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像佛法(微型佛像)

佛陀菩萨的神通问题
1.阿赖耶识不等同于灵魂。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灵魂只是阿赖耶识被我执包裹的状态。
2.佛可以变出一个人,就是所谓意生身。据元音老人讲,三地菩萨就可以出意生身,八地就可以有三十多个意生身,佛则是百千万亿化身,无量无边。
3.也可以。八地菩萨就可以化现山河大地了。
弟子问: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元音老人答:身内身即佛性,真身。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出来后还会有变化。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道教里有住著,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为之体,一是无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元音老人讲功夫程度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
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缍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
关于微细的“四相”
经上常讲,物质现象有四种状态,在动物(佛法叫有情),有生、老、病、死。在植物,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在矿物、山河大地,乃至太空中的星球,有成、住、坏、空。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生、老、病、死!佛说「一期四相」,我们在这个生命过程中有这四种现象。
此外还有「微细四相」。弥勒菩萨说,一秒钟物质与精神现象的产生,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也就是说一秒钟里,物质现象的出现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每一次里都有生、住、异、灭,那叫「微细四相」。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四,不可思议。所以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定要了知无体性。
心想就是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从来没有暂时停过。虽然生灭的念头是如此的微细,弥勒菩萨所说的,一个念头,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每一念头有微细四相,那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上四。菩萨告诉我们,念头起灭太微细,不可执著,执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说我们颠倒,我们真的错了。
什么是佛法?
◎法--万事万物
佛陀大智大觉的对象,是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一切事物「小」,如我们身上的一根汗毛端,或是微尘这麼微细的物质;「大」,至虚空法界;这无量无边的万事万物,佛用一个代名词来总括,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正是我们智慧觉悟的对象。
◎ 佛 法
「佛」是圆满的智慧觉悟,「法」代表宇宙万事万法。「佛法」两个字连起来,即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
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如此:能觉的智慧(佛)无穷无尽,所觉的对象(法)也没有边际。
最重要的是,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能。
佛法与哲学最大不同处,在於「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是一不是二」。哲学中强调,唯心论或唯物论。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与物是一不是二。精神、物质皆是众生一念心所变现的。真正透澈明白「能知、能觉」「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的理论事实,即是契入佛所证的「一真法界」。
◎佛--无上正等正觉
佛,是印度话的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觉者,对宇宙万有的真相觉悟达到圆满的通称。一切众生,只要彻底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都可以称之为「佛」。所以「佛」是一个通称,也可以说,是在佛法修学达到圆满学分的学位名称。好比世间「博士」的学位。
「佛」不是神仙,佛是人,就像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条件,是对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都能通达明瞭;换句话说,他是个明白人,样样明白,事事明白,不迷惑、不糊涂。如果对一切人事物不明白、不了解,就称为「凡人」。
每一尊佛都有他的教学范围,教化时期。在某地区,某个时期的众生与这尊佛有缘,佛就示现应化到此地来教化众生。好比学校的校长,主持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每个学校只有一位校长。正如每个世界只有一尊示现出家成道的佛出世,帮助此时此地的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一尊佛的教化范围,至少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些佛的教化范围广,可以涵盖好多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各人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誓愿不相同。
佛,是圆满智慧觉悟者。佛经上还有另外九种称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等,意义都与「佛」 是相同的。
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如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名号,都是因应这个学区,这个时期的众生需求而定的。佛出现在此时此地,就以这个名号作为他的教学宗旨,觉悟众生。
当佛与此时此地众生法缘尽时,代表他这期的教学工作圆满,於是示现涅槃,再到其他有缘的世界,示现成佛,继续教学工作。
普贤菩萨完美的介绍
【普贤】
(菩萨)梵名邲输跋陀Vis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中略)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晋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探玄记十八曰:‘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37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