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第25课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心得(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分享答案)

学佛百科2023-03-1186

修行的指引——《次第花开》读后所思

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将希阿荣博堪布这本《次第花开》完整读了两遍。若非是新年将至,想开始读新的书,可能还要再拖下去。之所以读的很慢,并非这本书不精彩,不耐读。反而是因为随手翻过一段,总有些话语能够触及心灵,引发思考,所以读的有些辛苦。现将读书中的所感、所悟、所学整理如下,希望能够与同样对佛法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一个月将一本书读两遍,的确是有些太慢。但也恰恰是这个月中发生的很多事,让我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升起了更多感慨。第一遍能够以超脱心情读的文字,因为经历了手术、机构变动、心中渐生不明情绪等等,每一字每一句读起来都更加触动,更加钦服,如照进一道光,加深了寻求解脱的渴求。

书中说: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我们所有人的一生都难逃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痛苦时时处处存在,逃不得,躲不掉,而各种的痛苦体验也恰恰给了我们寻求解脱的机缘。有些人选择回避,有些人选择忘记,有些人趋利避害沉溺纵欲于短暂的解脱,而有些人选择去寻求痛苦产生的根源。从痛苦中认识我执,从痛苦中看清无常,最终证悟无我,真正消解困扰我们的无量劫之痛。

恐惧于事无补,承认痛苦,并勇敢面对,从中寻求启示,便会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修行机缘。

无论在形式上是否皈依,出世或者入世,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修行。归入佛门有佛门的修行,身处世俗有世俗的修行。但无论如何,修行都需要付出努力,不断的学、思、悟,对自己、对众生、对整个世界加深理解。

洞见人性:由我及众生

之前读有关正念的书籍,书中会反复提及加深对自己各种情绪的理解、接纳和接受。再读《次第花开》,才豁然省悟,我们自己首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只有不断洞见自己的喜怒哀乐,洞见自己的执着、狭隘、贪婪、嫉妒,并学会接收和共处,才能由此及彼,去接收他人的各种样貌形态。我们越是能够平和对待自己,越是尊重自己,越是相信自己,就越能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也是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不二次第和法门。

由我见众生,我是众生的缩影,众生也是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我。

洞见因果:由过去及未来

因果,简单来说,就是相信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系列因果关系共同发生的结果。世事太过复杂,世界如此玄妙,对于如今非常局限的我们,能够洞见的因果十分有限,往往只是一个片段。通过不断的修行,我们会对人性、对各种规律的运行、对时空相续的发展理解越发深刻,自然便能洞见更多的因果。

但洞见不是目的。相信因果,观察因果,是为了从实践的角度去积极行善。书中说:相信因果就是众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洞见生死:由此生及轮回解脱

一行禅师曾说:不知道如何死的人,便不知道如何生。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显宗还是密宗,都认为人生是一个轮回,是不停地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循环过程。在轮回之中便会不断的感受痛苦。洞见生死轮回,目的在于打破轮回。洞见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便能从更宏广的高度去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虔诚发愿,精进修行,以求最终解脱。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讲一些抚慰心灵的小故事,说一些优美宁和的道理。但作为藏传佛教堪布的随笔集,并不止于这些。

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经常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修持佛法,还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

虽然从本质上汉藏佛教无别,但与汉传佛教的随性顿悟相比,藏传佛教在修行上似乎更讲次第。从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堪布的随笔集其实也包含很多修行的理论和顺序,一层层,有着较为严密的系统的。所谓“次第花开”应当也对修行的次第意有所指。最后,将书中述及的修行次第简单整理如下。

以上就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悟和收获。这本书的文字和段落,充满着智慧,而在叙述又遵循着清晰的逻辑,显见得堪布过人的智慧和深厚的佛学理论功力。我一介凡夫,或许只能理解细微一二,然已觉受益匪浅,心怀无上感激。

转发:《道次第》修学感悟

两遍《道次第》、一遍《百法》、两遍《入行论》,一算,同修班起码要6年!这么漫长的修学阶段,如果认真地安住当下,用心学,时间也是可以过得很快的;如果浮皮潦草、浮光掠影地随便学学,恐怕就会过得很慢,学起来自然也很辛苦。而且,如果没有培养起良好的修学习惯,没有认真听从善知识的修行指点修学,白耗了时间不说,还会就此养成诸多不良串习,于生命来说,真是亏本的买卖!

盘点下同修班的学习,很后悔走了N多弯路,也听到了别的师兄分享的走弯路的经历,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于是,我把这些写出来和师兄们分享,愿师兄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直抵菩提!

一、观听视频

好处:每一次观听视频,导师的音声、相貌、语气、神情等,出家僧人的清净行仪,佛法的甘露,都在视频这样的载体当中呈现了。视频,它带我们穿越回了十多年前那个小院里的无数个早晨和三宝楼的那个三学堂以及各个讲座的现场。座下,有众多的学人都在殷殷求法。所以,虽然无缘值遇当时说法现场,但通过观听视频,我们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身临其境。

想想无尽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有多少生都在三恶道中流转受苦不得出;多少生即便得了人身,却也许是在醉生梦死中虚度一生又一生;多少生即便接触了正法,却也许是因为无缘值遇善知识而仍处无明大暗。今生,可以这样便利地安坐听闻正法,得明师教授,这样的教化机会是古代多少学人所梦寐以求的。

观听视频,实在是善知识在对自己耳提面命的时刻,是僧宝的影像不断地种入自己的阿赖耶识中的时刻,是独自享受心与法相遇、相连、相应的美妙时刻。这种直接地纳法于心的修学方式,又岂是文字所能替代的?

想想一天24小时,8小时要用在工作,睡眠至少要6小时,还有几个小时要花在三餐和事务处理上,剩下的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的时间,能有多少?忙了一天,不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为生命的究竟解脱寻找一条彻底的出路吗?

导师开示视频是同修班的主要修学内容之一。总结一下,观听视频这种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可以在缓缓地闻思的过程中,跟随善知识的引领,深入思维。很多闻思的智慧火花,会在观听过程中屡屡迸发。

二是观听视频,比阅读文字稿要多花不止5倍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那么,在时间上,就没办法打折扣。而投入时间,又让自己对学修有了起码的保证。

三是通过观听视频,善知识的影像音声和法的智慧会落入心识。会感受到,原来善知识就是在对自己耳提面命、口授亲传。我们不是常常有不能常随善知识左右随学的遗憾吗?那么,观听视频就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一些这种遗憾。

四是不同的因缘时节,心的认知程度也会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观听,会让法对心的撞击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

五是观听视频,一开始容易走神和开小差,或是昏沉掉举,或是完全抓不到重点,容易只听到一部分,所以,需要格外用心地听闻,用心地领会善知识讲说法义的逻辑、架构、譬喻、教证等,再用心地记笔记。这些都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从而加深对法义的理解和掌握。思维深入了,忆念法义久了,自然更容易让法入心。反之,如果以文字讲稿取代视频,以上的很多收获可能就不一定有了。

在这几年的修学过程中,当遇到困境、伤心沮丧、心力最极微弱的时候,我会连动一动的力量都没有。更有一些烦恼炽盛、心浮气躁的时候。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看着视频,静静地放着。哪怕就是听不进去也没什么,我只要静静地听着视频,再大的困难都能慢慢地化解。

二、定课

虽说可以经常亲近三宝,但我对“皈依共修”这一度身订造的定课的接纳,却是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首先是觉得寺院的早课有氛围,喜欢上寺院的早课,把寺院早课拿来替代皈依共修。导师说,皈依共修的好处在于它和我们当下的修学是配套的,是相辅相成的。可我却似乎是在很久以后才听到这句话。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坚持做皈依共修。

后又觉得《三宝歌》的唱诵部分实在不是五音不全的自己所喜欢的。所以,直接拿着仪轨照着念。至于《三宝歌》这样的环节,有时甚至直接跳过去。却不知,这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这样的咏叹中,强化对三宝的依赖、信心,向三宝学习。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还觉得仪轨进行得好慢,念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特别是上到同修班,各方面的时间和作息安排一下子没有调整和跟上的时候,真觉得做定课是一种痛苦和煎熬。有时妄念纷飞,有时昏昏欲睡,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

其实,同修班的修学对学员来说,改造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大剂量的闻思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所以,它对于我们的作息乃至生活重心都在进行调整。如果还是贪恋各种世俗享乐和耽著,闻思必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要想修学得力,需调整的就不是头脑的表层意识和观念了,心态的禅修会变得必不可少。这样,健康如法的生活方式就是戒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否则,修学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难以持久和见效。

所以,当生活作息和生命重心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修习皈依,自然难以引发很多的受益。受益少,修习的意乐就不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此,真需要逐步调整作息方式,舍弃不必要的安排,多作多闻。

闻思上去了,对仪轨部分的随文入观能力就会加强,进而,就会感觉到仪轨引导的力量。久而久之,自然能逐步获益。乃至于一天可以早晚两座、三座、四座地修,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艰难度日,也自然能够随文入观,法喜充满,身心自在。

三、如何对待原来修学的法门

虽然三级修学和各个法门并不冲突,但是,如果原来进入书院前就修学了某个法门、有了每日定课,那么,遇上需要花时间好好修学的同修班课程,又该怎么办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步学修不同法门,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或者学得不能消化,甚至带来理解上的自相矛盾。

我在进入书院前就学了四五年的佛法,还选定了极乐世界为将来的归宿。为此,我会希望把所做功课皆用来“庄严佛净土”。但是进入三级修学,加上做义工,很多时候,我连以前最喜欢做的事——念经都很少能做了。虽然中间曾经挣扎着念了多少万的佛号、多少百字明、做了多少大礼拜,但是没过多久,只能放弃。不是书院要求我放弃,而是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真觉得,我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因为,修行关键是用心,坚实的由正见构建的佛法基础更是不可缺少的。而《道次第》观察修、安住修的闻思就是在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调整心行。

再反思自己对于其他经典和修行方式的爱好和放不下,一半是执著和串习,一半是因为那样修行不费力、不“伤”心、舒服。很多时候,《道次第》的每期法义、导师的开示几乎都是在痛指我的凡夫心!要舍弃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那我不是就变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了吗?过去多少生,我都喜欢别人说我行、说我好,这些都是我的标签、我的存在感,如今却要舍弃,那什么才是我的价值所在?还有,要舍弃自我,凡夫心真的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我是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烦恼,可是我还不是很想舍凡夫心。

而相比之下,念经、持咒、看其他书,都不会让我感觉到我的凡夫心受到了伤害。不面对《道次第》,不听导师开示,我就仍然可以想学就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多好!

可是,总是有那么一天,这种鸵鸟式的逃避和反复地因为以凡夫心做义工而一再受到的伤害,迫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除了《道次第》所说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条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这颗凡夫心,让我在六道中的处境忽上忽下,执著烦恼、颠狂痴迷、害己害他……我一直都是它忠实的奴仆,这个奴役着我主人,我还要再顺从它吗?

而要厌恶它,舍弃它,反抗它,不学《道次第》,靠我自己,能找出条路吗?我找的路能走得通吗?我需要条条路都试一下、走一下才确认哪条路才是真正的出路吗?

四、做义工

一开始,我是抱着修学有受益、要报恩的想法来书院做义工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我最喜欢的经文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修学有受益了,想要做一点利益别人的事,我干嘛放着好好的自由日子不过,那么舒服的世间生活不过,跑到寺院来?所以,在做义工的发心上,我觉得这种发心不说是高尚的,起码也是正确的。

并且,我还把做义工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都乐于帮忙;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并且还不是为了自己。

可是同修班的修学中,导师却说,做事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成就的是什么样的心行。“我们能不能做好,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是越做越执著,还是越做越无我。自我越大,你的世界就越狭隘;自我越小,你的世界就越开阔。”

过去,有那么几年,我在世间的领导一直都在说“要有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我知道,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干得好,这样就有核心竞争力了。

在这样的观念灌输下,我会更加想要捍卫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做义工,每每做得累不说,事情还可能没做成。就算做成了,赢了事情,却输了自在。更重要的是,输掉了生命的主动权,凡夫心牢牢地控制着我一生又一生。这样继续下去,能有出头之日吗?

于是,经过了无数的痛和苦之后,“让做事成为修行”这句话我才开始有点读懂。让做义工成为修正自己贪、嗔、痴烦恼的途径,训练自己有一颗学习和服务他人、利益他人的心,这样的目标取代了原来的报恩的想法。不是说我不需要报恩了,而是我真的开始觉得,我需要学习、服务他人。在服务他人和学习解除贪嗔痴的过程中,生命才能得到成长,才有出路。

过去,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发愿修学佛法,解脱烦恼。为此,发愿做点有益于别人的事。于是,我就把结果看得很重。我想,做事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有了什么样的结果,痛苦就会得到解决。可是学了很久后,才发现,解决烦恼和痛苦,事情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如果心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到哪里都是自在的。

由此,我才感到,原来,舍凡夫心、生起要瓦解凡夫心堡垒的战斗意志,需要那么多的闻思努力和义工训练;原来,想要生起利他心、铺就解脱之路,需要那么多的基础。

五、坚持共修

如果说这几年下来,有那么一件事是我最重视的,那么就是共修了。我不会因生病缺席共修,即便是去外地看病,也必定要争取网络,有条件就再加写一份心得。至于公差,虽然可以理所当然地请假,但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必定跑来共修。

其实,不是班级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参加共修,来养成重视修学的心行和坚持用功的习惯。虽然每次班级共修收获大小不一,但坚持这样做使我对修学的信心与日俱增。有道是细水长流,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做法坚定了我内心的选择,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坚强。这样的一种成长,对生命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来自善笃师兄分享

如何能真正的学习佛法?

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 济群法师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要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

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其要领就在于此。抓住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抓住了一切佛法。这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五要素的第一个就是皈依,何为皈依?信仰的过程、皈依的过程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皈依就是对解脱方法的信心。解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是由很多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在这条解脱的道路上修行成就了的。还有不少历代祖师大德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样一种道路已经走上成就了的。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要尊敬,他是我们在解脱道路上的典范。法就是方法,我们要相信这个方法。僧就是指导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老师,整个僧团是我们走向皈依的对象,但是要真正走向解脱还是要选择很好的导师,尤其是僧团里面的善知识,所以皈依是一种宣誓,是一种生命的誓言。就是宣誓我要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要有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誓言,整个皈依的仪式主要是在完成这样一种誓言。

有了这个信赖之后,我们要发心。发心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就是要以解脱作为我生命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解脱,这个动机很重要,这个认识很重要。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你是否已真切的认识到轮回是苦,你是否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道理。

快乐的本质

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样说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觉得人生还是很快乐的,怎么会说是苦的?人生难道没有快乐吗?

人当然是有快乐的。佛教讲人的感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心理学上讲感情三态,情感的三种形态,在我们的生理上就是有痛苦有快乐,我们的心理上有三喜,有忧愁还有不苦不乐。

佛教为什么讲人生是苦呢,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

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肚子饿的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

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就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

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所以修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舍凡夫心,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我们每一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解脱什么,就是解脱凡夫心,解脱以惑、业为主的这样一种生命。

因为它消除了惑、业为主的、有漏的生命,同时他又成就了无漏的生命的品质,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也就成就了大慈悲大智慧。佛菩萨为什么成为自在?因为他已经解脱了他的生命里使他不自在的这种力量。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有这种不断给我们制造不安定的力量。

我们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这样才有可能生出真切的出离心,一旦我们真切的出离心升起,在修行上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所有的妄想、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世俗的五欲六尘,也就是对轮回的这种兴趣上。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环境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并不多。每天这个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天灾人祸,多少人死亡,可是对我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走过了,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和你有关系的,如你曾经讨厌过或是喜欢过的东西,对你就会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呢?所以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和我们的人生、生活有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对你的生命、心态产生影响呢?其实所有的环境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种相应的力量,一定是你在乎过的,你执着过的,所以真正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事情真正根源在于你的内心,不是环境的。真正能伤害、干扰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境界都会在你内心产生一种相应的东西,这是你内心的这种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所有修行要解脱的是你内心的力量,是烦恼。

我们发起出离心,出离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完成解脱,究竟要解脱什么呢?要解脱的就是凡夫心,惑和业。就是要解脱无明、我执、贪、嗔、痴。我们所要解脱的就是这些东西。我们靠什么解脱,我们有无能力解脱。很多人说我每天也在念经、拜佛,也看了不少书,可是我的烦恼怎么还是这么重?

原因是因为你虽然看书、诵经,但并未掌握真正解脱的能力,真正解脱的能力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我们看书、诵经其实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增上缘。

我们首先应该有信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具有真正解脱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会制造很多烦恼,在无明我执的怂恿之下,会制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制造生死轮回,心的功能很大,但是佛菩萨的功德也是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制造烦恼以外,我们内心还有解脱的能力,还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力量。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主要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认识、熟悉、使用这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解脱能力是什么?就是空性正见,就是无漏智慧。声闻修行里面有五种法行,就是戒、定、慧,解脱、正见。慧就是无漏智慧,就是解脱能力,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种解脱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心的本质,而不是心的现在表面的一种迷茫的状态里面,这种迷惘的显现代表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我们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和荆棘,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一大堆烦恼和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有的力量强一点,有的力量弱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是不能自已的。我们都是在每一个想法的推动下的不自觉地去作事情,一会想出去走走,一会想要去找一个朋友,要搞一点什么吃的,或者生气地去找人发一顿脾气。看到人家买东西了,你就想去买。

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社会。商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制造诱惑。可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定力,一诱惑马上就上当。

在这个上当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因为你的内心不踏实。你就会不断地向外追逐,去寻找需要。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诱惑,你可能就不会有这个需要。比如说,没有电脑游戏,人就不一定有这种游戏的需要。没有手机,人也没有用手机的需要。古人没有这些东西,他也是一样过日子的。

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说生活一定就是必然的。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们说吃饭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人应该一天吃几顿,人应该吃什么,吃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一定。比如说,平常人一天吃三顿,但有的人还要吃夜宵、吃点心,可能要五六顿。也有修行人他只要吃两顿或一顿。甚至还有的人可以不吃。每天的睡眠,可能有的人要八个小时,有的要六个小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必然性,我们大家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向外寻求的同时,也在建立我们内心的一种依赖。比如说,我们人的很多需要动物没有。像那些鸡鸭猫狗,我们人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很多需要古代人没有。他们没有是不是就活得很痛苦啊?我们有就一定活得很开心啊?你建立了这种需要才有这种需要,而没有建立这种需要的人就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需要比你有这种需要的,其实他更自在。

凡夫心就是在不断地建立需要。建立需要的过程中也在建立依赖。我们又会害怕失去这种依赖,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依赖。所以我们会很累。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凡夫的各种妄想和心理,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其实上都是在无明的怂恿下在外界的诱惑下逐渐的形成我们各种各样的内心。

每一个念头都代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一种心理需要都在向外攀缘。在向外攀缘的过程中,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了。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就觉得活得很不踏实。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是可以自足的。在这个空性的层面,它就没有任何需要了。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自在的,本身就是充满着法喜,快乐无比的。我们只要会体验这个心的层面,我们就会无时无处不能过得愉快。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足的。我们不懂得体悟这个生命自足的层面。我们不断地在向外攀缘,希望由这种攀缘来得到满足。

其实,每一种需要,你在满足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它的力量。它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你只能随着这样的心理力量在不断地轮回。其实轮回就是我们内心妄想的一种延续。轮回就是一种生命的低级重复。

我们要解除轮回,我们就必需要消除我们的心理的内在力量。修行也在于消除这些导致我们轮回的力量。我们的内心确实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所以,解脱道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去获取这样的一种能力。

认识这样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我们生命中的妄想、烦恼和痛苦统统都会解除的。我们平常讲江山易得、秉性难移!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命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性格和形式都代表着我们无尽的生命的积累。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想要改变它,用你现在培养起来的念头,正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北极的冰山,你想化掉,只用一点太阳晒一下,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发现和认识生命内在的这种解脱的力量,自然就能很容易得把它消除掉。

所以,戒定慧的修行,就在于帮我们完成解脱。比如,戒和定,都在完成一种内心的简化。我们想要认识空性正见,但是我们的心很迷乱。我们的心尽管具备空性,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它,没有办法去开发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心的环境的简化。这要通过持戒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接触不应该接触的东西。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东西你见不到,妄想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我们是不是不要去接触环境,我们就没有妄想了呢?不是的,我们的第六意识会自己制造妄想,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的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妄想呢?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在不断浮动和变动啊!所以就会产生攀缘,就会产生妄想,就会把我们心灵里的种子调动出来。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

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讲到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

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

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你具备了这种力量也就有能力解除你的凡夫心,解除这种有漏的不断地制造痛苦的生命。我们所有的学佛,学习经教、参禅,最终都要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能力。获得这种空性正见。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

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得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

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的走。解脱道的修行,从发出离心到解脱。这个过程中真正解脱的力量就是空性正见。要被解脱掉的东西就是惑和业。

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

再则,成佛要成就什么?成佛就是成就两种品质,大慈悲和大智慧。大乘菩萨道也是帮助我们修慈悲和智慧的。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菩提心和出离心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认为发菩提心不需要发出离心,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每一个人学佛,首先都要有出离心。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所以,首先要意识到轮回是苦,这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心理。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那么这个就是出离心。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发心,那就是菩提心。

所以出离心跟菩提心的不同就在于所缘的对象不同。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什么叫悲悯之心,就是同情心。佛教中的慈就是给以众生快乐。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有多少。一个人最能理解的人是自己。我们干了很多坏事,对自己都表示理解。对别人做了好事都不理解。

修慈悲就是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

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的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不仅是看成,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的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怎么修?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你要建立这样一种非常高尚的生命的愿望。这要通过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造菩提心偈,然后每天要修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作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的敲掉。如果您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

所以修慈悲心要通过修菩提心来修,也要通过一个止观的修行。佛法叫作修空性正见。空性正见,也就是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中观、般若的经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缘起性空的正见。或者我们通过学习唯识中的诸法唯识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诸法唯识的正见。

这个过程,首先通过闻思,然后,再把这个正见落实到修行上。这个时候需要止观。然后再通过作毗卢舍那,就是观,通过观就可以帮助我们契入空境。空性正见的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大慈大悲。如果没有空性正见,我们的慈悲永远都停留在事实之上,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没有空性正见的话,我们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凡夫心都解决掉。菩萨道的修行,也是通过五个途径,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我们有关于如何修慈悲和智慧的理论。我们还要有个好的老师指点。怎么样去训练慈悲,怎么样去训练智慧?这是一个止观的修行过程。

菩萨道的修行、成佛的修行其实也不是很遥远,也不是很难。佛法的修行,在理论上说方法要正确、内容要完整。我们通过这样的五大因素的修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我们今天的讲座有几个要领。第一个,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是我们的内心。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内心的改变。第二,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两句话,舍去凡夫心,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品质。佛菩萨的品质就是大慈悲。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有五大要素。一方面,要解脱凡夫心,能解脱的是空性正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修智慧修慈悲,通过修智慧修慈悲,最终成佛。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所以你的修行是上不去的,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

佛法修行有什么次第?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

5.信仰如力:国父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於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於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於佛不坏净信,於法不坏净信,於僧不坏净信,於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於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於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於种,如器受於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於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於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裏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於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毘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於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修行佛法的次第、层次是怎样的?

汉传佛教天台宗把修行层次分为藏通别圆,即析空、体空、别空、圆空。不过禅宗认为一念开悟则直达本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