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凡夫心境,对死亡来龙去脉一概不知的词条

佛教为什么越来越兴旺,因为它有正能量
传喜法师:佛教赋予生命正能量
——光明楼
2014.05.10
所以你才知道佛菩萨的那种情怀、那种量,哪里是世间人做生意的,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好像我们很多人就从这个角度来看佛菩萨,你们是不是在宣传?
你们是不是壮大自己?总是要来测度佛菩萨,佛菩萨就是来救我们的、帮助我们的,佛菩萨没有为了自己利益的。
为了帮助我们,佛菩萨是想尽了办法。像文革的时候我师父他们被批斗,只要他说佛教不好,我不信了就可以了。他为什么要坚持?他坚持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天天要被批斗、被骂,就这个道理他要坚持着。为什么佛教不对?佛教就是对的,我就是信佛的,一给机会马上就恢复寺院。甚至师父早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了,要离开人间了,但每一天还是那么过的,每一天都是把生命交给众生的喊氏,所以这个我想很久,我一直在想师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凡夫这样过来的,因为我们习惯了凡夫的思维方法,师父的行为肯定会触动我们,如果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死了,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会怎么样?那为什么师父没有这样,每天还是为这世间考虑,生命在世间的每一天乃至他要走之后,他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那时候我跟着师父,师父就讲文化大革命那个口号:“毫不利己!”他说毛主席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还没生出来。这是菩萨的精神,菩萨才是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些人他不懂这句话,因为师父是学佛的,师父知道这句话什么意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菩萨的境界!文革的时候那些人喊,所以师父说这种人还没生出来呢。因为他们都不信佛、不信菩萨,都把佛给砸了,都大逆不道,你说这种人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小朋友多让他正档接近大自然,这个地球母亲是很伟大的。应当把孩子放到大自然里,让他爱这个大自然,这个大自然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妈妈一样。孩子就是爱疯,当他越疯越融于这个自然,他就越爱这个自然,越爱这个自然他生命力就越强大,生命力越强大,他就不会为那些蝇营狗苟的事烦恼,生命越丰厚与天地之间,像大地一样的厚重、像蓝天一样的广博、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让他生命就充这些电,知道吗?小孩子伴随着这些,这些不是在文字上的,这个本身就是大文字,天地就是一本书,让他陶冶这种情操,当他这样的时候这些已经融入他的生命。
他的童年是这个的时候,当他想起他童年的时候,他就跟蓝天、跟大地、跟高山、跟树林、跟新鲜的空气、跟清澈的水就连在一起了,那已经融入他的生命。如果读唐诗、读宋词他不懂的话,但是读进去他大了以后,他可以慢慢回味。这个比唐诗宋词还厉害,那你不能因为唐诗宋词不懂就不给他读了,小孩子在这里面成长得越丰厚,他本身就融入在这天地之间去成长、去体验,然后长大的时候他的生命就会很厚重,如果光是在看书本的,到后来人就生命越来越干瘪,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你像她父母一样的,现在不让他走那种传统的学习路线了,让她跟着师父很好啊的。那其他人同龄人哪里有这种机会参加法会,经历人生最真善美的东西。她经过这样的话,有福报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下来那还了得。到时候她满身细胞充满了正能量,那你想想这世界最缺的就这种人。像佛经讲的这种人到哪走一走,这地方都应该起塔来纪念他,那你想想看你这种人,你还担心他吗?他浑身都是正能量,他天天心就是跟真理在一起的,跟佛法僧在一起的。带小孩一个是让他沐浴大自然,一个就的让他懂得自己的心,还有父母的爱很重要的!
我也是因为学佛了,生命本具的能力才会慢慢彰显了。
你比如说像音乐这块,我如果能量足一点,我就可以编音乐出来了。我现在如果其他都不做,就做个音乐人,我也能混口饭举渗乱吃了。我要专门定下心来做音乐,那我有很多的音乐呼呼地出来了,甚至我可以入这种定,这个主题的音乐就可以出来。
居士:之前您学过这个吗?
师父:没学过,那不就是从生命力里来的,在以后慢慢的,你比如说我们说要把精力花在一些主题上,生命中自然流淌出来。
其实皈依只不过你心向往了,然后做了个记号,我心敞开了,完全我把三宝作为我的皈依处了,然后以后就提醒自己常念三皈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常常提醒自已看经书的时候,我是佛法僧的弟子,学习的时候这等于是你这个电等于已经通了,你只要开关一开,啪就会亮了,你过去没皈依过,你虽然装模作样在看,但是你的灯不会亮的,因为信心是很重要的。皈依这个仪式虽然很简单,但是他决定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很重大的。
通跟没通是不一样的,没通的时候你研究是你自己的分别心在研究,是你主观的。你皈依了之后,我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经就好像活的一样,佛他在给你灌顶一样的。我以前读东西也是的,读读理解了之后,我就进入理解的那个状态,进入那个状态眼就从文字当中跳出来了,然后就进入理解的状态,那你就等于像入定一样的,你处在那种能量的状态了,佛的真理他是智慧,智慧是有能量的,能入定就超越,超越我们这个狭隘的生命状态,感受是不一样的。
像我五台山最后一场讲课,那天下午我都讲着讲着好像要入定一样的,也不知道我讲了多长时间,讲第几天我都没概念了。然后上午下午,我也没概念了,几点钟我也没概念了。我常常就住在那种状态里,所以如果你们不给我一个纸条子,不给我一个钟,我根本不知道该结束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大家都进入到这个境界,大家生命就哗一下就狭隘的三维思维的空间就突破出去了。你真突破出去,那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文殊菩萨的这个清净的世界了,那才是真正的一片金色光明,文殊菩萨金色界了。
昨天我去拜佛舍利的时候,佛舍利就变成金色的了,以前都不是这样的,所以最近这两次讲经还是有一点点好处的,首先我自己是第一个得利益的人,我不得利益我怎么讲出来让大家这么受感染呢!
居士:那是我们弟子的福报,就觉得师父太辛苦了。
师父:辛苦那是辛苦的,一进入讲经,那我身心就处在那种状态的,那如果处在这种状态里,大家听讲经的人这几百人业很大,就会把我这身体等于是好像等于掏空掉一样,因为那种特殊的状态。
你像你先生,也属于智慧型的人,以后读经先从《阿含经》看好了,“佛说无我”哪里有我?剖析的时候那每一句话下去那都是非常大力量的,那佛讲的是真理,我们认为有我,这是虚妄的、幻觉,那佛要把我们从这幻觉里拍醒。没有我,哪里有我啊?那这个时候如果你去看,看了之后你就跟着佛的这个智慧进去的时候,你会感觉不一样的,你从对我的这个界定开始模糊,然后开始超越了这种,然后恢复我们生命真正的真相,完全感觉不一样的。
我以前学这些经的时候,如果你跟佛保持相应了,佛的这种智慧,你的心相应当下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的生命,所以我没学佛的时候每年到冬天手脚都是生冻疮,随便你什么手套也没有用的,一学佛了马上不一样了。这能量场都够了、归元了,那以前没学佛的时候六神无主,六神无主没元气的等于是散乱的状态,一学佛了不散乱了,能量场那马上就不一样。现在自从学佛了,就再也不生冻疮了,归真是不一样的,再归真再归真,当生命越来越跟真理合一的时候,那个能量就越来越大。
阿罗汉就可以悬浮,衪就知道我们生命,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这几大元素组成的,所以入地定就会变成大地,入水定就可以变成水。这些元素可以相互的调,自己就可以调的,所以那阿罗汉衪就有神通了。起来变成火就是火,变成水就是水,变成地就是地,自己完全就就能驾驭生命和身体的,那你想想看这才是大科学。那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都是把人束缚了再束缚,本来就是牢笼还又再给你加了几层牢笼,那你想想看,佛的教育是让我们解脱,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让我们束缚,所以这个教育还是不学的好,越学被伤害越多,但是唯一好处识字越多是对的,因为圣贤的思想也要通过文字来展现,我们能够识一点字能够读圣贤书就可以了,能独立思考就可以了。
我们凡夫对死亡有恐惧,又把医生当救命稻草。
居士:对,但是又不相信医生。
师父:对,他们又不相信医生,自己又恐惧死亡,你这本生就很怪,天天就担心在这里面。年纪大了、一老了肌体衰败了,然后天天就在那种恐惧当中,所以你学过佛的,你把一切现象,哪怕身体的感受也都当成一种很亲切的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很亲切的,都是佛性的展现。
老也是一种经历,都是生命的历程,去享受他,那就不恐惧了。生老病死变享受了,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现象,你就去享受他就行了。你看着他是怎么死的,但是你有一个不死的,最关键就是这个问题,你有一个是不死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你,死的那是因缘,所以要长养出这种智慧来,我们佛所以叫不生不灭的,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不生不灭的,然后你的因缘是生灭的。生命是有生老病死的因缘的,对这些无有恐怖、没有挂碍欣赏着他,有这样的一种姿态,欣赏着他,那就好了。所以你看那些大成就者,他们生癌症,你看他们一点也不恐惧的,因为他们的禅定力、他们的智慧力是超越的,衪是可以驾驭他身体的,生这个病就生这个病好了,完全超越它的。
现代教育,就是把一个人变成一块电池,就像《黑客帝国》里面描述的那样的。就把人变成一个电池,变成这种社会的一个砖块,其实真正的压抑了人性,剥夺了人的最尊严的东西。这种邪见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学佛能恢复一个生命的正能量。比如说哪天真的生病了,真的身体难受了,就念佛好了,你静静地念佛,那种痛碰到你平静的心,然后他又变成正能量了,因为这是觉受,当你安然地接受的时候,他就变成正觉的力量,正觉的力量是阳的,那你阴的东西就化解掉了,所以你有病苦,你安住在正觉的状态那叫消业障。那其他的人就不一样,没学佛的人那就叫痛苦、那就叫折磨,然后自己就变成像那个奴隶一样,毫无还手之力。
居士:其实病痛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病痛所引起的恐慌。
师父:对,恐慌,因为你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如果你智慧的能量足够大了,你完全不会受他影响了。为什么我们要持咒?为什么持一个咒打基础至少要十万遍、十万遍、十万遍,就咒持到熟到已经超越你的下意识的了,到这种就是咒存在,我生命不存在了,要到这个境界,才能破我执知道吗?也就是说我的感觉没有了,但DNA照样在旋转,你才会超越这个我。
完全敞开,比如说一块冰,他对着水说:“我愿意向你敞开。”但是因为冰的自生的温度原因,他不能够完全一下就融在水里。在这个过程当中,所以我提醒大家要忏悔自己业障、积累资粮就是这个过程。把自己慢慢地融化掉,当你融化掉的时候你会发现,确实融化了之后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但是这还是有一个物理过程的。
我们完全想对这个光明敞开,“佛啊”我完全信仰您。但是实际上说当你开了智慧的时候,你再反过来看你以前说的“佛啊”,跟你三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讲的“佛啊”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时候“佛啊”只是一个文字、只是一个名词,后来说的“佛啊”他是一个圆满的生命,他是那么的丰富、那样子的光明、那样子的圆满,但是之前讲的“佛啊”只是一个文字、是一个名词,所以当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候,跟水融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会发现,虽然冰就是水,但是冰的状态跟水还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的。
水是柔软的、水是无孔不入的、水是没有自己形状的,但冰虽然也是水,但冰是有形状的、是固体的、是有障碍的。我们现在就是那块冰,我们虽然说对佛完全敞开了,但是还是要给它慢慢慢慢给它加温加温加温,就是业障要消除,福德要积累。当你哪一天完全你这块冰已经变成水的时候,你会发现太奇妙了,这生命太奇妙了,那个才是生命的胜利者。
而不是说我读了那个重要的大学、拿了一大叠文凭、把一大堆学士帽、博士帽戴在头上,那都是没有用的,死的时候一文钱不值。你不能抱着所有的里程碑,但是只要你实践过了,里程碑对你就没有意义,世间的人就走那个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当你一个生命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就是你突破了我执,真正的跟宇宙、跟佛融成了一体,你的生命就变成解脱的生命,这时候是最荣耀的生命。
你或许以前学基督教的时候,他也就强调这个荣耀,主的荣耀,你怎么享受到了他的荣耀,但是基督现在已经很明确了,耶稣学了佛教了十几年的,他其实就是把佛教的道理,佛教的十戒、八关斋戒,以他们的文化语言形式告诉基督教徒了,如果你学了佛之后再看那些,你就能很好解读他。反过来说你如果没有学佛,他的真谛、真实义,有时候显现不出来,都很模糊。你学了佛再看儒、你看道、看耶稣,看那些你就会看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讲的。
居士:都通了。
师父:是的,你像我又不排斥他们,我认为他们也是菩萨,但是作为理论体系来说,那真的是没有比佛更完美的。
居士:信佛才会对以前的信仰有更深的理解。
师父:对对,会有更深的理解,知道他在说什么。所以基督教里面,他很虔诚的教徒也会有身体会飘起来、有神通。因为他完全地就投靠主了,然后他享受到了主的圣灵的加持,但是他那个有危险性,比如说佛为什么有这些教理?他通过你的逻辑思维建立起一个不偏的,你的知见不偏,你的修的方法不偏,那你的整个结果就不会偏。因不偏、缘不偏、最后果也不会偏的,如果不告诉你一个正确知见,不告诉你正确修法,你光是那样祈祷,基督有可能没来给你灌顶,有可能你的业障来给你灌顶了,因为我们有业障的,我们生命当中生生世世来有很多不好的。我们所讲的冤亲债主,甚至天地之间有邪灵,你光盲目的那样的话会着魔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觉得佛给我们这么好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就是正能量的,那邪的东西就上不来的,因为你放光的状态他是上不来的。
居士:这个就是说为什么要有师父?
师父:对! 所以要有三皈依,这个就跟基督不一样了,那佛教的话就从我们现在出家人,跟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就一脉相承的从没有中断过,就文革也没有中断过,那这两个宗教体系那就差很远了。
居士:中世纪的时候还挺好,有很多修道院的。
师父:对啊,还有修道院,还有修行,那个时候他还能降魔,那后来完全没有了。他把信仰的部分、修行的部分都去掉了。
居士:对。
师父:弱化了,然后就变成一种概念,一种社会形势,我们不管是去欧洲大陆、还是去美国,那为什么那里鬼很多,就是因为他没有超度。光是一个信仰,那个信仰又没有到很高的程度,他的生命还没有跟耶稣手拉手,像我们阿弥陀佛伸手接引一样的,他那个没有接到,没有接到怎么办?那亡魂就飘零的,一飘零好了,那个人间亡魂越来愈多,然后他们又杀生吃肉,然后结了很多负面的能量在那里,其实就有很多的问题在这里。
那佛教就很清楚的,都能处理这些,有很多超度它们的方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用各种方法净化他们,所以现在我们佛教还要帮助他们。像我去德国为什么一半的时间有彩虹,也是这个道理,去英国、去美国他们那些神都很高兴,佛教来了!因为在他们眼睛里我们佛教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教的力量没断过传承,不管是小乘的、大乘的、金刚乘的,特别是像我有金刚乘的传承,那还了得!在他们眼里看到,哇!那简直就是一个大富翁来了,贫穷有救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跟他们是一种联合。
我也是觉得他们基督教文化里面,他们的圣人可以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现在要把这个正能量联合起来,来帮助人类。现在我们人类,不管是中国也好,西方也好都到了一个非常时期了。中国比如说教育有问题,那西方走的路线也是有问题的,全部就陷入了一个唯物主义的这样一种状况里面,这样一个科技的游戏里面。这个科技的游戏是很狭隘的,整个人类如果陷在这里面,这是很危险的,人类其实已经走入这样一个狭隘的,一条单程的通道。那些圣贤都是很忧心的,我们从一个农业化的社会,进入工商业化,现在更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现在这个概念人类越来越狭隘了。
所以现在能来学佛是有福报的,有福的人,跳出来看这个社会,看人类文明,然后自己的生命活在这种自由的状态,这是大福报的人。这是像那个很有钱很有钱,最后还又不被他那个有钱的机构套着的人才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有的人有钱了,所以他的机构很庞大,他自己就在这里面,比如说董事长一天都不能离开,离开了又不行,他都搭进去了,自己编了一个网,然后自己也被网在里面,能够超越出来的这很难的。
就好像有一个人在沙滩钓鱼一样,另外一个富翁也在那钓鱼,他说:“你怎么能心无大志,你应该走出去,天下很大。”“走出去干嘛?”“走出去赚钱啊!”“赚钱干嘛?”“赚钱到最后能悠闲地来钓鱼。”他说:“那我现在钓鱼不一样的嘛!”
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出国,要跟这个人类优秀的文化接轨,要跟这些圣贤手挽手,把这个正能量联合起来救人类。佛教你看对生命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这是佛的悲愿力。
居士:就是佛的形象竖在那里,就会引起人的渴望。
师父:对啊,那你想想佛教的内在的力量多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但是一方面我们要皈依佛,一方面我们要得到真实的东西,不是表面的。你像我们有智慧的,所以我们修行要受五戒,第一不杀生,仁慈的人尊重生命,不伤害所有的生命,不剥夺它的生命;第二不偷盗,我们人除了生命最重要之外依靠物质,所以不去破坏别人的物质,就是不与取,偷盗叫不与取,别人不给你,我把它占为己有,我们不但尊重他的生命,也尊重他拥有的物质;第三不邪淫,人除了依赖物质,人也依赖感情,所以人也不去破坏别人的感情;第四不妄语,人也在社会上要有信誉,语言要诚实,不妄语;所有前面的这四个,都是一个人应该有的这个状态,但是如果一旦喝了酒之后人就会失去理智,所以说第五个就是不饮酒,不摧毁自己的理智的状态、理性的状态,不饮酒包括不吸毒、不抽烟,就是不损害自己的大脑,这就是信众的戒律。
这五戒佛告诉我们:人的这五条戒律,是我们一个幸福人生的保证,甚至下一辈子能做人、甚至能升天、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资格,这就产生正能量,否则这是变成生命最大的漏洞。杀生,自己是生命,同时摧毁别人的生命,这本身就造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劫。你也喜欢财物,但是又侵犯别人财物也不好。然后破坏别人的感情、或者语言没人听的话、社会上没有信誉度、还有就是摧毁自己的理智大脑,这都生命不应该的状态,所以远离不应该的状态,竖立起正确的生命状态这就叫五戒,五条生命规矩一般性都可以做到的。
我第一次三皈依我也是十二号,圆明讲堂每个月是十二号,因为明旸老法师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师父,每个月就是十二号那天三皈依。我也是那天三皈依的,今天也是十号,三皈依受五戒,这五戒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那我就一起做了,其实五戒很简单的,都属于门槛级的。只不过受三皈依只代表我有信仰,我是三宝弟子,那五戒呢?那我不仅仅只是有信仰,我还去实践了,这是一个可操作的,就是一个生命的承诺,我是佛弟子了,我愿意承诺佛所规定的这五条,比如说我若干年以后,多少时间之后我再来做这个,再来实践佛教,你说我是不是佛教徒?我是,我皈依过了,但是并没有去实践,也可以说我今天是佛教徒了,从今天起就可以去实践佛陀的教法,告诉我们人类其实佛陀跟我们讲的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你说怎么开智慧、怎么开悟?那是云里雾里的,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戒律是最可以实践的,距离我们最近的程序,我们马上一个凡夫就可以做到的。虽然成圣人的标志是智慧,但是智慧是没有形象、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是很难触摸到的,但是戒律是可以触摸到的,是可以实践的,所以佛学有戒、定、慧,这三个学问。
戒是我们每一个凡夫都可以做的,定不是说坐在这里就是入定,马上就开智慧,那两个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个戒律可以,我想做到我现在就可以做到,那你做到了之后,你早做到就早得利益,所以戒定慧又称为叫三无漏学。就是在生命的这个过程当中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产生生命能量漏失掉的,所以称为叫三无漏学。你戒有了,这个无漏了,你的生命能量就增长,就会得定,定的又把你的生命能量又升华了,然后就可以开出智慧的花朵来,所以戒定慧是三位一体的,是有着内在因果关系。
怎样看待生死?
其实,生命既复杂又简单,其生命历程就是一段旅程,既漫长而又短暂,既有起点也有终点,当一声哭啼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伴着孩子的出生,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快乐和喜悦!然后,就会面对自身的、环余颂境的,疾病,交通,灾害等等对生命侵袭,稍有不慎、差错生命就没了,人一生下就面对死亡威胁,死亡谁也无法逃避的一条路新老交替,新成代谢是自然法则,
人赤裸裸地来到人世,最终仅穿着一块遮羞布不得不离开,化为灰烬回归泥土,人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充满惊刺和坎坷,个体生命就是人生的感受和体验,普通人大都在生老病死后,在忙忙人海中只对熟人,亲人,朋友有影响力,个体死亡随时间推移,就开始谈化,封存在人们记忆里或逐步消失,只有当忌日或七月半亡人节日来临时,才会记起他们,纪念他们……
生命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流躺着先辈们的血液我们没有理由践踏生命,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得惊彩,追寻生命的意义,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给了我们答案,给了我们宝贵精神思想遗产,有抛头颅洒热血,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义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壮语,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死重于泰山,激励了一代一代神茄人,也有生不带,死不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无奈有生不如死,命悬一线,阴阳两隔生离死别的感慨,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勉的,也有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死游毁察无葬生之地,是死有余辜,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
乐观面对死亡的诗句
1. 关于面对死亡的诗句
关于面对死亡的诗句 1.对待生死的蕴涵人生哲理的诗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
名和利啊,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我的笑声中动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前衫在人间!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拼得十万头颅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于忧患,死与安乐。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觉高歌有鬼神, 安知饿死填沟壑?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去黄泉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为赴大义轻生死
人死不过头点地,脑袋掉下来,碗大个疤!
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此二句多见于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陪州,与子偕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有关人生哲理对待生死的古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白话释义: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白话释义: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宋·陆游《示儿》白话释义: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刘向《荆轲刺秦王》白话释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白话释义: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6、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白话释义: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有关生死的诗句
关于“死亡”的诗句有:
1、《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於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2、《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慧乱腔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3、《悼亡三首》
[北宋]梅尧臣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
4、《悼亡吟》
[元]郑禧
特写青笺几往来,
佳人何自苦怜才。
伤心春与花俱尽,
啼杀流莺唤不回
5、《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唐]白居易
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
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4.关于正确对待生与死的优美语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 , 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 不同的人 , 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
这个主题 , 在近叁十年来 , 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 , 有许多的学者 , 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 在西藏系统的佛教 , 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 , 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 , 不过 , 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 , 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 , 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 , 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 , 对佛法的认识 , 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 来加以说明; 今天的这场演讲 , 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有很多佛教徒 , 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 , 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 , 是一种负担 , 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
佛说: 「人身难得 , 佛法难闻。 」 我们法身的慧命 , 就是要如何开悟? 如何成佛? 开悟成佛 , 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 , 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 , 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 才可以听到佛法、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 , 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菩萨要成佛 , 一定是在人间 , 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
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 , 才能发心; 发菩萨心 , 修菩萨道 , 然后成佛。 因此 , 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可贵的; 由凡夫成为菩萨 , 由菩萨到佛 , 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生命的出生与死亡, 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生未必可喜 , 死未必可哀 , 生命若无尊严 ,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严 , 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 , 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 相反的 , 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 , 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叁、生命的尊严 , 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 , 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 , 就是生与死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 生命的尊严 , 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 , 多方面来确立它的意义和目标。
然而 , 今天我不是从以上的角度来谈 , 而是从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与死的尊严。 从佛教的立场看 , 生命它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 , 一定要实践承诺; 过去造的业 , 必须要受报。 因此 , 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生命的价值 , 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来确立认定 , 而是自己负起责任 , 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 , 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 , 作最高、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 , 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 像父母、夫妻、儿女、老师、学生等。
因此 , 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自己的责任 , 充实自己 , 作不求回馈的奉献。 只是想如何的对他人有益 , 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 , 来奉献一个人、二个人 , 乃至於许许多多的人 ,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甚至於 , 对一个自然的环境 , 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 , 也作奉献 , 这就是作自利与利人的工作 , 也是在行菩萨道。
这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 , 来作为自己永 的归宿。 必须将自己的所有 , 分享给他人 , 回向给一切众生。
同时 , 继续发愿 , 愿自己能够成长与消融 , 能够圆融与超越 , 永无止尽地奉献。 如果建立这样的目标 , 不论人生是长是短 , 都是极有尊严的。
生是权利 , 死也是权利; 生是责任 , 死也是责任。 活着的时候 , 接受它、运用它; 结束的时候 , 接受它、欢迎它。
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 「不要等死、怕死 , 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 , 珍惜活着的生命。 」 因为生存和死亡 , 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 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 , 必须要你死的时候 , 贪生也没有用。
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 , 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要知道 , 死亡的人 , 可能是自己 , 也可能是亲友 , 这样的事 , 随时可能发生 , 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恐惧死亡 , 用死亡吓唬他们 , 而是要他们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 , 如此 , 才能帮助我们智慧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十多岁时 , 就发现人的生命过程 , 从生、老、病 , 到死亡的事实 , 因而促使他去修行、去悟道 , 使他成长、使他得到大智慧 , 进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类。
(叁) 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贵 , 并且运用生命使自己成长 , 奉献他人。 至於什麽时候死亡 ,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知道; 因此 , 知道它会来临 , 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
在台湾 ,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 , 他深信命理 , 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 , 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 , 到了那一年 , 他把工作。
5.形容人生面临死亡时有所感悟的句子
1.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
2. 死亡是一种灵魂消逝、或是寄托,但它不能再获重生。
3. 死亡,大多数人向往它,或多人畏惧它。那并非是一种心灵依恋,我想他们丢弃了死亡,他们是英雄。
4. 在古人眼里甚至是心里,以死报国、以死谢罪,才是勇敢者的作为。
5. 唯有丢弃死亡,才会拥有另一种体会。
6. 在如今,充满竞争、诡计肮脏的社会,丢弃死亡才会活得更好,能坚持的活着,这是勇敢者,胜利的标志。
7. 丢弃死亡不是苟且偷生,丢弃死亡只是为自己的失败来换取最终的成功。
8. 信心的魔力是强大的。即使梦已破碎,亲情变得暗淡,我想前方的路还需要一个丢弃死亡的勇者努力蹒跚,匍匐前行。
9. 坚定的心是死亡的批判。
10. 但是我向往成功,我将丢弃死亡,据弃那至上的刺激。
11. 丢弃死亡,换取世间的完美。
12. 我要丢弃死亡,成为至高无上的英雄。
13. 丢弃死亡吧,让那愚蠢的人类为我的强大而欢呼,为我的高尚智慧而雀跃。
14. 死亡不可怕,求死之心人皆有之。
15. 丢弃死亡,需要恒心。
佛教对人的死亡是如何解释的?
佛学《西藏生死书》中记载: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昌首理死亡。
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
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
扩展资料
佛学《西藏生死书》意义:
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
生死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大磨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这本书已经变成许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断地思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许多滚迅斗读者告诉我,这本书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人生,提供了他们养生送死的指南,升华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生死书
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
诸君大德!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对死后的去处一概无知(万丈深渊,大黑洞一般),因无知生大恐惧感,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ui)死亡后的种种状况与现世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关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乐观其成。 要明白!人死亡后并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随其现世所造之业因(梵语karma-hetu)(善恶)而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六道中),而又开始展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人事物新的开始,彼人于彼世界又是须要经过生老病死的阶段,如是辗转于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之圈内而不得止息,佛门称之六道轮回。 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即不死,这是人人平等要面对的事实,任何人都没有享有特权或赦免,说他生而不死的理由,毕竟生与死是凡夫迷界,是无常(梵语碧笑anitya)有为生灭的业报;诸佛菩萨圣僧们因断无明烦恼而净化生死,是故无生死无轮回,若来人间只是示现度众生,游戏人间一般而已! 修行者面对死亡应有的心态与认识,引用经典大意叙述四点供给同参大德: 一、无修行的凡夫心境:对死亡来龙去脉一概无知,心生恐慌,或不知而不惧,或半知半解,或知而故意避开不谈,或认为谈之是不吉祥大忌讳,或认为死亡与他甚远,或真的不知死亡的确会来临,或不关心死的问题,或只知生(梵语jati)的事实,而未曾联想到死亡,这一连串的案子,凡夫对死亡的心态不外乎如此,佛门称之迷惑。 二、善恶之业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不是佛菩萨在操控,不是神明上帝在掌握,更不是鬼怪魍魉作祟运筹,而是由自己现世所作之善恶之业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很公平、很平等、没有特权的,没有任何人在操控,一切自由意志在自己心中,为善为恶自己可以自作运行;换句话说,对于死亡之后的世界(梵语loka-dhatu),乃至投胎转世于六道中的那一道,现世所作为的善恶业力枝闭,即可肯定来世的那一道了。 为善即得三善道,为恶即堕三恶道,这岂不是甚为公平而平等吗?对死亡还有猛慧裂何等恐惧之有呢? 三、现世修行证得果位者对死亡的心境:修行证果者,其生死自在,无有害怕死亡的意念,因为证道者内心已彻底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离生无死,离死无生,生死(梵语samsara)不一不异的道理(真相),是故对死亡心无恐怖,无惑无动,远离颠倒梦想,现世已证得涅槃,随顺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华,于世间随缘度日,自在解脱,世间业缘一尽,即入大涅槃。 开悟祖师云:“一念不觉远家乡,狂心歇处见娘面;菩提涅槃(梵语mirvana)非外得,溪声山色悉皆然。” 四、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求生净土者对死亡的心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娑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缘无缘不要紧,只要有心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无不接引往生其国,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曾经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既明白有极乐净土,何愁沉沦六道生死轮回,对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其心境念念不忘西方,忆持弥陀圣号,专志求生净土,其心坚固不犹豫,终其一生与极乐正依报结法缘,世间业果受尽,自力与他力感应道交,弥陀接引,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化生,多生果劫之生死,一笔勾销,从此入圣位。 引述四点法则,针对有关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认知与心态,作一番简略的阐述,仁者明白否!(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其他相关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