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的基础知识(学佛的基础知识)

学佛百科2023-03-08404

初学者学佛怎么学,先学什么

学佛入门,念的经书是有指定的。先从《劝发菩提心文》开始入门,再从《心经》打造基础知识,心经只有260字,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然后是《十善业道经》、《八大人觉经》、《佛说优婆塞戒相经》、《吉祥经》,这些是基础,然后再去念《大悲咒》、《杂阿含经》、《金刚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观音普门品》、《楞严经》等等。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开示来说,“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我想问一下学佛主要学哪些知识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主要是学习佛陀所传的法,其核心思想以“智慧和慈悲”为中心。然后不同的经典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都会有针对性的开示如何对治烦恼的方法等。

学习难度到也不是大到怎么样都学不会。学其实不难,关键是要有个合格的老师给你讲解清楚,另外就是想要把学到的内容真实的证悟,就要下很大的苦功,这个对末法时期的现代人来说比较不容易。

推荐《入菩萨行论》,简称《入行论》,在智悲佛网上有索达吉堪布著作的对该论的广释,意思是广讲。虽说是一问大部头,但语言简单易易懂,内容丰富全面,除非你没上过小学,否则都能看明白。该论将佛法的基础、核心和修行方法方式讲解的非常详细。

如果你有希求心的话,该网站还有针对在家居士的招生简章,利用周末等时间在家学习此类论典,有系统的学习佛法。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确或十分圆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在看到答案后谨慎取舍。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这是佛教的基础入门。

1.戒律

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

注意: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

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

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2.选择适当的书

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

注意:有的先从《地藏经》学不适合

《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

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初学者如何学习佛教,入门先学习什么?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佛教常识2

1.想知道佛教知识

学佛常识(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萨的意义】佛菩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量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

此意义很深!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 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

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

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若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 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 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

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要发心向他学习。

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 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学佛。

若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错了。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有三部经,按顺序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的「第七回向」,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菩萨。

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共有十卷,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这一部经里,观世音菩萨主要是说明,他如何修行证果,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个法门都用得上。

第三部在《法华经》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流通得最广。《普门品》里所说的内容,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原理原则、方法及效果。

这三部经,被称之为「观音三经」,都是附属于大经之中,并非独立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所讲的理论、方法与境界。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称为「大势至」;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在《楞严经》里,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虽然经文很短,其义理展开,无有穷尽,广大深远。

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文,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就非常圆满。这一章可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

2.几个佛教常识问题佛的两个弟子中文译名应该怎样发音

一般情况下佛的塑像旁边有以佛二弟子,如果两个弟子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的话就是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年长的是大迦叶,年少的是阿难。如果两个弟子年龄大小差不多,那则是舍利弗和母犍连,佛左边的是舍利弗,右边的是母犍连。

2。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佛,只是不同的表现罢了,分别是法神佛、应身佛和报身佛,也可以理解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但是其内心还是一样。

3。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也就是说是过去世界里的佛祖,4。

第三个问题第一个已经解答完毕,除了第一种的那样之外,还有就是一佛二菩萨,就是佛的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佛祖在中间,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5。

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和到弥勒佛降生的这段时间,负责人是地藏菩萨。 4。

3.佛教知识:何为二乘,有学,无学,三有

乘即车或交通工具,大乘即大车或大的交通工具,喻可运载很多众生到达解脱或成佛的彼岸。

小乘即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喻仅可运载自己或少数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二乘即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聆听佛的四谛等法而证阿罗汉果,缘觉由於往昔的善根,即使在无佛出世之时,也可自修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二乘都属於小乘。因为他们不学大乘法,唯求解脱,不求成佛。

了义法即大乘法,了义正法即纯正的大乘法,非仅相似,没有被俗化、浅化。

有学即还没有断尽烦恼,还必须继续修学。无学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解脱道上无需再学。三有就是,三界轮回众生叫三有轮回。

4.佛教知识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八斋戒,即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at!t!han%ga- 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

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

‘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

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

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 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

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斋戒’6546)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

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

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

於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

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

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於非己妻妾,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於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著花□璎珞〕,不著花□璎珞者,谓不以花为□,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5.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答:每一尊佛成佛,都拥有十种尊称的名号,所以佛陀与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尊称中的两种。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汉历记载三千年前)佛陀出生于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

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即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逐渐的与民俗、文化融合为一。

6.有关佛教常识

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障碍。

都是你想出来的。 佛法中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想了解佛法,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的其人,他的故事,他的大慈,他的大悲,他的大愿,他的大智。 佛法是与我们每个众生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不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叫做迷信的东西。

开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会有开光处和举办一些佛像的开光仪式,但是这在佛法之中叫做表法,是以此法教戒学子要谨记努力修行开启自心的智慧之光,我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教戒弟子说佛前的灯光放到多亮没有关系,但是心中的那盏慧光一点要点亮。 所以,你戴佛像就恭恭敬敬就好,摘下佛像时不要从上面跨越,将其至于清净干阀肠脆段诒灯错犬氮华净的高处就可以,因为佛像是为我们表佛宝一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我们对待老师要有恭敬之心。

至于什么白肉大正藏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没有这一说,汉传佛教学子多少茹素,是源于梁武帝时期有一僧人精进佛道见众生苦而起慈悲之心不伤害之,亦不食众生之肉,后武帝觉得此僧人之行非常值得赞叹推广,就下令所有僧尼禁食肉食,这一善习在汉传佛教得到推崇推广延传至今! 而后期初学佛人有不能一下子断肉食者,便为这类学人开方便门,在家居士初学如果不能断肉食者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但是如果是学佛人当悯众生之苦,以养慈心,不忍食众生肉。

初一十五本没有规矩,但是有些初学佛人,不能坚持每日功课礼佛,有些人会在初一十五礼佛 诵经 持戒 茹素等。这都是各人的习惯。

佛法始创与2500年前古印度,净饭王国国王之子乔达磨悉达多太子,生与贵族之家,天赋异禀,而后见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又见众生种种苦楚,不忍众生苦,而遂为求解决之法,出家修道,先参学诸多仙人老师,但觉起学不能真实解决这世间的痛苦,故而在菩提树下求证,终成正果。后世尊不忍众生苦而开始对大众宣讲解决世界一切不圆满,痛苦之法,后由佛陀弟子集结成册编撰成为南传巴利三藏,藏传大藏经,汉传三藏十二部。

佛法本是解决众生苦之法,所以其法之中有诸多智慧奥妙,能使得我们获得内心的清凉,宁静,平和,光明。 所以,衷心的祝福您也能够亲近佛法,学习正法,让佛法的智光清凉洒入您的心中。

学佛的基础是什么。佛教的地基是什么

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说了。

佛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常养一切诸善根”。

学佛的基础是:信。

也可以说,学佛的基础是:十善业道。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连人身都保不住,还谈什么证果。

至于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那属于:善书。

善书实际也就是:十善业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运用。

核心仍然是:十善业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