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精髓(学佛的精髓是啥)

学佛百科2023-03-08394

佛法的精髓是什么?

一、首先说说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二、略说佛教的宗派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 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再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编者特别提示:看看我属于哪一种人?) 三、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 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一句话概括佛法的精髓

如果你信佛,牢记这四句话,你会离佛越来越近!

这四句话,对于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很多人学佛,不知从哪里开始,不如先看一看这四句话,因为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是佛教当中的精髓,了解这四句话,对自己认识佛教,学习佛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句话:先要了解佛教。

任何人学佛最开始,都需要先去了解佛教,不了解就开始盲目修学,那不是正信,很多人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学佛之后,越学离佛越远。很多人都把佛教当成了神教,其实真正的佛教,并不是求佛拜神,而是要依照佛法,来修行自己。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当时的婆罗门教,就是典型的神教,后来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佛教告诉我们,修行要靠自己,而婆罗门教告诉我们,要靠神明。

佛教认为,世上并不存在创世主,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万法皆遵循着因果规律,佛法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规律,就算是佛菩萨也无法改变。

第二句话:相信因果。

所以,如果你信佛,首先要了解佛教,并且要从相信因果开始。什么是佛教?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是劝人向善,相信因果,并且通过修行自己,让每一个众生都能达到佛的境界,能够了脱生死,远离诸苦,断除一切烦恼。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平等,皆有佛性,只要向佛学习修行自己,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佛。

佛教当中的佛是觉悟的智者、圣人。我们学佛一定要从相信因果开始,如果你不信因果,认为做了恶事,烧几柱香就能解决问题,不受果报,这是非常愚痴的想法,学佛一定要正信佛法,相信因果才行。

第三句话:了解苦集灭道。

相信因果后,我们就会知道恶因恶果的道理,知道了恶因会带来恶果,就要知道,世间的种种痛苦到底从何而来?佛陀觉悟后,告诉我们四个字,那就是:苦、集、灭、道。

学佛要从了解苦解灭道开始,首先我们要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是非常多的,这样才能生起出离之心,想要离苦得乐。有了这种想法后,通过学佛我们就会找到集苦之因。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有苦必有造成痛苦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后,灭掉此因,不生苦因后,自然就不会再受苦果。

这个苦因就是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佛说,因为我们有贪嗔痴,所以才会轮回在苦海当中,求出无期,要想离苦得乐,首先要去除贪嗔痴。

第四句话:依教奉行,以戒为师。

佛法告诉我们,修持戒定慧,可以去除贪嗔痴。所以我们学佛初期,要以修持戒定慧为主,而定和慧都是通过持戒才得到的,所以持戒就成了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

佛陀涅槃前,曾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一定要持戒,学佛不是要我们学习多少佛理,也不是要我们每天都要拜佛供佛,这些都是表面形式上的,而学佛真正的内涵,则是要我们学以致用。

真正能去除贪嗔痴的人,一定是不经常犯戒的人,一定是功夫修到家的人,也只有自己修到了,不贪不嗔不痴,才能真正断除贪嗔痴。我们学佛,最好要从了解佛教、相信因果、深入经典,严格持戒开始,做到这些,你就会离佛越来越近了。感恩阅读与分享。

~~~~~~~~~~~~~~~~~~~~~~~~~~~~~~~~~~~~~~~~~~~~~~

《六祖坛经》的精髓是什么?

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学佛不要太死板,不要太执着,磨砖和坐禅只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成佛的真义,如果坐禅不去参悟佛理,最多只能算是坐在那里休息而已,成佛不是坐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和修出来的。学佛是为了修我们自己的一颗心,持戒、打坐,都是为了修心,如果学佛过于执着表面的形式,就会舍本逐末,难以真正从佛法中受益。

2、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一位禅宗大师说过:人成即佛成,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去做佛。很多人学佛,都执着了如何成佛,却忽略了如何做人。

学佛不是要你每天打坐念佛,而是要你学会做一个慈悲、正直的人,学佛不是要你执着在念佛、吃素、诵经这些事情上,而是要你去孝顺父母、侍奉师长、修十善业。当你做到父慈子孝,当你把人做好时,再去念佛、打坐,才能锦上添花。

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修行是自己的事,真正的修行人,只会常思己过,从来不去论人是非。《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正的修行人,如果经常见到世间种种过失,那是因为自己的妄心没有消除,是自己的修行不够。

修行就是在修一颗平等心,如果你经常看到他人的过失,那其实是你自己的过失,这时一定要去反省自己,当你见到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时,你自己也就修行了菩萨。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佛教的精髓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讲经49年讲了无数的经典,但都是围绕“四圣谛”、“十二因缘”而说的,而这些的目的就是证果、大彻大悟。其实只要证得阿罗汉果就已经解脱了,至少了却分段生死,不用再轮回了。

具体说哪部经最能凸显出佛教的本质和精髓没办法回答,所有的经典都是枝叉,主干是四圣谛、十二因缘,但要想直接从主干入手困难可想而知,所以推荐选择一部经典深入再深入,直达主干您就成就了,建议您看看金刚经、心经、楞伽经,这些经是直指心性的;如果想修持建议您看看楞严经、禅秘要法经,如果不懂可以看看圣严法师、弘一法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南怀瑾老先生、莲池大师等的言论、著作。不要期望捷径,所有的弯路都是必须要走的,这辈子没走弯路是因为前世已经都走过了。成佛之路是漫长又艰辛的,当然这是对于凡夫而言。

以上言论均是个人观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