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大菩四食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14171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什么是究竟绪法实相

诸法实相就是本来面目。

为什么说是本来面目,因为众生日常见闻觉知都是垢染的境界,要离垢染。

这个不容易表达,表达给你了也是指示,不是那个境界本身。因为实相无相,没有个样子,有个样子就是意识境界。

所以动念即乖,不是思议所能达到,因为思议不离妄液雀想,唯实际修证才能达到。

我这样说,鹦鹉学舌,里面也不前悔知道多少错误。

如果想知道诸法实相,自己亲自去修证。

推荐以下高僧大德的作品:徐恒志《般若花》,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闹悔早》

求教学佛的师兄们,过午不食后胃不舒服,有什么好方法?

师兄!这个可以循序渐渐地来!你可能是原来胃就有些毛病,吃菜可能也是比较少!师兄可以有一个过渡,早晚喝一点稀饭!中午一餐,要吃点易消化的蔬菜,慢慢的养一养胃!

我有一年多,一直是中午吃完饭,晚上野皮不吃饭。胃比掘搭以前舒服多了,以前胃老是发胀发满,现在很好。而且,体重也没有减轻颂散差,脸色也比以前好看了!

佛人不吃葱蒜等五种蔬菜是什么原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枯扰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铅败源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槐态增进修行渐次。

阿弥陀佛!

佛菩萨神仙修罗靠什么饮食活

可以参考济群法师的讲解 比较通俗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在修道过程中,饮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动道业成就的作用。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并未因此而悟道。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极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从而恢复了体力与精神。结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觉悟。试想,假如佛陀坚持无益苦行,最终能悟道吗?

2、触食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佛经说:“三和生触”。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三者和合于一处,便产生六触。触产生于根尘识的结合,同时又令根识再接触尘境。

“触”为何也称为食呢?因为它与有情的生存关系非常密切。触以六尘为食,即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触又分可意触与不可意触,完全取决于所食境界的好坏。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如看到久别的亲人、听到悦耳赞叹、闻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舒适的环境、或遇上意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属于可意触。

可意触能使我们生起愉悦、欢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尺塌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开朗,善于调节情绪,最后使疾病好转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紧张或感情受挫,终日处在忧郁苦闷、焦虑不安之中,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这就是不可意触所带来的影响。

3、思食

思,知神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间,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类为了生存,才会不断地工作、操劳。而一切动物也都在为生存而奔忙,不论空中的飞鸟,陆地的禽兽,或是海中的游鱼,都在想方设法的谋求生存之道。因为这种生存的愿望,有情才会获得生存的动力。

对生的渴望是资养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时常有些濒临死亡的人,为了能见到远方亲人一面或达成某个心愿,会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撑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对于一个缺乏生存动力的人来说,维持生命也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而自寻短见。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业或财富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业破产,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较有思想的哲学家、艺术家,虽然对人生有所思考,却无法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最后也会选择自杀作为归宿。

4、识食

识食,是执持有情生命体的精神源泉。我能在台上讲座,在座的能在下面听讲,也是因为有识在执持着。假如离开识的执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阴身投胎之后,识一直执持着有情的生命体,直到寿终正寝。当此期生命宣告结束后,识又将带着业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组合。

四食执持着我们现有的生命。其中,思食与识食更推动有情未来生命的延续。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业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恶之业,并形成业力,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贪著现实人生,畏惧死亡的断灭。因而产生强烈的后有爱,不断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存的意欲将推动识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结束,又推动再下一期生命。在获得解脱之前,将周而复始地延续到尽未来际。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尽管生命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养儿育女才是使血脉延续的可靠保障,这就搭困亏促使有情不断繁殖后代。人类有这种需求,动物同样有这种需求,这也是后有爱的表现方式。

生命的无尽延续,除了思心所的推动,还必须有识的执持。识作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带着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从一生转向另一生,从一道迈向另一道,构成生生不已的轮回。因此,识既执持现有生命形式令不败坏,也相续未来舍生受生。

佛和菩萨吃什么

证有余涅槃的,尚在人间的释迦佛是和我们一样用日常事物来维持生命的延续。在人间的发大乘心的菩萨也是一样。佛教导弟子:“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核猛养慧命”。所以,生链早存在人间的人类生命,包括发心菩萨等,都要依赖饮食来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饮食的长养,生命就会崩溃,更别说棚氏雀求法来养慧命了。 在净土中的法身佛和法身菩萨就不用和人一样吃饭喝水了,净土的佛和菩萨是以法喜禅悦这二食长养的,因为净土中的佛和菩萨不在人道,不像人道的众生用饮食来维持色身,他们有广大的法味,从法味能生喜乐,法味喜乐就是他们的食物。

『四食五盖七觉支』前言

罗邦聪  导师  著

        有情的生死轮回,世尊除了从五蕴、六处开示契入以外,尚有以四食来说明缘起的流转。通过自身的体证且深入细微的观察,世尊揭示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动力。即依于四食而得以滋长生命的有情,正是依赖于此四种食物于精神的现象而迷求于浮沉的苦海。四食即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食所生之界不平等所生病苦、欲希求苦、求不允苦。

        一、界不平等所生病苦,由“段食”所致,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引起的病苦。

        二、欲希求苦,由“触食”所致,为欲求渴望之苦。

        三、求不允苦,由“意思食”所致,为求不得之苦。

        四食的执取业习需要进行合理的舍离,此四食不仅关系到有情现在一期生命的存在,即便是未来生命巧册的延续同样依于思食与识食的执取。思食是有情生存的欲望,以个体为中心而扩展到家庭、民族、国家等种族的延续。存于有情心中的生存欲,即所谓的后有爱,也正是思食的内容。有关四食的详细内容,本文将通过经典的学习而展开进一步的了解。

        若论八正道是唯一的灭苦之道,然于实际的修习中,所有的道品修学无不归摄于七觉支的修持中。因为在佛法的落实过程中,不论是正念中的四念处还是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四念处都需要以念来引导,于七觉支的修学中也都需要以念觉支来平衡,于五根的修学中仍是需要以念根来协调。所以,念觉支或是念根于修学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念是能令心记忆不忘所缘之事的精神作用,独一静处的内寂其心正是需要这份念的作用。不论修习何等三昧,都需要以念来指导。学人于修行的时候,若是精进勇猛,则易生散乱而不得定意,这时需要提起念根来平衡。若是慧根过利,因缺少净信而生起狂慧,也需要念根来协调。或于禅修的时候,妄想杂乱其心难静,则需要念觉支来提醒自己,以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来平息妄念。若是易入昏沉睡眠,心生暗劣昏愦,也需要以念觉支来警醒自己,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且不论如何的修学,行人若是想要于佛法进修上有所受益,也必需先剔除五盖。只有降伏五盖的烦恼,才能内寂一心的修习静、定。而这份践行的行为,也正是需要结合有情身心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佛法进行分别的对治。降伏凡夫共有的特性之五盖,于实际的修行中需要行人善巧的克服。

        离佛渐远李拆,古圣已逝。后世的修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邪说纷纭。世尊所亲证且流布的正法,或多或少渗入了外道的知见。甚有个别用心的外道,盗取佛教固有的名词概念,以相似法混淆黑白,以谋私利。或有后世有情的身见执重,非要于佛法的经典中找出一份永恒不变的存在,非要于阿含中提取识蕴中的一份而论破身见。甚或,有以如此的邪见来阐述经典迷惑有情。

        后世学人当在熟悉原经的基础上,通过经与经间的互相相融通来确切佛陀法中的真义,如此才能避免步入相似孝扰宏法中而不自觉。附佛外道对于佛教的破坏性,以及相似法对正法的危害性,都远比外道来的直接与彻底。后世学人除了努力践行佛陀教法以外,更应该提起弘扬正见的悲愿,以世尊托钵的发心来展现佛弟子应有的菩萨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6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