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佛教对成功的说说)

佛说人生有三苦、世上本无对错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有时候会遭遇逆境,有时候做的事情比较顺利,这都是人生的常态。大家在面对的时候,要学会淡然,不要把成功或者失败看的太重。佛说人生有三苦、世上本无对错,如果能参透这句话,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那么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下面给大家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佛说人生有三苦分别是这些:
1、放不下。对于某些事情或者喜欢的人如果一直得不到,而自己又不愿意去放下的话,是比较痛苦的,只有放下才能重新开始,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也才能走的更远,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不满足。如果欲望比较大,自己一直觉得不满足,但自己的能力又匹配不上自己的欲望,这样会活的比较痛苦。这其实是一种贪婪,人生应该是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不要好高骛远,这样比较好。
3、不自渡。自渡的意思自己救自己,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必须靠自己,只有自己才会真正的帮助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否则可能会失望,如果深陷在痛苦或者挫折中无法自拔,就需要自己给自己救赎。
佛说世上本无对错的意思是任何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但在做的时候,大家会加入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可能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也可能是看到事情坏的一面,都是自己的选择。
佛家怎么看待一个人的成功,成功是什么
在佛家不追求成功,佛家追求的是成佛,觉悟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了脱生死。在我们世俗中生生世世为情,为财,为名利地位,和生死毫无关系,稀里糊涂的过着日子,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执妄为真,烦恼痛苦不断,永远没有个尽头,哪里有什么成功可言。
成功和失败的区别?
成功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之上,而失败则是通往成功的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没有失败的成功是少数的,没有成功的失败是不计其数的,人要懂得在失败中奋起,争取更多的成功!
如何看待生命当中的输与赢,成与败,得与失?
成败是一个千古话题,很难一下子说明,下面笔者提供一些资料来供楼主参考一下,希望能够解决楼主的问题 1.成功与失败。 2.指失败。用于偏义。
【怎样理解成败】
关于成败的哲理太多,然而,怎么理解成功与失败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成败的区别仅在于‘对当下情形的把握不同‘,可见成败主要是一种主观的心境不同。 【帮助理解成败语句】 除非停止尝试,否则没有失败;只有被自己打垮,才会被别人击败。
除非认输,否则失败不会降临。
成功常会成为下一个失败的原因,反之,任何失败也都可能因智慧和努力而成为下一次大成功的原因。
对于那些有自信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失败是一种教训,它可能是情况好转的第一步。
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成败名言】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历史事实】 14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国王布鲁斯领导人民奋起反抗,但是接连组织了六次反击,均相继失败。苏格兰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王也沮丧地逃进一个山洞里,并注重到洞中一只蜘蛛正在织网。虽然前六次都没有成功,但蜘蛛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开始了第七次尝试,终于大功告成。布鲁斯深受启发,决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领导人民反击侵略者。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次顽强的战斗,苏格兰终于击败了入侵之敌。
下面是关于成败论英雄的辩论材料,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材料一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跨千秋历史洪流,观天地英雄正气,览世间潮起潮落,品天庭云卷云舒。天下英雄本无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上高楼,我们听见历史与未来磅礴壮阔的呼喊:因豪情评志士,以成败论英雄!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纵观整场辩论,在开篇陈词中,我方一辩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整体局部、矛盾的主次方面两个理论高度说明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正确性、科学性。接着我方二辩从事实层面更加充分、全面、客观地阐明了我方立场。在攻辩环节、自由辩论阶段我方更是进一步就整体局部、事业精神及衡量标准向对方辩友请教,而这过程中对方辩友也多有纰漏之处,下面我将一一指出。
第一,对方辩友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他们看到某人一事失利就说他失败了,却没有看到他之前无数次成功和其表现出来的成功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难怪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第二,对方辩友漠视人格的作用。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事业上的成功就是成功,然而再多的伟大人格成功和精神建树就不是成功,而是一种超越成败的精神品质。这是不是有意缩小成败概念的范围呢?
第三,对方辩友否认以成败论英雄,可又拿不出一个自己论英雄的标准,破而不立使如何论英雄化做本场辩论的未解之迷,纵使对方辩友赴汤蹈火鞠躬尽瘁,也难抚英雄们愤愤不平之心哪!
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我们之所以肯定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我们能够站在历史观的高度,用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来判断英雄,评价英雄,从而形成了判别英雄的客观公正标准。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梦回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无论是可上九天揽月,还是可下五洋捉鳖;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英雄无一不是用他们成功的惊世伟业、成功的精神建树和成功的伟大人格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壮丽的篇章。
我们之所以赞同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我们对成败有一种科学的认识。成,不仅是事业的成功,目标的实现;成,更包括精神和人格的成功。英雄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以及对他人对后人的鼓舞力、影响力,是英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这一观点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忆往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看今朝,太阳升起中华儿女人人逞英豪。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宁有种乎?我们倡导每个人都能追求卓越、追求成功,都能够为民族的振兴、人类的进步、敢为人先、敢于挑战,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正是引领人类民族前进的精神火炬。
只有科学的成败观才能得出科学的英雄论,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成败论英雄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才能形成判别英雄的客观公正标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以成败,论英雄,英雄就在万家灯火处! 材料二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辩词!(第六届国际辩论赛)
吴天(正方一辩):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蒋舸(反方一辩):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
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
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
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
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郑子豪(正方二辩):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
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
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
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
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
方向。
袁丁(反方二辩):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
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
佛家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失败人人都尝试过,重点是如何去面对。
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的困难就去放弃!
应该勇敢的去面对与挑战,打败它。
这样一来命运最终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失败是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看到成功的大门。
佛学怎样看待(或解释)成功学?
阿弥陀佛!
谈一下我个人的愚见:
佛教的教育分为道德、伦理和因果三方面的内容。
因果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
而成功学是反其道而行,舍本求末,如缘木求鱼,了不可得。
成功学教导我们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教会我们成功的方式与方法,却完全不懂得成功最需要的是——“种子”,“种子”就是“因”,没有这个种子,方法再正确,哪里会有收获呢?
不懂得种“因”的人,我们用了和成功人士同样的方法,但是,别人成功的经验,可能会成为我们自己惨痛的失败的教训。大家不懂得,因为“种子”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参看净空老法师讲因果定律:
现在的人,头脑里面第一个想到的是财富。财富从哪里来?佛告诉我们,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的定律,果报从哪里来的?从“因”来的。财富是果报,“因”是什么?你过去生中的布施、供养。世间人哪一个不想拼命赚钱?可是他不懂得赚钱的方法,他用尽心机去赚钱,他不知道,他赚到的都是他命里有的;他命里面没有的,他一分钱都赚不到。在佛法里面,命里面没有的,你也能赚到,那才是真的会赚钱!用什么方法?布施。你愈布施,你得到的愈多,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但是世间人不懂,他不相信,他不肯干。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跟我讲,我有聪明智慧,没有福报,过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这一生当中一点福报都没有,生活过得很苦,而且还短命。那么,要怎么样修福?老师教给我,要发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如果是为自己,得不到福报,得不到长寿。我很听话,肯照作,我就学布施,果然就有福报了,而且福报愈来愈大。为众生,就是自己的寿命没有了,我现在的寿命,是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法可以改造你的命运!我们想自己健康长寿,就要修无畏布施;自己想得大富,修财布施;自己想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财富、聪明智慧和健康长寿,可是,求到的只是少数,求不到的是多数。为什么他求不到?他不懂得修因。不懂得修因,哪里来的果报?善因善果,这是因果定律,你一定要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