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有上供养无上供养分别都有什么意义)

无上供养什么意思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法供养,最!,,法供养就是无上供养!
四法供养为最上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驻锡于过去四佛弘法之处——拘深瞿师园。
有一天,优填王带着舍弥夫人和五百位婇女正将前往拘深瞿师园游玩。当时舍卫城中有位比丘,心中忽然起念:「很久没有见到世尊了,应该要前往礼敬、承受、问讯。」当他乞食毕,就以神足飞行虚空,到了拘深瞿师园,便在闲静之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一心系念。
这时舍弥夫人和五百位婇女到了林中,遥见比丘以神足飞到树下静坐,便不约而同走向比丘,以恭敬心头面礼足,在前合掌站立,五百位夫人也都向比丘顶礼,并合掌围绕着比丘。优填王远远见到此景,心中想:「那里面一定有鹿群,或者有其他野兽。」便乘着马往五百夫人的方向急驰飞奔。
舍弥夫人遥见优填王驾马奔来,心里便想:「大王现在看起来相貌凶暴,说不定会伤害这位比丘!」于是夫人高高挥举右手,大声对优填王说:「大王!这是位比丘,请不要惊吓他啊!」优填王听到,便下马舍弓,来到比丘面前,对着比丘说:「比丘!为本王说法!」比丘以睁眼仰视了优填王后,默然无语。优填王又对比丘说:「赶快为本王说法!」然而,比丘还是默默地仰视著国王,一语不发。
这时优填王心中想:「我可以问问这个比丘关于禅修的事情,如果他为我说法,我这一辈子将供养他饮食、衣被、卧具、医药,如果他不肯为我说法,那么我就杀了他!」因此优填王又对他说道:「比丘!为我说法!」然而这位比丘依然是默无回应。
拘深瞿师园的树神,知道优填王心中的恶念,便在远处化现鹿群,分散国王的注意力。国王见到鹿群便想:「算了!不要理会这沙门!」优填王手捉弓箭,乘上快马,朝着鹿群飞奔而去。
大王离去后,夫人们问道:「比丘!今天您是要去哪里啊?」比丘答:「要到过去四佛曾经修行的地方,亲觐世尊!」夫人们说:「现在正是时候,赶快去吧!不要留在这里。倘若被大王杀害,那他的罪业就深重了!」
于是,比丘便从座而起,收整衣钵,在虚空中飞行离去。夫人们见比丘在虚空中高飞,远远地便对优填王高呼:「大王!请看!这位比丘有大神足呢!他在虚空中飞行自在。比丘尚有此神通力,那佛陀就更不用说了!」
比丘到了拘深瞿师园佛陀之处,放下神足通,以常凡法恭敬徒步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世尊问:「比丘!你在舍卫城里结夏安居、随时乞食,感到劳倦吗?」比丘答:「世尊,我在舍卫城里用功、乞食,心里没有劳倦。」佛又问:「那今天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我是特地前来亲觐世尊,问讯起居。」
世尊对比丘说:「你现在来到过去四佛居住过的地方见佛,刚刚还能从优填王的手里脱逃,实在是奇特难得!你为什么不对优填王说法呢?优填王已经对你说:‘比丘,为我说法!’你为什么不肯为他说法呢?如果你能为他说法,优填王自然法喜充满,就会尽其一生供养你饮食、衣被、卧具、医药。」比丘回答:「当时国王想问坐禅一事,所以没有回答他。」佛问:「为什么不向优填王开示坐禅之法?」
比丘回报:「优填王能在禅定法上得到什么利益呢?他性情凶暴,毫无慈悲心,所杀害的众生,数量难以算计;心中更是三毒炽盛,常耽溺于五欲的深渊中;也不曾听闻正法,可说习气垢重、障惑无知,更聚集了诸多的恶业;倚仗着王权威势之力,贪著财宝,心中憍慢目中无人,像盲人失去视力,这样的人如何修习禅定?禅定法门,是诸法之中最微妙清净的,心粗秽浊之人,如何能够听懂?禅者隐微没有形相,难以觉知,只有聪慧明达的智者,才能体会当中的妙义。因为这缘故,所以才不向优填王说法。」
听完比丘的回答,世尊开示说:「衣服脏了、旧了,要用水洗涤才会干净。欲心炽盛,要思惟不净观的道理,方可化除;暴恚瞋怒之时,要修习慈心来转化;愚痴闇钝的人,就要缘虑十二因缘的道理,除尽痴闇;比丘啊!你当时为何不好好地为优填王说法呢?当时如果能为他说法,让他心生欢喜,就好比世间的大火,再怎么炽盛,都可以方便除灭,更何况是人呢?」比丘听完佛的开示后,沉默不语。
佛陀为在座的比丘们开示:「如来处世,甚为希有难得,如果有天、龙、鬼神、干达婆等来向佛请问妙义,佛都会一一为他们广说法要,使他们心开意解;如果是国王、大臣或一般的老百姓来请法,无论是刹利四姓哪一种姓,佛也会以平等心开示。为什么呢?因为佛已经成就四无所畏的功德,说法无有怯弱;佛已得四禅,于一切禅定之法,无不融通自在,也有四神足,功德不可计量,亦行四等心,所以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通达无碍,是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诸位比丘!你们要勤求方便,修习四等心,慈、悲、喜、舍,善护念众生。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如果要做父母兄弟眷属及一切众生的善知识,就要教导众生行此四法供养,方能得到真实的功德。是哪四事呢?第一、要教导众生恭敬于佛,因为如来是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是一切世间、天人的导师,度人无量不可称计,最为尊贵;第二、要教导众生修习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做的事;第三,要教导众生供养僧众,因为和合的比丘僧团,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等,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故如来圣众乃世间无上福田;第四,要以方便劝化众生,奉守如来戒法,修习贤圣之行,趣向清净无为的解脱道。如果有比丘想要修习道法,就要在这四事上用心行持。以法供养三宝,是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所以比丘们!当如是学习。」
比丘们听完佛陀开示,个个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二)》
省思:
故事中,佛言:「法之供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如理修行,为法供养;随缘化度众生,使其归信三宝,修行正法,离苦得乐,亦是以法供养三宝;事上修行、理上契悟,终能圆融事理,契合佛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时节因缘成熟,皆能证悟自性,所以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不舍一众生,为众生作得度解脱因缘,创造缘起,令有缘众生皆能修福修慧,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这也是庄严菩提、报佛恩德的无上供养!
广钦老和尚:怎么是消灾,什么是最上供养
南无阿弥陀佛
广钦老和尚----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
3、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7、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
8、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
9、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11、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13、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并感谢人家。
14、忍辱即智慧。
15、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
16、.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圣为什么
正行供养——最殊胜的供养
正行供养,就是平常所说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所以放在最后。
正行供养者,谓于下至抅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
正行供养,就是下至在挤牛奶的短暂时间中,精勤修习慈等四无量心、四法印、随念佛法僧三宝与布施等波罗蜜多,以及能够胜解甚深空性而无分别安住,对清净的戒律生起防护之心,对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摄等法类精勤修学,此即菩萨正行供养。即便是在如挤牛奶的短暂时间中如理修行,就已经属于正行供养,何况长期修持正法,更是极为殊胜的供养。
“抅牛乳顷”指时间的下限,《瑜伽师地论》说:“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下至如抅牛乳顷。”“修习四无量心”,是普遍对一切有情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习四种法集”即修习“四法印”,也就是修习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能胜解甚深空性”,是能够信解远离言诠的法性真如。“无分别住”即发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即对自己所受的尸罗律仪,发起守护之心。
一切供养之中,以正行供养最为第一,《瑜伽师地论》赞叹说:“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如是正行供养,最为第一,是最上等、最殊胜、最微妙、无上的供养。这样的供养与具足一切种类的财敬供养相比,超胜一百倍、一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普贤行愿品》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广大财物供养的无量功德,与仅仅一念法供养的功德相比,一百分不及一分,一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刚经》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又有经中说:“某人在相当于天界一千年的时间当中,恒时供养三宝所需的一切资具,另外有人仅仅在一弹指顷,用心观察忆念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后者超过前者无数倍。”《宝性论》也说:何人信解佛陀的不可思议境界,对于四金刚处生起欢喜的善根,就已经映蔽了一切没有与彼相应的其余财物供养等所有福德聚。以上教证皆充分说明:唯有正行供养是无上供养,远远胜过其他供养。为何正行供养最为殊胜呢?《普贤行愿品》说:“以诸如来供养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因为三世如来都供养法的缘故,因为如法修行出生诸佛的缘故,如果菩萨作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因为这样修行是真实供养的缘故。
通过以上所说正行供养之相与校量功德,我们就能了知正行供养是最上等、最根本、最主要的供养。皈依三宝后,主要是须按照佛陀的教法如理修行,若能如理修行,就是对三宝作最大、最微妙的供养。当今时代,虽然人们生活日益繁忙,但每天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致力于修行。比如,每天用二十分钟修习四无量心、思惟空性、随念三宝功德,或观修四法印等,如在上班等车、坐车等零星时间中观修,也能成就殊胜的上品供养。如前所说,即便是在挤牛奶的片刻当中令心与正法相应,就已属于正行供养。若身处红尘俗世之中,就应以尘劳作佛事,将自己的生活环境作为修行道场。若能在家庭、工作单位中,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受苦、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就是不离现实生活而作正行供养。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 来自:佛教导航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1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