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强调人的主观性(佛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学佛百科2023-03-14154

佛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抽离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道和佛有什么区别?

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35佛性就是人性

当然,惠能老师还只是停留在“万法本自人兴”这一阶段,还没有达到“万法本为人兴”这样的高度。他强调人的主观内心,提高人的地位,但还是限定在佛教的框架内。他所谓的人心、本心、本性、自性,还是在佛学的范畴内,仍然没有离开“人生皆苦”和“解脱成佛”的宗教教义。然而,一旦这一框架被突破,人的主体性一旦被高高扬起,那就意味着思想界的惊天动地的变革。遗憾的是,他的后辈弟子们没能做到。阳明心学有所突破,却是突破了佛学的框框,又套上了儒学的框框。而真正把人提高到高于一切的地位的,是西方的思想家。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惠能老师,他毕竟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已经是革命性的创举了。你看,在惠能老师的眼里,佛早就回归人心了,佛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本性,本性就是本心。人的本性就是人性,人的本心就是人心。人的解脱始终是第一位的,怎么解脱?“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因为佛性就是人性,所以才能顿悟成佛呀!

“同学们!未开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开悟之时,众生就是佛。所以万法其实都在众生自己心中。那为什么不从自己的本心中,刹那领悟自己的真如本性呢?《菩萨戒经》说:‘众生的本源自性本来就是清清净净的。如果认识到了这个自心见到了本性,那么众生就都能成佛。’《净名经》也说:‘当下豁然开悟,便能见到本心。’”

《菩萨戒经》,其实是《梵网经》的一部分,专讲菩萨心地戒的,后来为了诵持方便,把这部分单独拿出来,称作《菩萨戒经》,其主要内容是讲修行菩萨道应遵循的戒律。

《净名经》,又名《维摩诘经》,主人公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享尽人间富贵。同时他又才智超群,深通佛法之妙谛,虔诚修行,最终成佛。《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就是宣扬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也能修行成佛。

我们看,自称文盲的惠能老师,居然在这里连着掉了两次书袋。两部经,两段文字。这说明,惠能老师的文化功底其实深着呢,只是他认为,不要因为有文化就被文化牵着走,那还不如当个文盲。佛经是用来为自己服务的,比如这两部佛经,跟惠能老师的顿悟成佛论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有什么打紧呢?沾到点边,就拿来用吧。这才是惠能老师的本事,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家。

惠能老师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差别就在于你有没有认识到这个清净的本心。佛性、自性、本性、本心、人心、人性,其实都是一回事,本来就都是清净圆满的,所以,佛法也都是在自己的本心中,只要领悟到这点,你就能成佛。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能顿悟成佛呀!

其实,你就是佛。这句话惠能老师没有亲口说出来,他的后辈弟子却有人这样做了。他的曾徒孙,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就对前来参佛的灵训禅师说:“你就是佛”。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义不亚于尼采“上帝死了”的振臂高呼!但是,“上帝死了”震惊了整个西方思想界,而“你就是佛”却淹没在专制主义的桎梏中。

你就是佛!虽然如此,绝大多数人却意识不到。这就需要师父来领进门了。

“同学们!我在弘忍大师那里,一听这无上的佛法真谛,当下便开悟,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因此,我把这顿教法门流布推行,让修佛之人能够顿悟菩提智慧,各自观照本心,各自顿见本性。”

惠能老师虽然是天才,但还是得有弘忍大师的指导。行由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弘忍大师秘密为其讲说《金刚经》,传授无上的顿悟成佛法门,惠能因此彻悟,立时成佛。现在,轮到当了老师的惠能现身说法,把这法门流布推行了。

但是,有多少人能懂得这无上的妙道真谛呢?天才惠能能够“言下便悟”,你们这些根器浅薄、资质平常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不能自己开悟解证,那就得找一位梦想导师,他能够解证最尊最上最第一的顿教法门,给你指示正确的修行途径。这样的梦想导师,是有大因缘的,也就是说他能够教化引导众生,让他们实现成佛梦想,见到真如本性。一切真谛妙道、善法良方,都是这些已经成佛了的梦想导师从他们的切身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他们的现身说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佛,十二部经所讲述的所有真谛,其实在每个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是有的。如果不能自己领悟到这一点,那就要求得一位梦想导师来开示,才能领悟这一点,见到自己的本性。”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找一位大善知识,做你成佛的梦想导师,是多么的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佛性其实就藏在人性之中!你就是佛呀!

这句话振聋发聩,可是,人们想不到,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不明白。他们不明白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内心。

那个灵训禅师,到庐山归宗寺来参佛的时候,问智常禅师:“如何是佛?”

智常说:“我告诉你,你会相信吗?”

灵训说:“您老人家诚心诚意的告诉我,我怎么会不相信呢?”

于是智常对着灵训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你就是佛!”

拍了胸脯保证会相信的灵训,却还是半信半疑。过了不久,他打算到其他地方去参佛,便向智常告别。

智常说:“嗯,你要走了啊。走之前,我把真正的佛法秘密告诉你吧。你近前来。”

智常贴着灵训的耳朵说:“天气冷了,路上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灵训一下恍然大悟。“你就是佛”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他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他明白了,佛就在人心中。佛性就是人性,顺着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是佛。

“如果能够自己悟证这一道理,就不再需要向外求得指点。如果认为一定需要有人开示才能得到解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心内自有般若智慧,就可以自己开悟的。如果有了错误的想法,并且迷恋于错误,自以为正确,颠倒是非,那即使有人指点,也是救不了你的。如果用真正的般若智慧观照,就能够在刹那间消灭所有的妄念。如果识得自己的本性,一旦开悟就能够达到佛的境地。”

导师虽然重要,也得徒弟配合呀。如果执着于错误的观念,那有十个梦想导师也没用。导师只能告诉你那条路,至于走不走、怎么走,在于你了。悟道在个人,导师最多只能告诉你,你自己就是佛,明不明白,相不相信,在于你自己。

佛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和佛教没啥关系。你哲学上这个道理,那个理论,能不能用于人的日常生活?知行合一做不做得到?哲学不管这个,但是佛家最终落实点却是它。所以,哲学是哲学,佛教是佛家。两者不是一码事请。

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如果一定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划分法,佛教应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虽然这种划分方式很有问题)。因为佛教并不相信一个外在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所谓的“绝对者”(神、绝对精神等等)主宰着人的命运。佛教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成佛的依据——佛性。佛性不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而是内在于人的。

是不是宗教,并不是看是否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