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学佛知识(佛教初学者应学什么)

初学者学佛怎么学,先学什么
学佛入门,念的经书是有指定的。先从《劝发菩提心文》开始入门,再从《心经》打造基础知识,心经只有260字,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然后是《十善业道经》、《八大人觉经》、《佛说优婆塞戒相经》、《吉祥经》,这些是基础,然后再去念《大悲咒》、《杂阿含经》、《金刚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观音普门品》、《楞严经》等等。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开示来说,“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这是佛教的基础入门。
1.戒律
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
注意: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
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
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2.选择适当的书
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
注意:有的先从《地藏经》学不适合
《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
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佛教常识2
1.想知道佛教知识
学佛常识(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萨的意义】佛菩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量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
此意义很深!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 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
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
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若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 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 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
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要发心向他学习。
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 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学佛。
若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错了。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有三部经,按顺序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的「第七回向」,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菩萨。
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共有十卷,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这一部经里,观世音菩萨主要是说明,他如何修行证果,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个法门都用得上。
第三部在《法华经》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流通得最广。《普门品》里所说的内容,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原理原则、方法及效果。
这三部经,被称之为「观音三经」,都是附属于大经之中,并非独立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所讲的理论、方法与境界。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称为「大势至」;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在《楞严经》里,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虽然经文很短,其义理展开,无有穷尽,广大深远。
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文,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就非常圆满。这一章可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
2.几个佛教常识问题佛的两个弟子中文译名应该怎样发音
一般情况下佛的塑像旁边有以佛二弟子,如果两个弟子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的话就是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年长的是大迦叶,年少的是阿难。如果两个弟子年龄大小差不多,那则是舍利弗和母犍连,佛左边的是舍利弗,右边的是母犍连。
2。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佛,只是不同的表现罢了,分别是法神佛、应身佛和报身佛,也可以理解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但是其内心还是一样。
3。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也就是说是过去世界里的佛祖,4。
第三个问题第一个已经解答完毕,除了第一种的那样之外,还有就是一佛二菩萨,就是佛的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佛祖在中间,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5。
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和到弥勒佛降生的这段时间,负责人是地藏菩萨。 4。
3.佛教知识:何为二乘,有学,无学,三有
乘即车或交通工具,大乘即大车或大的交通工具,喻可运载很多众生到达解脱或成佛的彼岸。
小乘即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喻仅可运载自己或少数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二乘即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聆听佛的四谛等法而证阿罗汉果,缘觉由於往昔的善根,即使在无佛出世之时,也可自修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二乘都属於小乘。因为他们不学大乘法,唯求解脱,不求成佛。
了义法即大乘法,了义正法即纯正的大乘法,非仅相似,没有被俗化、浅化。
有学即还没有断尽烦恼,还必须继续修学。无学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解脱道上无需再学。三有就是,三界轮回众生叫三有轮回。
4.佛教知识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八斋戒,即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at!t!han%ga- 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
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
‘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
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
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 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
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斋戒’6546)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
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
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
於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
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
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於非己妻妾,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於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著花□璎珞〕,不著花□璎珞者,谓不以花为□,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5.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答:每一尊佛成佛,都拥有十种尊称的名号,所以佛陀与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尊称中的两种。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汉历记载三千年前)佛陀出生于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
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即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逐渐的与民俗、文化融合为一。
6.有关佛教常识
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障碍。
都是你想出来的。 佛法中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想了解佛法,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的其人,他的故事,他的大慈,他的大悲,他的大愿,他的大智。 佛法是与我们每个众生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不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叫做迷信的东西。
开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会有开光处和举办一些佛像的开光仪式,但是这在佛法之中叫做表法,是以此法教戒学子要谨记努力修行开启自心的智慧之光,我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教戒弟子说佛前的灯光放到多亮没有关系,但是心中的那盏慧光一点要点亮。 所以,你戴佛像就恭恭敬敬就好,摘下佛像时不要从上面跨越,将其至于清净干阀肠脆段诒灯错犬氮华净的高处就可以,因为佛像是为我们表佛宝一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我们对待老师要有恭敬之心。
至于什么白肉大正藏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没有这一说,汉传佛教学子多少茹素,是源于梁武帝时期有一僧人精进佛道见众生苦而起慈悲之心不伤害之,亦不食众生之肉,后武帝觉得此僧人之行非常值得赞叹推广,就下令所有僧尼禁食肉食,这一善习在汉传佛教得到推崇推广延传至今! 而后期初学佛人有不能一下子断肉食者,便为这类学人开方便门,在家居士初学如果不能断肉食者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但是如果是学佛人当悯众生之苦,以养慈心,不忍食众生肉。
初一十五本没有规矩,但是有些初学佛人,不能坚持每日功课礼佛,有些人会在初一十五礼佛 诵经 持戒 茹素等。这都是各人的习惯。
佛法始创与2500年前古印度,净饭王国国王之子乔达磨悉达多太子,生与贵族之家,天赋异禀,而后见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又见众生种种苦楚,不忍众生苦,而遂为求解决之法,出家修道,先参学诸多仙人老师,但觉起学不能真实解决这世间的痛苦,故而在菩提树下求证,终成正果。后世尊不忍众生苦而开始对大众宣讲解决世界一切不圆满,痛苦之法,后由佛陀弟子集结成册编撰成为南传巴利三藏,藏传大藏经,汉传三藏十二部。
佛法本是解决众生苦之法,所以其法之中有诸多智慧奥妙,能使得我们获得内心的清凉,宁静,平和,光明。 所以,衷心的祝福您也能够亲近佛法,学习正法,让佛法的智光清凉洒入您的心中。
如何开始学佛,先学什么?
先阅读、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然后在百度视频里搜索看看介绍这本经的讲座,加以理解。
地藏王菩萨是六道轮回里人道第一步:主要是孝。有孝心才是人道的基础,失去了会堕恶道。
发展出来第二步是观世音菩萨,可以阅读“妙品莲华经观世音菩萨行愿品”。
第二部:主要是慈悲,有了慈悲心,才是继续往上发展的基础
第三步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学无止境,先说那么多。
学佛要学会“理、感、悟、念”四个字。
1、理是把世间的事情来龙去脉,因果理清楚。知道因和果的相互的关系。
2、感是去感知它,分析它其中的道理。
3、渐渐的,你就会悟到佛说过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是什么含义。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4、最后就是念,狭义的说就是念诵经典。广义的说,就是去做。你知道了真理,你的行为顺应真理。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就叫做修行。
阿弥陀佛
我想了解佛教,并想成为业余佛教徒!请问有哪些初级的知识需要掌握?
分类: 社会民生 宗教
问题描述:
我想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请问我能作些什么准备工作?
解析:
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
zt
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学佛人都会背这一首偈:“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现在能生为人,又能学佛这是非常殊胜的。因在所有人里面,又分为殊胜的人身及普通的人身两种。殊胜的人身具备了十八种利于修行的条件。这十八种条件,分为免于八种不利修行之情况(八无暇)及十种圆满之修持条件(十圆满)两大类别。要明白其宝贵,必须把它与其它可能性作比较。
(一)八无暇----免于八种不利修行之情况
八无暇也称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作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难经”等)。“无暇”就是“无闲暇修行”的意思。它们的反面称为“有暇”,亦即“有机会修持正法”之意。
(1) 在地狱难:如果生于地狱中,不分日夜都会受着痛苦,片刻不得休息,所以根本无办法修持。
(2) 在饿鬼难:如果生于饿鬼道中,日夜均为饥渴所折磨,滴水亦不能得。在这情况下,谈修行亦不可能。
(3) 在畜生难:如果生为畜牲,连一句佛法都听不懂,所以亦无从学习或修持。
(4) 在长寿天难:如果生于欲天,享乐无穷无尽,根本不会想及修行。生于 *** 及无 *** 的众生,长期处于定中不起一念,难有修学之机会。这些天界虽然福报比人间大,但却并不利于修持。
(5)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即使生于人间,如果转生在原始的国境,亦无学佛之机会。郁单越,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6) 盲聋喑哑难:即使生于人间而又生于不落后的地方,但若天生有目盲等残障,对修学就很不利了。
(7) 世智辩聪难:虽然这个人聪明灵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8)生在佛前佛后难:如果生在无佛教之年代,我们即使具足上述七种条件,仍然无法可修。可幸地,我们今生值遇了佛法。
以上这八种条件,后四种是于人类相关的,前四种为不属人类之不利情况。这八条件,要同时凑齐是极不容易的机遇,我们应当庆幸。
(二)十圆满----具备十种圆满之修持条件
这十种条件称为“圆满”,其中前五种与自己有关称“五自圆满”,后五种则与外在环境有关称“五他圆满”(这部分在藏传佛教中做为学人必须学习的内容)。
(1) 人中生:如果不生为人,就难以有好条件修行。
(2) 生于中国:我们不单生为有智力之人,且又恰巧生在有佛法之地区。
(3) 诸根具足:我们不只生为人类,且具有足够之智力以作修持。
(4) 无宿业颠倒:曾作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无间罪之人,即使修行亦极难有成。
(5) 正信:即使凑齐了上述条件,若对佛法不生信,仍然无法有成。
(6) 佛出世:我们幸运地生于有佛示现于世的年代。
(7) 说正法:并非所有示现之佛均会说法,因为这必须视乎因缘。幸运地,在我们年代示现之本师释迦牟尼曾开示正法,否则我们便无法可修。
(8) 教法住世:在现今之年代,虽然已值末法,但我们始终还是有幸遇上了清净而传承不曾中断之正法。
(9) 住法随转:也就是有依法修行者,我们可以做为榜样,以生出信心。
(10) 得遇善知识:在此年代的某些国家,仍然有许多人恭敬修行者,愿意为修行人提供各种顺缘,令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地修持。
我们既然清楚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要珍惜这次机会,我们就要从佛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做起。
二、五戒十善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在以后的章节中细述)。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分开来讲有五条,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只有一条,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例如:不杀生,是尊重他人生命自由;不偷盗,是尊重他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他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尊重他人名誉的自由;不饮酒,是尊重自他身心健康的自由。既然五戒是做人之法,儒学的五常(仁、义、礼、信、智)就是与五戒一一对应的:不杀生谓之仁,不偷盗谓之义,不邪淫谓之礼,不妄语谓之信,不饮酒谓之智(酒后失德谓不智)。五戒为根本大戒,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展开来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关于戒学在以后章节中会有细述,这里就简单介绍人天善法的五戒十善的基础内容。)
┌不杀生 ┐
│不偷盗 ├————身业┐
│不邪淫 ┘ │
│ │
五戒 ┤ ┌不妄言┐ │
│不妄语┤不绮语├ 口业├ 十善
│ │不两舌│ │
│ └不恶口┘ │
│ ┌不悭贪┐ │
└不饮酒┤不瞋恚├意业 ┘
└不愚痴┘
(一)不杀生----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 *** 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贞良守礼
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 *** 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到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从前出了一位张公,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此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净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身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反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危害人群社会,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1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