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得体会(观察修和安住修帮助我们走向觉醒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二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课
本论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止和观,无分别心、安住所缘为止,有分别心,如理思维调整心行为观,止观的目的就是训练、调整、净化、改变我们的心,观即是观察修,止即是安住修,观察修的目的是以佛法正见对境界观察思维判断,转变原有的凡夫心,把心调到正念上;安住修就是熟悉正念,安住于正念;观察修是安住修的基础,安住修是观察修的目的。
二种妄见就是对止观两种错误的理解:一是聪明者修观就行,不必修止;苦行者修止就行,不必修观,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明白止、观的功用,将二者在修行中的关系割裂开来;二是观察修只应在闻思阶段,进入修的阶段不应分别,认为观察修会成为三摩地升起的障碍,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如理思维也是修,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著性分别和如理作意的正分别。其实,观察修调整正念的过程正是三摩地升起的增上缘,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在修行中缺一不可。
上周又到了一年一次的闺蜜聚会时间,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相对中间位置的济南,毕业有五年了,每年闺蜜趴的重要环节-睡衣趴依然保留着,但是我除了带了个人来其余的都忘记了,简单的护肤品换洗的衣服我觉得足够,她们翻箱倒柜的拿这个品牌那个品牌,晚上护肤的环节最少半小时,整整涂了五六层,我极其简单的流程让大家觉得我是个另类,她们都在说:小虾米这是要成仙了。我是年龄最小的也是最不懂护肤的一个,我静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朋友们乐此不疲的将心思投入到这些琐碎中时,内心是真的感慨,当下我给老公发了个信息:我觉得我和她们原来越远了,我对各种品牌已经没什么概念和兴趣了,话题也插不上嘴了。我好像是另一个存在在陪伴着过去。老公说:大家追求不一样,圈子不一样了,何必挂怀。
我当下就做了观察修,我为什么会有些失落和觉得不适应,因为我希望大家都是恒定的,我希望我在变得时候,他们是跟着我在变的。我希望和以往一样我仍是主角,仍是大家手心里的宝。但是一切本是无常,每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之后都会变化,看着他们沉迷于物质横飞,浪费着瑕满人生我怎能忍心?虽然自己的修行还不到家,但是我也要发愿带我爱的她们一起脱离痛苦。就像几年前我抑郁的时候她们从自己的城市飞到南京,在凌晨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温暖和有力量的拥抱一样。我接过了她们的话头,说再怎么样的保养都不如有一份平常的心态,心情好了什么都会跟着好。然后又聊了如何拥有平常心,我今年的一些修学感悟。聊到了深夜,她们一个个都在感慨自己一直在拼、在用各种外在的东西武装着自己、让心变得更加的坚硬和冷酷。只有每年的这今天她们才向释放了一样,因为我们彼此不会笑话对方,我们一直都在陪伴对方。我说,每个人都不会陪伴自己走的太远,唯有内在的那个自己才是能陪伴走的最远的人。内在的那个自己是谁?我神秘的说:是觉醒的灵魂。看透了、看穿了、想通了,每一刻都是喜悦的。我们在悠远的萧声中进入梦乡。
第二天在吃饭时时吃当地很有名的鱼和把子肉,我又给她们讲故事了,并且将如何让吃饭成为修行,提高正念(专注力)的力量。如何为了众生吃饭、带着感恩心吃饭。他们说虽然不是太懂,但是用不一样的心吃饭时候,口味会变,而且又有了个控制食欲的理由,好吧,就算这样我也很快乐啦,在心里播下种子,静待花开吧。
我其实算是一个挺会耍小聪明的人,所以思维还算灵敏但是止不住,更别提定下来了。在三级修学后其实观察修的部分比较多,我就觉得其实还蛮对我的胃口的,毕竟以前打坐这样的修对我来说仅仅是觉得静的舒服,没法落实到心行。我以为经常有正见的思维也可以达到某个修行的点,但学了最近的法义我才知道像我这样不停地思维,晚上睡觉脑子里都一直在转的人,是不可能定下来的。就像浮萍没有一个落脚点,如何止的住,如何更长久的安定的下来,心向野马一样一会东一会西的,我怎么可能有智慧,没有智慧我又怎么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紧紧有条起来呢?
我又思维了为什么上学时候会觉得心很有力量,因为目标明确,上课时间固定,考试时间固定。数十年如一日形成了习惯,而工作后分心的事情太多,诱惑也很多,目标似乎也多了起来,所以分身乏术,好像时间的管理已经不够我处理突发事情了,其实这就是没有思维的瞎忙,也是盲练。就像一片树叶,一边没定下来,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摇摆起来,如果将一头定下来,及时有风也不会四处飘。所以当固定一处时,周围也会随之安定下来。
本课所破除的两种妄见是大多人都会有的,很幸运能够遇到三级修学和师父,让我在修行的路上少走了些弯路。我更要真诚老实认真的修学,先把修学的事安定下来,其余的时间安排就会随之定下来,生活自然会清晰很多。只有如法依止,法不离身,才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出淤泥而不染!
顶礼三宝、顶礼师父
感恩三级修学和师兄们
祝秋安
观澜丨南京
2019.10.31
为什么说观察求和按住宿是佛法修行的一个非常常规的途径
佛陀在经典中归纳了两种修行的方法,后来诸大祖师以各自的智慧依据教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安立,这两种修法就是观察和安住。
所谓的观察修是在我们上座之后,运用自己的第六意识缘一个对境再再去分析,一边观察,一边修行。修《前行》时经常使用到观察修,比如修持无常、业因果,都是通过第六意识对于无常等要点再再观察,在观察修中获得正见,这是通过修行产生定解。在修行过程中如是观察称为观察修。
观察修的所缘也是一种正见,前面分析的时候应该有一种了知,上座之后通过安住或者观察修的方式,对于相续中的正见进一步地串习。虽然在思维的时候也要观察,但思维的侧重点是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上座观察修是缘着正见以反复观察的方式来修行,重点是反复串习的角度。思维是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来遣除增益损减、生起定解,观察修是通过反复观察、串习来生起觉受,或者证悟。
修前行时,基本上都是通过观察修的方式来安立的。因为我们要在内心生起出离心,必须反复观察轮回的过患,才能产生厌离;要生起信心时,也是反复观察信心的功德以及生起信心的方式,才能生起信心。不管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是菩提心的教授,都是在反复观察自私自利的过患,或者利他的功德,缘着对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理由,通过慈悲喜舍、念恩报恩一系列修法,内心就能对众生产生悦意的感觉,然后不忍心他们感受痛苦,产生救度的心,最后发誓成佛,这些都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生起觉受的。
乃至于修持中观,我们也是再再地用理论来对自己起心动念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抉择,以此来了知心性本空;修人无我空性也是对于“人我不存在”反复串习,内心才会生起人无我的觉受。凡是修中观都是通过不断观察的方式获得觉受的,叫做观察修,也叫观修。
第二种修行方法叫做安住修,又叫止修。安住相对于观察修,没有方方面面的串习、抉择。有了正见之后,可以安住在正见上完全不动摇。
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方式,佛经中都提到过。按第四品总义的回答方式,一般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为什么呢?因为安住修是缘一个殊胜的正见一缘不动的安住,对修行者的要求比较高。而观察修的标准不是这么高。初学者相续中的疑惑、分别心、实执心都很重,如果没有通过再三观察正理的方式来修持,即便是安住,内心还有很多疑惑、实执、烦恼不间断地冒出来,自己没有观察的智慧也无法对治,这种修行就是浪费时间。
针对凡夫人分别心、怀疑心重的特点,最初观察修非常重要。因此益西上师在讲课时再再地提醒我们,观察修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相续中疑惑太多,实执太重,烦恼非常粗猛。这时如果没有观察的智慧,如何面对生起的分别念呢?虽然我们对待分别念没有办法,但是不是真的无事可做呢?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把修行方式调整一下,这些烦恼是可以对付的,并不是真的一筹莫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主动掌握观察分别念的方式。如果掌握了方法,把修行的策略调整一下。比如喜欢安住,主要是觉得观察很麻烦,必须要去学习、听闻、思考、背诵、讨论,这样非常累。他认为什么都不想地安住,不是很好吗?这是一种捡便宜的心理,最后会害了自己。
对于凡夫人来讲,该经过的过程必须要经过,有些是没办法绕过去的。虽然想方设法想要绕过去,但是最后来看,还是自己吃了大亏,所以不能绕过的东西就要去面对。比如中观的见解等该学的要学、该抉择的就要抉择。如果抉择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修的方式获得体会。如果相续中的怀疑通过观察修的方式遣除了,或者生起了一定的觉受,这时安住修就有了基础。并不是说不能安住修,而是必须对于我们所处的阶段认知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状态,挑一个自己认为相应的,或者很简单的,最后简单的东西会变得非常复杂,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都会出现。
一般来说初学者比较适合观察修,不是说不能安住修,上根利智的人,或者安住修的种姓,也可以安住修。
转发:《道次第》修学感悟
两遍《道次第》、一遍《百法》、两遍《入行论》,一算,同修班起码要6年!这么漫长的修学阶段,如果认真地安住当下,用心学,时间也是可以过得很快的;如果浮皮潦草、浮光掠影地随便学学,恐怕就会过得很慢,学起来自然也很辛苦。而且,如果没有培养起良好的修学习惯,没有认真听从善知识的修行指点修学,白耗了时间不说,还会就此养成诸多不良串习,于生命来说,真是亏本的买卖!
盘点下同修班的学习,很后悔走了N多弯路,也听到了别的师兄分享的走弯路的经历,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于是,我把这些写出来和师兄们分享,愿师兄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直抵菩提!
一、观听视频
好处:每一次观听视频,导师的音声、相貌、语气、神情等,出家僧人的清净行仪,佛法的甘露,都在视频这样的载体当中呈现了。视频,它带我们穿越回了十多年前那个小院里的无数个早晨和三宝楼的那个三学堂以及各个讲座的现场。座下,有众多的学人都在殷殷求法。所以,虽然无缘值遇当时说法现场,但通过观听视频,我们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身临其境。
想想无尽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有多少生都在三恶道中流转受苦不得出;多少生即便得了人身,却也许是在醉生梦死中虚度一生又一生;多少生即便接触了正法,却也许是因为无缘值遇善知识而仍处无明大暗。今生,可以这样便利地安坐听闻正法,得明师教授,这样的教化机会是古代多少学人所梦寐以求的。
观听视频,实在是善知识在对自己耳提面命的时刻,是僧宝的影像不断地种入自己的阿赖耶识中的时刻,是独自享受心与法相遇、相连、相应的美妙时刻。这种直接地纳法于心的修学方式,又岂是文字所能替代的?
想想一天24小时,8小时要用在工作,睡眠至少要6小时,还有几个小时要花在三餐和事务处理上,剩下的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的时间,能有多少?忙了一天,不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为生命的究竟解脱寻找一条彻底的出路吗?
导师开示视频是同修班的主要修学内容之一。总结一下,观听视频这种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可以在缓缓地闻思的过程中,跟随善知识的引领,深入思维。很多闻思的智慧火花,会在观听过程中屡屡迸发。
二是观听视频,比阅读文字稿要多花不止5倍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那么,在时间上,就没办法打折扣。而投入时间,又让自己对学修有了起码的保证。
三是通过观听视频,善知识的影像音声和法的智慧会落入心识。会感受到,原来善知识就是在对自己耳提面命、口授亲传。我们不是常常有不能常随善知识左右随学的遗憾吗?那么,观听视频就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一些这种遗憾。
四是不同的因缘时节,心的认知程度也会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观听,会让法对心的撞击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
五是观听视频,一开始容易走神和开小差,或是昏沉掉举,或是完全抓不到重点,容易只听到一部分,所以,需要格外用心地听闻,用心地领会善知识讲说法义的逻辑、架构、譬喻、教证等,再用心地记笔记。这些都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从而加深对法义的理解和掌握。思维深入了,忆念法义久了,自然更容易让法入心。反之,如果以文字讲稿取代视频,以上的很多收获可能就不一定有了。
在这几年的修学过程中,当遇到困境、伤心沮丧、心力最极微弱的时候,我会连动一动的力量都没有。更有一些烦恼炽盛、心浮气躁的时候。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看着视频,静静地放着。哪怕就是听不进去也没什么,我只要静静地听着视频,再大的困难都能慢慢地化解。
二、定课
虽说可以经常亲近三宝,但我对“皈依共修”这一度身订造的定课的接纳,却是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首先是觉得寺院的早课有氛围,喜欢上寺院的早课,把寺院早课拿来替代皈依共修。导师说,皈依共修的好处在于它和我们当下的修学是配套的,是相辅相成的。可我却似乎是在很久以后才听到这句话。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坚持做皈依共修。
后又觉得《三宝歌》的唱诵部分实在不是五音不全的自己所喜欢的。所以,直接拿着仪轨照着念。至于《三宝歌》这样的环节,有时甚至直接跳过去。却不知,这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这样的咏叹中,强化对三宝的依赖、信心,向三宝学习。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还觉得仪轨进行得好慢,念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特别是上到同修班,各方面的时间和作息安排一下子没有调整和跟上的时候,真觉得做定课是一种痛苦和煎熬。有时妄念纷飞,有时昏昏欲睡,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
其实,同修班的修学对学员来说,改造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大剂量的闻思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所以,它对于我们的作息乃至生活重心都在进行调整。如果还是贪恋各种世俗享乐和耽著,闻思必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要想修学得力,需调整的就不是头脑的表层意识和观念了,心态的禅修会变得必不可少。这样,健康如法的生活方式就是戒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否则,修学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难以持久和见效。
所以,当生活作息和生命重心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修习皈依,自然难以引发很多的受益。受益少,修习的意乐就不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此,真需要逐步调整作息方式,舍弃不必要的安排,多作多闻。
闻思上去了,对仪轨部分的随文入观能力就会加强,进而,就会感觉到仪轨引导的力量。久而久之,自然能逐步获益。乃至于一天可以早晚两座、三座、四座地修,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艰难度日,也自然能够随文入观,法喜充满,身心自在。
三、如何对待原来修学的法门
虽然三级修学和各个法门并不冲突,但是,如果原来进入书院前就修学了某个法门、有了每日定课,那么,遇上需要花时间好好修学的同修班课程,又该怎么办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步学修不同法门,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或者学得不能消化,甚至带来理解上的自相矛盾。
我在进入书院前就学了四五年的佛法,还选定了极乐世界为将来的归宿。为此,我会希望把所做功课皆用来“庄严佛净土”。但是进入三级修学,加上做义工,很多时候,我连以前最喜欢做的事——念经都很少能做了。虽然中间曾经挣扎着念了多少万的佛号、多少百字明、做了多少大礼拜,但是没过多久,只能放弃。不是书院要求我放弃,而是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真觉得,我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因为,修行关键是用心,坚实的由正见构建的佛法基础更是不可缺少的。而《道次第》观察修、安住修的闻思就是在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调整心行。
再反思自己对于其他经典和修行方式的爱好和放不下,一半是执著和串习,一半是因为那样修行不费力、不“伤”心、舒服。很多时候,《道次第》的每期法义、导师的开示几乎都是在痛指我的凡夫心!要舍弃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那我不是就变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了吗?过去多少生,我都喜欢别人说我行、说我好,这些都是我的标签、我的存在感,如今却要舍弃,那什么才是我的价值所在?还有,要舍弃自我,凡夫心真的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我是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烦恼,可是我还不是很想舍凡夫心。
而相比之下,念经、持咒、看其他书,都不会让我感觉到我的凡夫心受到了伤害。不面对《道次第》,不听导师开示,我就仍然可以想学就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多好!
可是,总是有那么一天,这种鸵鸟式的逃避和反复地因为以凡夫心做义工而一再受到的伤害,迫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除了《道次第》所说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条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这颗凡夫心,让我在六道中的处境忽上忽下,执著烦恼、颠狂痴迷、害己害他……我一直都是它忠实的奴仆,这个奴役着我主人,我还要再顺从它吗?
而要厌恶它,舍弃它,反抗它,不学《道次第》,靠我自己,能找出条路吗?我找的路能走得通吗?我需要条条路都试一下、走一下才确认哪条路才是真正的出路吗?
四、做义工
一开始,我是抱着修学有受益、要报恩的想法来书院做义工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我最喜欢的经文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修学有受益了,想要做一点利益别人的事,我干嘛放着好好的自由日子不过,那么舒服的世间生活不过,跑到寺院来?所以,在做义工的发心上,我觉得这种发心不说是高尚的,起码也是正确的。
并且,我还把做义工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都乐于帮忙;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并且还不是为了自己。
可是同修班的修学中,导师却说,做事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成就的是什么样的心行。“我们能不能做好,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是越做越执著,还是越做越无我。自我越大,你的世界就越狭隘;自我越小,你的世界就越开阔。”
过去,有那么几年,我在世间的领导一直都在说“要有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我知道,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干得好,这样就有核心竞争力了。
在这样的观念灌输下,我会更加想要捍卫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做义工,每每做得累不说,事情还可能没做成。就算做成了,赢了事情,却输了自在。更重要的是,输掉了生命的主动权,凡夫心牢牢地控制着我一生又一生。这样继续下去,能有出头之日吗?
于是,经过了无数的痛和苦之后,“让做事成为修行”这句话我才开始有点读懂。让做义工成为修正自己贪、嗔、痴烦恼的途径,训练自己有一颗学习和服务他人、利益他人的心,这样的目标取代了原来的报恩的想法。不是说我不需要报恩了,而是我真的开始觉得,我需要学习、服务他人。在服务他人和学习解除贪嗔痴的过程中,生命才能得到成长,才有出路。
过去,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发愿修学佛法,解脱烦恼。为此,发愿做点有益于别人的事。于是,我就把结果看得很重。我想,做事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有了什么样的结果,痛苦就会得到解决。可是学了很久后,才发现,解决烦恼和痛苦,事情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如果心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到哪里都是自在的。
由此,我才感到,原来,舍凡夫心、生起要瓦解凡夫心堡垒的战斗意志,需要那么多的闻思努力和义工训练;原来,想要生起利他心、铺就解脱之路,需要那么多的基础。
五、坚持共修
如果说这几年下来,有那么一件事是我最重视的,那么就是共修了。我不会因生病缺席共修,即便是去外地看病,也必定要争取网络,有条件就再加写一份心得。至于公差,虽然可以理所当然地请假,但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必定跑来共修。
其实,不是班级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参加共修,来养成重视修学的心行和坚持用功的习惯。虽然每次班级共修收获大小不一,但坚持这样做使我对修学的信心与日俱增。有道是细水长流,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做法坚定了我内心的选择,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坚强。这样的一种成长,对生命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来自善笃师兄分享
《观察修与安住修》的法义总结
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本周重点学习了观察修和安住修,以下为本次的法义总结:
观察修与安住修
很多学佛的人对禅修都有一份向往,但对禅修也有一定的误解,觉得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是贯穿一切时、一切处的,包括行住坐卧,乃至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所以,禅修并不是让身体保持某种姿势就行了,关键在于用心,而不是形式。
佛教中,关于禅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止观,是通过培养定力来获得观智;内观,是通过培养觉知来获得观照力;观想,是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而书院比较重视观察修,即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因为说法是佛陀一生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佛陀言教,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施舍的常规修学途径。
1、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理基础是理性。
学佛需要开智慧,见真理,而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
理性的形成,包括生活方式的文明与否,都和我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我们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理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的罪犯乃至暴君,也是因为接受了不良文化,形成错误观念,才会导致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种种不良行为。
在未接受到觉醒的文化、智慧的文化的时候,大多数人看不清世界真相,找不到生命出路。虽然路就在那里, 过去也有古佛走过,但除了慧根极好的独觉,凡夫是没有能力找到这条道路的。而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舍种种教法,苦口婆心的引领我们。
2、观察修、安住修的教理依据
闻思修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次第。其中的思, 就是如理思维。
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 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也是关键所在。从 亲近善知识到听闻正法,是在接受智慧的传承。 在此基础上,通过如理作意,知道佛法究竟告诉 我们些什么,才能法随法行,走向觉醒。
而在八正道中,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唯识也讲到,由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可见,如理思维对学佛非常重要。《道次第》 倡导观察修,正是基于这些常规修行路线提出的,并非另辟蹊径。不学经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传承佛陀的言 教,无法传承这种智慧的认识。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论基础 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 形式。
当然,理性是不能直接抵达真理的,但它可 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接近真理。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的
其实对凡夫来说,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 因为凡夫心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比如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就会反复想着它的好处, 想着一定要把它占为己有,这就是观察修。最后 使这个念头变得极其强烈,在内心久久不去,甚 至强烈到只剩下这个念头,这就是安住修。
无始以来,凡夫在无明和我法二执的 认知基础上,思维种种问题,形成现有的凡夫人 格。所以,这种修行方法很适合凡夫。
我们曾经 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 现在还是依照这个心行运作规律,只是调整方向, 通过对佛法的思维获得正见,以此认识问题,改 变心行,这样就能解除烦恼,出离生死。
以上是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法义主要内容,是企图引领大众跟随佛教先贤的步伐,开启人对佛道的修行。
其实这不仅仅是针对佛法,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养成好的习惯、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观察,知已不足之处,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我们未必认可佛教的某些观点,但佛教的很多方法论,却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8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