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修一座念死无常(道次第30课念死无常)

如何观死亡无常?
三界有情趣入圣道生起精进的首要障碍,是于死亡执为不死的常执。由于颠倒的常执,众生终日漫然放逸,浑然不知老死将至,由此而不知出离,不知寻求断灭无常死苦的圣道;即使闻得圣教,也会因此颠倒常执的迷障,不能发起精进之心修习脱离死苦的正道。所以,初学佛法者,首当数数思维死亡无常之教义。世尊言:“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修观死亡无常,初为进入正法之因,中为助生精进之缘,后为趣入法性证悟之助,故本论之首,即示念死亡无常之教义,意在策励学者断舍放逸懈怠,远离世俗而勤修解脱道,为证悟般若空性奠定基础。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三世主,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地下、地上、天上三世间的主宰者——乐自在主。所谓“有三世主” ,是泛指三界内的一切凡夫有情,皆为三世间的主宰者——乐自在主(天名)之下属,都有着三界主的系缚。有着这种“主”的有情,皆为死亡无常所缚,而且他自己即是死主,自己即是个人死刑的执行者,其死亡没有任何外来命令,唯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唯是自死。若陷于如是之境,已见自己正在趋向死亡,而自己尚未拥有可免死苦之圣教。但还象圣者般安然而睡,不精勤修习对治死苦的方便,这种人的愚痴懒惰懈怠,再也不可能有谁比他更“暴”——即厉害粗暴恶劣!流转于生死轮回的有情,无一可免死主的弑杀,而真正已入圣教精勤修习无死之道者,却甚为稀少。我等绝大部分众生无视死亡之凶险,犹在庸庸然放逸度日,如是之众,皆为此处所呵斥之愚痴懈怠者。故诸有志者,当深思三界无常之本性,恒念自己必死。如同已得罪了国王近侍的大臣,已知近侍及国王欲谋杀他,便时刻警惕一般,应安住不放逸,勤修能出离之方便。否则,如旷野迷途者,虽行至极为凶险之城,尚昏然不信险情已临,终至被害。同样,有情住于三界则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若放逸不求自救,决定会为死主杀害。 分四:一、思维生际必死而观无常;二、思维高际必堕而观无常;三、思维积际必尽而观无常;四、观集际必离而观无常。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为了趣向死亡的缘故,才有出生存活,刹那不停随老死而行是生命之本性。一切生命的出生存活现量可见皆为死亡,非是为永久生存而在生活着。 一切生命现象的必然规律是有生必有死,而且从出生伊始,就在刹那不停地趋向死亡。有情的一生中,生是起点,死是终点,自始至终的历程如同从悬崖上摔落一般,趋向死亡是绝不会停止的。因此,出生、存活之目的地,即是死亡,有情的一切生命历程,无不是刹那不息地趣向死亡,以此而观,一切出生存活,难道不正是为了死亡而作吗?随老死而行,是生命之无常本性,看一切有情生命之生生不已,有谁是为存活不死而生呢?落木萧萧,大河滚滚,一切皆无常是人们现量可见的事实,短暂的存活绝非脱离了无常,以有存活而不惧死亡者,唯是自欺而已。 人们自出生起,就一直以为自己在为生存而奋斗,在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劳作不息,孰知这一切都是在走向死神途中的作为。有人尚为赴死途中的些微欲乐而陶醉,在清醒者看来,这与赶向屠场的牛羊,在路上尚为啃草饮水而乐,又有何区别呢?世人的每一刹那生活,其实与死牢中的囚犯一样,每分每秒都在接近被处死。可是死刑犯尚知急惶惶寻求逃离死亡之方便,而愚昧放逸之世人,为什么不警醒,反观自身的处境,了知行住坐卧一切所作皆为趣死,而非存活呢?佛陀曾于《本生经》中言:“众生于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趋于死。”生活在三界,当知如旅行者之骆驼,唯能随主人而无有自在,当主人思乡欲归时,骆驼也只能随主人而行,别无其余归处,同样众生也皆是随死主而行之毫无自在者。一切作为,也如陷害他人之刺客,杀他未逞,反遭他杀,如是刺杀过程中的一切行动,本为杀他,结果却是步步为自死而作。同样一切为存活之作为,不但未能使自存活,反而步步趣死也。一、观想寿命无定而观无常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如果你见自己的人生,已过去的时间短,未来的时间还很长,或者你认为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相等或过去短未来长时间不相等,由此而说不怖畏死亡,这显然如同于怖畏者反而呼唤不害怕一样。以为自己还剩有存活时间,就不必顾忌死亡,这种想法极不合理。在世间有很多人怀着这种想法而贪恋世俗欲乐,不顾生死大事。比如说,有些年轻人认为,现在是人寿百岁的时候,自己才活了二十岁,以后还有八十年时间可以活着,所以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快乐,不必忙着苦修对治死亡之方便。这种想法无非是找借口懈怠放逸而已,其实毫无根据。因为寿命是不定的,人寿百岁的时期,并非每个众生都能活百岁。《因缘品》中说:“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也亡,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若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生命随时会为死缘所夺,你有何理由不怖畏死亡,而安逸度日呢?同样,有些中年人认为自己的百年生命才过一半,还有相等的五十年;有些老年认为自己才活七十岁,虽然大半生命已尽,但仍有少部分可以享受;如是思维自己尚有与已度的时光等不等的日子可存活,可以不害怕死亡,这无非是自欺之举而已。既然已了知生命在不断流逝,就应当对死亡生起警惕、恐惧,然自己不但不生惧意,反而以种种似是而非的想法为自己壮胆,说不用害怕死不用害怕死,这种说法如同人们步入怖畏之境时的大声呼喊不害怕一样,显然是自我欺骗之举。死亡的威胁在人生整个过程中都平等存在着,故不应有一时不会死一时会死的分别邪计。譬喻说,有一群婆罗门童子外出,黄昏到某处村庄借宿,晚上时这些童子到处大便,染污了村庄的环境。清早群童子一哄而散,只有几个婆罗门子没来得及走,被守村庄的巡夜人抓住。巡夜者对他们说:“你们本应受到处罚的,趁村长还不知道前,赶紧将粪秽打扫干净吧!”几个婆罗门子只除去了自己所遗的粪秽,而对别人所遗的粪秽却捂着鼻子不愿清除。世人计执自己有不会死的存活时,这种邪计如同婆罗门执自己的粪便为净,而执他人的粪便不净一样,后认为村长会因一部分粪秽已除对其余的粪秽不会计较,不会惩罚自己一样,何期愚痴也!二、思维一切死亡而观无常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由于死是一切有情所共有的原故,你就不畏惧死,(这种心态难道不是只见害死一个有情,而不见其他人死,由此而生起的嫉妒苦恼吗?)然而死亡难道只是唯害一人所生的嫉妒之苦吗?以为死亡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苦,自己就不必害怕,这种人十分愚痴,而且其心态也是一种嫉妒烦恼。因为按这种心态去推理,如果大家全部都会死你就不害怕,那么你一个人为死主所害,而别人都不受害时,你岂不是要害怕,要为别人不受害而生嫉妒苦恼吗?所以为一切众生共有死苦而自己心安理得,首先这种心态就是非理的嫉妒烦恼。再从另一个层次而言,死亡本身也并非可以因众人皆有,而不会为你带来痛苦,众人皆死,并不会遮止你个人面临死亡时的痛苦。因为死亡带来的并非只是残害一人,使其人生起嫉妒苦恼,而是它本身即能生苦,如同火能生热一般,它能给每一个人平等地带来极度的痛苦。虽然每一个众生皆有死亡,但每个众生都会有苦受,并不会因共有死亡而无有苦受。因为众生的身心相续不同,生时独来,死时独去,自相续中的感受他人无法代替,因此面临死亡时,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各自必定会独自感受死苦。 众生这种愚昧的分别,就如同有一国王,首先只征受某个人的税收时,那个人心乁非常苦恼。但后来不是向他一个人征税,而是向所有的人收税时,他虽然照样要交税,却心安理得,不再苦恼。见到众人皆有死亡结局而不怖畏死亡者,不但与此人相同,而且比此人更为愚昧卑劣。因死亡不会因众人共有而会消除其苦,这就象共处一死牢的人再多,也毫不能减少每个人的痛苦。三、思维无法回避死亡而观无常 问曰:如果没有衰老病变,也就不会有死亡,然而疾病能用疗治,衰老可用抗衰老的良药金丹对治,如是可以长生不死,永远不死,所有对死亡不必畏惧。 老病可治故,汝无畏死者,后罚无可治,汝极应畏死。 如果以老病可以对治,你就对死亡不畏惧,然而最终死主的处罚是无可对治的,所以你极应畏惧死亡。这种想法也是邪执,因死亡是三界众生谁也无法逃避的处罚。虽然对一般疾病确实有种种医药可以有效地治疗,以断除它对色身的损害;然后对衰老,也有一些抗衰老的特效药或一些特殊的方法对治。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许多金丹之类长生不老药的传说,现在国外医学界在抗衰老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台湾有一位八十岁左右的富人,不惜花费巨资服食特效药物,据传一直保持着二十余岁时的容颜。但是,不论有情采取何种世间方法,即使能对治老病,对最后死神的处罚,却是谁也无法对治。在死亡面前,任何金丹、仙术、威势等等,起不到丝毫作用,因此在三界之中,从来就没有一个有情逃过了死神的处罚。《解忧书》中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出。”除了趋入内教证得长寿持明果位的圣者,或象虹光身成就者莲师、圣者布玛目札一样,此外谁也不可能摆脱死神的掌握。所以作为低劣的凡夫众生,即使能暂时抵抗老病,然而我们有什么办法不怖畏死亡呢? 譬如说一个大国王要铲除某位横蛮的大臣,开始时派其他将军去,那位大臣都能抗拒,以种种方便或武力躲过惩罚,然而最后国王亲自领兵来围剿,这时他也就再无能力抗拒了。我们如同大臣,死主如同国王,开始时即使能抗拒死主派来的老病将军,然死主亲自降临时,怎么能抵抗呢?如近日被处死的广西省副书记陈克捷,虽然他能有种种手段超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而不受惩罚,可是,当中央政府的咽令出现时,他也就无法可施主,只有束手就死了。同样,对凡夫有情而言,死主的惩罚是无法逃脱的。还有一个比喻说,洗衣服的人将婆罗门的衣服弄坏了,能以种种方法使婆罗门无法伤害他(喻有情可以用方便抗住老病),而将国王的衣服弄坏了,他也就回天乏术,定会受到国王的惩罚(喻死主无法抗拒)。甲操杰论师在注疏中说:月称论师在注释引了与此不同之喻,谓损坏王衣者能以悦耳歌赞对治,然而自己对死主却无法以请求而对治。然但细阅月称论师的注释,此观点是论师引用其余注释中的说法,而非其自宗之义。四、思维现见死亡而观无常 如所宰众畜,死是众所共,复现见死者,汝何不畏死。 死亡并非很难理解,它不是秘密,而是任何有头脑者可以一目了然的事情。就象屠场中的众多牲畜,死亡是它们共同的结局,由见到一个被杀死,也就极易推知它们无一可免死。同样,死亡是三界众生所共有,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人百年之内,肯定都会死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而且,在自己面前,已经有不少众生死去了,现在也有一些众生正在死亡,或立即会死亡,这也是现量可见的事,我们不用佯装没看见或不知道。所以用不能决定了知当死作理由,而不害怕死亡者,无非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或自我麻醉的愚昧行为。难道你掩上眼睛,前面就不会有悬崖吗?你以为不知道当死,就可以不畏惧死吗?譬如屠宰场中的牲畜,见一畜被宰杀,另外的牲畜如果视若无睹,仍然悠闲安住,这是极不应理的麻木愚痴。同样,不愿再昏昏噩噩,任死神摆布者,当深思:我们现在都是三界屠场中的待宰者,死神屠夫正在逐个地残杀着,见到同类遭杀,我们岂能如同蠢畜而无动于衷;有些牲畜见同类遭杀,尚知惶惶寻求逃脱,作为有智力的善趣人道有情,更应努力寻求脱离三界之方便也。五、思维死时无定而观死亡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释:由于死时不决定的原因,便计执我是常恒者,则最终有一日,死神必定会来伤害你的。以死亡之时不可决定而计执自己为常,可以高枕无忧不惧死亡者,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正因死时不可决定,每个人或许当下就会告别人世或许明日、后日即命归黄泉,《因缘品》中说过:“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以此更应时刻警惕。如果明日复明日,将对治死苦之修习耽搁下去,死亡最终也不会放过你,到那时必定取走你的性命,这是凡夫众生谁也免不了的结局。譬如“瓦格罗刹”所控制的地区,其地之人必会为它所食,无有可免者;同样,身处三界之中,绝无可免死神残杀者,有理智的人,当断绝自己现在不会死的愚痴常执。虽然我们无法以眼等决定了知自己何时会死,别人何时会死,然而最终都会死而且死时无定,对此完全可以决定了知的。因此,当恒念死亡,以策励自己彻底放下可以存活不死之类常执,而勤修出离三界之圣道。——摘自《中观论句义疏》
应该如何观修无常
人生无常之理,《菩提道次第》中将之概括为“三理”、“九因”、“三决定”。 “三理”是: (1)生必然死亡理。 (2)死无定时理。 (3)死时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九因”为: (1)人的死亡无法改变。 (2)人的寿命处于日减月损,无法增补。 (3)人的一生短暂而能为长远利益学修佛法的机会甚少。 (4)人类寿命长短没有绝对的期限。 (5)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6)人的生命脆弱,经不起风险。 (7)物质财富对人的死亡无能为力。 (8)亲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 (9)平时有用的身体,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最终会变成一具僵尸。 “三决定”: (1)决定学修佛法。 (2)决定立即学修佛法。 (3)决定全力以赴地学习佛法。 只有如此,才能在面临死亡和死亡过程中有恃无恐,安然面对。
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
世人畏死,但黄泉路上无老少。
师父开示佛法对此的观点,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
念死的殊胜利益有四个方面。一,放下贪著,发出离心。二,遮诸恶行,积集善业。三,摧毁烦恼,断除恶行。四,发起精进修学之心。
历代高僧大德都曾经说过:
普穹瓦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
金厄瓦格西说:“如果清晨没有观修一座无常之法,白天就会被执著今世的念头所左右。”
香怎耶巴也说:“如果上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如果中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俘虏。如果迈入贪图今世的轨道,则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趣往正法。”
若对照自己的心,便能有所体会。当我们没有忆念死亡无常时,内心就会习惯性地攀缘现法,很难控制,每天多在放逸中浪费时间,唯一增长烦恼和罪业。而修习念死,正是对治这种颠倒心最有效的方法,即依靠念死能够转变自心,而缘于死亡方面。由于畏惧死亡与死后的痛苦,便会一心寻求真正能够离苦得乐的方法,从而让心趣入正法,所以说“忆念死亡是一切圆满之门”。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下士道,即人天乘的修行,目的是成就人天善果。那么,这和现实人生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层面的需求,人和动物是共同的。其次是追求幸福,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种追求仅限于眼前的、今生的幸福。而人天乘的修行是以追求未来的暇满人身为根本,兼顾现世幸福。因为人天乘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得继续修行的身份。这也是佛教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是为了断除我们对现世之乐的贪著。在藏传大德的开示中,常常提到“舍弃今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厌世,而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如果不“舍弃今生”,仍以现世享乐为目标,我们就会执著于此,难以割舍。唯有将念死之心真正提起,对现世的贪著才会减少。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产多大,地位多高,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包括那些被称为“亡命之徒”的冒险者,也不是真的甘心以生命换取利益,而是因为心存侥幸才放手一搏。所以说,念死是对治贪著的有力手段。其次是念三恶趣苦,生起断恶修善之心,以免堕落受苦。进而还要寻求皈依,以此作为生命的究竟归宿。最后是深信业果,如果认识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和业决定之理,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些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学项目,既是自道,也是共道。从中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动力,否则很容易懈怠放松。而从上士道来说,唯有对轮回和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才能对众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还贪恋轮回,却说什么带领众生出离,不是空话吗?我觉得,念轮回苦可能比修自他相换、七因果的效果更直接,因为这种恐惧比较符合常人心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会自发寻找出路,这是本能使然。而自他相换和七因果,则是要激发人的高尚意志,调动内心深层次的情感,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世人最怕将“死”字和自己联系起来,似乎说一下都会招来不祥之兆。事实上,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在痛苦惶惑中离去,奔赴下一轮流转。既不知前方为何,也无法把握方向。念死,就是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看待死亡,主要通过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什么心态念死、修习念死之法四部分进行观修。
一、不念死的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修行往往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是没有力度的。佛教非常重视发心,也就是动机。因为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如果其中夹杂有世俗心,不论所修是什么,都会带有我执或名闻利养,最后成就的还是世俗心。念死,正是断除世俗心的一剂猛药。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人最终都会死去的道理,虽然人尽皆知,但在日复一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因为看到今天没有死,明天又没有死,于是乎,便逐渐将心执著于不死的那一方面。如果不是刻意进行对治,就会被“不死”的心理所蒙蔽,以为死亡还很遥远。这正是人们不把死亡放在心上的原因。现在保险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险等,说明人们在理性上是知道终有一死,而且可能是毫无准备的突发性死亡。但死亡不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觉,使我们只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却从不为死亡做好准备,也忘记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有暂时意义。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因为把世界当做久居之地,就觉得眼前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这就会专求现世之乐。对于我们真正应该成办的,如断除此世之苦的解脱途径,及后世解脱成佛的头等大事不加思惟,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和道业相应。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外在一切都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甚至出家人也受到影响,也忙于追名逐利,这都是基于现世快乐而产生的过患。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咎戾,罪过。纵然是闻法、思惟和修行,但因为重视今世的缘故,不论修习什么善业,力量必然薄弱,且因夹杂恶行罪业而转变修行性质。那些言行完全不夹杂恶趣之因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
“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如果对现世的执著尚未断除,即使为了后世发心修行,也不能灭除今日推往明日的懈怠之心,或是忙于睡眠、昏沉、喧哗、饮食等种种琐事,在纷扰中虚度时日,不能以勇猛精进之心如理修行。现代人往往因事务繁忙而疏于修行,总说什么有时间再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喜欢的事情上。所谓的没时间,往往是针对那些不曾引起重视的事。当我们说有空或没空时,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取舍。如果不能放下对现世的执著,每天就会把时间耗费在种种杂务,在不良串习中轮回。
“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不念死的过患还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以希求现世圆满为生存目的,将进一步引发贪嗔痴烦恼,并使那些因烦恼引发的种种恶行逐渐增长。这将严重背离佛法,最终将我们导向恶趣。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结果吗?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四百颂》说:在三界中,随时都有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死神在窥视。但我们却自以为高枕无忧,不做任何准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吗?民间传说,若人死期来临,会被无常鬼用锁链套走。但佛法所说的无常并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世间的人,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无论曾经多么风光荣耀,都已灰飞烟灭。即使历代高僧乃至佛陀本人的色身,也同样都要入灭。所以说,死是一定的。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世间的执著自然会被弱化,在此基础上修习任何法门,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入行论》也说:每个人终将舍弃一切,离开这个世间,但我们却从来想不到这一点,整天为了自己感觉中的好恶和冤亲造作种种罪业,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感觉,世人忙来忙去,就像为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进行装修。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脆弱的色身上。一旦色身毁坏,一切装修也随之被毁。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有机会捞取利益时,还是什么都放不下,还是愿意为之操劳甚至造作恶业,却忘记这座建筑很快将毁于一旦。所以,在对死亡和无常有透彻认识之前,再聪明的人也是傻瓜。
二、念死的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那么,念死无常又有哪些利益呢?真正提起念死之心,将每一天都当做今生最后一天来过,就像处在倒计时的状态中,只会考虑这期间做点什么最有意义,哪里还敢虚度?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若能发起真实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两天就要死去那样确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会知道一切亲友眷属都无法和我们长久相伴,在生死关头也无法援手相救,就会减少对他们的贪执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并在舍离贪执的过程中成就解脱的智慧。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念死还能使我们认识到,为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能够正见无常,我们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样,再大也会破灭,也不值得贪恋。只有愚痴者,才会执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获得以上认识之后,就能阻止各种恶行的产生,同时积集善业,包括皈敬三宝、受持戒律、六度四摄等。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胜果报,同时也有能力接引其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之更为重要的呢?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在众多经典中,对于修习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种种比喻称扬赞叹。
“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正如《大涅槃经》所说:在广阔无边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实是最殊胜的;在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胜的;在佛法的众多思惟观想中,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为什么说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呢?因为由此契入,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对三界的贪著、无明和我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念死之心发得真切,并成为我们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现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脱便大有希望。佛世时,很多比丘常在冢间修行,就是通过环境来强化这一心念。佛陀之父净饭王想出家时,佛陀也告诉他:“观无常足以得道。”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其次,无常想和死想还能作为摧毁一切烦恼恶业的铁锤,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门。所以,无常想和死想的利益,为诸多经论所称扬赞叹。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总而言之,我们所以能有修行机会,只是因为得到了暇满人身。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恶道流转,偶尔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无暇之身,没有修法的机会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够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执著于“今天还不会死去”的想法。宗大师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当我们没有提起无常想时,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生活,而不是关注生死,关注生命的未来。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所以说,我们执著于不死之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念死无常,则是圆满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径。两者非此即彼,我们想要道业有成,解脱自在,就必须提起念死之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句式,在自他相换中也有同样表述。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在此,宗大师又指出了对念死法门常有的一些误解。所以,不要以为念死是没有其他高深法门可修者才修习的,或者以为,虽然应当念死,但只须在修行初期稍加修习即可,并不是始终需要修习的内容。事实上,对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必须念死的修行原理,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并依此不断修习。
初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摆脱凡夫心;中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精进不懈;后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圆满佛道。所以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如果能以念死、念无常之心为前提,就会生起紧迫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话,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死亡,忆念无常。如果像常人那样贪生怕死,或是因为想到终有一死而消沉,而万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为的意义,决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念死是为修行服务的,为生起出离心、为解脱服务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如果对亲人终有一天会离己而去心生畏惧,只是常人都会有的心态,本论所说的,并不是生起这样的念死之心。
“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仅对烦恼所感的业报身终将死去这一结果生起恐惧,依然不能减少对世间的贪执,有效阻止不良串习的发展。在社会上,对那些时日无多的人,家人通常是尽量满足其要求,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为他们买什么,以此弥补他们将要死去的缺憾。可见,单纯的怕死并不会成为修行动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业。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我们要想到:在往昔的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的许多恶道之因并未忏净,同时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应该怖畏死亡。否则,一旦死亡来临,很可能会因恶业现前而堕落,没有改正机会。
“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如果对此生起畏惧,就能精进修行,死亡来临时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习这样的念死之心,就无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有可能堕落恶道中长劫沉沦,临终时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师就“发何种念死心”作了引导,并指出佛法所说的念死和世人贪生怕死的区别,帮助我们消除误解,端正心态。
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有师兄问我:「如果总想着未来的死亡,是不是与活在当下相违?是不是没有根据地自己吓唬自己?」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愿意在这里与各位同修交流。
念死亡无常就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具体依照四念处来生活修行。过去的身、受、心、法已经不存在,只能被回忆;未来的身、受、心、法还未到来,只能被推测;只有当下的身、受、心、法的现状才能被现量观照。
无常有两种,一是细无常,微细难以觉知,刹那生灭。二是粗无常,易于觉察,相续毁灭。身体当下每个刹那都在变易衰老、趋向死亡,这就是身体的细无常。身体的粗无常是指身体的死亡,即一期寿命的终结。一般来说,人的心跳、呼吸、大脑活动均不可逆转地停止时被确定为生理死亡。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反对身体之细无常就在当下,只是认为身体的粗无常,也就是死亡是未来的事,与当下无关。
依道次第来说,所谓身体死亡包含以下三方面根本内容:
一是决定死亡;
二是死期不定;
三是死时除法别无助益。
「念死无常」不是指离开当下的遥远未来的身体之死亡,而是指活着的身体当下就是无常的现状——死期不定。依靠科学的逻辑和佛教的因明,人都无法根据自己当下还活着的身体来判定当下是此生寿命的中点还是此生寿命的终点。念死无常就是我们无法推出确定的结论——当下的身体是继续做身体还是会变成尸体。所以念死亡无常,恰恰是活在当下,观察到当下身体的现状就是无常。与此相反,认定死亡无常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与当下无关,这种认知恰恰是没有活在当下,活在对未来一厢情愿的毫无根据的猜测之中。
比如我过去常常这样自我欺骗:
自己还年轻,今天不会死。可是地球上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每天都在死亡,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无病,来推测自己现在不会死,可是健康的人突然死去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太平安逸、没有天灾人祸,来推测自己不会死,可是天灾人祸的降临从来都是出人意料,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学佛多年,积累了很多功德,来推测自己现在不会死,可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还被外道活活打死,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的师父是大成就者,师父很慈悲,他老人家会保佑我,我不会意外死亡,可是当琉璃王要血洗释迦族的时候,连释迦牟尼佛也只能三次坐在大军行进的路上以推迟琉璃王的屠城日期,而不能改变迦毗罗卫被屠城的命运。
人命在呼吸间
佛陀用人命在「呼吸间」来说明死期不定,每个呼吸转换的间隔处,是继续呼吸的中转站,还是呼吸最后的停顿处,都是无法确定的,所以说死亡是无常的。佛法是中道,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清醒地觉知当下身体死期不定的无常现状,远离断见和常见的两种边见。毫无根据地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能接续下一次呼吸,就是常见,这会导致盲目乐观,耽著今世而不知为来世的增上生与决定胜而修行;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是终点,就是断见,这也会导致盲目悲观,认为反正来不及修行了,同样不能把暇满人身转为道用。
比较而言前一种常见的危害更为严重:如果认为自己身体当下与死亡无关,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寿命一定会延续到下一个当下。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生只活在当下,过去已消失,未来还未到,我们就会一辈子都活在与死亡无关的错觉中,直到我们最后一口气,我们都会认定自己和死亡无关,这是何等的自欺。退一步讲,如果认为自己今天与死亡无关,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一定能够活过明天。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生只活在今天,昨天已消失,明天还未来,我们就会一辈子活在今天与死亡无关的错觉中,直到我们生命的末日也还是认为自己一定还会有明天。
《集法句经》云:「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正是在揭穿此种执著无常以为常的边见。
唯有将「活在当下」和「念死亡无常」的教言融会贯通,才能落实四念处的修法,远离断常两种边见。离开「活在当下」来念死亡,要么无根据地执著下一个刹那一定不死的常见,要么无根据地执著下一个刹那一定死的断见。这两种态度都把无常法观成了常法。只有「活在当下」来念死亡,才能正确把握死期不定的无常性,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如实观照寿命无常,更加珍惜暇满人身,当下生起迫切地现在就要修法的决心。
死时除法之外别无助益
即使生起了寿命无常的定解,但不去思惟死亡的第三个内容——死时除法别无助益,仍然无法生起舍弃今世为后世利益而修法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发心意乐。思惟明天的此时,是我们今生的继续还是后世的开始,对此我们确信无法预知答案,如此思惟,我们就对寿命无常有了认识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以世间八法来串习死时除法之外别无助益的内容。
如果明天此时我的身体已经变成尸体,那么我一直贪爱的身体的健康,到时都会随着身体一起灰飞烟灭。我今生为贪爱身体健康而造的罪业全都成为后世的欠债,为贪爱今世身体健康而造的善业(比如放生、诵经、念佛、供养、持戒等等行为)也因当时愚蠢地只知执著今世,而未发出世之想,所以无法成为出世的资粮。只有具备出世之心的善业,才能成为往生西方的资粮,那时我会多么后悔此生未能好好利用这具曾经属于我的宝贵人身!
同样,如果明天此时我的身体已经变成尸体,对身体病苦的瞋恨、对身体各种享受的贪爱、对身体的苦受的瞋恨、对身外之物——儿女、房子、存款的贪爱、对贫穷的瞋恨、对被人恭敬的资本——学位、官位、荣誉、功德(这些可以炫耀资本都被加上已故某某的前缀定语,变成追悼会上华丽的点缀)的贪爱、对轻视我的人的瞋恨等也都是这样。
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建立自己明天寿命无常的定解,就不会舍弃今世。你对今世一点也没有看破,想获得今生出世的成就恐怕就很困难,因此对世间不要太执著。不能舍弃今世,就无法生起修习出世法的念头。对于我们净宗学人,如果依道次第来观修死亡无常的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自然可以顺利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愿往生极乐的真实意乐。
印光大师开示:「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可见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文:唐洪
如何在生活中修无常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 颂云:“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来世依处师,取悦保护亲友大错误;不诵悉地根本之咒语,永无休止闲谈大错误;不积信等圣者之七财,积累苦源财产大错误;不修心性本义之实相,成办散乱琐事大错误;不调罪过祸源之我执,追求名闻利养大错误;不作遣无明暗之闻思,自高盲修瞎炼大错误。断此错误趋近解脱道。”],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吝啬,不愿给你们传密法。实际上传密法不太难,即便是《上师心滴》的一个引导文,也可以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中全部讲完。文字上我应该会讲,但你们没有修完加行的话,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稳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否则,每个人的风脉明点不同,你暂时可能出现一些验相,但这只是道位的验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对此十分耽著,务必要追求果位的验相,即达到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到了那时,你已了脱生死,就像雄鹰翱翔虚空一样,可自在操纵死亡,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了。
——索达吉堪布:从生活中11个方面观修无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7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