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第八课心得分享(百法明门论第四课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第13讲修学心得 观修别境
《百法明门论戚做》第13讲修学心得 观修别境
本期修学内容是别境心所,不同于遍行心所的遍一切处,这类心所是在不同的境界下、不同的因缘下才能产生!一共五种:
第一,欲。1,欲心所是对喜欢的境界生起希求的心理,除了眼耳鼻舌身的生理希求,还有更高的心理的希求。2,人的需求和生命素质是互为因果的,你希求什么最后就会成就什么!3,通三性,所以分为三类:善的欲望、不善的欲、无记的欲。4,对于善欲、不善欲,可以用禅修来解决。而对于无记的欲,要少欲知足来对待!
第二,胜解。1,胜解心所是对接受的教理生起深信不疑的理解、确定性的理解。2,相对于空性见,胜解还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解,但同时又是见道之前的应该具备的正见基础;另外,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泛泛之解。3,通三性,所以有正确的胜解、邪的胜解,取决于接受了生命教理。4,对于胜解心所,关键在于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教理。我们了解了它的两面性,要远离邪的胜解、培养和重复正的胜解。
第三,念。1,又叫念头、忆念,是一种记忆的心理。对经历过的事情,乃至一个念头保持一种记忆的作用。2,通三性,我们忆念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助缘。3,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学佛需要选择正念:三随念、六念等等,培养我们的正念,导向佛法、导向佛菩萨的品质!
第四,三摩地。1,《百法》里翻译为定,是心一境性,就是心长时间安住在一个境界上。2,作用:平息妄想、使心得到安住、帮助开发无漏慧;3,修定的三个难处:环境、摹本、方法;修定的条件:戒、不断忆念善所缘。4,对待:简化环境训练定力,当有了一定的定力时很多念头会被屏蔽,在做止观,见性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五,慧。1,一种抉择高巧衡、判断的心理。2,通三性。故有:邪的慧和正的慧。3,对待:慧是整个修行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远离不善的慧、获得正确的慧。
“别境五心所”跟“遍行五心所”的共同之处是,都通三性。不同的是别境心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生起!既然通三性,那么就有可能是善、不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用它!就像别境的五个心所,都有其两面性。如何去智慧的选择成为了修行的关键,那么选择的方向在哪里?我理解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有了正见作为指导,那么就可以去明明白白的修这五心所。
通宽皮过本课的修学,要将这五种心里与修行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我修行的增上缘!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同修们!
百法明门
《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 三分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别境五者: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骄,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恶作, 三寻, 四绝州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并禅蔽色, 七声, 八香, 九味, 十触, 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分, 四异生性, 五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报,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老, 十三住,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 十八势速, 十九次第, 二十方, 二十一时,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袭备无为, 四不动灭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 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二法无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什么是烦恼
烦恼就是可以让你笑绝孙不出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坐不安稳的事情。
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己强加于自己的,有很多烦恼到最后都不会出现自己想象的坏结果。所以遇到烦恼的时候放开一点自己的心情。
人生就是不断遇到烦恼和抛开烦恼的过程。
人生除了烦亏宏腔恼还有快乐。
所以人生还是追寻快乐,销衫制造快乐的过程。
给学生讲《百法明门论》怎么样?
《百法明门论》是因地菩萨修行时需要掌握的根本佛学知识,可在给学生讲此论之前,先用一个课时给学生讲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再用一个课时讲一讲释迦牟尼佛当初为悉达太子时,为何能够做到弃国捐王、出家苦行而证于无上旅做菩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佛教的基础上,初发菩提心,方可堪学《百法明门论》也。
另外,讲《百法拆岩衡明门论》可参考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福建菁田广化寺法物流通处有此书,可请来一读。
另外,对楼上独孤飞龙观点的校正:既然你依止的法师已经对你提出此建枣漏议,说明讲此论的因缘正在成熟,不可放弃,这是令大家于佛法修善根福德的好事情,一人成就多人也。
好,南无阿弥陀佛!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课修学心得感悟
百法第四课(法义梳理)
一、依他起相(唯识中道见的中心)
(一)心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成立诸法唯识)
1、什么是心:心就是念头。如喜欢、讨厌、自卑、自大、嫉妒、嗔恨等心理。心像动物园,储藏着各种心理力量。
2、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因缘:当我们的心产生作用,从潜意识上升到我们能意识到的心灵平台上,是要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缘。通过内因或外缘,把我们无始以来潜在的形成的生命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些因缘的触动下纯樱芦就会一个一个上升到我们心灵的平台,产生作用,影响着我们、推动着我们,我们都是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生活、心情、快乐、痛苦,做什么不做什么。
3、心产生活动时的结构:心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唯识讲心产生活动时都有四部分组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心当它活动时都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容易感觉到的是相分和见分。
(1)相分:每一种心理产生作用时,一定有一个对象,在心灵上都会投射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即所缘。
(2)见分:对影像产生一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叫见分,即能缘。如看见一个人不舒服的感觉,。
(3)自证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就是自证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自证分的作用和能力,不颂御觉察,觉察力差就陷入到情绪里。
(4)证自证分:
4、心与世界的关系:每一种心理在产生作用时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相分就是能缘和所缘。我们的世界哲学来说就是主和客的世界,佛法来说就是能缘和所缘、认识和被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眼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识、耳朵——音声的世界;鼻识、鼻子——香臭的世界;舌识、舌头——味觉的世界;身识、身体——触觉的世界;意识、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认识能力像认识的仪器一样,精确程度取决于能认识的仪器是不是很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影像,然后我们的心再反过来去认识这个影像(我们认识的这个影像是我们内心所投射出来的)
本期法义使我更意识到,师父在《百法》开篇。为什么要讲心理活动的四个结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我知见,立佛知见。
为何要破我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象我们现在的人,那一个不是盲人,在没有看清大象的真象时,摸着大象的某一部分,执著于我的感知,并固执地认为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对,事实上我们的知见就跟肓人一样错得可怕可笑。还有我们误认为我们没有感知到的一切就是不存在的,就如眼睛看不到紫光与红光之外的光线,便无明地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等等。人在没有了悟空性之前的所有知见都荒唐可笑大错特错的,做带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我们个人的知见,一定要破除我们的知见。
为什么要立佛的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错误了,那么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佛法的智慧即正知正见。如何用佛法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师父讲的八步三禅的前四步,把每课的正见立出来。然后在我们日常心理活动的自证分中,保持觉察,用正见照破错误的见分和相分,把正见带入生活,改变心态情绪乃至生命品质。
附散文:
知足与感恩
劳累一整天,不过为三餐。
轻松或艰难,苦辣酸与甜。
素食心愈安,宁静可志远。
自由需信念,暖心亲密谈。
规划好明天,经营好今天。
昨天已翻篇,朋友们晚安!
愿今日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三界众生,愿与师兄们共成佛道,感恩三宝,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佛教唯识宗的第七识和第八识
第七识:“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阿赖耶识”为境。
解释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
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
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开悟就是悟到万法统归第八识,因此阿赖耶识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际、如来藏、本地风光。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由于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也能生起、承载万法。
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宴衫衡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
第八晌做识所缘的相分,这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一种能量),第八识“持令不失”。
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故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颂文: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扩展资料
第八识不是生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是不生不灭的,谁也生不了他,反而是他出生了一切。这些道理都要懂,我们才能明心悟道,才能生出智慧,八个识的塌蚂体性都懂了,没有不知道的了,我们才能成佛。
尤其是懂了第八识,我们的妄心七识就可以皈依他,学习他,七个识才能越来越清净,染污就能消灭,无明就能灭尽,那样才能成佛。
把各种法的相貌都弄明白,我们就知道哪个是生灭的,哪个是不生灭的,就不再执著生灭法,就能转依不生灭的真如自性,也就能破尽所有的无明。我们就得把所有生灭的法都弄明白,都找出来,不再认取生灭法,生死的问题就能解决。
所有的法都落在了识上,八个识的根还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中观,就是中道,没有第八识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和衍生。
古代祖师们参禅开悟时,有在见色时开悟的,有在听声音时开悟的,有在被棒喝时开悟的,也有是在被门挤时开悟的,悟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
无须一定要在没有念头时才能悟,其实没有念头时想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祖师们不允许弟子们修无念的定,无念的定即使修成了也不能悟。
多看禅宗公案就可以知道,大多数祖师的开悟是真悟,因此都是得道的人。现代的人善根福德都不足,往往传错佛法,让众生修行走弯路,我们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对与错无法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那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八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