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见到了甚深缘起法是不是就见道了(见及见缘)

学佛百科2023-03-1186

《阿含经》:“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 什么意思啊?

一件事情发生,你看的不是事情、事相,而是看到了本质,也就是只有缘起,缘灭,空幻不实。

比如常人遇到乞丐乞讨,会想这个人是不是真滴,是真的我就给钱,不是真的就不给了。

觉悟的人看到了,只知道是个缘起,既然缘到了就随顺一下给个几块钱,缘就灭了啊。圣人看任何人任何事只是知道,哦,缘分来了,随顺满足外缘。您问的这句话在生活里就这样的,我们修行达到自性阶段,就看不到是非了,只能看到缘起缘灭,与我无关,随顺世事

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区别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在“不离”和“只有”之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最终目标一致,只是说法方法上的差别。先引一段原来的介绍:

从佛说的唯识经典,到慈氏、无著、世亲及其学生的论典基本上属于唯识古义,陈那之后如护法等论师的论著被称为唯识新义,或称唯识今义,其主要差别是,唯识古义讲唯识无境,即世上只有心识,根本没有外境;唯识新义讲一切唯识所现,皆不离识。这是因为唯识理论在后来与小乘和外道的辩论中,被迫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方便说法以接引更大范围的众生,所以唯识新义较唯识古义方便说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唯识古义则显得简洁彻底,直陈唯识本义的成分大些。开始接触唯识时,会觉得唯识新义更容易接受,但学到最后应该回归古义才更接近佛陀本怀,而实际上也只有最终通达古义,才能够融会贯通整个修行次第,看清楚各层次方便说法如何统一服务于实证空性的最终目标,并依之断妄证真,转识成智。

下面再来详细介绍“不离”和“只有”的差别。

唯识古义讲唯识无境,就是说世上只有心识,而心识所认识到对象,即心识之外的一切境界都只不过是凡夫的妄想,根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世上只有心,所有众生都是以自心观他心,但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记忆无量深厚,结果都是在本来唯有的众生心上生起自己业报成熟的那部分妄想,仅仅是因此才造成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并不是世界上真的存在六道众生所见的各种事物,那只是因为众生妄想惯了随顺自己因缘成熟的记忆自然生起的幻象而已。这是最彻底的唯识义,是佛说“唯”有识的本义。

但这种说法与凡夫的感觉相差太远,可以说正好相反,凡夫就觉得心外有很多东西,甚至觉得只有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所以很难接受唯识无境的说法,因此后世弘扬唯识观的法师们,就只好在佛的说法与凡夫知见之间假安立一些过渡性的说法来接引众生,以使其能渐入佛见,于是出现了唯识新义的各种方便说法。

凡夫最不能接受唯识观点的地方是,如果说三界唯心的话,我们怎么能在仅存在心的世界上见闻觉知到森罗万象的各种事物呢?或者说,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只是心的话,怎么会把心看成万法呢?佛为了对尚未实证三界唯心真实情况的凡夫,用凡夫可以思议的形象和语言说明这是不奇怪的,是完全可能的,就用世间凡夫能够理解的现象来证明,佛说我们认为的现实实际如梦,虽然人做梦时只有一颗能做梦的心在胡思乱想,但这颗心却可以见闻觉知到各种事物,而且感觉这些事物都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在只有一颗心的情况下,这颗心是可以错误地认为真实存在着万法的。

佛还用幻术表演来比喻,我们认为实际存在的现实世界,就如同幻术师幻化出来的象马车乘人物战争等活剧一样,实际存在的只有砖瓦树枝等材料,而当幻化师念咒和作法之后,人们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场景,所以,虽然三界唯心,但众生却可以在这心上看到六道轮回的活剧,人道有情所见山河大地男女老少,鬼道有情所见旷野寒风火海冰窟,天道有情所见宫殿辉煌五欲享受,这些都如幻化出来的象马车等一样实际是不存在的。

佛还举了阳焰的比喻,沙漠上实际只有水蒸汽,但动物却看到远处有水面飘动,我们夏天在马路上就常可看到这种幻象。佛以这些比喻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如喻中所说的梦中事物、幻化象马、沙漠水景一样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佛常举的有八喻,除上三项还有水中月、空谷回声、影像、光影、变化等喻,除此之外还说了不少的比喻如空中花等喻来说明在只有心的世界上,有情是完全可以见闻觉知到完全不同景象的万法的。

但众生还是不甘心接受唯识无境的说法,说道理是这样,也是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还是觉得,实际没有的东西,却让我能够看到它不合道理,或者说实际是一种东西,我却会看成另一种东西不合逻辑。实际上,就是因为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合乎我们凡夫颠倒妄想的习惯,我们习惯认为先有万法后有认识,佛却说只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有执有万法的错误认识的习惯(记忆),才会生起错误的认为实有万法的错觉。而凡夫总是觉得后者不合逻辑,就是不相信没有的东西可以看见,所以法师们就方便说法,假安立出来一个合乎一点儿凡夫逻辑的说法来过渡一下:阿赖耶识中有色法种子(四大种)生起色法,我们前六识再去缘此色法,就感知到了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物质现象。这样,执着凡夫颠倒逻辑的人觉得可以接受了,而此色法又是由识生起的,离识便不能存在。但这就是把佛说的“唯”识——只有识,改成不但有识也有色法,但它是由识生起的,所以叫做“不离”识了。

方便总归是方便,在接受这种说法之后,继续学修,最终当然还是要达到唯识无境(只有能分别的识,而根本没有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境界——也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四大皆空的认识才算到家,因为到见道时,必须要把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一无所得,能所双亡,才能实证空性。

有的人不但执着方便说为究竟,而且还常犯一个更基本的错误,以为四大种所造色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色法,实际上心识的种子和现行我们凡夫都见不到,只有实证空性的佛菩萨的后得智才能见到;而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依凡夫识所见虚妄相在名言中假安立出来的,都是凡夫的妄想,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基本原理在阿含经、般若经和唯识经论中都有,叫做缘起甚深,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即是见空性的大乘佛菩萨了。在唯识经论中对此原理更有详细说明,所谓甚深缘起法,就是指阿赖耶识种子及其所生现行心法,这些是凡夫外道甚至连佛教二乘的圣者都不能见知的,我们凡夫的六识就是在这种子与现行(真正的缘起法——依他起)之上生起虚妄的认识——遍计所执的,也就是前面讲过的道理,本来三界只有心,但六道众生看此心时就会生起六道不同的境界景象,凡夫所见的这些景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心(甚深缘起法)。

如果说心识所造色(这是只有圣者才能证见的)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色法的话,就等于是说,凡夫所知法就是圣者所证法了,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把佛教的名相乱套在世间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硬把色法就叫做心法,胡乱扣了个帽子,定义、逻辑混乱地改了个名字,似乎是在解释佛说的话,实际上唯物主义实质内容根本未变,唯一起的作用就是骗人说:佛菩萨的境界与我们凡夫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凡夫现在就已经以现量实证三界唯心的真实情况了,我们已经都是佛菩萨了,我们还有什么要学要修的呢?还要见什么道修什么道呢?所以这种说法除了骗人说,我们凡夫所见已经与佛菩萨等量齐观,没有什么可学可修的了,再没有其它的用处了。

佛教的“缘起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法,都是逢因缘而生出来,不会单独而生。必须依赖境界,才能生出这种法。道虽然是无为,可是要遇到因缘,才会产生感应。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

扩展资料

佛家经典禅语

1、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3、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

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6、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7、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9、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0、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是什么意思?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两句要一起看。

我们说平生能遇佛法是缘起所致,缘分到了。自然显现,无始劫种的因。能闻法,能明白佛法的意识,真正体会到了,就如同见到佛本身。这也是《金刚经》精髓所在,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万法如一法,一即是一切。一切亦是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样看你就没有分别啊,平等心就起来了。看的破才能放得下,这个道理要懂。善哉!

阿含经“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什么意思

譬如被点燃的柴火再点燃另一柴火,可是此火并非彼火;但无此火也没有彼火。说不是吗?它们又有关系,说是一个吗?但彼不是此,所以叫“无一非异”。这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一个特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甚深缘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p130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二解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来源:法相辞典 简体版-繁体版 English

首页宝莲禅寺佛教数据库佛教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杂文 缘起甚深作者 : 不详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

问题二:“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罚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三:“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四:佛学(教)中独觉住是什么意思/解释 “辟支佛”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云何独觉住。

谓初所习鳞角喻独觉。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深缘起道理。乐安住最极空无愿无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习部行喻独胜。不必一向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所余住相如麟角喻。

问题五:世间禅是什么意思?如何修? 含义:凡事要顺其自然,艰难曲折是必然的,遇事处之要泰然,失意之时要坦然出自《玄 *** 行记》世界上实际有的就只有心识,心外的一切法实际都只不过是心中的妄想,换句话说就是,实际存在的只有能妄想的心,而心中所妄想出来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唯能无所。这个能妄想的心,就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也叫甚深缘起法,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所以佛说三界唯心。当然我们可以在妄想中假安立缘起法,那叫假名缘起法,是我们妄想中的缘起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上不存在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的缘起法,只有在把凡夫所知一切法(包括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和佛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以根本智实证空性之后,才能以圣者的后得智实证到真正的缘起法――三界唯心的心――的真实面目。缘起唯能识,就是说,真正的缘起法,就只是能进行认识活动的心识。

问题六:菩提意思是什么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

问题七: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编辑本段菩提在佛教中的意义'菩提 '的梵语为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形象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

问题八:"菩提树"在佛教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 *** 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9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