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常怀慈悲心(常怀慈悲心,爱万事万物)

学佛百科2023-03-1194

常怀悲悯之心

        在《奥古斯都》一书中这样写道:悲悯是最无用可鄙的东西,他的无用之处在于他会不遗余力地评判,而非孜孜不倦的求和。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多见,他们落井下石,他们不知何为悲悯。这种人是社会中最无用的人,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小的传道士,这就要求我们常怀悲悯之心。

        悲悯总是源于善良与同情,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那我们为什么要常怀悲悯?

        前一段时间,政府出台了外国人永久居住政策。其实这一政策早就有大家对它也不是这么抵触。而如果“外国人”中包括黑人,大家对此的看法又完全不同,纷纷认为这侵害了人民的权益。人们的流言纷纷倒向了“黑人懒惰”“黑人没素质”等等,人们不遗余力的批判他们,一如传道士们那样不含一丝悲悯。国家认可并引进的人都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外国人都可以,这样一个政策被抵制,国家又会损失多少人才?又会让多少人从小想要用能力改变别人对肤色偏见的人心寒?如果我们都没有悲悯之心,那么社会的稳定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常怀悲悯之心。

      如果我们内心总是常怀悲悯,那么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弘一法师曾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人得离苦。以慈悲喜舍悲悯世界,护生护国。”这一翻话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钟南山。他与弘一法师口中的悲悯如出一辙,他放弃了安心养老的机会,只求每个人都摆脱病魔的纠缠。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在世界都束手无策的,对病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挡在我们面前,这是悲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他们善良正直,常怀正义与美好,才为众人带来了新的曙光。

        其实不只是钟南山,钟南山代表的是一类人,常怀悲悯之心的人。现在,他可以是各国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们;他可以是担忧非洲国家的比尔盖茨;他可以是即使弟弟生病了,也要日夜努力工作抵抗疫情的纽约州州长。过去,他是杜甫,他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柳宗元,一篇《捕蛇者说》写尽了对苛政的心痛。未来他是我们,我们也要如他们一般,做常怀悲悯之心的人。

无际大师《心药方》

姚展雄

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太多太多的诱惑让人心旌摇曳,心醉神迷,心痒难耐,于是,世人就患上了心病。身病好医,心病难治!有道是: “心病终须心药治”。

佛家以治心为上,喻烦恼轮回为世间病,喻佛为大医王。 《佛遗教经》说: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唐永泰元年无际大师就曾开出一帖《心药方》以济世,这是他明心证道以后,用来应世利生常用的方法。

无际大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石头希迁和尚,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人,他十二岁出家修行,曾在六祖慧能处求法,六祖圆寂后,投青原行思门下,后住衡山南寺,在寺东一处平阔石头上结庵,世人尊称“石头”,与马祖并称二师。

大师谕世人曰: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

药材: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制作: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

用法: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禁忌: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疗效: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

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者,何不服之?

临了,作偈一首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这帖药虽仅有十味,但味味全是明心见性,可谓对症下药。在佛家看来,人身体所有的病痛全都是由心病而来,佛祖释迦牟尼将心病归属于“贪、瞠、痴”三种,一个人只有消除“贪、瞠、痴”这三种病毒,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肌体和一个明净的精神世界。

在佛教典籍中,最为精要的一部经就是《心经》,而要达到最高境界,就是要靠我们的心。世尊曾这样开示:

“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也。”对于为善的人来说,心是甘露法;对于作恶的人来说,心是万毒根。因此医病当从心医,救人当从心救。正如佛在《楞严经》中所云:

“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翻译成白话就是:灯能显示东西,不是灯本身能看见东西,而是眼睛藉灯看见了东西:眼睛能看见东西,并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藉眼睛显发见性。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不明事理,并不是事理有病,也不是眼睛等器官有病,而是我们的内心有病,只要治好了心病,那么我们的眼睛等外“六识”既可以分辨,事理也可得到澄清。

历来的禅宗祖师无不追求一个本心,认为一个人若不能明心见性,犹如取砖磨镜,缘木求鱼。 《达摩血脉论》言:

“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那么,如何才能证得真心?六祖慧能大师告诉我们:

“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可见心对真实人生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无际大师的《心药方》,它正是从根本处解决了人生的顽症,大师的这帖“心药”是古今中外、信不信佛的人都可使用的。试想,一个人要是为人有好肚肠,常怀慈悲心,多几分柔顺,明一些事理,对人守信用,对朋友讲义礼,对父母孝顺,对师长尊敬,诚信不欺,不损阴德,处处给人方便。那么,必定身心康泰。人人果能如此,整个社会和谐安顺了,岂不天下太平!

外道的慈悲心和佛教的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慈悲心,是共法,所有的正规宗教,都提倡慈悲仁爱。

菩提心,是不共法。只有佛教有,就是觉悟的般若智慧。

慈悲无边,慈航普度

我们常常用慈悲为别人祈愿,常常用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当有一天我们发现别人没有丝毫改变的时候,我们还是很欣慰地告诉自己:我很努力,这个人不可救药,与我无关。殊不知,也许不是他无可救药,而是我们的慈悲心不够。

何为慈悲?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慈悲是佛家的一种大境界,是助人为乐拯救众生的情怀,是在痛苦着别人的痛苦之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芒。慈悲是不必相识、不必拥有,是给予不求回报,是只有关爱没有所求。

常怀慈悲之心,把痛苦自己承担,把快乐与众人分享,祈愿世间美好,乐于帮助别人,并且将之视为义务。但有些时候,我们的慈悲并没有改变什么,并没有让别人放下虚妄的执着,也没有将别人从痛苦迷茫中拉出来。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用宽慰的语气告诉自己:“我不是佛,也不能度尽世间众生,总有些人是无可救药的,还是算了吧。”这是懒惰和懈怠的想法,不能用慈悲感化他人,是因为我们的慈悲之心比较单薄,做得还不够。

宏法普传,佛魔同度,这才是大慈悲的境界。救可救之人,也救不可救药之人,连恶魔都能被佛法普度,还有什么人是无可救药的呢?一滴水扑不灭熊熊烈焰,一朵花也描绘不出灿烂的季节。只有付出更多的慈与悲,才能出现更多、更大的改变。当一个个小水滴汇集成江河海洋,灼人的烈焰才会熄灭。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佛之道,以慈悲之心。法之道,以善之举。觉之悟,以明择终什么意思?

佛慈悲为怀,就是常怀慈悲心,法就是行为方法,就是要行善守德,觉悟就是明心见性,慈悲心保持平静,善就会积累福报德性,悟就会转德化性,而性圆光明就会明心见性,就到头来到此竟界的终点站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8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