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卖身肉求法(释迦牟尼佛报身)

释迦牟尼佛过去怎样求取到《法华经》的?
编前语: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国王的时候,击鼓号令天下:谁能为我讲大法,我以国王之身,给他当佣人,而且心甘情愿。佛把身体给他的老师坐;晚上睡觉,佛用身体抱住他老师,给他温暖。舍去“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乃至“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佛讲自己无量劫中求《法华经》都没有懈惓。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能不能懈惓呐?今天有事,不能听经,明天怎样......在了生脱死最最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愿意让它没时间,是真正分不清轻重缓急。无常到来的时候,再忙也得去!得人身难,得人身遇佛法更难;得人身遇佛之正法是无量难加难。佛在《法华经》方便品讲,“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后面还有“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成佛之秘要啊,你是怎样求取的呢?现在给你送到家门口,你是怎样对待的呢?
提婆达多,译作「天热」。他出世专门来叫人生烦恼。烦恼就是热恼啊!但是佛讲这一品告诉大家,提婆达多是为了成就佛道来表演黄世仁,其实他是陈强。那么,我们在修行中如果有别人惹你生烦恼,你要知道他是陈强,不要把他当黄世仁,你要感恩。至于你有没有那个道行去示现?要问自己的心。有那个道行,你拳打脚踢、嬉笑怒骂,皆是佛道!否则你赶快收敛。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正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佛讲自己无量劫中求《法华经》都没有懈惓。我们这一生几十年你能不能懈惓呐?我今天有事,不去听《法华经》了,是不是?人家无量劫都难得遇到。我讲老实话,你放下一切你也要来听,就像孟婆一样。「孟婆!你儿子掉到水里去了!」「随他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有这种心态。这就检验我们自己的道行,检验我们的境界。前面的那些分身佛放下佛土的一切大事都来听闻《法华经》,我们有多大的事情你放不下呀?师父在这里讲经说法时间有限啊!错过了这个机会,今后能不能来不是由你我一厢情愿的,这里有许多未知数。因为末法时代「魔强法弱」。
“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他这个发心是方便菩提心。“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一个人行六度万行到达这种程度很不简单啊!后面,佛并且捐舍国位。在中国历史上,当皇帝的有父子反目成仇,互相杀害。为什么啊?执著于名利。有智慧的人扔掉这些东西,没有智慧的人拼命去夺去抢,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乃至发动一场战争。众生就是这么可怜,到头来自作自受。
“击鼓宣令”:是号令天下。发什么号令呢?谁能为我讲大法,我以国王之身,“终身供给走使”,给他当佣人心甘情愿。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若不违我”:你不能违反我,我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我们现在可能反了——师父啊,你若不违我,我就来听你讲经。师父也是这样——行呐!只要你来呀!来了以后你好好听经。只要你不搞破坏,安分守己,你就是懒一点,师父都能包容。有些人不能理解。其实多养一个懒人就是多送一个人到极乐世界——只要他明白「如来藏」,他今生懒,来世不一定懒;他开始几年懒,可能以后几年就不会懒,要允许有一个过程。在师父这个道场的弟子们,古古怪怪的都有,没有大心量的话,你很难包容。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东西,由国王为仙人包办。“乃至以身而为床座”:佛把身体给他的老师坐;晚上睡觉,佛用身体抱住他老师,给他温暖。修行之人,你如果对老师没有恭敬心,是不能成就的。更不用说你去打妄想,去怨恨。老师怎么样都是对的,总有他的道理。“身心无惓”:他充满了法喜。而不是——倒霉了,今天又给他睡了一个晚上,上午又给他坐了半天,我浑身腰酸腿痛。“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给,是供给,侍,是专门照顾;令无所乏,是老师所需要的没有一点点的缺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
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椎钟”,是敲钟。“阿私仙”,译作「长寿仙」。“果蓏”,是一种水果。“情存妙法故”:我做以上种种的供养,一心是为了求法。“身心无懈惓,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不光是为自己,他求法还是为大家。说明他这个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因为他发方便菩提心发得很圆满,所以即使在转轮圣王这个位子上也能求得正法。这就是《法华经》讲的「以道受乐」。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由于读了《妙法莲华经》,才圆满具足“六波罗密”,它通大通小。通小,它是我们一个基础。对于明心见性之人,可成就菩提道行。想一想,“慈悲喜舍,三十二相”,有哪一法不与「六波罗密」有密切的直接关系?慈悲喜舍:「大慈」是佛对一切众生平等予乐;「悲」是「拔苦」,用了义法来讲是「拔生死之苦」;「喜」是喜一切众生先我成佛;「舍」,把以上这三种执著都要把它舍掉,是舍「我执」,变成自性流露。“紫磨金色”是表真实,与前面讲的「法性身」相一致,这是佛的真身。
“十力”:我们在前面〈方便品〉解释了佛的十种智力。“四无所畏”,前面解释了佛的「四无所畏」。那么还有菩萨的「四无所畏」,在这里圆融一下。
菩萨的「四无所畏」:
一个叫「善说法要无畏」。讲经说法你要能抓得住重点。否则讲法讲得太偏、太远、太杂,不得受用。讲经说法的菩萨不是可以信口开河,你想怎么样讲就怎么样讲,始终要抓住「一心三藏」,抓住「听经闻法能当下成就」,三句话不离本行。不可以卖弄自己的博学多闻来哗众取宠,要克服这种毛病。不是向人家证明你的学问怎么怎么多——读天文地理、医学哲学什么什么,因为这些法世间法多得很。好不容易我们形成一个法会,首先要我们向众生讲出真理。
第二个无畏呢,尽知法药无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讲了「如来藏」这个大法就能使人当下成就。这是正法之「药」,可治一切命苦,让众生究竟解脱。一点点都不含糊,信心才能坚定。
第三个是,回答问法无畏。这里的问法是指对于问难,你不害怕。为什么?你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大公无私,你圆人说圆法,你不害怕。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处众不惊。不管在什么地方,哪怕面对成千上万的人,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你都不害怕,因为你已经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四个,能解众疑无所畏。「众疑」是指正信、善信、求法之人,你可以以各种方便来引导他回归正法。
「四摄法」已做解释(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爱语」,要说好听的话;「利行」要做事让人家得意;「同事」就是跟他做一样的事情、接近他;「布施」就是供养他点东西)。「十八不共法」也是(详见此文章百分之百当下成佛的法门,你知道吗?!)。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完整讲义请查看印广门清法师《法华经》《楞严经》讲义及视频!阿弥陀佛!
如何做到把苦当成磨炼?
点石成金
佛家有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炼?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中外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莅临人类。如失去亲人、爱情重创、事业受挫等。要想抚平心灵的创伤,稳步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学会承受痛苦。
经典故事
对于痛苦,《涅槃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而无钱可供,于是,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才痊愈。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痛苦,是拥有其自身的价值的。
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丽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是痛苦的价值。
溪流中有一块小石,在向山岩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痛有多痛?是被水流的冲刷,琢磨着那尖尖的棱角。它低沉着,因为它在承受痛苦。
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获得成功,得到甘甜。
霍金,一个举世闻名的人,命运的不幸使他丧失了双腿,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都不如,然而他有斗志,不甘于落魄,以他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世界。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过着一个不完整的生活;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你的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你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人生智慧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痛苦,但要活着却不能不承受痛苦。离开痛苦,人就会变得简单而肤浅,但如果不想方设法摆脱痛苦,那么活着也只是肤浅而简单。
痛苦可以锤炼出哲学思想,但你必须是一块钢铁;痛苦可以磨砺出卓越人才,但你必须是一把宝剑。
与其说痛苦是人的劲敌,不如说它是人的忠实侍从。它伴你走向成熟,走向坚强;而且,说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坚强,关键就是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拥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其实,要想使自己永远超脱于痛苦之上,还得学会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人生就是爬大山的道理,要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要在心理上强硬起来,一切向前看。因为有许多不幸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因为自己的失误,撒下了悔恨,也不必无休止地自责,使自己的灵魂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重要的是一切从头做起。
"半偈"在佛学里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典故
偈:
佛教文学的诗歌,无韵。音译相当于梵语gth的原文,义译为颂。每偈由四句构成。 比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佛偈通常是由四句所构成.而半偈就是只有两句.不算完整的佛偈.这是有典故的. 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求法以半句偈而舍性命,有一天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佛说:“你说的是佛法,只仅是半句,还有下半句呢?”罗刹鬼说:“不错,我说的是佛法,不过我太饿了,我先要找一个人吃,吃饱了,才可以说法。”释迦牟尼佛便说:“你先说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罗刹鬼说:“你可以让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说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刹鬼说:“可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说完了。”释迦牟尼说:“等一等,我再给你吃。”罗刹鬼说:“你是不是后悔了?想要不算数了?你已答应我的,想不算了?”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为你所说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佛法,我现在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然后你再吃我。”罗刹鬼说:“可以!”于是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树上,一想这树木不坚固,这罗刹鬼又要吃他,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罗刹鬼说:“可以!你就开始工作,不要拖延时间。”于是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在石头上,刻好了,就请罗刹鬼来吃他。罗刹鬼说:“你真要给我吃呀!”释迦牟尼佛说:“当然,我不会打妄语,请你现在来吃吧!”维刹鬼说:“你真是个修道人,好了,我现在已知道你是真修行了,再见了!”说完了话,罗刹鬼腾空而去,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为法忘躯,为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有"全偈"吗?刚刚前面说过.一首完整意思的佛偈 是由四句所构成 . 四句构成的佛偈就是全偈.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上发的什么愿
阿弥陀佛!师兄,世尊因地所发慈心大愿,无量无边。若论终致世尊究竟成佛的大愿,当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究竟菩提大愿。
师兄,我们当下也可以依贤导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播种究竟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圣果之因。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心起时如醉虎。老虎血盆之口,噬人身肉,无所余留。
凡夫之人在未成道时,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贪嗔痴老虎吞食,白白的浪费了生命的,并非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凡夫之人在未觉悟时,于无量劫中,皆以身饲虎。只是我等未醒悟时不自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身饲虎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7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