其内容可从沙弥戒、比丘戒中获得,恕不细言。
夫精之物,运则常,退守则灾。积精累气之初侯中,积精是基础,但仅积精是不够的,需把所积之精化而为气,才能逆修成真。精何以化气呢,肾间动气为生命根本,凡人依肾间动气之力自然转化阴精为气以供生命之需,然凡人之肾间动气力弱,所以生命力弱。修丹道功夫者,想化精为气,唯需加强肾间动气之力,而加强之法,唯风火调炼一途。
风火调炼,亦是不假他力,只教凝神入气穴,心息相依而已。神入气穴,心息相依,自然呼吸之吹嘘,引动先天之气机,往来无穷,肾间动气得以强化。
凡夫与修丹道者同样依据肾间动气化精为气,然而何以同途异归,结果泾渭分明呢,人食五谷化为阴精,不曾锻炼,大部份转为欲念,难归正途,只有少部份假肾间动气之力化而为气以维系生命。而修丹道功夫则不然,要把所有阴精化之为气,必须以文火温养,凝神气穴,神又不可泛驰于外,息又不可断续无嘘,神息之相炼,动静之相依,以自然之呼吸,引动先天气机,以丹田自然呼吸之气,吹动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而为气,其气上腾薰蒸传透一身之关窍,流通百脉,烧得里头鬼哭狼嚎,将阴精炼尽,阴魔消散矣。阴精所化之元气,其气混入一身之气,此气再合先天之气,然后先天之气再从窍内发出而为药。功夫至此,则积精累气已初步告成。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
在丹功修炼中,用的是先天精气神,乃无形无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均弃置不用。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丹功修炼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因为丹道修炼之精气神均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在修炼中要掌握积精累气之法,就必须有“捉雾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杳冥内寻,庶几近焉”。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细微之处入手,日积月累,自然增长
古今凡修炼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从微至著,日积月累而成。《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气机微动之时,随采随炼,随时积累,久则成真矣。有人对于微阳初动,漠不关心,认为无足轻重,任其丧失。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所以总要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长久坚持,自可由量到质而生变化矣。
《道德经》在论述难易、大小时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黄元吉注释云:“夫易为难之基,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况道为万事万物之根,可不由易而难、自细而大乎,不然进之锐者,退之必速矣。又安望几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阶,学有由进,不思远大之图,惟期切近之旨,淘汰渣滓,涵养本源。如水之浸灌草木,自然日变月化,不见其长而日长,所以自微之著,由粗之精,从有为有事中,而至无为无事”。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矣”。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从细小之事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变化矣。所以结论就是“惟有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几易者易而难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耳”。
《道德经》在六十四章中又进一步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均是讲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个原理运用于丹功修炼,就是当一阳初动之时,其机甚微,不宜采取,及至二阳、三阳“神凝气聚,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要堵自微而著,由小到大,自近及远,以至进火退符,河车搬运,阳铅再生,阴汞交合,时烹时炼,渐结渐凝,神圆气壮,药熟丹圆,皆自玄关一动始也”。所以炼丹就其始基言之,实由一汞一铅,点滴积累而成。在修炼中忽视细小精气的积累,则圆明之金丹就无法炼成了。
二、筑基阶段的精气积累
筑基一词是丹经的比喻,如修房造屋,必先筑基,使基础稳固、结构坚实,然后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炼内丹也是同样的道理。丹法以身为基,在内丹入手修炼中,必须将此身体条件补足,符合初步的练功要求,然后才能进入正式的练功阶段。
这里讲的身体条件,主要是指人身的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而言,丹经称为三宝。丹道功夫中所称的炼丹,实质就是炼此三宝。翁象川注《悟真篇》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实际上,筑基阶段的任务,就这么三个:一是保精气神三宝圆满无亏;二是补三宝充盈旺盛;三是炼三宝凝化成重返青春的源泉——内丹。所以说内炼的基础,就是炼精气神的凝化。炼丹所用的精气神三宝本系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但筑基阶段为修补功夫,精为丹基,神为主宰;气为动力。而此段需要补足的常常是元精,所以保精、补精、调精都是为了打好基础。然后精气补足、互相调和、转化合凝,达到精满、气足、神旺,即开始炼精化的功夫了。
在筑基阶段,怎样进行精气积累呢,
1(凝神返照、微阳勤生。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讲到药产之效验时说:“效验非暂时可得,至真之道,在乎逐日凝神返照之工纯熟而后有来之机缄。夫或一月元关显露或数月丹田无音,迟早各殊。而贵乎微阳勤生,不失调药之功夫,则药产自有验矣”。这里的关键是逐日凝神返照之工不辍,微阳积累,长期坚持,则药产自有验矣。
2(心静气动,积累精气。柳华阳在总说中讲到调药时,就说过:“性能虚静,尘念不生,则真机自动。动者,非心动,是之动也。气机既然发动,则当静以应之。一动一静,不失机缄,是谓调药,是谓交合。行乎造化,性命双修,是谓真旨妙用矣。”《道乡集》也讲:“静至于极,自有动机。此机车动,我仍主静。我主于静,彼必愈动,彼愈动而我愈静。此即初步工夫积累动之要诀”。
气动与心静,是互相联系的。气之所以动,就是从心之虚静中转化而来的。故心愈静而气愈动。在行功中采取气愈动而心愈静之调法,则可以静促动,动以还静,动静互化,相辅相成。故此法为积累动气之要诀。
3(勒关招摄,返调积累。气动之久,愈益旺盛,后则转化为元精。元精生时,有真气流向生殖器,产生欲举之感。此时就得用招摄之法返调之。行功中要以正念为主,神以宰之,使精不下流。然后再起呼吸之气以收摄元精回气穴。这就叫“勒阳关、调外药”之法。
在运用中要注意:先以神宰其气,然后再以神驭气以招摄归炉。这就要在阳气初生之时,用真意从阴中跷迎元精归炉。一般吸七、八次阳物即倒,多则十几次,甚至二、三十次,但必须以外肾倒下为止。黄元吉讲:“务要外阳外囊收缩尽净,庶可以生真气焉。”
4(混合交媾,产生真种。平时元气潜藏气穴,修持中静定之久,产生气动
举”,故曰“情”。此时应“将我静中之真意之机,元气动而为元精,外肾欲“
凝入于命宫,时来时凝,久则天机发动,不觉命宫产出真精”,故曰:“下种”。此种是下在先天气动之时,使神气交合,以后才有药产之机。柳华阳讲:“真种因神气而生,神气若不交,安得有真种乎,”所以“真种”是神气交媾的产物,但产生过程中,须从混沌立基。朱元育讲“要觅先天真种子,须从混沌立根基。”混沌是神入气中、交媾混合之意。由于两不相离,互相依恋,纽结不散,故神在气中,气包神外,神气同炉而炼,神火化精还。因元精不能自熔,必用元神熔之。神溶则气化,此气就是先天气,是神气交媾中产出的真种,也就是“小药”。如此“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久则由小药积累而成大药了。
三、阳气自动与周天运炼
伍冲虚在讲到阳气自动与周天运炼时讲:“运此周天,积累动气,以完先天纯阳真。故凡一动则一炼而周。使机之动而复动者,则炼而复炼,周而复周。积之不过百日则精不漏而返气矣。”古人云:百日筑基,是指此炼精化之大概而言,而且那是对一日内十二时均处于练功状态来讲的。若平常人,练功时间不多,则非百日或者一年可以完成的。有的甚至三年、五年也不一定能完成基成不漏的任务。不过只要你坚持修炼总会有进步的。所以一次气动,运一次周天之数。已完足一周则真精、真归复于命根而愈旺其生长发动之机。不过这个增补积累均是在气穴之内进行的,而不显露于外。
所以凡遇有真气自动之时,就要炼之以完一周天。若一天不炼则真气就不会长旺,甚至会萎缩退化。总之要遇阳气自生之时“取回以补阳,令满足耳”。因此,当气动之时要用招摄返调之法,用后天呼吸将阳收回“归于气根,以薰蒸补助。若无呼吸,不能调和。若无薰蒸,不能补助。及至呼吸薰蒸,周天一周,则阳气得补复纯静矣。”然后俟其静而自动,又得阳发动之机,则又可补助也。总是要补,但必求其再生之时而得再补之机。若无气动之机,是不能增补的。
四、丹田为储存精气之处所
丹田是结丹之田,它的位置在脐与肾之间即冲脉与带脉交叉处形成十字,加上外廓,酷似田字,故称丹田。它的实际位置,就在腰部正中。丹经所谓:“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即此是也。
它的作用:在筑基时,为守中之处,利于入静、得气。炼精化气时,则为大鼎炉之炉,是藏药之处,修持者将采取的外药积蓄于丹田之中,所以它是聚神合气、储存神气之所。外药入炉后与元神会合凝结,进行反复烹炼,也就是“产真种”的过程,真种产生后,神凝气合,归于下炉,结而为丹。伍冲虚讲:“阳精盛满,是长生之本根。由其归于丹田而后可得满。满而守于此中,则不亏而得长生。暂守暂得,久守久得。”因“阳精凝聚又结丹者,谓之不死之基。守在丹田,即可不死。”《心印经》云:“存其神而守其,又象伏龟,故名神龟。龟含水中,有气曰神。人之根蒂俱在此处。”神守其“不复泄漏,则真常住。所以不死。有真足,则无可死之理。”天皇真人云:“气不散则命不亡,命不亡则形不灭也。”
外药有三百六十次周天,也就需要三百六十次储存,而丹田即为储存、凝聚之处。外药是丹母的原料,必须积累已足并与元神会合、凝结,经反复烹炼之后,内药才开始自生。内药生,外药即转化为真,在丹田以旧迎新,互相结合,通过烹炼,开始成形,无质生质,久则成大药也。
大药即阳精化气之金丹。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也是从丹田气穴中产生的。开始因无形之气微,故附外形而为用。即阳冲动阳关而有阳举之象。此气微弱,故称小药。及至以后积精累气多而满足之时,化气而成金丹,则曰大药。实只是有形之真如火珠,是从无人有之物。黄帝曰赤水玄珠,又曰真一之水、黄芽、真铅,皆是指丹田中所生之真气,因积累多而成自有之形。所以不附外形而唯生于内。即只有“我神觉之,可知可见者。”内动、内运、内知、内见之内丹即此也。
阳盛而内可见形。然气何以有形,此非形质也。乃有“似火热之形”也。古云:丹田火热、两肾汤煎,不过形容丹田之火珠也。有此形才能出神而变化有形,为身外之身。此即无中生有、采之而后生之大药也。大药存于丹田,必用七日之采工而后得。此时就会见: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耳后风生、脑后鹫鸣、眼吐金光,身涌鼻搐之景。此得大药之兆,六根震动之象也。
五、精气神满足之主要标志
在炼精阶段,精之所以能满者,则是由于补助也。伍冲虚讲:“补精时,必遇精生于先天之真时。即用火以薰蒸,薰蒸即补也。补到化气,无精可生,便知实满。”此为日内之事也。“精自满,窍自闭,大药一到,淫根自缩,同于童子。从欲不可得,何用思欲,世所称返老还童者是也。”其特点即阴缩如蚂蝗。若精窍不自闭,淫根不缩如童子,不出现马阴藏相,则不得谓之精满。达到了这一步工夫,精满不思欲,即得长生之小果。
其次,在先补精之时,有神与之配合,因已补得神气俱旺。及所化之真归于元海则坎实也。渐以坎实点离虚,虚得实而皆实,实则不饥,何用思食,十月胎圆中,皆不食。一月减食,三月辟谷,四月后绝火食,不吃人间烟火,故曰气满不思食。如气满犹食,则是定力不够,不得谓之气满。
再次所谓神满,即纯阳无阴之谓。古仙谓分阴未尽则不仙。如有一分阴在,即有一分昏沉睡魔。十二时中,灵光不自觉照,神如何得满,故不可谓之神满。伍冲虚讲:“必使神住定,亦随之而住定,神俱定。”从入定之日起“即能不睡,
昼夜常觉,惺惺不昧。十二时中,无一时不入定,亦无一时不在定。如是,十月
之间,方得神满不睡。既无睡,又何思,到此心无生灭,息无出入,已成阳神。”
出阳神即出色界,到无色界矣。不存知见,而全归于无为,则入炼神还虚之境了。
元气论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元气的元气论元气 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其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气散则复归于太虚,表现为实物的消亡。――北宋张载云道家修炼中,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气本质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故《庄子》一书中,提到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道教修炼,追求长生,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 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足的,这时候,如果懂得修炼,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超脱生死的限制,而随着形体的不断发展,元气,一方面供应着身体生长的需要,同时,不断的人体活动也是耗散元气的途径,而到了最后生命将终之时,人体内的元气终于耗尽,身死如灯灭。所以说元气的多少,关系着生命的长短,生死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不断的修炼,不断的累积,长生可期矣。
问题二:王充的自然元气论是融合哪些人的思想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依靠勤奋与天赋,凭借都城与太学的有利条件, 博览了诸子百家的著述,成为饱学之士,也由此形成了其吸纳百家学说的治学思想。 王充独特的自然观,是其吸收、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论基础。其自然观的突出特 点是: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性,即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是王充思 想的核心,也是他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正是在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 的指导下,他对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成果进行了吸纳、融合、升华、创新。 王充用自然主义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性本自然,善恶有质”、“时命当自然也”。 据此,他吸取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论,形成自己现实的、复杂的人生观。王充继承 了儒家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又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两汉儒学的神学化趋向,并由 此完善了自己的自然观。 从自然主义的前提出发,王充传承了道家的自然观,并引用大量实例充实自然之说 的内容,使天道自然的键答理论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王充继承了道家的气论,又融合 了先秦以来其他诸子百家的气论及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构建了较完整的元气论。此外, 他的生死观也具有浓厚的道家自然辨证的色彩。 在唯物主义指导下,王充承袭法家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观点,从物质生活条件角度 探求社会治乱的宽芹根源,并糅合儒家“德治”和法家“法治”的主张,提出德力并重的治 国之道。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自然客观的过程,并依此继承发展了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同时,他还传承了韩非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 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然而博览群书的王充,对墨家典籍依然关注,并吸取其认识 论和薄葬观。王充还采撷了朴素的阴阳五行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 汉代是学术巨人辈出的时代,各类鸿篇巨著层出不穷。从王充思想体系中町以看到 他吸取汉代前贤光辉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痕迹。汉代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开阔了王充的 视野,支持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衡》就大量运用了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 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王充以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为核心,试图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合儒、道、法、墨 等诸子百家思想,构建起独立、综合的思想体系。
问题三:主张“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元气论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元气。
问题四: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稿巧慧:“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丹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糯泳捕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
问题五:宇宙次元论中的三元一体什么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 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 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 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 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 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Z,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 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斋品》,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 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 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 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 “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 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 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 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 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 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 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
问题六:何为道家的精,气,神 在道家养生理论中,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体生命离不开精气神。所以道家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炼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太平圣君秘旨》说:“本于阴阳之气,所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人以致寿,外以致理。”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担着维护生命的责任。崔希范在《入药镜》中说:“神也,气也,精也更为体者也。何而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藉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精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日:精者,人之命也。彼能无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尔。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矣,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
第一、精是生命的基础
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 *** 、血液、津液等。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生玄玄之际。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宝颜堂秘籍》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入药镜》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者,至真也,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乎恍惚焉。”以上所说,都把“精”看成是生命的基础,即生命的根本机能,似乎相当于内分泌或激素,而非医书所指的生理之精,既然精是生命的机能,它的衰败,或导致人的衰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那么保精、补精、固精,就必然是道家养生的第一要务。
所谓保精,即是防淫戒漏。《摄生三要》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奇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履渊。方为婴儿也,未知牡牝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大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忘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体已亏,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所以精为命宝,不可妄泄。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室无节。宋代陈楠在《翠虚篇》中说:“若欲延年救老残,断除淫欲行旁门,果将流年永住世,除非运火炼神丹。神丹之功三百日,七解七脱成大还。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内养真诠》亦说:“道之大敌,为一色字。色之害人,甚于虎狼。修仙家只要留得精住,便可长生。如有不节,则侵克年龄,蚕 *** 魄,真气去矣,即日夜打坐,有何益乎?语云:油尽灯灭,髓竭人亡,诚非虚语。”上述各论,实质上就是告诫人们重视保精。年轻力壮的在正值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3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