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行动(佛法 行)

佛弟子进。动恶念的果报与实施行动的果报一样吗?
佛陀开示说意业为最重。但却没有说身业,口业比意业还重。 而不善意业的起源莫过于三毒,因此三毒为最重。善意业起源于无贪,无嗔,无痴,以此为最重。 任何的行为一定是从‘意’开始。在论藏是以‘心’来概括,比如说贪心,嗔心,痴心。
因此如果是没有意识的身业和口业是比意业来的轻,但任何在知道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意业的产生。
果报是不可论知的。佛陀曾经多次开示业报是十分复杂的。此问题的解答必须排除往后的善业种种问题,包括成就阿拉汉。 单一而论的话,两者都有果报。 但却不可论是否下地狱,因为如果他保持善念,虽然这些行为还是有果报,但他却可以往生天界。 因此您的问题牵扯太多的未知了。
我们可以理解的是不善意业已经足以产生恶业,不需要等到身业或者口业的产生。
69 .复杂的业报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而尊者三弥提,那时也在舍卫城附近,住在一处僻静的林间小屋中。
这天午后,有一位名叫「普达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弥提的住所,就进屋去参访他,向他提了个问题:
「三弥提道友!我曾当面听沙门瞿昙告诉我说:
『肢体和言语所造的业,那是不实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业,才是真实的。又,有一种禅定,当进入那种禅定时,会完全无感觉。』」
「普达梨弗道友!世尊不曾这样说,你不要这样诽谤世尊,诽谤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道友!世尊一再教导我们:
『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业报是一定有的,若不是在当世,就是在以后的来世。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必然会有业报了。』
至于禅定,确实有一种禅定,当进入时,会完全无感觉。」
普达梨弗外道不同意尊者三弥提对业报的说法,再三地与尊者三弥提争辩,尊者三弥提也再三地重申他的看法。最后,普达梨弗外道问:
「三弥提道友!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会受什幺种业报?」
「普达梨弗道友!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必定会受苦报。」
「三弥提道友!你随沙门瞿昙出家多久了?」
「不久,才三年而已。」
普达梨弗外道心想,才出家三年的年少比丘,就能坚定地为他的老师辩护,更不用说是长老比丘了。虽然他对尊者三弥提的回答,很不满意,但一时也提不出什幺有力的反驳,就掉头走了。
他们两人的对话,被坐在不远处的尊者大周那听得一清二楚。于是,尊者大周那就将所听到的告诉了尊者阿难。尊者阿难认为此事应当去禀报佛陀,就带着尊者大周那去见佛陀。
佛陀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告诉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不记得见过普达梨弗这位外道出家人,怎幺会对他说那些话呢!又,看那三弥提比丘,愚痴而不明究理,普达梨弗所问的问题不明确,涵盖了好几种情形,他不分开来回答,却只以一种答案来回答。」
「世尊!三弥提比丘也许是依『诸受是苦』的道理来回答的,这有什幺错呢?」尊者阿难为尊者三弥提辩护道。
「看!阿难,连你也不明究理!三弥提比丘应当回答说:如果故意造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必定会受乐报;如果故意造苦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必定会受苦报;如果故意造不苦不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幺必定会受不苦不乐报。
阿难!如果三弥提能这样回答,普达梨弗一定被他折服。
阿难!如果你们能听如来广泛而深入地解说业报,一定能更加清楚而获得法喜。」
「世尊!现在说正是时候,我们一定会好好记住,好好遵行。」
「阿难!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死后却生在善报的天上。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就坚定地下了没有恶行、恶业报的结论,并且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恶者死后生天,但却不同意所有行恶者死后都生天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恶但死后生天的人,或因恶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所造恶业延后受报,或因前生强大的善报尚未耗尽,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的缘故。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死后却生在恶报的地狱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就坚定地下了没有善行、善业报的结论,并且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后生于地狱,但却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后都生地狱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善但死后生地狱的人,或因善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的善业延后受报,或因前生强大的恶业尚未报尽,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的缘故。
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死后生恶报的地狱。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认为确实有恶行、恶业报,这是我能同意的,但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恶死后会往生地狱,但却不同意所有行恶者死后就往生地狱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恶死后往生地狱的人,或因当生的恶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报尽的恶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而往生的缘故。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死后生在善报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认为确实有善行、善业报,这是我能同意的,但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善死后会生天,但却不同意行善者死后都生天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善死后生天的人,或因当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报尽的善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而往生的缘故。
所以,阿难!业报有四种情况: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却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但实际上却已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实际上也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也已报应的造业,这就像有些果实还未成熟,但外表看起来却像已经成熟了的模样;有的已经成熟了,但外表看起来却还像尚未成熟的模样;有的尚未成熟,外表看起来也还没成熟的模样;有的已经成熟了,外表看起来也已成熟了的模样。」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别大业经》、《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二、今日,业力的观念说来是蛮普遍的,但却多沦于神秘与浑沌,即使有神通能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况是一般人呢!业报的大原则,虽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实际上的作用与展现,通常是错综复杂、动态变化,不是单纯一对一反应,也不一定能立即因缘具足而反应展现的,所以,实际上很难只用做什幺事,就得什幺报,那样简单的、僵硬的方式解说,否则或未得其利,先蒙其弊,成为迷信的附和者。修学正见增上的佛弟子,应当把握缘起理则,从经典中多方理解,再从日常生活中修学体证。
三、「一向问要一向答,分别问要分别答」,这应当是印度当时的问答与论辩原则吧。
四、故事最后的果实成熟比喻,《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分别经》无。
自性佛怎么行动举例
自性清净佛性观
谓观众生本具之佛性。自性者,自己之心性,即如来藏。众生本有之佛性,其体清净而无妄染。于佛性论卷二,则称为自性住佛性。据起信论义记卷中载,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之风而动;若以观法观得己心之清净佛性,即为自性清净佛性观。唐代净土宗大德善导于观经疏定善义中,就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大一二·三四三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系观自己之心性即阿弥陀佛;又谓唯识法身观,系以弥陀之法身为唯识,亦即与如来藏心同体。
大乘真常系佛教的观法。即观自性佛的修行方法。所谓‘自性’,是指自己的心性,即如来藏;是众生本有的佛性,其体清净,无有妄染。《佛性论》卷二名此为‘自性住佛性’。《起信论义记》卷中有(大正44·254c)‘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之语。因此,观己心是清净佛性的观法,即是此自性清净佛性观。善导《观经疏》〈定善义〉在解释《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时,曾列举当时的异解,云(大正37·267b)︰‘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
有梦想就要有行动的佛教故事
海伦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可是她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她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抉择与准备,而不是马上行动,所以总是后悔不已。
一天,邻居告诉她史密斯家的牧场里有很好的草莓可以自由采摘,他愿意以每夸脱15美分的价格收购。海伦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坏了,谢过邻居,马上回家准备。
到了家里,她不是立刻找出篮子准备出门,而是在家里埋头计算采5夸脱草莓可以挣多少钱。她拿出一支笔和一块小木板,认真计算起来,结果是75美分。
“要是能采10夸脱呢?”她满怀希望地想着,“那我又能赚多少呢?”
她得出答案,“我能得到1美元50美分呢。我可以买回那条我向往已久的项链了,它就挂在镇上贝迪的服饰店里。”
海伦接着算下去,“要是我采了50、100、200夸脱……”她将一早上的时间都浪费在计算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上,转眼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她只得下午再去采草莓了。
海伦吃过午饭后,急急忙忙地拿起篮子向牧场赶去,到那里时,发现大家早就把好的草莓都摘光了,只剩下一些还没有成熟的草莓。可怜的小海伦最终只采到了一夸脱小草莓,自然一切幻想都泡汤了。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者决定做一件事,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一个实干者胜过100个空想家。
佛教宣扬什么
问题一:佛教主要宣扬的内容是什么? 想了解佛教,说明您很场善根哦,随喜了,阿弥陀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问题二:佛教宣扬什么,反对什么 找寻生命的本质,升华自己的生命境界,这才是佛教追寻的真谛。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没有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人,就很容易被自己也被其他的东西迷惑。找寻真谛,提升自己,佛教宣扬的真正意图
问题三:佛教宣扬什么意想 让人觉悟实相,离苦得乐!
这里没有唯一的最高的神,只有觉悟者,有智慧海!
问题四:通常说弘扬佛教的什么精神 佛教理论中,有很多值得弘扬,不是一定指同一种精神。缘分不同,每个法师弘扬的方式不同,弘扬的重点不同,比如:
玄奘大师,一生弘扬的是唯识宗
慧能祖师,一生弘扬的是禅宗
弘一法师,一生弘扬的是佛教戒律
印光大师,一生弘扬的是念佛法门
……
问题五:基督教和佛教都宣扬的是什么。?都是什么意思的?比如我觉得佛教是宣扬人行善。如果行善。自己也会收获好 大体宗教都是教人行善的,基督教(新教)是靠着耶稣而得救升天,而佛教是在于个人修行直到大彻大悟。
问题六:我国为什么不宣扬佛教?为什么 请问提问者,我国不宣扬佛教,就宣扬别的宗教吗?我国只宣扬“马克思”教,儒释道和近代传入的天主基督教等,国家能宣传吗?宗教是不能通过政治手段来发展或消除的,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问题七:佛教为何着重宣扬“众生平等” 可是佛教没有特别宣扬“众生平等”啊,佛教重点是摄心之戒定慧三学。宣扬慈悲,是世间法定乃是针对人的贪欲,对于已经不贪的人就不跟他再讲慈悲了,而是开讲自性涅盘(第一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着重宣扬。那是民间活动家的作为。
当时还是此时,若是当时,应该跟婆罗门等级制度造成生产力落后有关,如果说现在,那是因为末法时期嘛只能讲这个,第一义教法久已失传,千年来本院还没人练成。
问题八:有哪些宣扬佛教文化的电影 电影《了凡四训》《从当下出发》《一轮明月》《达摩》电视剧《百年虚云》《至尊米拉日巴传记》印度电视剧《佛陀》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 努力行善 吗? 至少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其他更重要的请讲讲?
核心思想不是行善,佛法是真法,不是善法,佛法最终的目的是揭示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当然,一个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自然行善。但是靠行善不能成佛,做好事得好果,做坏事得坏果,一个修行人行善也可以增加自己修学的资粮。佛不停说法,49年,就是为大众拨去迷雾见真性,不是行善那么简单。
佛讲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对于我们世人,开始讲了阿含经等小乘法,再开始讲藏教大乘法,然后是禅宗那些通教法,比如《金刚经》,再到别教法,比如《圆觉经》等,最后将圆教法,是最彻底、最了义、最究竟、最真实的大法,以《法华经》《楞严经》为代表,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就道出了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来龙去脉。我们现在要学,就学最了义最真实的,就学法华楞严。
世人没有佛法照样活,但是很苦,在六道轮回,这一世做人,可能下一世做动物甚至下地狱,然后可能做天人,福报享尽又要下来做人或者下地狱。只有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才能跳出三界。学佛没有那么难,先要听经闻法来明理比如你可以先在网上搜视频《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来看,然后再看印广法师一系列关于法华楞严的开示。等你学明白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处理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0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