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不妄语(佛说不妄语)

佛教戒律中所谓的“不妄语”是什么意思?
和实际不符合的语言, 言东而西, 言南而北。
下面摘自“未曾有因缘经”, 白话翻译。很好, 看看吧。
释妄语戒
这时国王的只陀太子向佛请教,说:十善戒法是有差别品级呢?还是就一个标准。例如妄语的含义,是唯一的呢?还是有多种不同区别。如果只是一个标准,凡是说谎的都是妄语,那么恐怕无法受持。如果有差别品相,请佛讲解。世尊告诉他说:妄语有两种,有轻有重。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了这个罪过,那么将来会堕落到阿鼻地狱。
另外如果妄语让人因此丧命,或者破坏他人家庭,破坏他人和睦,或者妄语为了违背契约,最后让他人嗔恨。这样的妄语是下妄语。这样的行为是犯戒的。堕落到小地狱。至于其他的调戏玩笑,个人言语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说无,无的说有,并不犯戒。只陀芹轿念太子听候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说道:弟子今天疑问已经消除,在此发三菩提心,请佛证知。世尊说:好阿,这是应当随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时候。
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如佛所说,十方圣贤,明了众生的因缘果报。那么我的父王,奉侍外道,并且随其受持禁戒,不吃肉,不喝酒,断绝五种辛菜。并且能供养梵天,祭拜日月水火,经常布施,以求福报。多次以千头奶牛布施婆罗门。这样有四十年。共计大概有四万头牛。诸位婆罗门享受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美味。这样的功德现在会生到什么天界呢?请佛教导明示。让我们这些行善业者都知道一下。世尊告诉说:您的父王现在正在地狱受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时候,没有善知识教导,也没有方便善巧。虽然修习功德,但是却没有灭除罪业。布施的功德却也没有消失,等到罪业完毕,才会享受福报。
大王应当知道人修善业,不能和罪业相抵消。因为不能抵消,所以想要灭除罪业就要有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那就是善知识。什么是有正见的人呢?就是能够以正教调嫌困伏妄心的人。什么是正教呢?就是修观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还有十二因缘,牵缠生死,修习四种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修行六婆罗蜜,四无量心。这是能够调伏我们诸根的正确方法。诸根调伏就可以成就定慧。有了智慧其心自然正直,能够精进,戒慎究竟,定慧明了。这样所行所作通达无碍。通达无碍才叫作解脱。解脱心即是涅盘。这才是善知识。大王应该明了,明师是大因缘,不可轻视。大王现在能够遇到佛法教化,都帆岩是由于前世的因缘果报。听闻正法,又能为他人解说的缘故。所以我说,明师善师是十分难遇的,其出现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会得到很大利益。故此应当修习般若智慧。
四种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
四种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
第一、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能力就给大家讲解派简诸法的真相与真理。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会对别人说实话,说悦意的话,但这些是善还是恶,主要看发心和动机。花言巧语谁都会说,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也许是恶语或绮语。有些人在道友面前凯举,甚至在上师面前都花言巧语,从来不说真心话、实话。说谛实语,不仅仅是说实话,还要说好听的话。但这个好听的话不是虚伪的,不能花言巧语,而是真心的。
第二、不两舌:断除离间语,化解怨恨。首先,自己心相续中不能有怨恨,要化解自心上的怨恨,还要化解同修之间、亲友之间的的怨恨,再进一步去化解教派与教派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之间的怨恨。我们学佛修行不是要积累怨恨,而是要化解怨恨;不是要挑起冲突,而是要化解冲突。
第三、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能引起贪嗔痴的话不是真话,不是悦耳语。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说悦耳语才是善。要说他人爱听的话,不是跟他讲他爱听的脏话,不是跟他讲战争、盗窃之类容易引起嗔恨的话。如果他认为这些是好听、悦意的话,那是他颠倒,我们不能随顺他,跟着他颠倒。
第四、不绮语:禁止绮语,精进念诵。念诵不是只念佛、念咒语或者念经文。念诵也是指说能引起正知正见,对自他的解脱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的话。比如:他人来了,你很有礼貌地接待他,慢慢地再进一步地谈佛法,这也是间接地利益他。如果有盯羡碧人来了,你还在“阿弥陀佛”、“嗡嘛呢呗美吽”地念,不说话,也不理睬他,这样太不圆融了。
断除三种身恶业不难,断除四种口恶业有点难。历代祖师们都讲过,口业非常容易造。我们的口锁不上,若是能锁上就好了。既然锁不上,说话时就要注意,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它,别让它自由放纵。话说多了没有意义,无意当中还会伤害很多众生。
有时候,你虽然说话不是很好听,语气不是很温和,但若是你自己心里清净,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益对方,也可以说。尤其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说对方的一些缺点和毛病,才能让他意识到这些错误,才能改正这些错误。但是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或者在自私自利的状态中,不要轻易造这些口业,不然将来是要遭受果报的。
佛学中怎样理解不打妄语?
不妄语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一,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四种清静明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之一,在佛教里面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戒的梵语叫做波罗提木叉(意为善法所依处),也就是说是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滋养善法的根,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戒学是第一位,依戒所得的定才是正定,正定所得的智慧才能熄灭烦恼。《遗教经》上佛陀入灭前最后的教导反复详细的讲解和强调戒律,若不持戒,而欲得定,所得之定是邪定,邪定所生的慧是狂慧,犹如无根的飘萍,风一吹,就跟着转动,烦恼一来,不能熄灭烦恼。不妄语,就是说不为名闻利养欺骗别人,包括用写字,肢体语言来欺骗,即使沉默来达到欺骗的目的,也是犯戒。犯戒有三个条件,第一有这个念头,第二付诸行动,第三目的达到目的。比如别人问你什么事情,你不想告诉他,就对他撒谎,然后他也相信了,就构成犯戒,如果你没有谨掘付诸行动或者对方没有相信,都构不成犯戒。再者,心中没有想欺骗对方,但是因为口误,或者别人自己理解出错,在事实上形成了欺骗的效果,也不会犯戒。总的来说,犯戒要以上三点都要满足才是犯戒。虽然如此,存心欺骗别人,即使没有达到欺骗的结祥败核果,同样会有恶果。此外,朋友之间开开玩笑,为了取乐而欺骗,也不在妄语之列,不过这是应当回避的。不过,修学不妄语戒,开玩笑,讲色情笑话,说浮华的词语,骂人等等,都应该回避。枯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4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