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为什么说男女婬欲是轮回根(佛教认为男女是怎么来的)

学佛百科2023-03-09102

为什么佛说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有一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意思相类

没有“欲望”就没有轮回

人的灵魂,之所以轮回,是因为,灵魂总是在“索取”,,,有索取,就有“讨回”,越来越多的“交叉欠债”构成了复杂的轮回因果体系

淫欲是最大最强烈的的欲望

我想问下。佛教里面多男女的爱情情欲要摒弃。是什么道理。佛经怎么说的。这方面怎么说的

因为男女的情欲是轮回的最大原因,所以要抛弃啊。

节录自《圆觉经略说》第五章 弥勒菩萨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女+(遥-走)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上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种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明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以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少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涂,不明白事理。)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几十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的“无故寻愁觅根”,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种”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几十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犹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过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及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的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难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的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把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尸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上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到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淫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已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不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的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的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得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大,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您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人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子?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是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的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爱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处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得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祸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土+垂,菩提者觉悟也,萨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赞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注意!这里有一个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欲望,以及灭除憎恨痴爱之心,就可以永远断除生命的生死轮回。佛在这里讲得很轻松,但是,如何断除呢?这又是一个秘密。而其实本经前面一开始便早已透露过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秘密。不要认为永断轮回之后就可以成道,还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还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立志发心,才有资格称为学佛的人。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说不是,我没有资格,所谓菩萨道,我一点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萨?你的眼睛坏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给你,马上拿,考虑一秒钟,就不算菩萨。这个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说是佛弟子?

此段这两种秘密,我只提出来,不予作答,答案在你们那里,请自参究。

为什么佛教要教人戒淫?

淫欲,称为不净行,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无污染的,是由于爱欲烦恼而污染了本有的清净戒体,故称不净。佛制戒淫的目的,是因为淫欲是轮转生死的根本,一念妄动,即投胎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休止。所以佛制出家人和在家受八戒者,正淫、邪淫齐断。对于了生死的人来说,不要说去做淫欲的事,就是起一个淫念,都没有办法出离三界,可见淫欲障道之深,损害之大,再也没有超过它的了。所以古人说:“淫念方动,天怒地嗔”。纵然修得大禅定、大智慧的人,若不断除淫欲,最终还是要堕落成为魔王,难逃生死束缚。所以声闻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淫欲戒”,可见此戒之重要性了。

我想知道,佛教对男女之事是怎样详尽描述的,尽量有根有据吧。。,的

凡夫有三界六道,有男女性欲情爱的是欲界众生。到色界,就没有了。

欲界众生,对情爱性欲的要求,一层比一层低。

以下选自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

欲界6天

欲界天虽然是很清净,色身很庄严,但是他是有三种欲望:一、他有男女的欲望;二、他有饮食的欲望,他定时间是要吃东西的,来滋养他的色身、三、他要睡眠,他疲累的时候要睡觉。他因地当中是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但是他能够修习很多、很多殊胜的善法。

1. 四天王天

四天王是住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东西南北;东边的叫持国天王,西边叫广目天王,南边叫增长天王,北边叫多闻天王。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生四天王天的人他在做人的时候(因地),他邪淫中,心不流逸,说明这个人他是严持在家五戒,他对于夫妻以外的邪淫,不但是身口不犯,而且心中完全没有一点邪念,心不向外流逸。这一部份的操守非常的严谨,当然他还是有夫妻的正淫,他顶多就是对于邪淫这一部份,他能够做到心不流逸。因为他坚持不邪淫的功德力,当然也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等,所以他的内心是「澄莹生明」,非常的澄净,而且心地光明;「澄莹生明」说明这个人观念特别的坚固而不可动摇,这不是说缘缺不生,你任何的境界刺激他,他对善法的坚持是特别的坚定的,叫「澄莹生明」。

他有这样一个坚定善念,他死亡以后他的神识,善念是属于正气,轻飘到须弥山的半山腰,跟日月做相邻,这叫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他整个男女淫欲的事情,跟我们人世间是完完一样,寿命五百岁,他们的天寿一年是人间五十年,所以天寿五百岁合乎人间等于是九百万年。

2.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前面的四天王天强调的是这个人不邪淫,忉利天就更进一步,甚至于对于自己正淫的妻房,他的淫欲之心也特别的淡薄,次数也比较少,他连正淫都淡薄了。他的第二个因地,不得全味,他在自己独居的时候偶尔会生起淫欲的念头,他能够随时加以的克制加以诃责,来调伏他淫欲的烦恼,这叫不得全味,他有某种诃责淫欲烦恼的力量。这样的一种力量,临终之后,他的神识就生长在须弥山的山顶,超日月。因为日月是居在须弥山的半山腰,所以他已经是住在日月之上。这在日月之上,当然日月照不到,所以他身上自己有光明,他也不需要日月。居在人世间之顶,他是地居天的最后一天,因为下一个焰摩天就是空居天,他就不住在地上。

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与王母娘娘是夫妻关系。

《楼炭正法经》云:四王忉利行欲之时,男女形交,同于世人,而【不泄精。】

此天之有情寿量达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人间百年。行淫欲时虽交行如人间,唯泄完风气后热恼便除。身量一由旬,天衣长二由旬宽一由旬。初生时如同人间六岁儿。色身圆满,自有衣服。相传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他的天寿是一千岁,但是他的昼夜是人间一百年,所以算出来是人寿的三千六百万年。

智者大师说:前面的四天王天他除了不邪淫以外,他是护持戒法的;忉利天他要兼修十善,他要有一些利他的十善事业,才能天生忉利天。

3. 须焰摩天

“焰摩”这二句话就是时间的意思。为什么叫时间?为什么以时间来安立这个天呢?因为他这个天日月光明都照不到,所以他白天晚上不是用日月光明来判定,是用莲华的开合来判定昼夜的时间,叫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世间,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他这个人要是有结婚的话,有夫妻的因缘来,暂时的去随顺他,过去以后他一点的思忆、一点的执着都没有,可见这个人淫欲的心是特别淡薄,这第一点。第二点、于人世间,动少静多;蕅益大师说:「动少静多」这一句话是说明这个人已经成就了欲界定,他不是前面那个散散乱乱的只有善念没有禅定。譬如这个人他平常也不喜欢跟人家有一些动态的你来我往,这种人事的往来他是没有什么重大的兴趣,能够少就少,没有事他就喜欢在佛堂打坐,动少静多,有少分的欲界定。

须焰摩天已经没有男女交遘的事情,只是牵牵手,牵牵手就构成淫欲了,他的天寿是二千岁,他的一昼夜是人间二百年。

智者大师说:焰摩天不但要修习慈善事业,他有一种功德,这个人心性调柔不恼害众生,他去到哪一个地方他的心就特别调柔,比方他开门的时候他轻轻的开,他讲话的时候也是轻轻的讲,他时时刻刻都想到不要去触恼众生,他有护持众生善念的心情,这种德行当然比做慈善事业更微细了,生到须焰摩天,他有不恼害众生的功德。

4. 兜率陀天:弥勒菩萨住在欲界的第四天兜率天内院,虽然兜率天在欲界,但兜率天内院由于弥勒菩萨的大威德力是一片净土。

“兜率”这二个字翻成中文叫知足,他对于种种欲乐的事情能生知足想,他吃东西吃到刚好他就停止了,他做什么玩乐,他适当了就停止了,他有知足的正念力。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一切时静。这个不简单,我们前面讲到焰摩天是动少静多,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动,但兜率天这个人是二六时中,他的心是完全处在寂静的状态。说明这个人【已经成就欲界定】,就是九心住的「等持」,叫一切…这一切包括什么?包括白天也包括晚上,二六时中他的心就是活在寂静当中。二、有应触来,未能违戾。但这个要是结婚怎么办呢?夫妻来要求淫欲之事,他怎么办呢?未能违戾,暂时随顺于他,他【完全是被动的配合。】

他成就欲界定以后,他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他的神识因为禅定的摄持,特别的精细微妙,所以他就不接下界诸天人境。也就说,他已经超越了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下三天的相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指的是什么呢?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天有外院跟内院。他的内院是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外院就跟前面的诸天一样是放逸的境界,当然兜率天比较好,他知道知足,他放逸到一个程度它自然停下来。内院他就不是,内院是弥勒菩萨带了很多、很多菩萨在那个地方修学佛法,它是弥勒菩萨教化的处所。这样的一个诸大善人居住的地方,它是怎么样呢?

是劫坏三灾所不及,坏劫到来的时候有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三大灾来的时候诸天破坏了,但是兜率天的内院没有坏,三灾不及,名兜率陀天。

这一天男女的淫欲是双方一笑,双方见面彼此一笑,就构成淫欲的事情,他天寿四千岁,他的天寿一天人间四百年。

5. 乐变化天

乐变化天又叫化乐天。“变化”是什么意思?前面的四天它的五尘是固定的,比方说你住在这个宫殿,你今天看它是这样,明天看它还是这样子,还没什么太大变化。乐变化天不是,它没有太多固定的东西,它不断变,他心里想要什么样的五尘,他自己就可以变化出来。比方我这个宫殿我希望它是蓝色的,它就变成蓝色系列的宫殿,明天他想蓝色太单调了,蓝色当中再加一点米黄色的,哎!它又多出米黄色的,他能够把五尘随心变化,然后自己来受用。当然可以随心变化表示什么?表示这个人的心力比前面还强,不是只有善念而已,他必须有一点禅定的力量。

智者大师说:乐变化天以后要达到【未到地定】。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他平常是完全没有淫欲的烦恼,因为他这人的禅定【不是欲界定,是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人,他淫欲心基本上已超过欲界了,他刚好是接在欲界跟初禅的中间,所以他的淫欲可以说被禅定的力量完全暂时的调伏下来。但是应汝行事,有自己的夫妻来索求淫欲之事,他也要应付一下。他在应付的过程,他是什么心态呢?于横陈时,就是有男女美貌横陈于前的时候,乃至于在男女交遘的时候,他味如嚼蜡,就好像在吃蜡一样淡然无味。就是说,他整个过程中没有淫欲的烦恼,完全是应付行事。

前面说是,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他这个是完全没有这样的烦恼。命终之后生越化地,他的神识超越下四天之地,高度比下四天更高;“化”是讲他受用的五尘,他是完全随心来变化,他也不是固定的,他可以随时变化,这一类叫乐变化天。

这个天的果报体,他在行淫欲的时候是彼此熟视,彼此对方看久一点就构成淫欲。他的天寿是八千岁,它一昼夜人间是八百年。

〔天台〕智者大师讲『小止观』,他说:九心住比较好成就、很好成就,一般人只要贪瞋痴烦恼淡薄,有一定的用功,基本上很容易得到欲界定。但未到地定非常难成就,因为你得到未到地定,要得到初禅就容易了,所以未到地定是很难、很难成就。

未到地定跟欲界差在哪里呢?未到地定有轻安乐。因为未到地定成就的人,他色身的四大产生变化,不是我们这种麤重的色身,他有少分的初禅的四大在你的身心世界出现。所以你会觉得这个人特别的轻飘,不像我们这种麤重。

所以他说到达未到地定有二个特点:一、他不容易退,不像欲界那么容易退。二、他要成就初禅容易,而且他有轻安乐。乐变化天就是有少分的未到地定。

6.他化自在天:是魔王波旬掌管的天

前面讲他的变化是要自己去变化,这一天他果报的受用,他自己不用变化,当然他自己要变化也可以,重点是别人在变化的时候,他可以把别人变化的东西他自己来受用,别人变化出来,他可以把变化出来的东西拿来用,他化自在。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徧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一、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他完全没有世俗之心,古德批注说:特别指的淫欲之心完全没有,但他有时候为了善巧方便,有正式的夫妻来索取,他也会随顺他。他随顺他的时候是什么心态呢?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在行淫欲的过程当中,是了然超越。【前面的乐变化天在行淫欲的时候,是味如嚼蜡,一点滋味都没有。这地方是不但没有滋味,他还可以神游境外,毫无欲想。】他的神识还可以在这过程当中,能够超越神游境外,了然超越,不但是味如嚼蜡还能够超越,他的神识更加的自在。

命终之后他的神识,他能够超越化无化境;“化”指的是前面的化乐天,超越化乐天的果报;“无化”是没有变化固定的五尘,指的是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他的淫欲是暂时看一下,前面是熟视,这个是暂视。他的天寿是一万六千岁,他一昼夜是人间一千六百年,所以他加起来是人寿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整个六欲天,我们会看到他整个判定,基本上是男女的欲望来做判定。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淫欲是整个六道轮回当中,它是一个生死的根本。所以它直接牵动的是整个六道的升沉,因为它是个根本,所有的欲望都跟这个有关系,从这个开展出来。所以他的天上是越往上淫欲越淡薄,四天王天他是完全一样,忉利天他就是抱一抱就算了,焰摩天是牵手,兜率天是笑一笑,化乐天是熟视,他化自在天暂时的看一下,是越来越淡薄。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本经上说这六天,第一个、形虽出动。要往生到诸天,“形”就是色身,他的色身对于欲望要出,要有少分的出离淫欲的扰动之行,要有少分的出离,要是完全是投入在淫欲当中,那当然这个人不可能生天,「形虽出动」,他的色身要有少分的出离的力量。

圆瑛老和尚他把「形虽出动」分成六种差别,他说:四天王天他的动,只有内动没有外动,他的动是有章法的,自己的夫妻他是扰动,夫妻以外的,他是绝对不能动,他的动是有章法的动。忉利天是虽有内动,渐渐的轻微,虽然还有烦恼的活动,但是他的次数减少很多了、淡薄。焰摩天是遇境方动,去无思惟,焰摩天他不但是内动减少,他是要有环境来刺激他的时候他才动,平常的时候他是没有这个念头。

兜率天是心中寂静,境迫不违,他平常的心是完全寂静,真的是外境不断的逼迫他,他只好随于他,兜率天完全是被动天。第五个是化乐天,化乐天是虽有欲境,交中无味,虽然有欲境的活动,但是他的整个过程当中是索然无味。第六个他化自在天,是色身虽合,内心超越,他完全是超然物外。所以他的“动”有六种的差别,总而言之,他已经能够少分的去出离淫欲,也就是说他能够去诃责,诃责淫欲的过失,是不净的、是苦的等等。

第二点,心迹尚交。蕅益大师说:什么叫心迹尚交?“心”指内心,“迹”指的是色身。他的身心世界还有相交之事。形虽出动,是赞叹他这个人已经不简单了,已经有点出离淫欲烦恼的力量,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避免淫欲的烦恼。

蕅益大师把这六天分成二类,他说:下四天身心俱交。也就是说从四天王天乃至于兜率天,这种情况身心俱交;但是化乐天跟他化乐自在天,是身交心不交。

到这地方,六欲天因为都还有这种男女淫望,心迹尚交的事情,所以总名为欲界。

在古德批注当中也提到说:那魔王住哪里呢?我们讲【六欲天的天主是波旬】,而【三界的天主当然是大梵天】,魔王他是住在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上面有一个宫殿,它是隶属于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跟初禅的中间有一个宫殿,他就在那个地方,他住在他化自在天跟初禅的中间,但是它是判属于欲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