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明门论第三课心得分享(百法明门论第17课心得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13108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3

就是依附于心而有的法,即是心所,伴随着心王而起。也就是附属于心的心状态,所谓心理状态。

一是恒依心起。也就是永恒地依靠这个心产生各种的作用。

二是与心相应。也就是一切的意识、行为,都是与自己的“心”是相应的。比如你想结婚,后来也结婚了,这正是你心里所想要的。你想要发财,后来也发财了,这正是你心里所想的。你想干坏事,也干了,这正是当时你的心里面是那样想的。

相应里面含有四个意思:第一是与心王一定同时;第二是同缘一个境界;第三是依附、依靠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第四是同一个自证分体份的事相。

三是系属于心。也就是我们的一切语言、行为等,产生的一切作用,都是紧紧地从属于自己的“心”的。

我们在了解这个心、心所有法的过程中,就是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心嫌粗理系统,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在了解“心”的真相之后,就不迷失在一些虚幻的、假相的形相里面,从此以后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觉而不迷、正而不邪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里,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一下子就能观照得清楚明了,由此知道善恶取舍。

诸位,达摩祖师对二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一是要有真修实证,亲自证得宇宙生命的事实真相;二是要勤奋学习佛法义理,使自己的见地与所证的境界相应。所学习的佛法义理,一定能对所证的境界进行解释,有来处、见去处,这就是佛法正途。如果不能将佛法义理运用在实际修证的境界验证当中,说明既不通宗,也不通教,就是徒劳勤苦的盲修瞎练。

什么是色法呢?

指物质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有质碍性,占有空间。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对象,都是色法。

色法是识所依,也是所缘,五根是所依,是识之所依。如果识要不依五根,就不起作用。比如“电”如果不依于电器就不能产生作用。我们这个心、心所,如果不依于根,就不起作用,比如当人死了,神识离开了五根,它不起作用了。

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呢?

行就是行为,就是造作、行为。行为就是心法的造作,心的作用,就是心理的行为。心不相应行法,指的是与心不相应的法;不伴随心而生起的法。比如时间和下雨,就是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种,后面会讲到。

不相应没有能缘的意思,非能缘,与心法不相应。它不是物质,因此它也无碍,无质无碍,雹者薯所以它又与色法不相应。同时这些法是有生源者灭的,所以它又与无为法不相应。

不是由因缘、条件而制作成的东西;超越于生灭变化之上的东西。也是金刚、真如、涅槃、如来的异名。

无为是与有为相对建立的,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它没有造作,也没有得失,所以叫做无为法。无为法没有现前的觉知,没有现前的受用,没有现前的作用。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胡闭老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态缺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裤升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卜穗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扒弊纯慧春咐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百法明门论】08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八

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尘携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洞兄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纳兄袭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善晗合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5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