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里的但挣无三障是啥意思的简单介绍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悟无念法
悟无念法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友枝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指塌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解释:
善知识们,达到智慧的观照,就能里里外外都透彻澄明,各种认识都发自本心。如果认识发自本心,就是本质的解脱;如果得到解脱,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无念?如果见到一切外界事物,心中都不受污染,就是无念。运用于任何地方,又不执著于任何地方,只是让本心清净,让“六识”从“六门”中出来,在“六尘”中无所沾染,来去自由,通达无阻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就叫无念行。如果执意地不思考任何东西,强迫自己断绝念想,那就又被观念本身所束缚了,这就叫边见。善知识们,能觉悟了无念的法门,就万法都通达了,觉悟了无念的法门,才能见到诸佛的境界,觉悟了无念的法门,就成佛了。善知识们,后代能得到我的法门之真谛的人,能继承这顿教法门,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行,发誓愿维护坚持,就像侍奉佛祖一样,终身坚定信仰不改变,这样的人一定会达成圣位。不过要遵循历代祖师以心传心默默会心的传统,不能隐匿正法。如果不是志同道合者,是其他的法门,那就不能传授,以免损害前辈留立下的规矩。那样的话恐怕愚蠢的人不能理解,反而诽谤顿教法门,从而衍生各种劫难,使佛的种性断绝。善知识们,我有一篇无相偈颂,大家都要念诵记取,无论是出家的僧尼还是在家的居士,都要依据这篇偈语来修行。如果不自己修行,只是记住我说的话,那也是没有益处的。听我念颂: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法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好逗敏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初启出家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六祖大师又说:今天在大梵寺讲说了这顿教法门,希望所有众生听了后都能明白佛法而成佛。当时韦使君和所有官僚以及道者、信佛的俗众,听了大师的讲说,没有不觉悟的,大家都向大师行礼,都一齐感叹:“善哉!真没想到岭南有真佛出世了!”
注释:
①三昧:梵语音译,即息虑凝心,定于一处,进入一种佛的心理境界。
②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③六门:眼、耳、鼻、舌、身、意。
④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⑤边见:片面的见识。
⑥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 (五)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拆碧类自有逍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兆御兄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趸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善知识,我有一无相偈颂,你们大家都应该念诵,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这偈颂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实行,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去修行,单记得我所说的偈颂,那是没有用的。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明白讲经说法,也明白参禅修道,这种境界,就像太阳在虚空一样,无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传的法门,就是要你能明心见性。你明心就无难事,见性就不知愁。明白本来的面目,才是明白佛法。这种法门是专讲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门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本来法也没有顿和渐的分别,可是对迷人就要教他渐修的法门,对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顿法。所以族袭迷人就慢一点,根性利者就开悟快些。
这个顿法就是见性门。就可明心见性。愚痴人不要对他讲,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为他讲,他也不会相信的。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
道理讲起来有千般、万般那麽多。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这种烦恼、无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个理,就是这个顿。烦恼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阳下照耀似的。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邪来,就是淫欲心来了,烦恼自然就生出。不要以为那是快乐,那正是烦恼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无明破了,烦恼就除去了。当邪正都没有,这就是清净彻底的无余涅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觉性莫向外寻,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动念,就是妄念。本来清净无余涅盘是没有一切念,它是无意、无念、无妄的。无意就是戒具足,无念是定具足,无妄是慧具足,所以净心就在妄里,就像冰里就含水,水里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会离开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什麽法门都可以成就道业,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若能常见自己过,就与道相应,而不违背道了。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里边,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断欲去爱而不著住到色相上,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离开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认识,而不被其所迷,这就是「不相妨恼」。你若离开日用而另外去找个道,那你始终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你奔波辛苦一辈子,到老就後悔。觉得自己是稀里糊涂过了。想见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当的,不要存邪。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你若自己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见世间人所有的过错。你要是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众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博主注:苏东坡看印光大师是狗屎,印光大师看苏东坡是佛。趣事。)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知道他人有过错,那你自己也就错了。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别人做错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参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错了。他错了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怜悯众生而发愿度之成佛。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博主注:若将自己不对的心去除,那麽烦恼就没有了。憎爱不关心,保持中道。因为一切爱憎都是一种障。打破这些,才能无拘无束,无罣无碍,象懒人睡觉,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你要是想教化众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权巧的法门,对什麽众生就要说什麽法,而不执著,不要令众生听法後生出疑惑心,这就是自己会运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现前。 (博主注: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以便于他们接受,如同孔子的因材施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是在世间而出世间的法,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一切的般若智慧。若离开世间去找菩提,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样,到何处去找呢?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见,这就叫出世法。邪见就是认为可随顺欲念令其发展,就叫世间法。当邪正都扫除净尽,此时菩提性宛然现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个菩提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我现在所说的偈颂是顿悟的法门,亦可名大法船。它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烦恼中流而到涅盘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开悟;但若你能顿悟,将所有欲念都放下,那麽,刹那间就开悟而真正认识了。
师复曰。今於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师又说:「我现在在大梵寺里讲说顿教的法门,我亦发愿,愿法界众生,一起见性成佛。」当时韦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听闻六祖大师说此无相颂後,均一一反省悔悟,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谢法,欢喜赞叹说:「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岭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本卷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无相颂 解析
一、《无相颂》是六祖慧能很具有代表意义的十五首偈子的合集,也是最能说明慧能顿悟思想的代表作品。二、原文如下:无相颂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租尺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三、关于这十五首偈子的综合简介: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橘伍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圆型或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四、分别解释:1、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法’是指见性之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一切法以及见性法,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问题在哪里?迷与悟。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什么原因?“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佛在《法华经》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法确实是一,本无顿渐,只因众生迷悟千差,所以见道有早晚,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见性门’是指东山法门。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不论禅定解脱,也是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放下的,就是愚人,放下什么?佛门常说‘一切放下’,或者说‘放下万缘’,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身是正报,世界是依报,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放下就见性,放下就是见性门。由此可知,放不下的就是愚人。放不下,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所以说‘愚人不可悉’。2、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著,执著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嗔痴。从根本上说,贪嗔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3、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著;佛法是破执著之法,一有执著就错了。4、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性是凡夫,悟了菩提自性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著。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著。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著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5、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性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性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著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著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著于戒相,错了,不执著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6、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著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著,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7、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8、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闇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炼,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9、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著重在个人的自修。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嗔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10、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11、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里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著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1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是教导我们生信、悟解。“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著,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嗔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13、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做‘邪见’。三祖《信心铭》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正见迥然现前,身虽然在缠,心已经出世。试问:心不住相,还叫什么作世间?如果起心分别,必定被境界风苦乐所缠,这就叫世间。但是,邪与正,这是相对建立的名称。正能治邪,如同病去药除,邪被正所治,邪去掉了,正也不存在,所谓病去药除。所以,邪与正都要离开,这是讲邪正双遣。但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觉悟,我们邪还没有去掉,所以要用正。等到邪没有了,正才不要。如果说,邪还没有去掉,先把正去掉,那个麻烦就大了,必定堕落。一定到邪念不生,正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是邪正双遣,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菩提本性宛然现前。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著「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著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里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15、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5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