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乘行者(大乘有多强)

何为大乘佛法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 谓诸萨埵求菩提故。2. 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萨埵是勇猛义,精源枯和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后身败迟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雹盯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 种性-未得净心。2. 入-发心修学。3. 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 净-入净心地。5. 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 熟-入毕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 最后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大乘小乘佛法区别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也常常说。佛陀教法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一佛乘。五乘的分法是最后的一佛乘相同于三乘中的大乘;五乘把三乘细分了,其中人和天分开,小乘也分为声闻和缘觉两个部分。
人乘是怎么做得现世福报,比如怎么求现世财富,怎么得现世健康,怎么去做才能再世为人?毕竟很多人并不会马上理解生命在六道里轮回的部分,也不会理解轮回的种种苦,所以有的人还会求再为人,在人的层面如何如何。这部分人佛陀当然也不弃,引领他们获得利益,给他们方法获得利益。
天乘就更厉害了,怎么做能投生天上,怎么样能获得天福,怎么做能保住天寿,怎么做能获得更殊胜的快乐?这一大部分是天乘要涉及的。佛陀住世的古印度很多外道修行的目的仅止于投生天上,所以天乘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天道分的非常细,有二十八层天,分三大部分:有修福投生、有修禅投生、有修空投生的。想投生到不同的天上就要凭借不同的业力行为,当有人仅仅是希望投生天上,结果去了四天王天,佛陀会告诉他忉利天更厉害;有人投生忉利天了,佛陀就会告诉他还有更厉害的,更快乐的地方,以这些利益引领这类人前进。到合适的时候佛陀会告诉他,天道也在轮回里,天福也早晚会有一天享尽再入轮回。
伏基小乘分声闻和缘觉。声闻乘的结果是阿罗汉,缘觉乘的结果是辟支佛。小乘修行最高能达到辟支佛,但是不能契入菩萨乘,也就是小乘和大乘还有本质区别。
声闻是听闻佛陀讲法而成就的阿罗汉。从一果阿罗汉到四果阿罗汉共四段进程,不同的阶段要修持的内容也不同,一果、二果虽然都是圣人,但是还没有严格意义地出轮回,所以一果、二果还需要在六道转,完成到达三果的修行。到三果阿罗汉了,就不再需要投生轮回了,在生死里也仅当下一生,可以不再入轮回,但是又不是真的修完毕,在其他环境没有地方可待,就在色界天的最高五层中修持,以达到四果境界。到了四果阿罗汉就可以彻底的出轮回了。
小乘修行根本目标是对治自己的见思二惑。一果阿罗汉要破除三界共八十八品见惑,在见上没有错误才可以成为一果阿罗汉,所以一果阿罗汉必须在天眼的层面。如果这个人没有天眼不可能成为一果阿罗汉,因为他不可能看到三界的所有事物,自然也无法破除三界事物的干扰和错误。
二果到四果阿罗汉要做的是在见惑破除的基础上去破除思惑。也就是思维上的错误,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这个是刚性的,不是瞬间就能跨越的。三界的思惑如果都能破除,是要在思维层面下很大功夫的,所以才有在色界五不返天修行的情况出现。
如缺族谨果我们不能启动自己的思维,无法自己思维佛法,不可能达到二果阿罗汉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修小乘佛法不肯自己思维,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人的说法见解,就算把所有经文都背下来,也不可能成为二果阿罗汉。
到达四果阿罗汉就是已经破除了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在见思两个方面不再有疑惑,这两个方面也不会再给他制造麻烦了。
到四果后就是要看心、守心,让心避免十二种粗重的心动,这十二种心动是牵引投生十二类生命的源头。不动这穗悉个心就不会投生对应的环境,所以可以不入轮回了。
小乘的最高境界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到了这里必须要有慧眼了,也就是在慧眼层面以上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辟支佛。慧眼是一个什么状态?他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看到灵灵闪烁的智慧在其中。就像六祖惠能,初听旅客念《金刚经》,随后说到“心内常生智慧”,这种状态就已经是慧眼层面了。也就是在任何处、任何事、任何思维、任何见、任何触中都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这种人确实应该算是根性很利的,可能有的同修是这样的人,不过这种人比例真的不高。那些老实、听话、肯干的人,能成阿罗汉,要想上升到辟支佛果没有自己的久修善根是无法企及的,也就是想修到辟支佛果没有长久的铺垫是没希望的。所以小乘的修行,乃至现在很多人提的小乘,一般也是到阿罗汉果就止步了,因为再上就不是靠几生几世的修持能获得的了。小乘到了阿罗汉是天眼级别,到了辟支佛必须是慧眼级别。
大乘和小乘拼的地方也不同,小乘拼自己修行,看心、守心做好就可以了出轮回。大乘不止于此,大乘是以慈悲心为基础,菩提心为方向。也就是说小乘就算到了辟支佛果也无法启动菩提心,勉强可以有慈悲心,但是想落实菩提行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体现在他的无言,他没办法说话,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可观察八万劫内的生死因果,无法观察到更远的源头,所以他不敢说话,因为不知道这事是怎么回事,说了担心说错。我们知道佛陀收了一个老人出家,这老人被很多阿罗汉拒之门外不收他出家,阿罗汉们在八万劫内没看到此人的一丁点的善根所以不收他出家,而佛陀收了,因为佛陀看到此人在无量劫前在某佛前发愿,有这样的一个前缘。所以阿罗汉的慈悲在于忍,要忍着不说、忍着不动心、忍着不去表达、忍着看大家随自己的业力前行。就算前面有大坑阿罗汉也不能说,因为这是本人的业力使然,必须要去经历这些,不经历,不能醒,所以干扰他人的因果进程是不慈悲的。
辟支佛也有慈悲心,但是也无法表达,因为他没办法表述圆满。而辟支佛就嚣张了,他体现慈悲的手段可以比阿罗汉多,他可以在身体的周围释放出非常多的神咒,就像我们看动画片看到的那种如飘带一样的咒轮,辟支佛以流露这些神咒等等来利益大众。
大乘的慈悲是以法眼基础去做的,也就是大乘的慈悲是以授法为主体。比如一个烦恼要如何解除,以什么方法破解?这是大乘要研究的对象。如果面临了种种烦恼都解不开,就不是在走大乘的路了,所以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不入轮回,大乘的玩法就是要入轮回,在生死里体会那么多烦恼痛苦,理解那么多痛苦烦恼,才能真地感受众生的痛苦,从而激发大慈悲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有人说“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可是菩萨道不是在人世间受苦遭罪就完毕了,而是在受苦遭罪的同时要能在其中体会,并且破解这些痛苦烦恼。所以我说过:“你所面临的痛苦烦恼,不只是你自己的,还是众生的。”你能解决了这个烦恼,才能把这个方法告诉给同样痛苦烦恼的众生,帮助他们也解决这个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手段没有方法,众生的痛苦解除不了,这个菩萨道就是还没走到位,这个菩萨道还没抓到精髓。
于是大乘的根本就是在于:在生死的体会感悟中、在烦恼和痛苦的磨练中掌握解决的方法,并能以此方法开解此类众生,这是大乘的根本。有的人有了方法没有慈悲心,也就是把法握着,看到众生有苦有求了也不肯伸手,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大乘的门槛在慈悲心,大乘的根本在于传递解脱的方法,而大乘的目的并非是自己不入生死、不再受轮回,而是以慈悲心帮助更多众生也同样不受生死、得到快乐。这是大乘的正常心态,这样的大乘才契合佛乘,才适合叫做一佛乘。我们看看佛陀的行做,对十方众生、九法界一切众生完全的帮助,完全的利益,有什么样的要求就给予什么样的帮助,佛陀是在救度一切众生,那么菩萨道就是在学习救度某类众生。什么时候菩萨道能做到对九法界众生都能救度了,就能叫做真正的一佛乘了;什么时候对十方众生都能救度了,是需要有大慈悲的心量了。所以慈悲心是根基,但是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方法能传递,这个慈悲也是空慈悲、假慈悲、样子慈悲。
严格来说大乘行者是佛子,是佛陀的儿子,是佛陀的亲子,因为这孩子和爹更像;而小乘好像是抱养的,怎么养也不是一条心。大乘的目的和行做标准与小乘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以求自己安乐为根本出发,而是以救度自己的痛苦为出发点,能救度更多众生同享快乐,所以大乘和小乘表面上看是差着慈悲心,但是若深说完全是不同的。
烧香能看出什么
和您说句实在话,看香谱这种东西是迷信来的啊,那种忽悠你说看了你的香形状,就能这样那样的指点你的人生的,全都是骗子。
师兄,咱们既然这么有佛缘,能够烧香祈福的。咱们不如去地藏论坛看看,那是一个二十年历史的老牌佛教论坛,咱们在上面可以学到正信的佛法常识。
这样不仅今生现世获报培福,未来世生生都会因为这颗佛法的种子,累世都会获益的啊。
转您一篇地藏论坛刘欣师兄的精华帖子,咱们看看上面讲的佛理,是不是很有益呢:
怎样才能不退转?怎样才能往生净土?(出处: 地藏论坛刘欣)
前几天,有同修发了一个帖子,问道怎样学佛才能不退转?我们找到了很多的答案,都是在经典中标明的。比如修习《地藏菩萨本愿经》就可以菩提不退,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可以不退转,行十善道不退转。等等。这些答案都是正确地。然而发现这些答案里我们还是需要研究一下。这么多的方法,我们不退转岂不是十分的容易?真的是这样的么?
比如我们看到学佛念佛的人,他们也是求生净土,还有的人也是念《地藏菩萨本愿经》,拜佛,烧香,很是勤快。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退转!有的人念佛但是还是没有往生,所谓念佛的人成千上万,往生的人寥寥无几。这个就不能说他不退转,他又落入了六道轮回中。这是怎么回事哪?有的念了几天《地藏菩萨本愿经》,但是没有什么感应,于是又不念了,不学了,这个也是退转了。像这样的学了又退回去的人很多。遇到一些违缘,于是觉得学佛没有什么好处。退悔心很容易就升起了。这也不是不退转啊?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学佛能不退转的宗旨呢?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一段十分详细的说明: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族唯烂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世尊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修什么法,哪个门派,哪个法门。如果没有真正在十善业道上下功夫,那么是不能称为大乘行者的,求无上正等菩提的话更是谎言。甚至是造罪的。看到这里真是寒毛直竖。我们念佛的人,口口声声地讲自己是修的大乘法,是要成菩萨的。往生了不就三不退了么。但是看到这段经文,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佛明明告诉我们什么是大乘,首先的标准是十善业道!如果这个没有做好,那我们天天告诉人家自己是学大乘的,修的是大乘法(写到这里,惭愧的真是无地自容,忏悔自己从前的大妄语。)岂不是像上面说得“是极虚诈山伍是大妄语”。我们天天在打大妄语。那里是学佛,简直是造罪嘛。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佛也念了,经也读了,还会退转。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学这个法门。《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我们读了,可是我们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当然不在菩提不退之列。阿弥陀佛我们也念了,也说要往生西方了,甚至还很有信心地说一定往生,但是我们没有五戒十善,看看《佛说观无量寿经》里没有五戒十善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往生的话,我们真的那么有把握么?
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么?是。地藏法门是么?是。楞严经、圆觉经等等都是大乘法门。但是我们是大乘行者么?大乘行者的标准(这是最低标准)佛告诉我们了,我们可以自己衡量。如果做不到,那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行者,是学大乘的。谁会保证我们不退转。佛又没有说要给我们这样的人打包票。
接着佛又讲到:善男子。若但言说及但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蹬。善男子。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兆漏。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
这里说得更加明确。我们想要得菩提道,脱离轮回,但是不需要修十善业道,没有那个事。不可能的。往生西方成佛就有保证了,那么这样好的事情我们不行十善业道能不能得到?比登天还难。《佛说观无量寿经》讲的很清楚。能自主往生的都是有戒行的。这是基础,还有就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是真正求无上菩提的人。最低的标准世尊已经告诉我们了,大乘行者的标准最低是十善。十善没有守,说自己发菩提心了,那不是妄语是什么呢。我们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经》,但是十善没有落实,不够标准,我们就不能得到经中的种种利益。
也许有的人会说,有的一生作恶的人,临终念佛还往生呢,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注意这临终二字。看一下上面的经文: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这里也有临命终时的字样。这个人如果到临终时还不省悟,还不忏悔,还在讲大妄语,那是不能往生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善和杀牛屠夫往生的故事,他从前都是不知道佛法的,临终时见牛索命,(这个时候肯定忏悔了)从前的善根显现,请僧救度,福报还很大,请到了高僧,告诉他念佛的方法。这样他才得度。王善和没有大妄语,临终能忏悔,皈依,又有大福缘。这样才能往生。那么我们如果希望自己也这样,该吃吃,该喝喝,该坑人坑人,该杀生杀生,那么福还没有修,罪造了一大堆,妄语的罪过也很大了,往生就更没有指望了。要知道往生的都是善人,没有恶人。可以是刚忏悔的恶人,可以是刚刚由恶转善的人,但决不是想投机取巧的恶人。想等临终做好人的能是好人么?
在《楞严经》中,我们也看到佛这样讲: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问怎样于菩提心得无退屈?怎样没有魔事?世尊怎么回答的呢?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是不变的真理。只有五戒十善才能令人不退转。这是最低的标准。我们修学任何法门都是这样。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接着讲: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单纯发心是不行的,发誓也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本愿法门已经脱离了佛教原有的教义的原因。你说你想去极乐世界就可以去?不对的。这里佛说了,不行的。
自己尚不能成就,也不能让别人了脱生死。发愿只是种个种子罢了。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
这个十善业道不仅仅是大乘的标准,还是佛法的标准。释迦牟尼佛说六道众生,脱离轮回的圣人,菩萨,佛都是十善业道做的有所差别造成的。做的百分百,做的圆满完善,就是佛,还有差距,是菩萨,再差一点,就是缘觉,声闻。最后就是六道众生了。
佛法的标准不是说你念了多少声佛,磕了多少个头,而是十善业做的怎么样了。念佛也是一善,而且是很殊胜的一善,但是不够,不全面。佛法就一个标准十善业道。做的圆满就是佛。
如果我们能把五戒十善做好,临终往生十念,肯定往生!但是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就算是念了几百万的佛号,还是没有把握的。
很多人都劝人老实念佛,都说有的老人家,字不识几个,但是老实念佛,就能往生。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为什么老实?我们为什么不老实?为什么人家能塌下心来念,而我们不行呢。
还是这个标准,五戒十善做到多少。没有做到的话,首先说明我们对因果法还不太相信,相信因果当然是会认真奉行十善业道的。不信因果,我们怎么会相信六道轮回?更不会有真正的出离心。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六道轮回的痛苦。也就不会真正相信极乐世界的快乐,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些都不相信,我们绝对不会塌下心来念佛。怎么会老实?
老实人是因为他们对因果报应有着极大的信心。对六道轮回的苦有着深刻的体会。想离开这里的愿望十分的迫切。他们当然老实。怎么会不用功?这样的人十善业道一定会好好做。
如果我们还不是很老实,那就是我们还对轮回有眷恋,还没有深信轮回是苦,还没有真正相信因果报应。自然五戒十善还没有做的很好。这都是有连带关系的,都是有一步一步的阶梯。
说了很多,我们如果能真正了解不退转的原理,往生的原理。并且能实行下去,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功不唐捐。
我们的十善一年比一年做的好的话,恭喜你,学佛有进步!相反的话,我们就是退转了。
下面附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对大小乘的标准定义:
善男子。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
这是大乘的标准。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声闻乘。谓诸众生常勤精进安住正念乐等引定离诸谄诳。信知业果不著五欲。世间八法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头然。常审谛观诸蕴界处。恒乐安住所有圣种。具此相者名声闻乘。
如是众生尚未能成独觉乘器。况复能成大乘法器。
如果连独觉乘尚未达成,怎么能称为大乘的法器呢?独觉乘的标准是什么呢?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独觉乘。谓诸众生具上声闻一切功德。复能于彼五取蕴中。数数安住随无常观。数数安住随生灭观。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能审谛观皆是灭法。具此相者名独觉乘。如是众生非大乘器。
独觉乘是什么标准呢?要具备声闻乘的一切功德,然后又能具缘生法住生灭观。这是独觉。
需要注意的是声闻乘的标准:谓诸众生常勤精进安住正念。乐等引定离诸谄诳。信知业果不著五欲。世间八法所不能染。
这个标准达到了才能有资格学大乘。否则是非大乘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信佛的人很多,念佛的人很多,经典印的也很多,香火鼎盛。但是释迦牟尼佛却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末法的原因。
有人说小乘是低级佛法,大乘行者不应修持,对吗
观音道场赐刺禅林---“广德寺”网站、
祈竹仁波切答: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极不善的心态,而且会有严重的果报,这是佛陀所亲说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离心,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口亲说。如果说这些教法低级,就正是轻视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贬谤法宝。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运键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如悄镇要发为利众生而欲成渣粗佛的菩提心,若对众生之苦没生起悲心,如何能生出要不顾一切地利益他们的菩提心?但如果对自己处于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厌恶,哪里会对同在六道中的众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见出离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础。没有小乘共道的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虽然并不以自己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却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们以持戒为行善止恶的一种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们虽自称为大乘弟子,但却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连圆满的小乘出离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万勿自以为是大乘而轻视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证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罗汉,贬视小乘行者的人,同时也是在贬谤圣僧宝。
以上答案由得道高人开示,欢迎你到唐、宋、明三朝800年历史9个皇帝11赐刺的观音道场“广德寺”网站了解更多内容
可以参考广德寺网站百度空间的链接进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38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