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中品上生(佛上品上生)

学佛百科2023-03-12107

三辈九品往生详解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

1.上品上生: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3.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4.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5.中品中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6.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7.下品上生:

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第九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堕无间地狱之人。

第八品是度破戒做十恶业欲堕地狱之人。

第七品是度做十恶业欲堕畜生,饿鬼之人。

第六品是度无恶业欲托人生之人。

注:以上第六至第九皆为临终才得善缘念佛往生。

第五品是适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

第四品是适合持戒无犯有功德之人。

第三品是适合发菩提心之大乘之人。

第二品是适合知经意之大乘之人。

第一品是适合通晓大乘佛法持戒之人。

(注:上一品兼备下一品的功德。第一至第四品都是持戒无犯之人。以上九品都需临终念佛,这个是往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另第六品对普通人当机。第五品对佛门弟子们最当机。第一至第四品是根据戒律精严和解经智慧,说法布施等功德大小,而品位有所区别。)

1.上品上生:

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

2.上品中生: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3.上品下生:

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

4.中品上生: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

5.中品中生:

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6.中品下生:

(根据证得的果位,类同与中品中生。)

7.下品上生: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8.下品中生: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9.下品下生:

见金莲华,犹如日轮。

(根据上品下生里面的“坐已花合”和中品中生里面的“坐莲华上,莲华即合”,和莲花待时而开。可以判定往生者是坐莲花台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除上品上生者外,是花合后再去极乐世界,七宝池化生。另外上上品人坐的莲台为金刚台,上中品人为紫金台。)

1.上品上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2.上品中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3.上品下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4.中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5.中品中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6.中品下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7.下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8.下品中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9.下品下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判定依据: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时候是否有菩萨来接。三.花开后证果。)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立刻就开了,他马上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二、上品中生的人,经过一个晚上,莲花就开,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经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后,才能看佛。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极乐,莲花开,但是只能先证小果。

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莲花才开,也是先证小果位。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经过七天才能开,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须经过四十九天,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八、下品中生的人,经过六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求其开悟,后证小果。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让其开悟,后证小果。

九品往生细解莲花开的时间

1.上品上生:一生即开。0小时。

2.上品中生:经宿即开。12小时。(一夜)

3.上品下生:一日一夜。24小时。

4.中品上生:莲华寻开。24小时后。

5.中品中生:经于七日。疑为6日。

6.中品下生:经七日已。7日。

7.下品上生:经七七日。49天。

8.下品中生:经于六劫。6大劫。80.64亿年。

9.下品下生:十二大劫。12大劫。161.28亿年。

证果时间

1.上品上生:即悟无生法忍。很短时间证初地(欢喜地)菩萨。

2.上品中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16800万年证初地菩萨。

3.上品下生:经三小劫,住欢喜地。50400万年证初地菩萨。

4.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很短时间证阿罗汉果位。

5.中品中生:经半劫已,成阿罗汉。84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6.中品下生:过一小劫,成阿罗汉。1680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7.下品上生:经十小劫,得入初地。1.68亿年证初地菩萨。

8.下品中生:花开后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82.32亿年。

9.下品下生:花开即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162.96亿年。

佛教中说的上品、中品、下品,这三品在世间人是什么位置?

九品是佛教名词,极乐世界之四土,每一土中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如是层层无尽,品位亦无尽也。

以下所说九品之相,是将四土九品合而论之,非指一土中之九品也。

下品下生

若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后乃改悔,发心念佛。若信愿具足,念佛之时心多散乱,妄念纷飞,谓之散心念佛,是下品下生之相,以五逆恶障故,不能摄心为戒,障于禅定,故心多散乱。对治散乱之法,可用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

下品中生

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虽已破戒,却不生惭愧,遮掩破戒,不净说法。说法是善,破戒是恶,故成杂毒之善。后乃改悔,发露忏悔,发心念佛,念佛之时,若干句中,不夹杂妄念,谓之成片念佛。此时散乱渐少,定力渐增,正在念佛之时,时而散乱,时而成片,是下品中生之相。《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四》云:“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纯一无杂是定,此人以破戒故,障于禅定,故仅能成片。以说法故,集积善功,故高于下品下生中人。若欲更高品位,当严持净戒,极力忏悔。

念佛之人,贵在持戒,律净双修最为稳当,如比丘犯四根本戒,是波罗夷罪,不通忏悔,人天无分,何况涅槃。唯净土法门有胜义方便,因念佛故,得生西方,可下品中生,如《观无量寿佛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偷僧祇物是破盗戒,不净说法是指破淫戒人而为他人演说佛法教义。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但是此人修念佛法门,故得下品中生,此是净土胜义方便也。若修余门,则不通忏悔,必堕地狱矣。

下品上生

若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后善根成熟,自省改悔,发心念佛。若信愿具足,正在念佛之时,从头至尾毫无散乱,心存 正念,除佛号外所有妄念皆不生起,不念佛时则心仍散乱,如是念佛谓之成段念佛,是下品上生之相。

总而论之,下三品中皆是不善众生,是谓下根凡夫。下根之中又分三根:一、下下根,造上品五逆十恶者是下下根人,下下根念佛时,从始至终皆有妄想,是谓散心念佛,属下品下生; 二、下中根,造中品十恶者为下中根人,下中根念佛时,时而散 乱,时而成片,是谓成片念佛,属下品中生; 三、下上根,造下品十恶者为下上根人,下上根人正念佛时,便全无妄想,不念佛时,妄想又起,是谓成段念佛,属下品上生。祈勉励。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下品十善,行世仁慈,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性调柔善,不简自他是非人我,见物遭苦慈心救之,虽不曾闻佛法,但其心其行暗合佛教五戒,属世俗善。此人若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信愿具足,念佛之时贪心不起,是中品下生。

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此位中人,能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但仅以一日一夜持戒功德,戒香薰修,由戒生定,念佛之时嗔心不起,是中品中生。

中品上生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此位中人,能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无论重戒轻戒,严持不犯,毕命为期,非仅一日一夜。若不慎犯戒,立即忏悔,不使罪业超过一日一夜,如是戒香功德,熏修禅定,故念佛之时痴心不起,是中品上生。

结而论之,中三品中皆是善人,与《佛说无量寿经》中下辈齐,此中分三根:一、中下根,合于五戒世间八德者,是中下根人,又名世间善人,中下根人念佛之时贪心不起,可中品下生。二、中中根,若一日一夜不犯诸戒者,是中中根,又名小乘下善凡夫。中中根人念佛之时嗔心不起,可中品中生。三、中上根,若一生不犯诸戒者是中上根人,又名小乘上善凡夫。中上根人念佛之时痴心不起,可中品上生。

复次,中三品中,仅是伏住贪嗔痴,而丝毫未断,是名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论,属凡圣同居土,以圆教论,属五品观行位,为外凡位也。以三昧论,属凡夫念佛三昧。

上品下生

若有众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自利利他之无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虽是大乘下善凡夫,但是,念到断见惑,是圆教初信、别教初住位。念到断思惑是圆教七信、别教七住位,此时证入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者,已断见思二惑,故不为见思二惑所扰乱耳,是为上品下生,以三昧论,属二乘念佛三昧。以四土论,属方便有余土。若仅断见惑,思惑未断,则仍属凡圣同居土。

上品中生

若有众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或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或不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善解义趣,于第一义空之理,深信不疑,心不惊动,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虽是大乘中善凡夫,能念到断尘沙惑伏无明惑者,是上品中生,在圆教八信、九信、十信位,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八信断三界内尘沙,九信断界外尘沙,十信伏无明,仍属方便有余土,仍属事一心不乱,亦可名相似理一心不乱。以五位论,属资粮、加行二道。仍是内凡位。

上品上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即是发菩提心,又能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则净业三福具足。虽是大乘上善凡夫,但念佛之行,能念到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是上品上生,是名理一心不乱。以三昧论,属菩萨念佛三昧。在圆教初住至等觉位,计四十一位次也。以四土论,属实报庄严土。以五位论:属见修二道。初住为见道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计四十一位次为修道位也。

总而论之

上三品中,也有三根:一、上下根,发菩提心,半信因果者是; 二、上中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或读诵大乘,或不诵大乘者是; 三、上上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者是。仁者善思之。

理一心不乱,若言悟入,即大势至法王子所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谓,若言证入,即是上品上生。凡夫之心(圆教十信位以下皆名凡夫,其中五品观行位以下为外凡,初信至十信为内凡),因无明覆蔽,不得开显如来秘藏。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无明如暗,是日出,群暗消,称洪名,无明灭,故念佛能豁破无明,开显如来藏心,此如来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无明断尽,证入常寂光土,究竟成佛。谓之究竟位。

《要解》云:“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二边”指空有二边,理一心不乱,不为空有二边所扰乱,全归中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来一切种智海),《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是理一心不乱境界也。亦即正念佛时,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众生相,中无寿者相,虽离四相,但是,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句句清楚,念念不断,心心无间,是名理一心不乱也。

《疏钞》云:“理一心者,念而无念,即实相也。”《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五》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华严经》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正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之理一心不乱境界也,以三昧论,是菩萨念佛三昧也。

或曰:“四禅八定,次第分明”,吾则曰:“九品四土,位次炳然”,四禅八定,不了生死,九品四土,一生成佛,上之则等觉菩萨,如文殊,普贤尚发愿求生净土,下之则五逆十恶,亦可立登九品,故《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矧弥陀接引,释迦劝进,吾辈凡夫,何甘落后?当勤精进,踵文殊普贤贤之芳踪,秉释迦弥陀之遗教,信愿持名,依教奉行,堪称如来第一弟子,众生第二导师也,祈上求。

九品度众生指的是哪九品

就是特指九品往生而说的

可以看一下 观无量寿经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回向偈是佛教用词。回向偈的用处很大,修行的人不论念经念佛,念完了,都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回向”有归拢和趋向的意思,就是要把念佛念经的功德汇集到一个目的上去。

这个目的就是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回向偈的时候,也和念佛一样,要一字一句都从心里经过,不能随口念念就了事的。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0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