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人生态度之三思维导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启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真诚、认真、老实”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一、学习态度:真诚、认真、老实
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所以要接受真诚认真老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因为无明,使我们的认识收到感觉、情绪、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因为我执,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于世界的错误认识当作真实,并执着于此。所以要想改变自己,除非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
佛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然而,佛法对我们产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是“覆器?垢器?漏器?”还是“法器”?
在修学中,“于己作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医者想,于教法做药物想,于修行作疗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正法作久住想。”其中最重要的是病者想,这也是“真诚、认真、老实”的重要基础。
“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取决于能否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态度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于法的“理解、接受、运用”,也决定了我们对法的受益程度,即能否通过学佛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
二、认识八步骤
八步骤三种禅修是对十八字方针在修学上的概括,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其中,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后四步则是运用+三种改变。
“理解、接受、运用”是通过心相续来传承佛法,完成生命品质的改造,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目前社会上学佛两大误区:一、偏于理论;二、盲修瞎练。佛陀一生应机设教,都是为解决众生问题服务。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所以说,学佛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
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现在人的修学需要,师父概括出八步骤三种禅修。
最一开始学习法义的时候,我只是知道看三遍,然后对照辅导材料,把每部分的答案整理出来,每次也都会有收获,可是却无法形成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内容好像是知道了,但是又根本说不出来。也尝试去看“八步骤”,可是却又觉得麻烦,不愿意去做。
后来有一次班级共修,辅导员说再往后会学习八步骤三种禅修,大家可以先按照八步骤去做试试。回到家我再次去看八步骤,特别是对于前面三部,理解每句话、每段、每个章节的法义,我以前就只是看,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也能看明白,于是就自以为自己理解了。可是随着前几次的学习,听着辅导员每次那么完整地总结每期法义,自己好像重新看了一遍书的感觉,但是自己却做不到复述,我知道,自己肯定学习方法有问题。
再重新看八步骤,我问自己,我要写出每一段落的段意吗?会不会太麻烦?会不会太耗费时间?问家里的师兄(他学习会去总结段意),他回复我“可以啊,去做试试”
然后,第一遍:我就开始尝试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总结段意,好像又回到了上学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以前看一遍多很多时间,40分钟根本看不够第一遍,可是这样看下来的第一遍,要比我以前只是看三遍的收获要大,理解的要更全面。
第二遍,开始对照辅导材料上的问题,法义上是怎么说的,我是怎么理解的。记得第一次看辅助材料的时候,真的不以为然,感觉那些问题不就是对于法义的概括嘛,并没有起珍惜感恩之心。然后,我就想尝试如果是我写辅导材料,我会问什么问题,尝试去问,然后自己回答。当我把自己问的问题和辅助材料上的问题进行对比的时候,顿时汗颜,小巫见大巫之感,自己问的问题真的很浅,没有任何深度。而辅导材料上的问题则是仅仅贴合八步骤,不仅问法义上是怎么说的,你自己是怎么看的?还会有你也是这么认为吗?理论联系现实,每次都让我对于法义的理解更进一步。
当然,也正是这一步,让我再次相信原来真的有“真理”的存在。曾经上学的时候,经常背诵名人名言之类的,那么时候认为那些话就是真理。可是上了大学、工作以后,发现那些话根本就不通用,他们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提出的而已,甚至有一些话根本就不对。比如说最简单的“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还有“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 宋庆龄”看似无懈可击,可是刻苦劳动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就吗?答案就好像不一定。
或者说,有些话看似无懈可击,可是根本没什么意义,根本不究竟。比如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 乔叟”,可是在这个普遍不真诚的世界上,到底什么叫“真诚”?是老实?说真话?好像都不对……
后来,我干脆就确定,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理。
可是进入三级修学,学习佛法的这几个月,不仅仅是重新刷新了我的价值观,也让我确定,佛法中的真理是存在的,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原来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因缘和合”……
第三部,做出思维导图,可以更清晰地看清楚整本书都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去讲,怎么讲的。然后合上书,自己尝试去复述,让自己能够记住,头脑中有这个认识。班级共修的时候,也会注意其他师兄是怎么复述的,我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特别是辅导员复述的时候,我也会针对自己的导图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的,可以如何补充,每个部分可以如何链接,逐渐地去学习,争取尽可能地达到完整、准确、透彻。然后再看辅导材料里面的“修学检验”的问题,看自己是否达到,如何回答。
以前没有这样做的时候,每次班级共修分享,我都需要特意去想自己要说什么,有哪些是自己用到了法义,需要提前写好,否则就不知道现场说什么。可是当我按照八步骤这样去做的,每次分享我并不需要提前写好,而是现场听大家分享,然后结合我的理解,我的生活列个大概提纲就可以了。这样也能够和大家的有效结合,也能够有我自己的感受。“分享”好像变得更容易了。有时候还会感觉很多感受还没说完,所以就会回来再次写出来,发到网站。以此好像形成了一个促进的循环,也能够自然地去运用法义。
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六种想中“病者想”是其中的关键,同时当我们能够按照八步骤去学习,特别是对照现实这部分,也会更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病者想”,也更促进了我们要真诚认真老实地去修学。
这点感受主要是从自己学习的经历中出发。我在进入三级修学之前,根本没有病者想。记得当时学习学员手册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我们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我当时真的很怀疑。我是学习心理学的,心理学里面“病”指的是非正常人,才能称之为“病”。所以学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没病,我本身挺好的,没啥问题。只是想把佛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更智慧的学习而已。
于是在学习的一开始,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八步骤去学而已,可是随着每次学习,每次对照现实,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真的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一开始只是觉得是患者,后来觉得重病患者,再后来觉得自己的串戏真的很深,无药可救的感觉。为此难受、折腾、不安了两三天。那晚跪拜在三宝前,深深地忏悔。“重病患者”这个称呼,真的是一种慈悲。
八步骤看前两遍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法器”,以为自己的态度足够真诚认真老实,可是当我再一遍去看视频,问自己的时候,我只能说,我还不是。自修的时候可以安住,可是当我遇到比较重要的对境,真正落实到生活的时候,自然运用没法用上的时候,我就会本能地逃避,按照自己以前的串习去行为。可是事后,又开始后悔“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又跟着以前的模式走了?”。小组共修的时候,静秋师兄说,其实后悔、谴责自己,这也是在强化过去的行为模式。
看视频,师父对这部分也做了开示:有时候面对更尖锐的一些环境,我们的心就很容易掉到串习里去,所以你要刻意地去运用,你甚至要停下来,再做一些观修,你需要去忆念一下“如梦幻泡影”、“轮回的苦”、“三宝的功德”等,你要做一系列的思维,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正念,再提起来。
而我却总是挑简单地去做,跟着旧有的串习跑,然后还疑惑自己怎么又回来了呢,没进步。其实是自己在偷懒,没有真诚认真老实地面对自己。
越学习越感恩,感恩此生有这个机会可以接触到佛法,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三级修学,可以遇到那么多同修一起在路上,感恩三宝。
学佛的人如何看待人生?
作为学佛的,修习佛法的人,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今生遇到了佛法,不是容易的事。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现在遇到了,就要好好珍视。
利用一切可能,广结善缘,接触善知识,修习佛法,不断提升自己。一定不要荒废了此生。如果荒废了此生,什么时候还能再得人身就不知道了。
在人生中,努力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行十善。至少可以保证来世还能得人身。如果仅仅努力,也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怎么对待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
学佛的人怎样告诉提高记忆力
你好,我是记忆协会会员,很高兴为你解答。
有效提高记忆力,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方法):
1、“吃”,是的,吃也可以提高记忆力,而且还是科学家们说的,吃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补充大脑记忆所需,比如鱼头,核桃、花生等植物的籽或核,还有蜂花粉、蜂皇浆等保健品也有一些奇特功效。但是这种方法不是最有效的。
2、“练”,好的记忆力都是练出来的,包括世界级的记忆大师们也都是靠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超级记忆力,一般的,比较有效地训练方法有三个:
(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速读法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别以为阅读速度快了记忆就差了,因为这里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后者比前者强100万倍。通过速读记忆训练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记忆越好,详细学习资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站”学习,下载软件试用。
(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关于联结记忆术,“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也有训练,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
(3)导图法(又叫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4)、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2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